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有需要我能帮她解决吗范文

时间:2023-11-27 17:03:28

母亲有需要我能帮她解决吗

母亲有需要我能帮她解决吗篇1

李超和闵捷原本是一对事业有成的恩爱夫妻,彼此欣赏和尊重。然而,步入中年后,他们的婚姻却因为性生活不和谐,出现了危机。

走进咨询室后,李超开门见山地说:“最近两年,她总是拒绝我,让我感觉很受伤,不知道要怎么跟她继续过下去。”

“你每次要求过性生活,我无论多忙、多累都顺从你,什么时候拒绝过你?”闵捷不满地抗议。

“你虽然嘴上没拒绝,但身体不配合,没有一点儿热情。有时候,我只是想换个姿势,你都推三阻四的!”

闵捷不以为然地说:“一定要搞那么多花样吗?你想做就做呗!”

李超生气地说:“我什么感觉都没了,还做什么?”

李超勤于锻炼,闵捷也注意保养,两个人的身材都保持得很好,也没有任何进入更年期的迹象。然而,步入中年后,他们却感觉性的亲密感不断流失。这是为什么呢?

我问:“李超,对于步入中年的你来说,性意味着什么?”

李超惆怅地说:“到了中年,我觉得事业不会有更大的突破。看到一些干劲儿十足的年轻人,总感觉力不从心。家庭和妻子在我心里的分量也越来越重。我希望从闵捷身上获得一种生命的满足感。因为只有她能够帮我面对生活中的那么多不如意,也只有她能让我感觉自己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人。性,意味着生命力。”

我对闫捷解释说:“李超正在面临中年危机。工作中的停滞不前,让他意识到自己正走向暮年,从而产生沮丧、力不从心等很多不良感受。改变方式,可以缓解他心中一直压抑的受挫感,让他重新确认自己的能力和生命意义。因此,他才格外渴望和依赖带来的新鲜感。你能理解吗?”

闵捷若有所思:“原来他这么折腾,不是因为好色啊!也对,他要模样有模样,要钱有钱,如果真好色,早去找年轻女孩了!”说着说着,她的眼睛亮了起来,“如果是为了缓解心理压力,只要他的要求不过分,我都会试着配合的。”

接着,我让闵捷把李超提过的建议,按照她排斥的程度从高到低排列。把最不排斥的一两种,加入到两个人的“菜单”中,并提示他们可以定期更换“菜谱”,保持新鲜感。通过这种方式,李超也知道了妻子的“雷区”,不提让妻子反感的要求。

“李超,有了菜单后,你现在感觉怎么样?”

李超看了妻子一眼,犹豫地说:“我不知道,这份菜单是不是真的能实施。”

显然,他们还有别的问题需要解决,而且问题的症结很可能是在闵捷身上。我问闵捷:“对于步入中年的你来说,性又意味着什么?”

闵捷想了想,回答说:“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我追问:“那和以前有什么不同吗?”

闵捷说:“嗯,最近一段时间,我不喜欢他我的身体。”

李超一下子变得激动起来:“不是身体,是她的,我连碰一下都不行!这才是让我最受伤的事!我觉得她已经不爱我了,所以才这么讨厌我触摸她……”

闵捷委屈地说:“我不让你碰,不代表我不爱你!我自己也搞不清楚原因。我是想先独自消化一段时间,再想想除了性以外,我们还能怎么保持亲密。可你既不给我时间,也不给我空间……”夫妻俩瘫坐在沙发上,都是满脸沮丧。

尝试新,这只是性喜好问题,通过调整认知就能够解决。但闵捷拒绝丈夫的,在中有明显的厌恶感受,这证明夫妻关系中存在问题。

她为什么不允许丈夫触碰

我决定从他们的生活变化中寻找线索:“闵捷,能不能谈一下你最近的生活?有什么事情让你俩感到非常困扰?”

闵捷难掩失落地说:“我儿子本来去年参加中考。中考前两个月,他突然决定不考高中了,改读美术中专。我尝试了很多办法去说服他,但他总说,你别管了,我长大了,你烦不烦……他一个大小伙子,我也没办法押着他考试。最后,我只能无奈地接受现实。我觉得,作为一个妈妈,我非常失败!”

李超握住妻子的手,说:“我能接受儿子的决定。我一直认为考大学不是孩子唯一的出路。既然他自己喜欢,就试试往美术方向发展吧,反正他还年轻。”

“只是接受吗?你明明是和儿子一起和我唱反调!有一次,儿子差点儿被我说动心了,就因为有你撑腰,他才无法无天!”闵捷烦躁地说。

闵捷的心理感受同身体的连接很紧密。当儿子放弃中考,脱离她的管教和控制,不再“需要”她时,她感到伤心、沮丧和愤怒;感觉自己作为一个母亲,被儿子拒绝和排斥了,非常失败。而,恰恰是母性的象征。闵捷把心中不良感受投射到上。所以,当丈夫碰触时,她感觉很不舒服,甚至有一种疼痛感。除此之外,当她沉浸在母亲角色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排斥妻子的角色。就像有些年轻妈妈给婴儿喂奶时,讨厌丈夫她们的身体一样。另外,丈夫“背叛”自己支持儿子的选择,闵捷也迁怒丈夫,这同样是她在中不能投入和享受,没有激情和活力的一个原因。

唤醒身体的热情和活力

解决闵捷的问题,最关键的是改变她的认知。只有,当她不认为自己是个“失败的母亲”,才不会排斥象征母性的;只有她把自己的身体看成一个“整体”,才能唤醒身体的热情和活力,恢复正常的。

我问闵捷:“在你心里,你的丈夫李超是不是一个成功的男人?”

闵捷毫不犹豫地说:“是!他白手起家,靠着自己的努力,做到现在这个位置。他有能力,有眼光,有毅力,我非常欣赏他!”坐在一旁的李超,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望着妻子的眼神越发温柔。

“据我所知,李超以前读的是高职,和中专性质差不多,也没有考大学。在你看来,作为李超的母亲,你婆婆失败吗?”

“我不认为她失败。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她还供3个孩子读书,吃了很多苦,付出了很多。”

“那在儿子的成长过程中,你付出过什么?”

“我一点点地把他抚养长大,风雨无阻地接送他上学,辅导他功课,给他做好吃的,洗衣服;他病了,我没日没夜地守着他……”说着,闵捷的眼泪噼里啪啦掉了下来。

“看,像你婆婆一样,你为孩子付出了很多,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所以,你是一个称职的妈妈!你的儿子放弃中考,只是做出了一个人生选择。这个选择有50%的几率让他成功,有50%的几率让他失败。你只是担心他将来会失败,对吗?”

“对,我很担心!现在大学生就业都那么难,他起点这么低,将来可怎么办?”闵捷哽咽地说。

“将来的事情谁也说不准。以前公认的热门专业,现在大学毕业后却找不到工作;以前出国镀金是潮流,现在海归成了海待。与其担心那50%的概率,不如在他需要你的帮助时,全力支持他,做他坚强的后盾。让他知道,即使失败,妈妈也是爱他的,这个家随时欢迎他回来……你愿意对他说这些话吗?”

闵捷点点头:“我愿意!我愿意!”

接着,我用轻柔的音乐帮助闵捷放松,引导她想象儿子就坐在旁边的空椅子上。闵捷深情地对“儿子”说:“孩子,即使失败,妈妈也是爱你的,这个家随时欢迎你回来!妈妈爱你!妈妈支持你!”

