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心理控制与3~5岁儿童自主性的相关研究

时间:2022-10-27 06:01:23

母亲的心理控制与3~5岁儿童自主性的相关研究

【摘要】本研究选取90名3~5岁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法和自编问卷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儿童自主性和母亲心理控制水平的关系。结果表明:(1)母亲心理控制水平与儿童自主性呈负相关。(2)母亲心理控制中的内疚感引导、抑制性信息以及焦虑感引导这些维度越强,儿童的自主性发展水平越低;而母亲心理控制中鼓励儿童独立、保护儿童以及家长的独立这些维度越强,儿童的自主性发展水平越高。(3)母亲对不同性别儿童的心理控制不存在差异。

【关键词】儿童;自主性;自我依靠;自我主张;母亲;心理控制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8)09-0036-06

一、问题的提出

自主性在儿童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自主性(autonomy)又称独立性(independence),指的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自己合理选择的目标的愿望和能力。〔1〕有研究者将自主性划分为三个维度:自我依靠、自我控制和自我主张。〔2〕其中,自我依靠(self-reliance)是指依靠自己的力量,不寻求别人的帮助,与之相对的是依赖;自我控制(self-control)是指能够克制自己的不合理愿望、调节自己的行为,与之相对的是任性;自我主张(self-assertion)是指能够自己做主,不受别人支配,与之相对的是从众。〔3〕自我依靠、自我主张反映了自主性发展的个人取向,属于自主性中“我要做什么”方面的内容,而自我控制反映了自主性发展的社会取向,属于自主性中“我应该做什么”方面的内容。

目前,国外有许多关于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自主性发展影响的研究。对父母教养方式关注最多的就是父母对儿童的控制。近几年,有西方学者根据父母对儿童的控制是侧重在心理方面还是行为方面,把父母的控制分为心理控制和行为控制两类。〔4〕到目前为止,多数有关父母控制的研究是从行为控制的角度出发的,关于心理控制的研究则过于分散,缺乏系统性。本研究从心理控制角度出发考察父母对儿童的控制。从我国有关儿童自主性研究的现状来看,有学者对儿童的自我控制与母亲对儿童的控制之间的关系作过研究,但对于儿童在“我要做什么”这个层次上的自主性与母亲对儿童的控制之间的关系缺乏实证研究。众所周知,在幼儿阶段,母亲是儿童主要的抚养者和教育者,选取母亲作为研究对象可以更准确、更直接地了解儿童的自主性和养育者心理控制之间的关系。因此,本研究试图考察儿童自我依靠、自我主张与母亲对儿童的心理控制水平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是对国内外已有研究的补充。同时,研究者认为,深入了解儿童自主性发展的特点,对于帮助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家长工作,有效促进家园合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运用实验法和问卷调查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实验对象为3~5岁儿童,问卷调查对象为参加实验的儿童的母亲;本研究的实验设计参考了邹晓燕的自主性研究模式〔5〕,问卷是研究者在参考Block问卷①的基础上自编而成的。〔6,7〕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随机抽取大连市3岁、4岁和5岁儿童各30名,男女各半。

(二)研究工具

1.实验材料

一个木制中空的立方体盒子,盒子的六个面均有呈各种几何形状的孔,这些孔只允许同样形状的积木通过;一张只用点状虚线勾出的斑马轮廓图,因为是虚线图,因此看起来既像马,又像鹿或驴。

2.问卷

研究者先期从大连市区、开发区、旅顺口区、金州区随机抽取600名3~5岁儿童的母亲进行预测,经统计处理后,对某些问题的提问方式作了修改,最终形成了由13个维度34个题目组成的正式问卷。经统计检验,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正式问卷形成后,发放给参与实验的儿童的母亲。正式接受测验的90名母亲和参与预测的被试完全不重合。问卷维度的名称和操作定义如下:

