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农民“造血功能” 谋求扶贫长效机制

时间:2022-10-26 09:13:52

增强农民“造血功能” 谋求扶贫长效机制

[摘要]长期以来,农村扶贫更多的是“输血”式的,这种模式只能解决一时困难,不能提高农民致富能力。因此,通过扶贫创新机制与保障机制相结合;合理确定扶贫项目,进行持续性扶贫开发;高位推进,整合资源,培育特色产业,“以农带工”,形成合力,加快扶贫开发工作步伐;搞好科技智力扶贫和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高贫困户脱贫致富能力来谋求扶贫长效机制,对建设江苏省苏北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更加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新农村 扶贫 长效机制

江苏省苏北农村由于因其各种因素的影响,扶贫开发建设成本相对较高,因北,以开发式扶贫为切入点,增加农民造血功能,利用好扶贫资金,打造扶贫资金长效机制,对打进这类地区的扶贫开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更加重大的意义。

一、扶贫创新机制与保障机制相结合

为了适应扶贫开发“重心下移、帮扶到户”,确保每年脱贫20%的目标要求,必须改变传统的扶贫机制。因为那种救济式的扶贫模式实现不了扶贫的目的。而新的扶贫机制和保障机制主要是坚持扶贫开发和小康建设二手抓,以开发式扶贫为切入点,坚持扶贫和扶智相结合,以现有资源为基础,以改革、科技为动力,重点发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从根本上增加贫困农民的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总的来说,苏北地区财政较为困难,扶贫项目资金也有限,如果把扶贫及其它发展资金撒了胡椒面,整村推进就很难实现。所以,应该尝试实行各种资金集中捆绑使用的投入机制。将各方面资金集中捆绑使用,集中财力办大事,发挥扶贫开发的规模效应和“集束”效应。在这里集中的资金主要向贫困群体倾斜,让贫困农民得益。必须坚持先难后易,从最贫困的农户开始,这不仅是扶贫工作必须坚持的一条的基本原则,也是坚持“以人为本”,建设苏北和谐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同时,还必须将有限的扶贫资金主要用于进行产业建设。农村的产业发展在公司加农户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基础上,还需进行创新,将扶贫对象纳入股东范畴,但其拥有的股份不能撤出,公司每年盈利的一部分用于分红,一部分用于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事业,其余用于扩大再生产,这种公司化经营模式不同于原先一些地方的做法:公司和农户签订合同,农户按合同进行养殖,公司再回收,这种经营模式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双赢”,但农民脱贫的步伐慢,效果不是非常显著。而在此基础之上成立的由贫困户控股成立的公司,既体现了公司加农户统分结合的灵活性,又完善了公司带动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而且农民自身又是公司股东,极大地调动了贫困户的主动参与意识,提高了贫困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激发了村庄内生发展动力,增强了贫困户的自我发展能力,从而提高了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而农民自身能力的提高正是扶贫的终极目标。同时,股权的配置处理模式又保障公司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从而使扶贫资金由单纯的发挥“输血”功能到“造血功能的转变。

二、合理确定扶贫项目,进行持续性扶贫开发

在扶贫项目和具体发展模式的选择上,应坚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与农结合、从现有资源出发的原则。

一是扶持非农业项目以解决贫困问题。从现实看,如果贫困户没有相对稳定的就业,无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那么就不可能持续稳定脱贫。即使暂时脱贫其返贫率又很高,原因就在于这种暂时脱贫主要依靠外源力量而不是依靠内生力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扶持非农业项目的发展。苏北农村的壮男劳力基本都外出打工,剩下的基本是女劳力,针对这种劳动力状况,应该引进劳动力强度较低项目,在为这些企业提供一切优惠条件的情况下,也要求企业必须为贫困群体提供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工资收入。

二是以区域特色统领农业项目。江苏省苏北的一些农村离城市较远,有一些还以山区丘陵地貌为主,没有大城市和现代工业带来的污染,可以说是一方净土。这些地方还有丰富的且有特色的农富产品,如芦笋、樱桃、桑叶等。依托这样的资源,加上老百姓更加关注食品安全,就可以发展标准化、无公害的生产,且可以打造出区域性的品牌。同时,还必须与大中城市加强沟通、协调,以开辟农产品进城市、进超市的“绿色通道”。