之后,我又引导她,一边用双手感受,一边和它进行亲密对话:“你好,!你帮我哺育了儿子,帮我承担了那么多压力,真的很不容易!你柔软、美丽、温柔、坚韧,我很喜欢你!以后,我们要做朋友,一起快乐地生活……”和对话后,闵捷的心情明显轻松了。

母亲有需要我能帮她解决吗篇2

星期天的晚上, 天色渐渐变暗,学生都已纷纷回校。晚自习的铃声还没响起,只见班长跑到办公室对我说: “老师,小丽现在在操场上哭,不肯回教室。”我随即向他问明情况,原来小丽今天下午没经过父母同意,溜出家给朋友过生日,晚自习前母亲赶到教室外找到她,母女俩话不投机,结果小丽当着很多学生的面被母亲打了一耳光,小丽负气跑走后,母亲也伤心地离开了。

了解情况后,我来到了操场。其他学生都已回教室上自习了,操场格外安静,只见月色下,小丽还坐在大树边哭泣。我走过去问道:“小丽,怎么还不回教室,外面不冷吗?”她停了停,呜咽地答道:“我不想回教室。”“发生什么事了?”“我妈打我,还当着这么多同学的面。”说着说着,她的哭声渐渐小了。这时,我也在她附近的木凳上坐了下来:“小丽,你有没有发现老师的眼角上有个疤?”她抬头看了看,点了点头。“你知道老师的疤怎么来的吗?”她好象很好奇,我继续说道:“小时候放牛时,我和几个小伙伴一起玩牌,结果牛把别人家的庄稼吃了一大片。老妈赶来看到后,拿起赶牛的竹枝打我。我一闪,眼角撞到树枝上,血流不止。老妈一时吓呆了,回过神来后,帮我简单处理止了血,就一口气背着我走了七八里山路才到了乡卫生院。那时,老师可是个大胖子哦。”小丽低头笑了笑,我继续说道:“从那以后老妈就再也没打过我,并且一直对此事感觉很内疚,可是我也从来没有怪过她。现在老师也已经是孩子的父亲了,对于父母的心更有了一层了解。”小丽似乎已经有所悟了。我随即对她说道:“小丽,老师还有些材料要整理,你到办公室帮帮老师吧!”她很快答应了,在办公室帮我整理了一些资料。然后我拿了本有关家长与孩子沟通的书给她。她又回到了教室,就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随后,我给他的父母打了电话,并且交流了一下教育孩子的方式,并且叫她的父亲一会儿到校接小丽回家。第二天,一切又恢复了平静……

在该事件中,我考虑到小丽受了母亲的打之后并不是因为打痛了哭,而是女孩子心理的本能反应。挨打又是当着这么多同学的面更加感觉失面子、伤自尊,所以才会独自跑到操场上哭泣,即使想回到教室也怕见到大家时更丢面子。所以我做该学生的思想工作时以去除该同学的思想包袱为主,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让她明白被父母打并不是什么伤自尊,失面子的事。实际上这件事也并没有成为班里学生议论的话题,说明大多数学生还是认为这是比较平常的事情。当然,我是不主张家庭暴力和粗暴解决问题的方式。还有一点必须说明,我在辅导小丽时,撒了一个善意的谎言,我的确挨过父母的打,眼角上也确实有一个疤,但母亲背着我走了七八里山路去医院是因为我脚底被刺穿。这次为了学生工作的需要,我只是适当地进行了一下艺术加工罢了。

(作者单位:浙江省武义县第3中学)

母亲有需要我能帮她解决吗篇3

如果家能给人温暖的慰藉,如果家是可以疗伤休憩的港湾,有谁不愿意回家呢?

在网上,不少网友晒出了他们不能常回家看望父母的理由。有的是出于客观原因,譬如工作地点离老家太远、工作忙、工资低、压力大……但是,还有一些人,不经常回家则完全是因为他们不想回那个让他们伤心失望的家。

父母过分偏心,让子女很受伤。家住安徽阜阳的张雅,就是这种情况。提起“回家”她就感到闹心。“我爸妈心里只有弟弟,我回去干什么?我甚至怀疑,我到底是不是他们亲生的!”因为父母想生个男孩,张雅一岁时就被送到奶奶家“藏”了起来。此后,她和奶奶一起生活了15年,直到老人去世。

在这15年里,父母除了每个月给她500元生活费,生活方面不管不问,从没给她开过家长会,从来没有抱过她,也很少和她说话。奶奶去世后,张雅被接回了家。她仍然记得,回家后的第一顿饭,满桌子都是弟弟爱吃的菜,她喜欢吃的一样都没有。

考大学时,张雅一心想读艺术院校,可是艺术院校学费高,父母表示不多的积蓄还要将来留给儿子用,张雅只好读了师范大学。大学毕业后,当了老师的她每次回家都要大包小包买上一堆东西,吃的喝的全有。可是这些孝敬父母的东西,无一例外都落到弟弟的嘴里。

眼看弟弟都24岁了,大学毕业后不工作,在家啃老,爸妈也舍不得说他,还逼着张雅给弟弟找工作。张雅一个普通老师,哪有那个能耐?张雅无奈地说:“如果我弟需要换肾,我爸妈肯定立刻逼我捐一个给他。”现在,张雅能不回家就不回家,她既不愿意见偏心没边的父母,也不愿意看永远长不大的弟弟。

父母偏心让张雅很受伤,身为独生子女的李露露也很痛苦。李露露一直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父母对她事无巨细,样样不撒手。工作之前,父母不让她和男生交往,因为怕被他们“带坏”。大学毕业后,李露露想在公司附近租房子住,李妈妈一听就急了,厉声质问她:“露露,你是不是要和男人同居?”最后她只好放弃租房的念头。家和单位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最终让李露露成了大龄剩女。这时,李妈妈急了,逼着她嫁给了一个自己相中的优质男。婚后,因为巨大的性格差异,李露露并不幸福。3年后优质男有了外遇,李露露想离婚,可是李妈妈不能接受:“如果你离婚,我就死给你看!”但这次,李露露下狠心做出了最“叛逆”的决定,坚决离婚。她意识到自己的前半生已经毁了,后半生不能继续错下去!离婚后,李露露和妈妈的关系彻底决裂,她再也回不了家了。每次她鼓起勇气打电话想争取妈妈的理解,却总是被妈妈“不孝女、白眼狼、狼心狗肺”等恶毒字眼的痛斥弄得心灰意冷。后来,别说回家,连电话李露露也很少给母亲打了。

而石刚不想回家,则是觉得父母让他很累。俗话说“老小孩,老小孩”,石刚觉得这话特别适合自己的父母,他们想干吗就干吗,从来不顾及自己的感受。退休后,老两口觉得很无聊,恨不得儿子天天回家,没事就给他打电话。石刚在省城做统计工作,做报表是个精细活儿,一不留神就会出错。可他上班时,却经常接到老家父亲的电话。有一次,父亲只说了一句“你快点儿回来”就挂断了电话,再打过去就没人接了。父亲有糖尿病,石刚怕出事,急忙请假坐了6个小时的汽车赶回老家。等他气喘吁吁地推开家门,父亲正悠闲地喝茶呢。石刚一问什么事,父亲说家里的煤气罐没气了。找人换煤气罐,就是打一个电话的事,可是石爸爸非得要儿子来。换煤气、做腊肉、打煤球、扛大米……石爸爸总能找出各种理由让儿子回家。有时候,爸爸消停了,妈妈又来了。要么,打电话让他帮邻居的闺女介绍个城里的对象;要么,让他大早上帮远亲去医院排队挂号……“帮父母干点儿活是应该的,可我不是万能的奥特曼,工作很累,我就想安安静静躺一会儿,但是回了家,根本没法休息。”

还有的父母,、酗酒、吵闹不停……更令子女难堪和难以接受。这时,家不再是温暖的归宿,而是绝望的深渊。回家,意味着要面对自己心中的累累伤痕,于是,子女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回避。

“百善孝为先”,自古以来,孝顺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中国还有一句古话“父慈子孝”,子女对父母孝顺,父母也要对子女慈爱。如果父母不慈,单纯强迫子女孝顺的确有点难。如果家不是充满温暖和爱的所在,子女不愿意回家,哪怕回来也满肚子怨气,用法律强制有用吗?世上不是所有的错,都能归咎到道德问题;也不是什么问题,都能够用法律手段来解决。

母亲有需要我能帮她解决吗篇4

早在2010年,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政府就启动了一项被称为“超级保姆”的计划〔1〕。它采用实景跟拍真人秀的模式,记录求助家庭在曾从事全职保姆15年的主持人乔的帮助下解决养育问题的过程。超级保姆进入家庭为期3周,前两天乔会观察该家庭的情况,不做干涉;观察以后与孩子父母谈话,并制订时间表和规则表;她会亲自指导孩子的父母一段时间,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帮助其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之后离开几日,通过录像监控该家庭中情况;最后,乔返回该家庭中再进行1周的指导,指出监控时所发现的问题。笔者认为,这一模式对我国的家庭教育指导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我国一些家长缺乏理性、易于从众,往往在与人的比较中迷失自己,忘记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是独一无二的。个性化家庭教育指导正是当下我国家庭普遍缺失的,它需要专业教育指导者通过一段时间的入户观察、记录、撰写观察报告,对问题进行分析、诊断、反馈等一系列方式,提出个性化解决方案的一个过程。专业教育指导者能较好地帮助不知从何下手或不知道问题出在什么地方的家长,帮助家长提升教育观念和能力,同时也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个性化家庭教育指导与目前的家庭教育指导不同的是,它是有研究取向的,是基于某个问题的,是长效的,是以家长为对象的,指导的目的是为了不指导。换言之,家庭教育指导专家与家长经过一段时间的互动、合作、探讨、指导,帮助家长成为自身问题的发现者、自身问题的探索者、自身问题的解决者、促进孩子成长的参与者。

