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探究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时间:2022-10-27 10:03:41

自主探究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起来的,而知识的意义是学生对信息生成的个人见解,而不是简单的复制和印入信息。自主探究教学方法将促进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充分展示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易于参与并且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到探索与发现的快乐,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的能力,真正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创设空间,独立探究

数学学习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再创造”,就是由学生自己把数学知识发现、归纳、总结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帮助学生实现这种“再创造”,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因此,教师应重建“教材观”,革除唯书、唯上、唯知的陋习,科学地设计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内容的探索化。教师要努力创设主动探索空间,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时间与空间,使其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智能,以更积极的姿态自主参与学习活动。如在“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练习课上,我出示无盖的长方体纸盒,要求学生讨论怎样计算它的表面积。学生有了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知识基础,都能得到如下两种解法:

解法一:(长×宽+长×高+宽×高)×2-长×宽。

解法二:长×宽+长×高×2+宽×高×2,或长×宽+(长×高+宽×高)×2。

讨论到这里,我提出新的问题:“除了这两种算法外,还有没有别的算法?”请将不如激将,教师的提问,唤起了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学生的思维又启动起来,积蕴着、积蕴着,学生终于兴奋地举起了手,纷纷说出了如下几种方法:

解法三:(高×2+长)×宽+长×高×2。

解法四:(高×2+宽)×长+宽×高×2。

解法五:(高×2+长)×(高×2+宽)-高×高×4。

这几种解题方法相对而言比较抽象,为了使学生明白各种解题方法,取长补短,达到共识,我建议这三位学生陈述自己的解题思路。他们有的拿着教师出示的无盖长方体纸盒,有的在黑板上画出图形进行讲解。这样,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在创造性的活动中得以拓展、发散,智力潜能被有效的开掘出来。

二、小组协作,合作探究

学生在个体自主探索的基础上,互通独立见解,展示个体思维方法与过程,小组相互讨论、分析与交流,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理解更加丰富与全面,最后形成共识,进一步归纳、验证,形成数学结论。在合作交流学习活动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相互间表现出的尊重、沟通、包容、成果共享、互补、竞争氛围等,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教师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做巡视指导工作,不断点拨强化学生的合作探究。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可以让每位学生课前准备好一枚1圆硬币和一个直径为2厘米的圆形纸片。上课时要求小组内成员每人用一枚1圆硬币和一个直径为2厘米的圆形纸片测量圆的周长。然后逐一把测得的周长数据填在一张表格上,再研究每个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合作交流,共同发现了每个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大小有直接的关系,而且每个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大小之间的比值是相对固定的,都是3倍多一些。于是顺理成章引出了圆周率的定义,并推算得出“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的计算公式。这样的实验活动,学生不仅掌握了圆的周长计算方法的由来,而且学生的多种数学能力也得到了发展,有助于合作效率的提高。

三、联系生活,实践探究

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在他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他们身边,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学生实践探究是巩固和增加知识,同时吸收、消化知识为能力的过程。 为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探究的方法形式要灵活多样,要有利于学生扩大知识面和发展能力。为此,在设计练习时重视设计结构不全,条件不明,必须发挥创造性、结合有关经验才能解决的问题。此外还要特别重视开放性练习的设计。

将学生所学的知识返回到日常生活中去,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自然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解决数学问题。

上一篇:寻找校友足迹,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下一篇: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