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课外活动有效性教学思考

时间:2022-10-26 09:26:23

学生课外活动有效性教学思考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关注更多的是课堂实验教学,却忽略了课外实验教学。就目前的小学科学教材内容来看,有些单元的知识板块的课外实验教学所占的比例要比课内实验教学来得多。就拿苏教版教材为例,三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我眼里的生命世界》,第三单元《生命之源》,第四单元《关心天气》,这些单元的内容的实践活动,绝大部分在课外操作,甚至说有些内容的实践活动也只能在课外完成。

因此说,上好课内的实验教学固然重要,但是上好课外的实验教学更不容忽视,它不仅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是对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的再实践,再巩固,再探究。

在课堂的实验课上,应该说只要及时发现问题,教师是可以控制和解决的,因为毕竟是在课堂,教师可以精心去组织、引导和安排,但在课外,由于受到多方因素的制约,教师在操作时有一定的难度,至少学生无法全部集中,无法随时监督和跟踪,所以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外实验教学,让课外实验教学更有效,又成了许多科学老师新的教学难题。在近几年的教研教学活动中,笔者经过实践和探索,总结了一些做法,供予参考。

1创设课外实验活动的情境,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正是学生主动进行探索活动的基础。如果在科学实验教学中,能利用和保护学生的这种好奇心,加以引导,就会引起学生对科学课和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热爱,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探索大自然的秘密。不妨在课外实验前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课堂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时课外教学也是通用的。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就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变魔术”的形式吸引学生,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达到自觉参与并主动学习,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不知不觉地卷入科学实验的探究活动中。如认识“凝结”这个概念时,教师取一个空的矿泉水瓶,拧开瓶盖后,放入几块冰,再把瓶盖旋紧,过了大约一分钟,可以清楚地看到瓶外壁布满了小水珠。

(2)教师应根据不同学段儿童的心理、思维活动的特点,创设符合儿童心理、年龄特点的问题情景,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有激情、有渴求地卷入自行探索、自主学习的情景中来。就是说,让学生“踮踮脚,跳一跳,就能摘到的果实”,这样更能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如在认识“简单电路”时,老师可以通过故事的导入,再增加一些电器小元件,像扬声器、发光二极管等,让学生在声、光中去认识简单的电路知识和掌握连接的技能。

2明确学习目标,把握课外实验活动探究的方向

课外实验目的不仅仅是使学生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当中体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同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只利用实验课时间进行实验教学难以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功能,实验分析能力、实验设计能力等能力的培养可以在非实验课上进行。课外实验是小学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补充和延伸,因此课外实验也就成为小学科学教材的重要内容。学生在实验中通过动手操作、管理,亲自观察、记录,并且动脑筋去比较、分析和思考,不仅获取了新的知识,而且学会了探求新知识突出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应该在老师的指导下,按照认知规律,使学生在和谐、宽松、民主的氛围中自主能动地、创造性地学习和实验,这有赖于老师观念的转变,手段的更新,教师应提供学生实验的舞台,克服实验条件的限制,尽可能地让学生动起来。

心理学告诉我们,目的是人采取行动的结果,而动机则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动力。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自觉地产生动手实验的内部动机,实验效果就会很好。在每个精心准备的“问题情境”中,我们应当适当强化了学生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实验的方向,了解探究的内容。如执教《雨下得有多大》一课时,教师可事先布置学生去气象台实地观察,并且做一些相关的实验,明确如何判断雨量的大小。

3充分备好课外实验教学计划,做好课外实验活动的指导和跟踪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教育的要求是:整个的生活要有整个的教育。每个活动都要有目标、有计划、有方法、有工具、有指导、有考核。”所以,教师的作用不可忽视,不仅要做好学习情境的创设,课程资源的提供,还要做好学习方法的指导。