二、进入家庭:探索个性化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模式

家庭是家庭教育指导的“试验田”“主阵地”,家长是家庭教育指导的主体,家庭教育研究人员的职责是协助家长成为专业的家庭教育实施者。因此,进入家庭是探索个性化家庭教育指导模式的必由之路。作为家庭教育研究者,我们在这一过程中的主要角色是聆听者、观察者、示范者和协助者。

(一)倾听:了解家庭的需求笔者在入户每一个家庭前都要先召开一次家庭会议,家长会把孩子的问题、表现以及希望得到的帮助如实描述。其中有一户家庭的孩子,她存在的问题是,会用替代物来替代自己,当她做得不对的时候,比如她说要上厕所却没有大便或小便时,她会说刚刚是“小黑狗”(她的玩具之一)说要上厕所的。她的家长认为这是撒谎,我们给家长的建议是:让孩子实事求是地说话、做事,不要事事指责孩子。因为很可能她是因为害怕父母责怪而这么说的,并不能指责她爱撒谎、狡辩。如果家长经常这么定论的话,孩子可能真的会变得爱撒谎。聆听是个性化家庭教育指导的第一步,每个家庭的需求和问题具有很大的差异,只有在了解基本需求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共同制定方案。需要指出的是,聆听的对象不仅是父母,还包括孩子及其祖父母或外祖父母。

(二)示范:定制个性化指导方案通过交流,我们发现家长对于个性化家庭教育指导充满期待,同时又感到无所适从。为此,示范成为弥合他们期待与无助之间的“粘合剂”。在我们所入户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家庭中,有一户的情况是,父亲是外企职员,母亲是高校教师,孩子主要由祖母照顾。孩子的主要问题的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遇到问题一般用“哭”的方式,然后祖母就会不断地猜测“要喝水吗”“困了吗”等,直到猜准为止,孩子才停止哭闹。针对这一问题,在召开第一次家庭会议时,我们就制定了“不做猜测,有事说出来”这一家庭守则。之后我们每周3次入户观察,发现孩子的父亲和母亲能坚持原则,但是他们反映祖母会迁就孩子。我们与孩子的母亲、祖母分别进行了多次的单独交流,最后祖母也按照规则引导孩子尽力表达。同时,我们还规定了家里所有人需要别人帮助时一定要使用敬语,否则他人可以不加理会。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运用“请”“谢谢”这样的词语在这个家庭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依赖”是家庭教育中遇到的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这个例子反映的是规则的力量以及让规则成为家庭公约的教育效果。这是我们在入户指导时的深刻体会,规则蕴含的不仅是对孩子的约束,也是对所有家庭成员的约束,是家庭民主的体现,更是良好家风的基石。

(三)观察家长:发现真正的问题家庭教育中发现真正的问题源于研究者的观察。也就是说,聆听只是发现问题的一种途径,研究者必须通过自己的观察、筛选、辨别确定主要问题,观察贯穿在家庭教育指导的过程之中。以下是我们观察妈妈和孩子一起完成幼儿教师布置的任务时的一段有趣的对话。该任务是复述故事《春天的电话》。这个环节一直持续了40分钟,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妈妈是完全知道故事内容的,而孩子对所要复述的故事只能在家长的提示下完成,过程中孩子还不时地跟妈妈说“老师是怎么说的呀”或者“这是你和我的事”等,反而认为这是妈妈的事情。整个过程,妈妈却反客为主,一直急于引导孩子说出正确的内容,其实她的工作只是如实记录而已。观察结束后,我们给家长的建议是:复述故事是孩子自己的事,家长的任务只是记录后把它交给老师。家长不应该越俎代庖。

(四)指导者离场:让家长在实践中学以致用指导是为了不指导,这是我们入户的主要目的。因此,在持续观察、交流了2个月之后我们就离开了被指导的家庭。现在,这些孩子的母亲在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会以打电话或约见的方式向我们咨询。例如,有一次一位母亲发来咨询短信:“老师你好,今天我让孩子传话,我一句话没说完,她总打断我。我很严肃地告诉她:‘别人讲话时,请仔细倾听,不要打断。’我有些发火,她也跟着发火。所以昨晚到今早,我一直不和她说话。我上班临走前说:‘妈妈上班了,奶奶再见。’她奶奶说:‘和妈妈再见。’她说:‘妈妈又不和我打招呼,我为什么要理睬妈妈。’我不知道该如何解决此事了。”我们首先让她回顾前期发生类似事件后的处理方式:一是找自己的原因,二是不要居高临下,三是要学会和孩子沟通,四是可以等孩子说完再说,五是遇到一些问题不要急,然后建议她参照指导过的方法去解决现在面临的问题。事后她表示效果良好。

三、反思个性化家庭教育指导中的政府角色

在现代社会中,家庭教育是社会福利的重要内容,政府主动介入家庭教育是其职责之一。构建基本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是《调查报告》提出的发展目标。需要指出的是:一是确立这一目标的主体是政府,更重要的是要将目标落到实处;二是覆盖城乡要基于城乡家庭的特点,包括家庭的结构、家庭的文化、家庭的经济情况等,避免城市中心主义,简单地将城市模式复制到农村。笔者认为,其关键在于政府主体地位的确立,政府推进教育立法,完善、落实政策及相关规定。具体来说,政府应将家庭教育指导纳入政府规划,上升到政府统筹的高度,将其纳入城乡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家庭教育立法的进程,加强家庭教育指导管理及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制定家庭教育指导专项经费标准、制定专项计划并将之纳入相关职能部门的考核指标等。

母亲有需要我能帮她解决吗篇5

我是《中老年保健》的忠实读者,也很喜欢您主持的“心灵家园”栏目。基于对您的信任,我才冒昧地给您写信,恳请您在百忙之中帮我排忧解难,给予回信指导。

我是一个很不幸的人,在忍受着失去丈夫的痛苦时,也忍受着儿子不随我的意、不听我的话的烦恼。我儿子在很好的事业单位上班,可是他不珍惜,经常迟到早退,无所事事,对孩子和家庭也不负责任,有着严重的不良生活习惯。晚上一两点钟才睡觉,早上九点以后才起床,下午还要再睡两个小时,整天怨天尤人,说单位没事可干,周围人好像都“对不起”他,群众关系很不好。

关于他的问题我和他妻子谈了,他听见还很不服气,振振有词地说:“我不偷不摸,不嫖不赌,这纯属生活习惯的‘小毛病’,算什么呢!”可他这些“小毛病”我实在看不惯,就想办法管他,很多办法都试过了,软的、硬的、苦口婆心地交谈、写信、留言、沟通,可全都不管用,他就是不服也不听,还是该干什么干什么,我行我素。亲戚朋友谁说他,他就跟谁急。有时候他也表决心,可今天表了,明天还是照旧,一切还是老样子。从道理上讲,他也明白不良生活习惯的坏处,也明白应该怎样为人处世,可行动上就是没有一点改正。

现在儿子已经成了我的一块心病。我让他去看心理医生,他说不去,他没病。我不管他吧,好像一个做母亲的不负责任,我也不忍心;管他吧,用了种种办法又没有用,而且每次对话都是以“大气”告终,让我无所适从。我也想过离开他眼不见心不烦,可又舍不得儿媳和孙女,她俩都很好,孙女又需要我的照顾。我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每次跟儿子生气对我来说都是一种摧残,真不知什么时候儿子才能看到母亲的心。非子老师,我现在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真是无奈极了,就像盲人瞎马,找不到路了。请您帮我出出主意,想办法帮帮我。

谢谢。

切盼您的回音。

辽宁张艳凌(化名)2007年10月2日

张女士,您好!