内疚感引导:母亲通过引发子女的内疚感而对子女进行控制。

情感支持:母亲在情感上关怀、鼓励子女。

抑制性信息:母亲通过抑制性信息干涉子女对生理知识的了解。

爱的收回:母亲在与子女的交往中收回自己对子女的爱护和关心。

监管:母亲通过惩罚、责骂等消极方式来实施对子女的控制。

理性指导:母亲尊重子女的意见,鼓励子女表达自己的观点,理智地指导子女的发展。

权威控制:母亲通过行使自己的权威来控制子女。

焦虑感引导:母亲通过引发子女的焦虑感而对子女进行控制。

贬低儿童:母亲不承认子女的能力,不认为子女有能力自己解决问题。

情感表达:母亲在亲子交往过程中表达情感的方式。

鼓励独立:母亲鼓励子女独立、不依赖父母。

保护儿童:母亲通过安慰、理解以及帮助子女的方式来控制子女。

家长的独立:母亲不过多地涉足子女的生活,和子女具有各自独立的空间。

(三)实验程序

1.自我依靠实验

主试要求被试把各种形状的积木一一放到那个木制中空的立方体盒子中。主试坐在被试对面观察被试的反应,在说完指导语之后开始记录。计分按被试相关行为出现的次数累加,分数越高则表示依赖水平越高,自我依靠水平越低(各种行为分值见表1)。

指导语:小朋友你看,这些是什么呀?它们从哪儿来的呀?啊,是从这个小房子里出来的呀!它们是怎么出来的呀?(指着各种形状的小孔)有这么多小门。你看看这些小门一样吗?不一样,那为什么不一样啊?一个小木块一个门。来,咱们试试,(拿起一个三角形木块)它的门在哪儿?(找到后又拿起一个T型木块)它的门在哪儿?(找到后)在这儿,咱们试试看它能不能进去,(尝试几种不能放进去的方式)这样不行。(按孔的几何形状放进去)只有这样才能放进去呀。你试试(拿起一个圆形积木给被试,直到被试正确放进盒子为止)。好,现在你来把它们都送回家去,好吗?

2.自我主张实验

主试拿出斑马图,问儿童图上画的是什么。儿童给出答案后,主试自己也给出一个答案(例如说这是“牛”),然后问被试谁说得对;主试再给出一个答案(例如说这是“狼”),问被试谁说得对。主试观察并记录被试的反应(各种行为分值见表2),根据被试出现的行为计分,分数越高则儿童从众水平越高,自我主张水平越低。

(四)结果统计

运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母亲心理控制水平与自主性总体水平及自我依靠、自我主张之间的关系采用斯皮尔曼相关系数分析法分析。

三、结果分析

(一)儿童的自主性与母亲心理控制水平总体上呈负相关

斯皮尔曼相关系数分析表明:母亲心理控制水平与儿童的自主性实验结果呈显著正相关(r=0.533,p

(二)儿童的自主性与母亲心理控制各维度的相关性

为了更加直观地了解母亲心理控制水平的各个维度与儿童自主性的关系,我们仍使用斯皮尔曼相关系数分析法分析(见表3)。结果表明,母亲的心理控制与儿童依赖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426,p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从表3中还可以看出,母亲的心理控制中内疚感引导、抑制性信息、焦虑感引导、鼓励儿童独立、保护儿童以及家长的独立这些维度的得分与儿童自主性总分之间都呈显著正相关。需要说明的是,为了统计的方便,我们对母亲心理控制中的积极方面作反向计分,即这些维度的得分越高说明母亲对儿童积极的心理控制越少。经变量之间正负关系的转换,我们发现,母亲的心理控制中内疚感引导、抑制性信息以及焦虑感引导这些维度越强,儿童的自主性发展水平越低,而母亲的心理控制中鼓励儿童独立、保护儿童以及家长的独立这些维度越强,儿童的自主性发展水平越高。其余维度的得分与儿童自主性发展水平的相关性不显著。

