谈音乐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时间:2022-10-27 12:47:32

谈音乐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师生关系是传统教育大厦的基石,在传统应试教育思想影响下,教师的权威日益突出,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受到压抑,学生的个性被淡化,独立思考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正式颁布后,新课程的设计无疑会引起教师的职能和观念的转变。在新课改下我们应扮演怎样的角色?作为一名从事近十年的教学的小学音乐教师,我对此发表以下看法。

一、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一种时代的产物,传统的音乐教学是从专业的角度对学生进行音乐理论的传授和音乐技能技巧的训练,教学方法常以讲授法、练习法为主,课堂教学往往过分强调老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往往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信息时代,教学模式又该是怎样的呢?我认为,它应该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民主平等参与的教学模式。比如,在唱歌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听赏录音或老师范唱――学唱歌谱――学唱歌词艺术处理。这种教育模式的思想基础是:“使学生们的认谱视唱能力得到提高”。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的发现探索,学生的实践与创造全然被漠视。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不受学生欢迎,反而抑制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降低了学习效率。与此相反,采用欣赏歌曲――直接唱歌词――再学唱曲谱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感受能力提高,对乐谱的畏难情绪减少,审美意识增强。为什么效果不太一样呢?这是因为老师把学生看成了学习的主体,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看得高于一切。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常存,自始至终处于发挥、探索、创造艺术形象及表现、享受音乐情感的活动中。

二、改革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了营造富有情趣的师生探究式的学习氛围,必须打破以往单一的教学方式,变沉闷的教学为生动活泼的教学,变教师组织下的教学为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

1.营造民生、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创造才能。随着新教育理念不断地运用到教学中来,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朋友”关系越来越受到欢迎。教师要注重营造宽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做到与学生既是师生又是朋友,激发学生积极地投入到音乐学习中,提高他们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在一种和谐、欢乐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尽情想象,尽情发挥。音乐教学中的创作活动很多是即兴的,如为歌曲编配简单的动作,为歌曲重新改编歌词等,即兴创作往往又与即兴表演联系在一起,没有时间反复排练,学生在教师和全班同学面前进行表演需要很大的勇气。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不能给学生创造宽松的环境,学生的创作热情可能受到抑制。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允许学生“说错话”,鼓励学生“争气”,提倡标新立异,以鼓励为主,使他们心情放松,无拘无束,尽情发挥聪明才智,充分表现创作才能。

2.展现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接受新知识。音乐来源于生活,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的学习素材应当来源于现实生活。在音乐教学中,要勇于打破“以课本为中心”的传统思想,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如让学生用各种声音材料模拟和表现自然界的种种音响及对事物的感受,用声音创编较为完整的带有情节的声音故事等。在上《风雨和雷电》课时,我先让学生听了一段剪接的风雨雷鸣的声响资料,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大胆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想象中的画面。然后提供打击乐器,让学生敲敲、听听,感受几种打击乐器的音色。鼓励学生自己选择乐器模仿风雨雷鸣的声音,最后和学生一起分析演奏的效果。这样做极大地激发了孩子的创作热情。又如在欣赏《冬日里的篝火》中“出发”,我用了描述情景的语言导入:“冬日郊游,多么高兴啊!我们一起坐上汽车出发吧!汽笛长鸣,车轮洋洋,车厢里响起欢乐的歌声……你从音乐中感受到了吧?”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同时,将教师以“冬日郊游”所作的情景描述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相结合,并随着音乐的展开而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的目的。

3.善于捕捉每一个课堂细节,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音乐是最擅长于抒发感悟,最能拨动人心弦的艺术形式,这就要求教师因势利导,充满激情进行授课,从而燃起学生的情感之火,展开丰富的想象力,深化对音乐作品的感受。老师要从学生喜爱的活动中寻找突破口,激活学生的创作意识。例如,在欣赏音乐童话《龟兔赛跑》一课时,我让学生续编龟与兔的第二场比赛,很多学生都说小兔子改正了骄傲自大的错误,而乌龟却因成功而变得洋洋得意,最后输给了兔子。但是,有一位学生却语出惊人,当比赛进行到最后冲刺阶段时,乌龟突然掏出火箭鞋,一眨眼工夫就到达了终点,反败为胜了,我当时捕捉到这一细节,及时给予这个学生以表扬,并指出这是一种很好的创意。

4.构建合作学产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集体性的音乐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与人的交往能力。为了让师生互动,让学生有“我们”一起的感受,师生共同成为学生的主人,激励学生不断在肯定中发展,我在教《小红帽》这一课时,在学生学传唱歌曲的基础上,分几个小组,采用戏剧表演的方式,编创表演“小红帽又遇大灰狼”的故事。学生还没有等我把话说完,就开始忙起来了。他们按组长分配的角色相互帮忙化装,有的拿来衣服披在肩上做鸟儿翅膀,有的用蜡笔在额头上画皱纹,扮演奶奶。接着进行排练。我尽量不干预学生的自主安排,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展示自己艺术才能的舞台,加深了师生、生生之间的感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

三、改革传统的音乐考试评价制度

新课程提出: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音乐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是培养众多的音乐爱好者。小学音乐学科不需要精确的量化,即没有鉴定和选拔的任务,也无须面对升学的压力。音乐教师的作用主要不是鉴定学生音乐素质好或差,而是让学生心中的音乐种子生根发芽。我认为,新的考试评价方法可以从下面两方面考虑。

一是在技能部分,分成唱、奏、跳、表演等几个部分,从几方面考核学生。这样就避免了考试的单一性与偏倚性。着重于考核学生的综合音乐素质,从而全方位挖掘学生的潜能。

二是采用“提问试”考试,这种考试不是教师对学生的专制,因为在考试中虽然对象是学生,但同样在检验老师的教学效果与教学水平。将学生与教师换位,给学生以民主,学生可以针对考试内容向老师提出问题,再说自己的观点。这样的考试方式学生把握了主动权,他们会觉得既新奇又轻松,会在新的音乐评价过程体验快乐,感受音乐。

总之,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教师应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新课程的基本精神,分析面临问题,对原有的教学经验进行反思,重新认识自己在教育教学实中所扮演的角色,努力融入新课程,实现自身角色的转变。

上一篇:中职学校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探究 下一篇:让兴趣近一点,再近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