来信收到,感谢您的信任,也体谅您的心情。是啊,作为母亲,谁不想自己的孩子遂心听话,谁不想自己的孩子有所作为呢?这种母爱的本能我理解。但也恕我直言,母爱不能只有本能,伟大的母爱除了本能以外还应有理性。特别是对不听话的孩子,除恨铁不成钢的怨恨外,更要有博大的心胸。在这种博爱中,即使孩子未遂您愿,您也能看到他的优点;就算孩子误入歧途,您仍要维护他做人的尊严,特别是对男孩。男人生来就与他的尊严生死与共,尊严不但是他的生存之本,也是他身为男人的价值和称号。

这里先不讲大道理,给您讲一个犯人和他母亲的故事,是真事,想必您听后不会不感动。

探监的日子到了,一位贫困山区的母亲,一路上坐驴车、汽车,鞍马劳顿,几经辗转,来到监狱探望服刑的儿子。在探监人那些五光十色的物品中,这位母亲给她儿子的只是一包用白布包裹的葵花子。葵花子已经炒熟,母亲全都嗑好了,没有皮,在探监室里还散发着灶台上的香味。服刑的儿子接过这包葵花子,手不停地颤抖。母亲却无言,撩起衣角擦去泪水。为能来探望儿子,母亲历经了太多的辛苦,她卖掉了鸡蛋和小猪崽,还节省了许多开支才凑足了路费。来前,在白天的忙碌后,她每晚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在煤油灯下嗑瓜子。看着瓜子仁一点点增多,母亲高兴,却没舍得吃一粒。这是母亲给儿子的补品,为儿子,母亲不知嗑黑了多少夜晚,又嗑亮了多少黎明。

服刑的儿子看着满包的瓜子仁,无法抬头。作为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正当奉养母亲的时候却不能尽孝,他感到无地自容。在那天的探监人当中,母亲的衣着是最褴褛的;在那些探监人语无伦次的嘱托中,唯有这位母亲是无言的。然而,母亲一粒一粒嗑下的瓜子仁,却饱含了她的千言万语。儿子突然跪下,跪在母亲面前不肯起来,从那一刻起,他完成了自己的忏悔,走上了浪子回头的归程。

读完这个故事我就想,如果这个犯人的母亲不这样做,换一种做法,会是什么样呢?母亲也为儿子嗑了一包葵花子,她也为看儿子历尽了艰苦,但在递给儿子瓜子的同时,她开始对儿子数落和抱怨,她从儿子的不听话数落到他的堕落,又从他的堕落数落到他对母亲的不孝顺。末了,她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走出监室,尽管她把做人的道理说了一箩筐,估计她儿子仍是呆呆地站在原地,两眼全是茫然。

为什么会这样?是母亲不爱儿子吗?不是。只因母亲的爱常会有太多的狭隘,母亲只想到自己的难受,却没想到她刚才的一通数落固然解除了自己心里的怨恨,可就在那一刻,她也打碎了儿子仅有的自尊。

对此,我们不妨想一想,在人世间无数的母子悲剧中,有多少孩子是为了母亲的离弃而绝望的?又有多少孩子,小小年纪为母亲的不齿毅然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这些孩子中,男孩因着内心的尊严,自杀的比例远远高于女孩。

张女士,您千万不要误会我,不要以为我是在用这些耸人听闻来谴责您对孩子的爱心,否定您对孩子的帮助。没有。我只是想用这种极端案例来提醒您,也提醒我自己,不断地对自己说,如果身为母亲的我们真的爱孩子,到什么时候我们也不能不顾孩子的尊严和感受。

说到这儿您就该问了,非子老师,您说的这个道理我也懂,可作为母亲,面对一个不听话又屡犯错误的孩子,难道我就不能说话了吗?难道我只能像那个犯人的母亲那样,每天以泪洗面,在哀叹中度日吗?

这个问题问得好!是啊,对一个屡教不改又沾满陋习的孩子,难道做母亲的就不能说了吗?难道母亲就只有看着儿子的不争气而自己受苦吗?如果不是,那母亲该怎么办呢?

别着急张女士,咱们再来看另一个故事,也是真事。

美国著名教育家卡耐基的名字您一定听说过吧。然而这位伟大的教育家可不是什么神人,甚至他小的时候也曾一度是个远近闻名的“坏”孩子。

卡耐基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在他9岁时,父亲又娶了一个女人。继母到家的那天,父亲指着卡耐基向继母介绍说:“以后你可千万要提防着他,他可是全镇公认的坏孩子,说不定哪天你也会被这个倒霉蛋害得头疼不已。”

像所有初见继母的孩子一样,卡耐基也没打算接受这个继母,但继母的举动却让这个9岁的孩子大吃一惊。原以为继母也会像父亲一样耻笑自己,却没想到,继母微笑着走到卡耐基面前,摸着卡耐基的头,然后笑着责怪丈夫说:“你怎么能这么说呢,他怎么会是全镇公认的坏孩子,他应该是全镇最聪明、最快乐的孩子才对。”

继母的话深深地打动了卡耐基,在他来到人世的9年间,从没有人对他说过这种话,即使母亲在世的时候也没有夸过他。平生第一次听人夸奖,这人又是他的继母,他觉得一股暖流涌上心头。就从那天起,卡耐基和继母建立起了真挚的友谊;也是凭着这句话,卡耐基从此浪子回头,让这珍贵的表扬成了他的动力。今天,当这个教育家用他亲手创建的28项黄金法则,把世界千千万万的普通人带上成功和致富的光明大道时,或许我们可以这样说,正是当初继母的夸奖让这个“坏”孩子长大成人,走上了正路。

卡耐基的故事一再说明,对孩子来说,最残酷的伤害莫过于夺走他的自尊和自信。自尊是孩子的基石,自信是孩子的动力。失去了自尊和自信,就等于拆除了孩子心理上的桥梁,让他即使看到光明,也找不到通往光明的路。

正因为这样,心理学家才不断地告诫父母,赞美对孩子来说就像阳光,没有它,孩子就无法开花结果。但多数家长却把“教育”和“教训”画上等号,恰恰在孩子最需要阳光的时候,父母无休止地叱责孩子,如同把孩子推入了阴霾,孩子成年后索性自暴自弃、破罐破摔,以至于他的一生都蒙上了阴影。

张女士,读了卡耐基的故事,相信您对赞美孩子已经理解了。不过您心里肯定还有疑问,对一个“无可救药”的孩子,难道还是不能批评吗?批评对孩子的伤害就那么致命吗?心理学家是不是太小题大做了!没有,心理学家没有小题大做,我也没有小题大做,而且我还要告诉您,批评对孩子的伤害确实严重,甚至它是致命的。不光对孩子,就是对大人,我们也不能轻易批评。这方面,堪称一代伟人的美国总统林肯就是个表率。每每想批评部下时,林肯都会写一封信,信里把他的批评之辞写得淋漓尽致。但信写完后,他从来不发,而是把它们销毁,让信里的批评平衡他的怨恨,然后找到一种更妥当的办法与部下沟通,以求问题的解决。

这是因为,作为一位洞悉人性的总统,林肯明白,批评是无用的,它使人采取守势,也导致了他对错误的辩护;批评是危险的,它伤害了一个人宝贵的自尊,并激起其反抗的行为。

现在再回到您和您儿子的关系,张女士,恐怕我不说您也知道自己的问题了。在您的信里,您一直在说儿子,一直在批评他的各种缺点和毛病。当然不能说,您儿子的现状是您批评的结果;但要能设身处地,您就能想象,一个被母亲完全否定的孩子,他从哪里看到光明,又怎么能获得进步的动力呢?