三、高位推进,整合资源,培育特色产业,“以农带工”,形成合力,加快扶贫开发工作步伐

针对江苏省苏北农村的特殊情况,在搞好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以农带工”、“以农哺工”的扶贫开发新思路。工业化与城市化是苏北振兴的核心任务,但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方法和途径不是以“以工带农”、“以工哺农”,恰恰相反,只能实行“以农带工”、“以农哺工”的农村经济发展战略,才能真正实现苏北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目前,苏北正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以乡镇企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苏南模式”不能移植到苏北,苏北经济薄弱,村基础设施条件较差,社会事业发展滞后,贫困人口较多,村民市场意识较弱,如果不根据具体情况实施一刀切式的“以工带农”经济发展模式,扶贫不仅不能取得如期效果,甚至出现越扶越贫的现象。在苏北推行“以工带农”的一些地方,扶贫的效果不显著,在人人都要招商的口号下,各个乡、镇、村都大力引进和扩建工厂以求行工业发展,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引进企业大多是其它地方限制发展的化工类企业,再加上工厂的分散性造成污水不能集中处理而造成周边生态环境的破坏,引起广大村民的不理解和不满意。在广泛调研的基础,我们认为苏北地区当前扶贫的重点走新型“三农”发展道路,“以农哺工”,花大力气进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业,发展高效农业,大力提高来自农业内部的收入,帮助贫困农民发展种短平快的增收项目,让农民得到农业结构调整的实惠,从而增强信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满足了农民这种“急功近利”心态,才能整合资源,培育特色产业。否则扶贫“浮在面上”,只有单向流程,没有双向互动的扶贫,在促进经济薄弱村发展进步的同时,其后劲不足,基础不牢的现象也特别明显,扶贫的结果是苏北与苏南的差距不是在逐步缩小,而是逐步扩大,相对贫困的问题更加突出,这不利于实现“两个率先”目标。因此,必须制定扶贫短、中、长期计划,在实施短平快的扶贫项目的基础上,着重实施中长期计划,在农业产业化上大做文章,在经济薄弱村尽快培育有规模、上档次、具有特色的优势农产品基地,形成农业的规模化生产,推动经济薄弱的农业生产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增强苏北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搞好科技智力扶贫和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高贫困户脱贫致富能力

著名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认为贫困并不是收入低下,而是可行能力的缺失,主体地位的丧失,消除贫困就是要赋予主体以进行活动的实质自由。所以,在反贫困实践中,提高贫困人口素质和能力,提高其在市场竞争中的主体地位是帮助脱贫的关键。扶贫先扶智,应高度重视贫困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科技培训工作,始终将提高贫困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加强科技培训以积累起长久脱贫的内在力量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传统的科学文化学习和科技培训是农民进课堂,教师讲解,由于农民自身的素质等问题,这种培训的效果并不理想,教师反映是“对牛弹琴”,农民反映是“坐飞机”,这种学习和培训毫无“营养”,不受农民欢迎。从实际出发,最好的应实施“请进来,走出去”的学习和科技培训模式。首先请专家帮助制定和论证村级产业发展规划,理清发展思路,为经济薄弱村农户找到切实可行的致富路子。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的智力资源进行农民的文化学习和科技培训,请地方院校的教授、专家定期到村头进行现场指导,切实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进行问题的延伸讲解,这种双向的互动模式使教学具有极强的针对性。还可以将本地院校列入劳动技能培训基地,利用高等院校开门办学的模式和条件,选拔农民进入院校学习法律常识、管理知识和相关实用技术。在培训中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将贫困农民科技培训与整村推进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优先在经济薄弱村推进远程教育进村工程;二是将贫困农民科技培训与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重点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结合起来,提高农民的职业技术技能,多渠道增加经济收入;三是将科技培训与种植业、养殖业等农业实用技术推广结合起来,增强贫困农民掌握实用技术的本领;四是将科技培训与提高重点村妇女文化素质结合起来,加强对农村妇女的技术培训。

通过培训,一是通过对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和劳务输出培训,使贫困地区的农民群众拓宽眼界,转变观念,学到脱贫致富的一技之长,提高自我发展的技能、增加收入,加快了脱贫致富、自谋出路步伐。二是通过培训,可以引导贫困村队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在培训中,应把投资少、见效快、覆盖广、效益高、能够尽快提高贫困人口收入、密切联系千家万户的实用技术和产业为培训的重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三是通过学习和培训,可以培养农民的市场意识、企业意识、公民意识、民主法制意识,使之真正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

基金项目:

2007年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07JB840002。

2007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07EYB018。

2007年连云港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2007LYGKT06。

(作者单位:江苏淮海工学院)

上一篇: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下一篇:浅析施工企业工程款拖欠的危害及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