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食品安全问题(一)

时间:2022-10-27 02:52:06

浅谈食品安全问题(一)

从陈化粮到红心鸡蛋,从福寿螺事件到瘦肉精的查出。随着这些问题食品的曝光和查处,人们“还能吃什么”的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众所关注的热点、焦点,也成为难点。人们把蔬菜买回家得浸泡几小时,怕上面残留有农药;洁白的银耳不敢吃,怕是硫磺熏的;光亮的大米不敢买,怀疑是矿物油抛光的,瘦肉又怕含有瘦肉精,甚至雀巢、哈根达斯、光明等一些国际、国内著名公司的产品都出现了食品安全问题。这在倡导“消费和谐”的今天,食品安全确实成为了其中的不和谐的因素,这也成为影响和制约整个社会和谐目标实现的不利因素。为此,分析探讨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进而为采取相应对策来保证食品安全提供参考是很有必要的。

1. 食品安全问题的影响因素

食品安全问题可能源自整个食物链,即从农田到餐桌的各个环节都存在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

1.1 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污染因素

1.1.1 化肥

化肥的使用使农产品的产量大幅提高,但同时也对食品安全及品质带来了影响,特别是硝酸铵等含硝酸根的化肥,会造成原料中的硝酸盐、亚硝酸盐的含量明显偏高,对人体有潜在的致癌性。此外,化肥在生产过程中难免带有一些对人体有害的重金属元素。

1.1.2 激素

激素的超标滥用是科技的发展带来的影响食品安全的新型因素,猕猴桃、草莓等水果越来越大,上市时间越来越早,鸡、猪等禽畜也越来越大,越长越快,这大都是激素滥用的结果,长期食用这些食品对人体内激素平衡可能会造成潜在的威胁,进而影响人体健康。

1.1.3 食品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的合理应用使得食品的花色品种、风味外观等日益丰富,使得食品的储藏期延长,但由于其多为化学物质,由此而产生的食品安全性问题一直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1.1.4 包装材料

良好的包装能够对食品起到很好的保护的作用,但是,回收的废旧材料、聚氯乙烯等制作的劣质的、有毒的包装材料被用于食品包装,对食品造成的二次污染会严重影响食品的安全性。

1.2. 消费心理因素

由于大多数消费者的食品营养安全知识的缺乏,在其心理上形成了水果越大越好,米面越白越好,猪肉越瘦越好,食品外观越漂亮越好等不健康的消费心理。为了迎合消费者的这些消费心理,有些生产厂家便采用多种不安全的手段使其产品更符合消费者的消费心理,由于消费者的这些不健康的消费心理,使不安全的食品更有了市场。

1.3. 商业利益因素

安全卫生生产本应是食品生产厂家最基本的道德,然而在高产、快产的商业利益思想的指导下,盲目追求高产率,而忽视了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更有甚者,在金钱的诱惑之下,置广大的人民身体健康于不顾,过量使用添加剂,甚至掺杂使假,使用伪劣变质原料,将有毒的化学物质用于食品之中,更加加重了食品的不安全性。用“吊白块”增白的粉丝,用酸解毛发水兑制酱油,在奶粉中大量掺加麦芽糊精,用性激素乙烯雌酚给自然生长7年才能上餐桌的甲鱼催长,使其7个月就能上市。另外无证、违法违规生产与经营食品亦是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方面。

1.4. 质量监控体系存在问题

1.4.1 法律法规不健全

食品从生产到消费、从农田到餐桌,构成了一个相当复杂的链条。政府的监管行为必须保证其中任何环节都不会出现安全隐患。而目前我国食品法律法规体系还无法覆盖食品产销的全过程。作为保障我国食品安全的核心大法《食品卫生法》,就无法体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管理,留下了许多执法空隙和隐患。而具体法律法规,如动物防疫法和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只对动物疫病的检疫作出相关规定,对瘦肉精类等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则只字未提;兽药管理条例对兽药的生产、流通和销售有相关规定,但对广大饲养户的用药这一重要环节没有任何规定;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明文禁止在饲料生产加工过程中添加违禁药物,但对众多的养殖户在自配饲料中掺入违禁药却没有相关规定,为违法行为留下了空隙。

1.4.2 食品安全监管多头执法,职能部门责权界定不清

目前涉及食品安全的行政管理部门有10多个,但监督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职责分工不明晰,分段执法或重复执法现象较为突出,严重影响部门食品安全监管效能的充分发挥,形成了“龙”多难治水的局面。尽管在国务院新一轮机构改革中,参照国际上的先进食品管理经验,成立了国家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从而为实行从源头到餐桌的一条线管理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由于成立时间不长,其作用尚未完全发挥,且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部门职能交叉和管理活动缺乏一致性的问题。这样,由于在监督管理上的不完善以及力度不够,使得食品的安全性难以保证。

1.4.3 食品安全监管水平有待提高

国家急需的部分检测项目能力不足。如食品中不明有毒有害物质的鉴定技术、违禁物品、激素的检测等,因国家投入不足,制约了食品卫生监督管理水平的提高。另外由于财政投入不足,导致执法部门的执法行为产生偏差。如有的执法机构以罚代刑、以罚代管,一罚了之,监督执法工作时紧时松,违法行为禁而不止。

2. 对策与建议

2.1. 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2.1.1 完善和建立食品质量的安全法规

以对食品从农田到餐桌的生产经营全过程实行管理为主线,以保护国民健康为第一先决条件,确保食品安全性,应进一步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如增加《标准化法》、《产品质量法》中食品安全和质量方面的内容和条款;尽快制定至今尚属空白的法律法规,如重要食品的检验法以及食品生产、包装和贮存的良好操作规范等。制定完善的食品安全总法,明确食品生产链中的农场,饲料生产供应商,农药化肥生产者和食品制造商、经营商等各自的责任;加强区域、横向范围的立法。

2.1.2 健全食品安全标准

我国食品相关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共四级标准,其中,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均有1000余项。当前,我国食品标准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总体水平偏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之间存在着交叉、矛盾或重复,重要标准短缺,标准的前期研究薄弱,部分企业标准低于相应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部分标准的实施状况较差,甚至强制标准也未得到很好的实施。

所以要调整标准体系结构,加快食品标准的修订,建立食品标准,制定程序。在风险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食品安全标准的基础研究,积累食品安全标准的基础数据,加强标准的基础性研究,建立档案,实施标准化战略,全面清理现行食品标准,解决标准之间的交叉、重复和矛盾问题,提高标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加强动植物防疫检疫和加快产地环境控制体系建设、加快检验检疫农(兽)药残留限量、食品卫生、食品添加剂等方面的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和修订步伐;积极采用国际标准、指南和有关技术文件,提高标准水平,满足我国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和食品进出口贸易发展的需求。(未完待续)

上一篇:美国远征军“专属飞机” 下一篇:充满爱意的贵州酸汤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