(三)母亲对儿童的心理控制不存在性别差异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母亲对男孩和女孩不存在心理控制上的差异(见表4)。

四、讨论

(一)母亲的心理控制影响儿童自主性的发展

研究结果表明,母亲的心理控制与儿童自主性的发展水平呈负相关。这一结论可能有以下几种解释:母亲的心理控制水平影响儿童自主性的发展;儿童的自主性影响母亲的心理控制水平;二者相互影响。根据以往的研究以及对本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分析,研究者认为是母亲的心理控制水平影响了儿童自主性的发展。这一结论与Steinberg的研究结果一致,即大量的心理控制行为会阻止心理自主的出现。〔8〕过度的心理控制会对儿童的自主性发展产生负面影响。〔9〕有研究表明,父母对孩子的个人事务领域和包含个人成分在内的领域的控制会引发孩子内隐的行为问题,如焦虑、沮丧、人际关系敏感,这些往往是父母实施大量心理控制的结果。〔10〕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形成这种结果的原因:首先,从内涵上看,心理控制指的是一种通过使儿童保持情感上对父母的依赖来阻止或干涉儿童发展独立性或自我同一性的控制意图。〔11〕因此,过量的心理控制不仅会使儿童产生依赖心理,还会阻碍儿童独立性的发展。其次,从现实教育的角度考虑,如果事事都由父母操心,事事都由父母做主,这样的儿童怎么可能发展自主性呢?如果父母经常用自己的观点来约束儿童,让儿童依父母的意见行事,那么久而久之,儿童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就会慢慢地消解,他们不再坚持自己的意见,也没有了自己的主见,这必将阻碍儿童自主性的发展。因此我们认为,母亲过量的心理控制会影响儿童自主性的发展。

(二)母亲心理控制的各维度对儿童自我依靠、自我主张的影响

研究发现,母亲的心理控制与儿童自我依靠和自我主张的发展水平呈显著负相关,因此可以说,母亲的心理控制影响儿童自我主张和自我依靠的发展。同时,从母亲心理控制的各个维度来看,不同维度与儿童自主性发展的关系也不尽相同。

1.母亲心理控制总体水平对儿童自我依靠和自我主张的影响

有研究表明,3~5岁是儿童自主性发展的关键时期。自我依靠的发展到儿童3岁时已较为稳定,到5岁时已非常稳定;自我主张在3~4岁时刚开始发展,到5岁时表现出逐渐稳定的趋势。〔12〕而在儿童自主性发展逐渐稳定的过程中,外界因素尤其是母亲的控制对儿童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如果父母因为觉得孩子没有判断能力而处处压制、处处管束,不给孩子的发展留出适度空间,那么儿童刚开始发展起来的自我依靠、自我主张能力就可能被扼杀在萌芽状态,从而导致日后更多依赖与从众行为的出现。本研究中,我们发现有的孩子自我主张和自我依靠能力都很强,能凭借着自己的能力完成实验任务,不求助于他人。察看这些孩子的母亲填写的心理控制水平问卷,发现她们在平时与孩子相处时,能尊重孩子的意见,允许孩子发表意见,给予孩子很大的自主空间。反之,那些问卷中反映出严厉控制、过度监管、不给孩子表达观点机会的母亲,她们的孩子在实验过程中会产生更多的依赖和从众行为。

2.母亲心理控制各维度对儿童自主性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母亲对儿童的内疚感引导越强,儿童自主性发展水平就越低。内疚感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过错或过失的感知。孩子做错了事情,应该让他知道自己犯了错以及如何改正错误。可是,如果一味地强调错误事件本身带来的严重后果,就容易引发孩子抑郁、害怕犯错等心理问题。久而久之,儿童可能会处处谨小慎微,事事不敢亲力亲为,这就与我们培养自主、自信儿童的目标背道而驰。同样,母亲对孩子的焦虑感引导与儿童自主性发展的关系也是如此。

