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核算新思考

时间:2022-10-27 07:50:08

金融业核算新思考

摘要:金融产出核算至今仍是一个国际性的难题,尽管专家学者们提出了许多方法,但仍没有一种既在经济理论上得到满意的解释,又拥有较完善的数据支持。针对这种局面,本文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即将资金类比于有形商品流通,从而将商业的追加价值法引入到金融业的产出核算中。

关键词: 金融产出;追加价值法;基准利率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297(2008)07-138-02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的规模和地位都日益显著。然而,金融业产出核算难题仍没得到有效地解决, SNA93i中推荐用基准利率法,但是就以许多国家的实际统计水平而言,它对数据资料的要求过高,因此只能采用其他方法变通处理,这必然会对影响到整个国民核算统计数据的准确性以及国际数据的可比性。所以新方法的探索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基准利率核算方法的不足

SNA93将金融产出划分为金融中介服务产出和辅助服务产出两部分,基准利率法实质上是借助参考利率,将金融中介服务分解为存款服务和贷款服务,而银行则收取贷款服务费和虚拟的存款服务费。计算公式:

存款服务费=存款总额×(参考利率-存款利率)

贷款服务费=贷款总额×(贷款利率-参考利率)

总产出=存款服务费+贷款服务费

=实收贷款利息实付存款利息+(存款总额贷款总额)×参考利率

当存款总额等于贷款总额时,

金融中介服务产出 =实收贷款利息实付存款利息

根据平衡原则,有产出就有使用,即将贷款服务费计入企业融资的中间消耗,存款手续费则计入居民最终消费。相应地,财产收入则为按参考利率计算的利息收入部分。应该说,该方法是现今较为认可的,但它仍存在着以下几点不足:

(1)基准利率的确定仍存在许多争议。SNA93认为基准利率可以借用银行间拆借利率或中央银行放款利率,但是这两种利率常常是不稳定的,而且这两种利率都不完全是无风险利率,与参考利率的定义不吻合。另外,对银行自由资金取得的利息收入是否要从总产出中扣除也还存在着广泛的争议。

(2)存贷款总额相等的假设与现实相距太远。国际上一般都用金融机构的应得财产收入总额减去应支付的利息总额来估价总产出,但在基准利率法中,只有当存贷款总额相等时,才能这样估计总产出。可事实上,从各国的统计资料中可以看出,存贷款总额常常有较大的差距,通常存款总额会大于贷款总额。此时,若依据按基准利率法理论,这种估价是不够合理的,会产生较大的误差。

(3)不能真正有效地衡量总产出。当存贷款总额不相等时,若不进行简化,直接采用原始公式来核算,仍然存在不妥之处。例如:甲银行存款为1000万,贷款为0;乙银行存款为500万,贷款为500万。两银行存款利率都为10%,贷款利率都为20%,取15%为基准利率。根据公式计算得,甲乙两银行的总产出都为50万。可事实上,乙银行有效促进了社会资金的融通,真正实现了银行的职能;而甲银行,并没实现资金的融通,反而将资金闲置,资源浪费的同时出现了亏损,两家银行对社会的总产出总贡献是不同的。此时得到的总产出以及进一步推算得到的增加值就不能很好的衡量出社会产出。

(4)实际操作很困难。即使说该方法在理论上能得到良好的解释,但是从实际核算的角度来看,仍有许多问题。由于该方法要求非常详尽的资料,而很多国家的统计水平并不能达到这种要求,例如我们国家目前也还难以用此方法进行核算。如计算居民最终消费的时候就必须知道基准利率、存款利率以及存贷款总额,因此很多国家在核算时不得不将居民金融中介消费这部分忽略了,这就不可避免地影响了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可以说,该理论还难以指导实际的统计工作,这也是理论界对它的最大质疑之处。

二、追加价值法的提出

追加价值法主要用于计算商业和货物运输业的服务总产出,计算在运转流通的过程中追加的价值。同样,如果将资金流转类比于有形的商品流转,就可以将金融中介服务看成是流通行业,两者在本质上都是进行流转,前者流转的是资金的使用权,而后者流转的是商品。一旦将其类比于有形商品,就可以借鉴商业的追加价值法来核算,其它许多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金融中介服务产出=金融部门总利息收入-金融部门利息支出

根据平衡原则,总产出全部作为企业融资的最终消耗,当中并不发生居民最终消费,相应的,财产收入则是储户实际收到的存款利息。可见,利用追加价值法来核算就不需要存贷款总额相等的前提假设,还免去了确定基准利率的种种麻烦,而且,类比于商业,自由资金获得的利息收入就自然不从产出中扣除。另外,该方法最大的优点就是简单易行,在实际核算中容易实现。但是该方法是否合理呢?