现在换一种方法,不说您儿子的缺点,说说他的优点。好好想想,您儿子有什么优点,从小到大,他就没做过一件让您高兴的事吗?还是您过分挑剔,对孩子的优点有所忽视呢?您看,尽管我不认识您儿子,但仅从您的来信里,我已经发现他的优点了,他娶了一个好媳妇,还给您养了一个好孙女。如果他真像您说得那么坏,他怎么可能做出这样好的事,您说对吗?所以建议您,今年儿子过生日,您就给儿子办个生日聚会,一来感谢儿子平安来世xx年,二来也感谢儿子带给您的好儿媳和好孙女。到时话不必多,只要是诚挚的心里话,儿子自然能感悟深情。有了母亲的认同,相信儿子一定能往好里走,不会辜负母亲的信任。

等您的好消息。

陈非子

母亲有需要我能帮她解决吗篇6

92岁的她,穿着湖绿色的衣衫,斜斜地靠在床上,宛若一片悦目的荷叶。银白色的头发,整整齐齐地绾在脑后,肤色光洁,整个人看起来清清爽爽的。63岁的他呢,俯着魁梧的身躯,亲呢地搂着她的肩膀,细声细气地和她话东道西,不时还温柔地亲亲她的额头,或者,拿起床上的绒毛袋鼠,顽皮地舞弄着,笑嘻嘻地说:“您看您看,这只袋鼠,也有个爱她的儿子!”她的眼珠,时而左时而右地转来转去,努力地作出无声的回应;嘴巴大大地张着,唾液不停地淌出来。他不时以尾指拈着棉球,伸进她的喉咙里,用极为纯熟的手势,为她清除淤积的唾液。

瘫痪在床的,是梁碧玉女士。

日以继夜地照顾着她的,是她的独子李志华。

母子舐犊情深,早已是朋友圈子里口耳相传的一则比传奇更为美丽的真实故事了。

12岁丧父的李志华,是由寡母梁碧玉独自抚养成人的。在“新大”建筑学系考取了学位后,他像只飞鸟,在世界各地飞来飞去开拓事业。他的母亲呢,每天逛逛街、唱唱歌,自得其乐地把日子打发得有滋有味。

75岁那一年,一向健康的梁碧玉,突然中风倒下,就此瘫痪在床。五内俱焚的李志华,要求医生给予母亲最好的治疗,然而,医生却对他说了几句醍醐灌顶的话:

“最好的治疗,便是亲人贴心的陪伴。”

看着床上孤独无依的母亲,他就在那一刻下了一项重要的决定。在周遭友人难以置信的惊诧里,他毅然结束在中国的一切业务,回家来。

那一年,李志华才49岁,正是事业春风得意的闪亮年龄。

在实笼岗花园的半独立洋楼里,他雇了两名女佣,和她们共同负起照顾母亲的责任。有人对他说:母亲交给佣人看顾,不就得了吗?干吗要自己没日没夜地劳累不休呢?他语重心长地表示:佣人领的是薪金,她们照顾母亲,用的仅仅只是双手,而母亲需要的,是亲人的心。

由49岁至现在的63岁,这十多年来,李志华过的,纯粹是以母亲为中心的“宅男”生活。他放弃了事业,也放弃了一切的社交生活,24小时侍奉在侧。他说:我是母亲的眼睛、母亲的耳朵、母亲的手、母亲的脚、母亲的一切啊!我要让她睁眼闭眼都看到我,这样她才能放心、安心哪!

每天早上5时许,他便起身了。在佣人的协助下,为母亲通便、抽痰、清肠、服药、喂食,之后,为她沐浴,换上舒适的衣服,再把她抱去阳台,让她吹吹清风、晒晒太阳。这些工作,看似简单,但却得花上好几个小时。就以喂食一项来说,必须非常小心地通过连接于腹部的管子把牛奶灌进去,灌食时,必须确保母亲躺在一个舒服的角度,千万不能让她呕吐。同时,也必须确保管子不会从衔接口掉落出来,任何一个小差错,都可能会带来足堪忧虑的后果。同样的工作,每天必须做上好几回,如此一直忙到子夜12时许,李志华才能上床就寝。睡觉时,还得时刻保持警惕,母亲一旦咳嗽,便得赶紧起来为她清痰。

“照顾母亲,就好像照顾婴孩一样啊,一点也不辛苦。只要有做的意愿,人人都能做得好!”李志华神态轻松地说:“我从来不把我的母亲看成是病人,她实际上就和任何寻常人一样,只不过是在慢慢地老化罢了!当这个老去的人失去了自理的能力时,我便应该帮助她,让她和过去一样,每天梳妆得漂漂亮亮的,干干净净的,过上有尊严的日子。”

瘫痪之初,当母亲还有听与说的能力时,李志华常常和她聊天。母亲拥有初二的学历,一向关心时事,也爱听流传于坊间的各种小道消息,他于是充当她的“收音机”,为她广播各种大小消息;有时,也会故意和她抬杠,借此刺激她的思维;除此之外,为了博她一粲,他做老莱子,穿彩衣娱她;或者,为她戴上奇形怪状的帽子,让她照镜子,大家笑成一团。

最近这5年来,母亲已经丧失了反应的能力了,可是,李志华依旧陪她看电视,耐心地为她解释剧情;此外,他也为她读报纸,让她与生活保持一定的联系。逢及佳节,诸如新年、端午节、劳动节、圣诞节等等,他会特地为她讲述有关的传说和故事,他要让她享有过节的快乐心情。

知道母亲一向爱美,他常常为她拍照,然后,把照片冲洗出来,放大了,写上说明,反复出示给母亲看。他说:“我不要让母亲忘记自己。”

半年前,李志华的邻居为自家住宅进行大规模的装修工作,为期1年。这可愁坏他了,因为母亲的肺部很弱,无法承受装修工程所带来的飞沙走石。考虑再三,他决定另买一处住所,搬走,等邻居的装修工作完成后,再搬回来。

目前,他暂居于布莱德景的一间公寓里,周遭有丛丛绿影,空气像过滤了般,异常新鲜。

坐在公寓一尘不染的大厅里,我和他聊天,触及了,一个尖锐的问题:他放弃了自己的整个世界,如此不休不歇地照顾她,让健康情况岌岌可危的她,安然地度过了一天又一天,可是,他确知她快乐吗?他的努力,会不会和她本身的意愿相抵触?

他想也没想,便飞快地答道:

“母亲本身一定要有活下去的意愿,我对她的照顾,才算是有意义的。母亲的性格,一向是坚强而又倔强的,遇到困难,绝不低头,更不妥协。她瘫痪后,一直都以乐观的态度来面对,从来不曾在我面前掉过一滴眼泪、更不怨天尤人。她认为事情既已发生,便得接受。”顿了顿,他稍稍提高了声量,强调地说:“她想活、她要活、她愿意活,所以,她非常努力地和生命进行残酷的搏斗,她是一个真正的勇者。我们常常觉得照料病人很辛苦,可我们从来也不去想想,奄奄一息的病人要铆足力量、耗尽元气来和病魔搏斗,是比我们辛苦十倍百倍的事。母亲既然有强烈的生存意愿、有承受痛苦的巨大勇气,我当然必须尽一切的力量来帮助她。当然,母亲也清楚地知道,我很愿意、也很乐意照顾她;我这种心甘情愿的心态,便成了她活下去的源动力。表面上,是我在陪她,实际上,这是一种双向的温馨陪伴。往往她一个惬意的微笑,或者,一个称许的眼神,便是给我的最大报偿了。”

李志华举出了两个生动的例子,来说明母亲的为人。

“当我决定结束建筑业务而回家陪她时,她问我:你有钱吗?我说:有一点。她立刻答道:没关系,如果钱不够,我们可以把房子卖掉,搬去租屋住。你看,母亲有了这种同甘共苦的精神,我在照顾她时,便没有任何的心理负担了。她在瘫痪后不久,嘴上生了一粒恶性肿瘤,我问她要不要动手术,她却只问了我一个问题:会麻烦你吗?你看,她有心要为生命奋战,却担心会麻烦我!”

在单亲家庭里成长的李志华,母亲对他不是有求必应的。曾有10多年岁月,他和母亲有着无数磕磕碰碰的磨合经验。然而,在整个成长的道路上,母亲—直都在细心、耐心地“聆听”,不管什么时候,也不论他碰到什么困难,母亲总会即刻把援助的双手伸到他面前,给他打气、给他鼓励、给他支持。她不放弃他,永不。

三春晖,是难以回报的,而他,将寸草心化为绕指柔,全心全意地给予母亲最周全的照顾。

“孝道是什么,我不懂。”李志华风淡云轻地说道:“我只知道,母亲养我大,我养母亲老,是天经地义的。”

母亲有需要我能帮她解决吗篇7

妈,我又考了100分!

郭玲霞的命运转折始于1990年初夏的某个黄昏,至少她自己这么认为。

当时,七岁的她正带着妹妹郭小玲在院门外玩耍,夕阳中跑来一群散学的孩子,他们嬉戏着、打闹着,花布做的书包在屁股后荡来荡去,这一幕,让郭玲霞好羡慕。

等他们走近了,她问一个男孩:“上学好玩吗?”