母亲心理控制的第三个维度为抑制性信息。中国文化中传统观念比较浓厚,父母一般不会在儿童面前谈及有关性的信息,也不会主动引导儿童去谈论这方面的知识。如有的孩子问:“我是从哪里来的?”父母觉得难以启齿,于是会敷衍了事:“你是我捡来的”“小孩子家家的,哪来那么多问题”。如此几次之后,儿童就会认为父母说的都是对的,在性的信息获得方面就完全听从父母的观点。由于泛化的作用,儿童对其他知识的探索能力也会削弱,变得时时听从于他人,产生过多的从众行为,影响自主性的发展。

母亲鼓励儿童独立对儿童自主性发展有积极作用。这与Desandes,Potvin,Leckerc等人的研究结果大体一致,即父母给予子女的温暖、指导和情感支持都与儿童的自主性发展呈正相关。〔13〕如果父母在儿童发展过程中充当的是引导者的角色,儿童就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反之,父母控制过多,儿童就离不开父母这根“拐棍”,自主性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了。同样,母亲对儿童的适当保护也可以促进儿童自主性的发展,而忽视儿童的需要,则会阻碍儿童自主性的发展。

家长的独立是影响儿童自主性发展的又一个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家长的独立能促进儿童自主性的发展。有研究表明,如果父母在孩子小时候过分参与孩子的活动会导致他们今后产生过多的心理控制并限制孩子以后的自主性发展。〔14〕Deslandes等人对青少年自主水平与父母卷入程度之间关系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结论。他们发现,父母过多的卷入(亲子双方每天都对学校中的事情进行交流)与青少年自主性及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呈负相关。〔15〕给家长空间也就是给儿童空间。给儿童独立发展的空间可以让儿童积累更多的社会经验,这样儿童的认知能力会得到提高,能对自己的行为作出正确的判断,这也就为儿童具备较高水平的自我主张和自我依靠能力提供了可能。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母亲的心理控制中情感支持、情感表达维度与儿童的自主性发展之间并没有显示出显著的相关,可能的解释是情感是一种易于改变、不太稳定的因素,且不易准确测量。理性指导维度与儿童自主性发展也未呈现出相关性,这可能是大多数母亲认为幼儿阶段孩子年龄太小,不会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因此基本上不存在理性指导。此外,爱的收回、监管、权威控制以及贬低儿童这几个维度也没有显示出与儿童自主性水平的显著相关性,这可能与目前中国的独生子女现象有关。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是“小太阳”,许多家长奉行“赏识教育”思想,认为孩子的才能是“夸”出来的。因此,父母心理控制中的这些消极因素就与儿童自主性发展联系得不那么密切了。

3.母亲心理控制的性别差异

研究结果表明,母亲对男孩和女孩的心理控制不存在性别差异。这与Nucci在1995年的研究结果一致。〔16〕结合中国国情分析,可能大多数家长也接受了新的教育观念,加上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家长不认为男孩和女孩在教育上应该有什么差别,因此,父母一般倾向于男女平等的教育模式,采用同样的教养方式和控制方式。

五、教育建议

母亲的心理控制影响儿童自主性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提倡适度的心理控制,以促进儿童自主性发展。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一)鼓励儿童独立

家长应根据孩子的自身特点和能力水平,给孩子留出自由活动的空间,如鼓励他自己找朋友玩,自己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等等。家长要放手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自己做。也许刚开始时孩子做不好,但是时间长了,孩子的能力会越来越强,自主性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发展起来了。

(二)适度控制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母亲对儿童适度的控制是必要的,但控制方式很重要,尤其是心理控制方式。什么是“适度”控制?怎样做才是“适度”控制?本研究表明,母亲过度的内疚感引导和焦虑感引导会导致儿童出现依赖、从众行为。因此,与其不断地让孩子产生消极情绪,不如积极地与孩子交流;与其抓住儿童的错误、弱点不放,不如客观地看待孩子的错误,合理地进行约束。众所周知,每个孩子都会犯错,适度惩罚是必要的,适度惩罚要以帮助孩子学会正确处事、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目标。因此,家长在惩罚孩子前首先要平缓自己的情绪,冷静分析,对症下药,避免产生消极影响。