三、追加价值法的合理性

根据平衡原则,若采用追加价值法中间消耗、最终消费、进出口等众多流量的价值都将与基准利率法不同。例如:一银行存款利率为10%,贷款利率为20%,基准利率为14%,存款贷款总额均为1000万。

①基准利率法。采用基准利率法计算的结果为:财产收入为140万,贷款企业的中间融资消耗为(20%―14%)=60万,居民的最终消费为(14%―10%)万=40。

②追加价值法。采用追加价值法计算的结果为:财产收入为100万,贷款企业的中间融资消耗为(20%―10%)万=100万。

从上述的例子中不难发现,两种方法有很大的不同:基准利率法中,将整个流通环节分割为存款贷款两部分,则总产出一部分被消耗一部分被最终消费;而追加价值法则是将整个流通过程看为一个融资过程,其产出全部作为融资消耗处理。那么,这些不同该如何解释呢?是否就说明追加价值法不合理呢?笔者将从以下三点来证明追加价值法的合理性:

(1) 为什么存贷款过程是企业的融资过程。首先,从金融中介机构产生的原因与职能来看,金融中介机构是在放款人和借款人之间充当金融中介,是使资金由存款人流动到贷款人,实现社会资金的融通,这是一个为贷款人融资的过程。其次,从金融中介机构盈利性来看,作为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金融机构,其收入主要来自贷款利息,存款的吸收是其必要环节,而贷款的发放,贷款利息的获得,完整的流通过程的实现才是其最终的经营目标,否则就将出现亏损。既然这是个为企业融资的过程,产出核算时,就没必要分割为孤立的存款服务和贷款服务两部分,如同商业产出核算时,并没有分割为进货和销货来分别核算。进一步,既然金融机构提供的是一种融资服务,则该产出的使用就理应划入企业融资过程的中间消耗。

(2) 为什么当中并无居民的最终消费。根据基准利率法理论,银行为储户提供了便利,规避风险等服务,所以有居民的最终消费。笔者认为其中有些不妥,因为居民切身并未得到额外的效用,如果没有这笔财产就不要这笔支出,同样没有这笔支出,财产收入也不能实现,所以这是为获得财产收入而发生的必要伴随成本,而不能算作是消费,将这部分作为企业的融资消耗更加合理,并相应的在财产收入中予以扣除。事实上,许多国家也并没有核算这部分的居民最终消费。

(3) 财产收入为什么不是140万。根据SNA93,财产收入是指一个向机构单位因向其他机构单位提供金融资产,有形非生产资产的使用权而获得的收入,是一种无风险收益,不包括风险溢价。而按基准利率法计算得到的140万中,包含100万的实际储户利息收入,40万的虚拟手续费。其中存款手续费就包括了银行帮助规避风险的收费,所以140万并非无风险报酬,否则就不需要再购买规避风险服务。可见,只有将140万中的风险溢价剔除才能得到财产收入。

由此可见,追加价值法更加合理。它认为金融中介机构提供的是融资服务,因而计算出的总产出、中间消耗、最终消费、进口出口的价值都与基准利率法不同。而且采用追加价值法得到的财产收入和中间收入等经济流量更加符合原始定义的要求。

本文借鉴了商业产出核算方法,将追加价值法引入到金融业产出核算,希望这能为金融核算问题提供一个新思路。该方法可操作性强,能很好地指导实际统计工作。当然,其中仍有许多问题尚待进一步研究,例如怎样核算单个企业消耗的金融服务,是否能用贷款比例进行分摊等。

参考文献

[1]联合国等.国民经济核算体系199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5.

[2]杨灿.金融核算理论问题研究[J].统计研究,1995,(3).

[3]杨缅昆.金融产出核算理论的重新思考[J]统计研究 1999,(6).

上一篇:浅谈新会计准则下的会计职业判断 下一篇:试谈如何提高会计职业判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