“当然好玩啦!”

“那……我也可以上学吗?”

那群孩子嗡地一声笑了:“你?丑八怪!你连手指头都没有,还上学呢!”

郭玲霞牵着妹妹逃进了院门。

母亲崔根翠见女儿满脸泪痕地走进来,问道:“谁欺负你了闺女?”

郭玲霞沉默半天,突然说:“妈妈,我要上学!”

母亲没有吭声。在山西长治的这个偏僻山村里,女孩不读书是传统,用当地人的话说:“女孩是赔钱货,读书赔得更多。”

但是郭玲霞用坚定的语气重复一遍刚才的话:“妈妈,我要上学!”

“你为什么要上学呀?”

“可以跟很多小朋友玩、背花书包……”然后眨了眨眼,“我还有一个想法,现在不告诉你……”

“鬼丫头,我看你是想要花书包吧,妈妈给你做一个就是了。”

晚上,郭玲霞眼巴巴看着母亲做了一个花书包之后才甜甜地睡去。第二天一早,她和那个书包就都不见了!母亲找到村小学时,郭玲霞正扒着一年级教室的窗户朝里瞄呢。母亲把她带回了家。

被带回家的郭玲霞大声抗议:“我要上学!我要跟小朋友一起读书……”

母亲叹一口气,说:“上学是要写字的,可你的手……”

郭玲霞方知道,三年前的一次顽皮已把她和小伙伴们区别开来――

那是冬季的一天,四岁的郭玲霞在村口玩耍时不慎点燃了一个柴垛,母亲听到讯赶过去,几乎认不出她了:只见郭玲霞满脸水泡,右手四个指头被烧得焦黑,有的地方皮肉已经脱落,露出了骨头。她看着母亲,哭叫着喊:“痛、痛……”母亲抱起她拼命往家跑,一路听到村民发出“啧啧”的惊叹。回到家,母亲和父亲没了主张,跟着跑来的一个村民说:“玲霞是让火烧的,火怕水,快用冷水泡!”于是,母亲打来冷水,把郭玲霞烧得不成形状的右手浸到水里,并用湿毛巾给她敷脸。谁知几天后郭玲霞的脸和手开始溃烂流脓,父母觉得不对劲,便带孩子到县医院,但已经错过治疗时机,手指只有做截肢手术;脸部仅能消炎处理……出院后,郭玲霞原本细嫩的小脸变得麻麻点点、凹凸不平;嘴角也变了形,看上去丑陋可怕……

可她对父母还是那句话:“我要上学……”

“不行!”父亲郭魁仁当时吼了她。

“为什么不行?呜呜……”郭玲霞哭了。

然而,到1990年8月中旬的一个傍晚,事情有了转机――

村小学一位老师来到她家对郭玲霞父母说:“你们不知道这孩子天天去学校吗?……她不但天天去,而且趴在窗外听课还挺认真……比坐在教室里的娃们还学得好,这孩子是读书的料!”

父亲不以为然:“女孩读书有什么用?迟早要嫁人的……”

母亲却有些心动:“咱玲霞要是书读好了,说不定能帮她嫁个好人家……”

在门外偷听的郭玲霞按捺不住了,推门进屋冲父亲叫道:“你打工挣的钱让人家写你的名字领走了……你都不知道,还说读书没用……告诉你吧,我读书就是为了有文化,不当‘睁眼瞎’!”

父亲说:“那要是同学笑你的脸咋办?还有……你这手怎么拿笔呢?”

“我不怕,我有办法!”

1990年9月1日,郭玲霞入学了。那一天,她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女孩。

刚入学时,个别调皮学生问她:“你的脸怎么这么难看呀!”郭玲霞不在乎,理都不理。可失去右手四指头的不便摆在了她面前――她很难捏住笔,写字很慢也很丑,但她仍坚持写下去。

她每天放学都帮父母干农活,全家人都睡了,她才在灯下做作业、练字。字虽长进不大,成绩却排在了班上前几名。

有一天,郭玲霞把一张试卷交到母亲手上,说:“妈,我又考了100分。”

母亲把她搂在怀里,动情地说:“小霞,你就好好地学吧!”

“只要我勤奋学习,永远不会孤独。”

1996年郭玲霞进了初中。可上了几天学她突然沉默寡言,回到家就发呆,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母亲看在眼里,便问郭玲霞:“闺女,是不是有同学笑话你的脸和手了?”

郭玲霞一听,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流下来,“班上几个调皮的同学说我手指像小木墩,不长芽,说我的衣服跟讨饭的一样,我跟同桌借圆珠笔,同桌不借,说我是从火堆里钻出来的灾星……妈,我该怎么办呀?”

“闺女,这个妈早想到了。上小学时,班上的小朋友不也笑你吗?你是怎么坚持下来的?你是怎么对他们说的呀?”

郭玲霞擦了擦眼泪:“我当时不服气。我说我要证明给他们看。我丑,我少了四根手指头,可我学习并不比他们差!”

母亲说:“对了,你除了脸丑一点,一个手少了几个指头,其他方面不比他们差!还要比他们强,只有过了这个坎,你才能好好学下去。”

母亲的话一扫郭玲霞心头的阴霾。她点点头,笑了。

“只要我勤奋,我就不会孤独!”回到学校的当天,郭玲霞在日记本的扉页郑重地写下这句话。13岁的郭玲霞开始以大人的头脑思考人生了。

读初中的郭玲霞最吃力的还是写字、做笔记。因需要抄写的内容多,而她的右手捏不稳笔,怎么办?郭玲霞决定用左手写字!开始换左手,拿笔比握一把锄头还费劲,明明知道“一”要从左往右写,可一下笔就成了从右到左;“1”更是无论如何也写不直,不是向左偏就是向右偏;写出来的字也大小不一,歪歪扭扭……有的同学们劝她说:“别费劲了,大不了我们帮你抄笔记。”

“那不成。笔记都得别人抄。我还算是学生吗?”为了练左手的协调性,她把用右手完成的事都转移到左手:吃饭、穿衣、洗澡……,无论上课还是下课,同学们总看到她左手拿着一支笔在画来画去。她规定自己每天晚上完成作业后必须练三百个字,完不成不睡觉。经过坚持练习,郭玲霞左手写字越来越快,也越来越漂亮。后来,她的笔记不但不再抄同学的,反而经常借笔记给同学们抄。

写字问题解决了,郭玲霞的成绩更上一层楼。她对考入重点高中很有信心,但中考前她每天仍帮父母干农活。母亲心疼她。说:“闺女,抽空多看书,家里的活不用你做了。”

郭玲霞开玩笑说:“不讨好你们,你们不出钱供我读大学咋办?”

“只要你有出息,你读研究生我们也供!”

母亲的话让郭玲霞眼睛一亮,“妈,你和爸等着,我将来一定读研究生!”

1999年,郭玲霞以优异成绩考取长治县重点中学――长治第一中学。

然而,就在她开始新一轮拼搏时,一个难题摆在了面前――原来父母想让读

初中的妹妹郭小玲辍学打工。听到这消息,郭玲霞心急火燎地赶回家问父母:“爸、妈,妹妹这么小,你们怎么就让她打工呀?”

“咱家供不起了,你妹妹成绩差,就让她回家吧……”

“不行!”郭玲霞说,“我不同意妹妹辍学!”

“可咱家条件――只能供一个读书,你说怎么办吧?”

郭玲霞沉默了。

晚上躺在床上,她凝视身边熟睡的妹妹,轻轻抚摸着那张稚嫩的脸颊。眼泪夺眶而出。妹妹太小了呀!怎么能让她出去打工呢?可自己辍学让妹妹读书却意味着自己的梦想完了……

那一夜,郭玲霞辗转反侧,一夜无眠。

第二天返校时,她又一次恳求父母:“爸、妈,就不能让我和妹妹都读书吗?”父母唉声叹气,不置一词。郭玲霞“呜呜”大哭,边哭边说:“只要不让妹妹辍学,我的生活费再减一半,爸妈再不要给我买衣服、鞋子了,行吗?”