(1)认真制订课外实验活动计划、方案。包括小组成员的组成,小组成员的分工和合作,实验所需要准备的实验材料,实验步骤,实验预期效果等。

(2)建立相对稳定的学习小组。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这些方面的情况,以4-6人为一组,每个小组的学生个体情况不同,存在着许多差异,这样小组内部是异质小组。但每个小组的整体水平相当,小组之间是同质分组,这样分组使学生之间的感染和影响达到最好效果。每个学期实验小组建立后,基本不变动,这样有利于学生之间合作的熟练和默契,也利于教师的教学管理。选择、培养小组长是小组活动的关键,也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开展学生自主性学习活动的关键。小组成员确定后,还必须选举小组长,在选举小组长时,先提出选举的要求和条件,然后小组成员根据这些条件,由小组共同表决通过谁当小组长。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帮助小组长激发每个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小组中每个人的表现都和小组息息相关。

(3)深入进行现场指导和跟踪。必要的理论性的集中指导固然需要,但更重要的是针对不同个性、能力和心理特征的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具体的个别的临场辅导。实施因材施教,使有某特长的学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使无显著特长的学生在活动中也得到恰当的训练和引导,形成一定的倾向,从而逐步养成某一方面的特长志趣。老师的教学对象是实验组。在实验教学中,教师把教学的个体要看作是一个组,充分深入到学生的小组学习中去,掌握每组学生的学习状况,对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作细致的组织工作,促进小组学习。比如,通过提问:“你们小组是怎么研究的?”“你们小组的实验结果是怎样的?”“你们小组得出的结论是什么?”等等,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进行必要的检查和指导,对小组之间的活动情况组织有效的交流,以此来提高小组活动的效率。当我们不断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这样合作学习就会逐渐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4)建立实验教学的组评价。把科学实验能力作为学生期末考评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计入考评范围;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表现作为考评的依据;小组成员间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这样的评价方式有助于学生的自我提高和反思,促进学生的进步和提高。

4尽量发挥学生课外实验活动的主体性,注意训练学生的创造力

课外实验教学是让学生探究学习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是实现新课改的有效途径。老师应积极主动地启发、引导、鼓励和帮助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观察、实验、研讨和探索的实践活动中。在学生研究时,我们尽量不要过多地干扰学生,也不能领着学生一问一答得齐步走,直奔结论,而应把有结构的材料交给学生,让他们尽可能地发现各种现象和规律,经历像科学家那样去认识事物的探索过程。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鼓励各个小组的学生自定实验研究的方法和步骤,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在没有任何紧张和压力的氛围中,愉快地、自主地选定要研究的问题和实验材料,并自行研究。如研究“土豆里有什么”中的实验,在教学时候发现学生对淀粉这种物质的认识在实验后并没有多少提高,于是为了提高学生在生活中认识淀粉的能力,要求学生进行在课外实验时,把身边熟悉的易找的食物拿来检验,如馒头、米饭、马铃薯、面条、薯条、番薯、板栗、玉米、芋头、南瓜等等。在分组检验不同食品的时候,孩子们得到了充分的认识。

在课外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还必须注意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不能停留在为做实验而做实验的层面上,充分利用“假设、疑问”的作用。

(1)“假设”的作用。很多实验的教学过程都应该是从对实验结论的假设开始的。《面包发霉了》这课里,学生们知道面包发霉与温度有关,就有同学提出这样的问题:霉菌生长与水分有关吗?这时,教师不须讲任何解释,而是鼓励学生自己去找答案,让他们把两块相同面包,一块滴些水,一块干燥,放入塑料袋内,扎紧袋口观察,通过自己实验可找到提出的问题答案,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但获得了知识,提高了实验技能,还培养了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疑问”的作用。在教《简单电路》一课时,一开始可以简单介绍了电池,电线,灯泡后,但不讲明怎样做才会让小电珠发光,而是提出疑问“谁能让小电珠发光。”在学生认识仪器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敢于思考,利用现成的仪器去实践,并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争着去比一比谁最快让小电珠发光,既激起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课堂实验教学和课外实验教学构成了“课”的整体,它们之间相互补充、延伸、拓展,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正如《小学科学新课标》中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它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实事求是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精神的源动力。新课程新理念,重视知识与能力的协调发展,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亲历实验过程,不管实验成功与否,目的在于体悟探究过程,培养探究意识。因此,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上好课外实验教学,让课外实验教学更有效,还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上一篇:当前隐名股东的法律位置与危机 下一篇:新课程下的激励教育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