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带病前行

时间:2022-10-26 10:44:47

2013年8月9日下午3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下称“朝阳医院”)急诊科的5个单间诊室里,每位大夫都在紧张忙碌着。女医生张青查看了昨晚夜班同事的工作量,从中午12点半到下午3点半的3个小时里,接诊70名患者。张青起身前往洗手间,为下午四五点的急诊高峰做准备。

“大夫!”一对衣着过时的年轻夫妇抱着约两岁的孩子停在朝阳医院急诊科副主任梅雪面前。丈夫神情恳切:“能挂个急诊号吗?”“孩子怎么了?”行走中的梅雪停下来询问。“孩子咳嗽一周了不见好,门诊号已经没了。”年轻妈妈焦急地拍打着孩子后背。

“孩子咳嗽已一周,如不是紧急情况,应该去看儿科门诊,急诊只处理紧急症状。”梅雪每天要“狠心”拒绝很多这样的求医者,心情复杂。在当今医疗服务需求激增的情况下,急诊的服务范畴往往并不清晰。“急诊科有理由拒绝咳嗽一周的老患者,但若患者因未能挂上门诊号而求助急诊被拒,回到家中因痰堵窒息,那么急诊科将陷入麻烦。”

梅雪的思绪被另一个问题打断。“大夫,我在哪里拿号?”站在分诊台1旁边的梅雪为患者指引分诊台2的位置。分诊是急诊的重要环节。朝阳医院急诊科设置了两处分诊台。其中,分诊台1位于急救入口处;分诊台2位于急诊诊区处。

按照最初设计,分诊台1的护士要将患者根据生命体征划分为“轻、中、重”三个级别,并对应在病历贴上红、黄、绿三种标签,分别表示优先、可以等待20至30分钟、可以等待两小时以上。而分诊台2帮助患者前往不同科室就诊。

医院最初的设计是,希望通过设立两个分诊台提高急诊的科学性和运行效率。然而,此时分诊台2的护士已不知去处。所有分诊室取号工作都要在分诊台1一并完成。“患者还没形成按病情轻重程度划分就诊顺序,仍奉行先到先得。”梅雪对此颇感无奈。

穿过过道,梅雪想去抢救室了解一下情况。在人来人往的过道中,一张移动抢救床显得格外扎眼。床上躺着的是名三无人员。两个月前因外伤紧急收治后,患者早已不需要继续治疗,但没有任何联系人,多次联系民政部门也未果,靠急诊科医护人员买水买饭救济,医疗费用也没有着落。这种事情并不罕见,但梅雪至今没找到很好的应对办法。“急诊科很像‘垃圾站’,需要收容和处理所有的难题。”梅雪用这个并不太恰当的比喻,形容医院急诊科面临的窘境。

当梅雪走到抢救室时,抢救室内已是一片混乱。两名医生和七名护士忙得不可开交。由于戴着口罩,对话的两个人不得不有意识地加大分贝。不过,即使医务人员工作强度再大,仍不能完全满足患者的医疗服务要求。朝阳医院新建急诊科在2008年启用初,曾是国内最大的急诊科之一,当时超前规划的抢救室放置了16张抢救床。而今,抢救室成功挤下了35张床,甚至连医护工作台旁边的空间也不放过。

由于急诊室大多是危急重患者,所以大部分患者都上着呼吸机。每名患者身边至少有两名家属陪伴。很多患者家属自力更生,更换氧气瓶。

医生张达努力协调着,终于使一名中午12点从河南赶来的急诊患者在3小时后在工作台旁边的移动抢救床上躺了下来。

看着今天35名患者的详细信息列表,梅雪叹了口气,30天前收治的帕金森患者现在还在抢救室里占着病床。若再来急救患者,抢救室真的无力接收了。“不是我们见死不救,整个医院的5个氧气瓶全在这里了,这间屋子能容纳的硬件设施已达到极限了。”医疗需求井喷式增长让梅雪感慨,2008年刚搬进新急诊科时,16张床位尚且有余。“这些年医改只顾管理医院、医生和护士,而忘记管理患者了,患者需要合理教育。”

随着交通日益发达,河南、河北的患者现在都选择第一时间到北京的大医院就诊。“北京的大医院数量与几十年前交通不发达时的数量相同,供给没有增加,而需求却大大提升。”梅雪忍不住感慨。

了解完大概情况后,梅雪走向ICU,这里的环境显然更接近医生应该和期望的工作环境。

ICU很安静,10床患者的声和9床患者的呼噜声清晰可辨。两名护士在工作台伏案书写,两名医生和一名护士在3床患者床前工作,一名护士在5床患者前填写着患者生命体征数据表格。

梅雪走到4床患者床前,听诊后,对这位从保定慕名而来的患者说:“大姐,要试着自己呼吸,很快就能撤掉呼吸机了。”

10床患者20天前因突发心梗从朝阳区的小庄医院转来,到达朝阳医院抢救室时,呼吸已经停止,只能听到微弱的心跳。经过抢救,现在患者已可以间断地撤掉呼吸机。一名护士正在联系小庄医院,希望尽快将这位病情趋于稳定的患者转回。

2012年底,朝阳医院启动了医联体试点。医联体内的二级医院小庄医院和武警医院每月大约能接收朝阳医院急诊科的10名患者。尽管这让情况有所好转,但显然远远不能解决急诊科的矛盾。

“大部分急诊患者在急诊科度过危险期后,应转至相关科室接受进一步治疗,然后下转至下一级医院康复。”尽管梅雪希望患者流动能更合理,但在平均住院日的严格限制下,那些可能压床的患者成为各科室的烫手山芋。往年8月的抢救室一般收治20位患者,而今年8月的平均数高达40人。院内流动相对不足,是急诊科床位使用率高的原因之一。

对此困境,梅雪将希望寄托在医联体上,“希望逐渐显现成效的医联体能进一步使患者合理流动,让急诊科资源得到更高效的利用。”

上一篇:激发小学生自我教育之我见 下一篇:The Bankruptcy of a Promising Psycholog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