父亲长叹一声说:“闺女,放心回学校吧,只要你有这个心,就算把家卖了也供你们读书,你妹妹这么小便打工我也难受呀……”

别人现在拥有的,你将来会有;别人现在没有的,你将来也会有

从此,为了自己和年幼的妹妹不辍学,郭玲霞开始了更加艰苦的求学生活:夏天她只有一套衣服,晚上洗了早上穿;冬天,别人穿着厚厚的羽绒服,她却只有一套薄薄的棉衣;饥饿更是郭玲霞高中时期印象最深刻的记忆――每天两块钱伙食费,光吃馒头都不够啊!有一次,母亲从亲戚家拿回一双旧棉鞋,大小合适,只是鞋面破了。郭玲霞满不在乎:“不就是个破洞吗?裤角一盖,根本看不出来!”后来,母亲用布头把破洞补上了,但是补丁颜色和鞋不搭调。郭玲霞一看,乐了:“妈,你真有创意,这双鞋肯定是我们班最有特色的。”

赚钱的想法始于高三最后一个寒假,因为郭玲霞发现,就算自己再怎么节省,凭家里的收入都无法让自己和妹妹完成学业。她想了个赚钱的方法――灵感来自脚上那双打着补丁的棉鞋。她对母亲说:“妈,我想上街帮行人补鞋子。”

母亲笑骂道:“疯丫头!上街补鞋,你不嫌害臊啊?”

“不偷不抢,凭劳动赚钱,害什么臊?”

听女儿这么讲,母亲心动了,说:“妈倒是可以干。”

“那我给你打下手,嘻嘻……”

于是,他们做通父亲工作,玲霞和母亲买了一个补鞋机在附近镇上摆起了补鞋摊,一天真的能赚几个钱。

2001年春节前某一天,天气异常寒冷。母亲对郭玲霞说:“今天你别去了,在家暖和吧。”

郭玲霞不同意:“你去摆摊,我在家暖和,不行!”

她用围巾裹住头,捂着嘴巴,迎着呼啸的北风跟着母亲出了门。狂风挟着雪花像鞭子一样抽打在脸上,开始还能感觉到疼,到后来便麻木了。

这种天气没人出门,快收摊时才等来一桩“生意”:一个和郭玲霞差不多大的女孩提着一只皮靴过来修鞋跟。

母亲忙不迭地调好补鞋机,却翻来覆去穿不进线。郭玲霞说:“妈,我来试试。”然而,她也穿不进去――她的手冻僵了。

郭玲霞抬头瞄了瞄,母亲怀里那只要修的、掉了跟的皮靴,突然刺痛了她的眼睛――在县城的橱窗外,她见过这种漂亮皮靴,标价很吓人。

我能让我妈、我妹妹拥有这样的皮靴吗?她问自己。

能!冥冥之中,一个声音清晰地回答她,你现在的付出正是为了争取与别人相同的幸福呀,别人现在拥有的你将来会有,别人现在没有的,你将来也会有!

“我再试试,我就不信穿不进去!”她把手捂在嘴上哈一会儿气,又用缺了四根手指的右手掌使劲搓一阵左手,然后用左手捏着线头向针眼凑过去、凑过去……,线终于穿过了针眼!可郭玲霞还没来得及抽回手,母亲就习惯性地摇动了补鞋机,针“吱”的一声刺进了她的手指,血马上就从她手上流了出来,一滴滴掉在脚下的雪地里,瞬间便是触目惊心的鲜红……

母亲咂着她的手指,眼泪就下来了。郭玲霞忍着钻心疼痛,笑着对母亲说:“妈,没事,没事,过一会就好了。”

等顾客走了,郭玲霞呆呆地看着手里的两枚硬币一言不发。母亲说:“别看了闺女,少是少了点儿……”

“不是,妈,我是要让自己永远记住,我生来不光为补鞋而活的!您也不是,因为您有一个终会让您骄傲的女儿!”

省吃俭用加上郭玲霞的“生意头脑”,总算维持着郭玲霞和妹妹的学业得以继续。2002年8月,郭玲霞考取山西农业大学。这个消息让她全家人兴奋不已,也让整个山乡轰动了――郭玲霞是这个穷乡僻壤飞出去的第一只凤凰!

她才是一个真正美丽的姑娘

大学四年,郭玲霞没用家里一分钱。全靠奖学金和业余打工完成了学业,还用节省下来的钱供妹妹读完了中学。2006年她实现了人生的又一个目标――考取华中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接踵而至的另一个好运是:今年初,郭玲霞成为武汉某美容医院发起的“寻找100个美丽受损女人”行动的受助人之一。爱美是女孩的天性,郭玲霞又何尝不想拥有一张美丽的面孔呢?她问给她做检查的医生:“我的脸有希望恢复吗?”医生的回答很肯定:“放心吧姑娘,你受伤的部位大部分可以恢复!”这句话让郭玲霞泪雨纷飞,她终于有希望不被“另眼相看”了!她内在的美和外在的美紧密地结合了。

母亲有需要我能帮她解决吗篇8

饱受排挤的尖子生

王宏建是上海徐汇区一所重点中学的高二男生。高一的时候,因为学习成绩好,又喜欢找老师请教问题,帮老师做这做那,所以老师们都亲切地叫他“小建”。同学也这么叫他。刚开始,王宏建开心地答应,但是后来看同学们总是相视一笑,他慢慢品出味来——同学们其实是在叫他“小贱”。

对这个侮辱性的绰号,王宏建当然不愿意接受,却也没办法拒绝,谁能跟全班同学过不去呢?再说人家也没明说,找老师告状也不知怎么张口。他强忍屈辱和愤怒,尽量不与同学说话,很快与同学们疏远了。更令他难受的是,他成了班里的“透明人”,有他没他一个样,仅仅是考试排名公布的时候,他的名字显赫一下,随即被人遗忘。

高二下半学期王宏建出现了一些异常行为。他先是用签字笔在白纸上用力画圆圈,一个下午用掉一根笔芯,白纸被画成黑纸,第二天下午接着画,后来发展到撕书,把扯下来的书页一点点撕碎,然后趁人不注意从三楼扔下去,像天女散花。尽管如此,他的学习成绩依然在班里名列前茅。在校方的强烈要求下,王宏建在妈妈的带领下来到了我的心理咨询室,预订了5次共10个小时的心理辅导。

因为饱受同学排挤,王宏建已出现心理闭锁症状,我花了整整3个小时才取得他的信任,又用两个小时听他倾诉。这样做是值得的,找到症结才好下药。

王宏建告诉我,他非常重视与同学的关系,看到谁需要帮助他总是第一时间伸出援手,绝对没有做过对不起同学的事。有一次,同桌女生上课时打了两个喷嚏,下了课他就跑去买来消炎药和枇杷露。女生不肯吃消炎药,他不答应,苦口婆心地劝了半节课。同学们目睹如此温情的一幕,自然要传一传他们的绯闻。那个女生为了澄清事实,找到老师要求换座位,而且从那以后再也不跟他说话了。回忆往事,王宏建余怒未消,对我说:“老师您给评评理,我做错什么了?为什么她恩将仇报?为什么同学们那么无聊?”

高二开学的时候,王宏建主动找到班主任,要求利用班会时间给全班同学办一个讲座,讲自己是如何学好化学的。班主任喜出望外,当然支持。为使讲座更有实用价值,王宏建找来上学期期末考试全班最低分的化学试卷,一道题一道题地讲评,指出谬误所在以及改正方法。试卷的主人在台下默默落泪,第二天没来上课,据说是没脸见人,跟父母闹着要转学,后被班主任劝止。但班主任没能劝止全班同学从此孤立王宏建。“我没有伤害同学的意思啊!只是想帮助他,为什么他不领情?为什么全班同学是非不分?”王宏建委屈地说。

亲子关系就像模板

王宏建的烦恼其实是他自己造成的。他热心助人的初衷值得肯定,但做法欠妥,以上面列举的两件事为例,不是关心过度就是考虑不周,还有操控别人的意味,他只顾表现自己,不顾别人感受,遭到别人抵制是难免的。问题是,他屡屡出这样的洋相,说明他处理人际关系已形成了固定的模式,这种模式从何而来呢?