(三)正确对待孩子的好奇心

儿童对这个世界充满着好奇,家长要正确对待孩子的好奇心。这里的好奇是指对所有事物的好奇,包括对性的好奇。故意压抑儿童对性的好奇,可能阻碍他对其他知识的好奇,以至于影响儿童自我主张能力的发展。

(四)留点时间给自己

家长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要为自己留出一点时间,即暂时把孩子放在一边。这也是在为孩子创造更好的心理环境。因为适度保持自己的独立,才能给孩子的发展创设良好的心理自主空间,才能更好地促进儿童自主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2〕〔3〕邹晓燕,杨丽珠.3~5岁儿童独立性结构的验证性因素分析〔J〕. 心理科学,2005,28(1):225-226.

〔4〕BARBER B K,OLSEN J E,SHAGLES C. Associations between parental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control and youth internalized and externalized behaviors〔J〕. Child Development, 1994,(65): 1120-1136.

〔5〕邹晓燕.3~5岁儿童独立性发展特点与影响因素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4.

〔6〕RICKEL A U,BIASATTI L R.Modification of the block child rearing practices report〔J〕.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1982,(39):129-134.

〔7〕GRAG A MASON,ANA MARI CAUCE,NANCY GONZALES,YUMI HIRAGA.Neither too sweet nor too sour: Problem peers,maternal control,and problem behavior in African American adolescents〔J〕.Child Development, 1996,67:2115-2130.

〔8〕STEINBERG L.Interdependency in the family:Autonomy,conflict, and harmony〔M〕//S FELDMAN,G ELLIOT.(eds.)At the threshold:The developing adolescent.Cambridge,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0:255-276.

〔9〕SOENENS B,VANSTEENKISTE M,LLUYTEN P,et al.Maladaptive perfectionistic self-representations:The mediational link between psychololgical control and a adjustment〔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5,(38):487-498.

〔10〕〔12〕〔15〕HSAEBE Y,NUCCI L,NUCCI M S. Parental control of the personal domain and adolescent symptoms of psychopathology: A cross-national study in the U.S. and Japan 〔J〕.Child Development,2004,(75): 815-823.

〔11〕李志楠,邹晓燕. 西方父母控制研究的新特点〔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9(2):60-63.

〔13〕DESLANDES R,POTVIN P,LECLERC D. Links between adolescent autonomy, parental involvement, and school success〔J〕.Canadian Journal of Behavioral Science,2000,32(4):208-217.

〔14〕PETTIT G S,LAIRD R D,BATES J E,et al.Antecedents and behavior-problem outcomes of parental monitoring and psychological control in early adolescence〔J〕.Child Development, 2001,(72): 583-598.

〔16〕NUCCI,WEBER. Social interactions in the hom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young children’s conceptions of the personal domain〔J〕.Child Development, 1995,66:1438-1452.

A Correlation Study Between Maternal Psychological Control

and Autonomy of 3-5-Year Children

Chen Wei

(College ofEduc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ique,Anshan Normal College, Anshan, 114007)

Zou Xiaoyan

(College ofEducation,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21)

【Abstract】Adopting experimentation and questionnaire, we studied 90 3-5-year children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maternal psychological control (MPC) and children’s autonomy. And results reveal that (1)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is found between the two; (2) there’s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guilt-induction, sex information inhibit, anxiety-induction in MPC and children’s autonomy development; while a positive correlation exists between independence encouragement, children protection, parental independence in MPC and children’s autonomy; (3) no difference is shown in MPC over children of different genders.

【Keywords】children; autonomy; self-reliance; self-assertion; mother; psychological control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家庭资本对儿童入学准备影响研究述评 下一篇: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干预的原则和方法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