我对王宏建说:“我们换个话题,谈谈你与父母的关系吧,从你最早的记忆开始。”

王宏建告诉我,他爸爸工作繁忙,很少过问他的事,除了他的考试成绩;妈妈在一家公司做公关部经理,也很忙,应酬特别多,但她精力充沛,各方面的关系都处理得很周全。

从小,王宏建被父母寄予很高的期望,上学前就学了两年英语和一年半奥数,所以他小学6年学习成绩一路领先,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小升初时被三所中学争抢。“尽管如此,爸妈好像还不满意,要求我戒骄戒躁,更上一层楼。”王宏建皱着眉说,“我不知道怎样才能让他们满意,真的不知道。”在学习之外,他曾经偷偷给爸爸洗袜子,偷偷擦妈妈的轿车,赶在爸妈起床之前做好全家的早餐……所有这些,不仅没有获得爸妈的表扬,爸妈反而怪他不务正业。

“是不是说,你在家里也经常感到好心不得好报?”我问。

王宏建点点头,表情痛苦,泪水缓缓流下来。他哽咽着说:“看来我是真的得了心理疾病。为什么我总想讨好别人呢?我为什么那么贱呢?老师您帮帮我!”

我安抚他的情绪,然后拿出3张A4复印纸和一支笔,辅导他完成了一次书面倾诉。离开时,他的情绪明显好转,笑着问我第二天是否同一时间来接受辅导。我让他等我的电话,或许他以后不用再来了。他一脸疑惑,却没敢多问。

发展心理学认为,孩子的社会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亲子相互作用之中进行的。亲子关系的质量决定孩子的社会化过程是否顺利,也决定着孩子的社会化可能达到的水平。最重要的是,一个人的人格核心部分和基本结构,是在学龄前即人生的最初几年里大体上定型的。当然,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亲子相互作用的产物。

追根溯源,王宏建的人际关系障碍是亲子关系不健康造成的;换言之,他与老师、同学的相处方式都遵循着他与父母的相处方式,亲子关系成为他处理所有关系的模板。这并不奇怪,孩子的人格形成很大程度上受父母的影响,最初对父母的不同感受,比如获得父母赞扬时的满足、被父母批评时的沮丧、受到父母鼓励时的感动、被父母欺骗时的愤怒等,都会在孩子内心形成不同的人格侧面。王宏建从小努力学习,渴望得到父母的肯定和赞许,却总不能如愿,于是用各种方法讨好父母,进而讨好老师,讨好同学。他的渴望被压抑得太久,为了满足自己,他饥不择食,不择手段,其行为给人的感觉就是有些“贱”。所以,要从根本上解除他内心的烦恼,无疑要从亲子关系入手。

貌似宿命的基因链

第二天上午,王宏建的妈妈查女士打来电话,说昨天下午王宏建回到家里很开心,嘴里还哼着歌,问他心理辅导的内容,他不肯说,写日记到深夜,却不知写了什么。“看来您的心理辅导见到效果了!”她恭维道。

“只是初见成效。宏建年龄还小,生命力旺盛,我相信他能靠自己的力量克服心理障碍,剩下两次心理辅导,我想跟您聊聊。”我说。

她在电话那头迟疑了一会儿,好像不大情愿,最后还是答应了。

下午,查女士如约登门。刚见面她就眉飞色舞地说:“我真的很忙,不过能跟心理专家面对面交谈,我感到非常荣幸!孩子的事让您费心了。治好了他的病,我会一辈子感谢您的!”

她的客气话除了礼貌以外还有讨好的意味,只是比王宏建讨好人更讲究技巧,也更功利。看来,她的作派对儿子性格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我告诉她,通过3次心理辅导,可以得出结论,王宏建的问题是不会处理人际关系,心理状态有长期被压制的迹象,好在情况不是特别严重,倾诉倾诉就能改善他的情绪,但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要从亲子关系上找原因。

“亲子关系?我们一家三口关系挺和谐啊!”查女士大惑不解。

我告诉她,亲子关系是每个人来到世间后面临的第一个人际关系,对每个人的身心健康都十分重要。鲜为人知的是,对孩子造成威胁的并不是毒蛇猛兽,也不是自然灾害,而是糟糕的亲子关系;可怕的是,糟糕的亲子关系所带来的焦虑、愤怒等负面情绪会像基因那样传给下一代,所以孩子和父母的性格总有许多相似之处,而人们居然习以为常。亲子关系的改善不仅需要父母掌握一些沟通的技巧,更要改善父母的心态。亲子关系最大的绊脚石是父母跟上辈父母的亲子关系模式,如果意识不到这个问题,亲子关系很难有根本的改善,心理辅导带来的效果也不会长久。

“孩子的性格像父母不是很正常吗?基因遗传嘛。”查女士说。

“不好的性格也让它传给下一代吗?如果要斩断这种命运轮回式的链条,必须从您的童年经历找原因,也就是说,您必须在心里与您的父母和解。”

“我的父母都已经过世了,这样做有必要吗?”

“他们还活在您的心里,他们对您的教育还在您的心里发挥着作用。不是吗?”

查女士半信半疑,不过还是愿意谈一谈自己的童年往事。令她没想到的是,随着回忆的深入,她幼年的种种不快重新涌上心头,最后竟然泣不成声,索性趴在桌子上大哭起来。

“您的童年经历,与宏建大同小异。”我说。

“怎么可能?我才不会像父母对待我那样对待他!”

我拿出3张白纸,在第一张纸上写上题目“绝不原谅父母的事”,第二张纸的题目是“感谢父母的事”,第三张纸的题目是“请父母原谅的事”,然后递给她,说:“我们来做一个心理测试吧,把您刚才所谈到的童年印象总结总结。”

“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吗?写什么都可以吗?”查女士心存顾虑。

“当然,想骂人也可以,我会替您保密的。”我向她发誓。

她思索片刻,抓起笔写起来。在一个半小时中,她一会儿奋笔疾书,一会儿停笔回忆,一会儿泪流满面,一会儿又笑逐颜开。最后,3张白纸被她正反两面写得满满的。

第四次心理辅导结束了,我请她明天同一时间再来。

清扫您的心灵花园

我把王宏建和查女士的书面倾诉做了对比,果然,相似的地方相当多。不同的是,查女士有一个小她两岁而且更漂亮的妹妹,查女士感觉自己被父母忽视,所以各方面非常努力,处处讨好父母,目的是与妹妹争夺父母的爱,但父母还是更喜欢妹妹,这让查女士非常恐惧,内心缺少安全感。

童年的不快经历对查女士的影响是深远的,一方面,她学习用功,工作努力,成绩斐然,另一方面,她察言观色的能力极强,处处讨好人,尽管在世俗而功利的职场上如鱼得水,却始终感觉没有值得信任的人。这两方面的人格特征在王宏建身上也很明显,只是他不会把握分寸,中学校园也没那么功利,所以境遇与妈妈迥异。

当我把两份书面倾诉和我的对比表格摆在查女士面前的时候,她震惊地说:“真是命运轮回啊!”

我告诉她,这是正常现象。我们和孩子之间的问题,是我们内心埋藏已久的自己和父母之间问题的再现,我们模仿父母的心理模式以及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孩子再模仿我们。我们要避免自己不好的性格影响下一代,不是去教导孩子,而是改变自己的认知,给孩子树立好榜样。否则,这种糟糕的亲子关系会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成为家族的心理病毒。

“我具体该怎么做呢?”查女士问。

“清扫您的心灵花园。”我告诉她,“怎么清扫?”

“昨天,我们已经开工了。”我指指桌子上的书面倾诉,“您全面地回顾了自己的童年经历,表达了您的感受,那些憋屈和无奈可能是此生第一次表达出来。这是一次勇敢的正视过去,也是一种释怀,一种与父母的和解。所以,您昨晚一定睡得很好,就像宏建前天很开心一样。打个比方,您的泪水就像饱含情感的清泉,浇灌了您几乎干枯的心灵花园。接下来,您对父母的感激就像播下了爱与温情的种子,让它在您的心灵花园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相信它最终会开花、结果,滋养您的人生,让您的生活充满芳香。”

“我明白了。没想到我的心灵花园有这么多杂草。现在好了,我可以过崭新的生活,或者说,以崭新的心态面对儿子了!您的心理辅导可真是神奇!谢谢您!”

“事情没那么简单。”我提醒道,“心灵花园中的杂草不会一次除根,不健康的亲子关系还会显示它的影响,所以,您和宏建都要学习自我察觉的技巧,保持亲子沟通,相互倾诉,就像经常给花园除草、翻土、施肥那样。”

上一篇:感恩老师最朴实一段话范文 下一篇:绿色健康口号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