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运动员道德问题致因及预防对策

时间:2022-10-26 07:56:44

社会转型期运动员道德问题致因及预防对策

摘 要:运动员道德问题在现实社会发展中具有较大的反响,为使我国运动员道德建设与时俱进。通过采用

文献资料、调查等方法对运动员道德的内涵、特征、现状、分类等问题进行探讨。结果表明,运动员体育道德问题受当前社会众多因素影响,与运动员自身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也存在关联。通过研究提出了几条对策。

关键词:运动员;道德问题;致因;预防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10―1322―03

运动员是竞技运动中具有决定性的力量,是竞技运动发展的主体。在全社会大力倡导以德治国的同时,不断加强和完善新形式下道德规范建设,促进运动员的思想道德与行为规范符合当前社会的需要,具有重要意义。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有利于运动员的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其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与主动性,不断提高其运动技能与创造才能,创造和延长最佳的体育竞技状态。

1 对运动员道德的界定

1.1 运动员道德的内涵 运动员道德属于职业道德的范畴,指一定社会以调整参加体育活动的人们之间、个人与集体、集体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在人们的体育实践中,运动员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规范调节方式,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维系并发挥作用的行为原则、规范的总和。美国的麦金太尔认为:德性是与自然感情相关或约束自然感情的破坏作用的个人心理气质。对竞技体育者来讲,拥有德性和拥有内在利益与外在利益有一种特别的关系。顾拜旦认为,竞技运动是一种身体训练,在以全身心为非物质目标进行的努力奋斗中,人从其动物性的基础上得到升华。按此观点,竞技运动是高尚的,甚至是充满诗意的,它有自己的目标和不可言喻的道德价值。

体育道德属于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范畴,表现为体育领域中不断完善的准则和具有善恶价值的实践。

1.2 运动员道德的特征

1.2.1 “追求卓越”是运动员的核心道德品质 由于现代竞技体育发源于西方工业文明,作为社会意识范畴的运动员道德具有一定的历史承继性。“追求卓越”作为其核心德性,被合理地继承下来。在充满激情的竞技体育比赛中,崇尚的是主体间的比较,征服自己是手段和途径,超越对手才是目的,它是开放和张扬的。

1.2.2 公平竞争是现代体育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 竞争不是无序的自由竞争,而是每个运动员必须在公平的基础上争取属于自己的权利和机会。在体育竞赛中,每个运动员都渴望胜利,但取胜应主要靠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而不是通过不择手段地损人利己来达到,即竞争必须以公正和平等为前提条件。公平是竞技体育的生命,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这样说:没有公平就没有竞技体育的存在,更谈不上竞技体育的发展。

1.2.3 团结协作精神在运动员道德中必须张扬 任何一项竞技体育都不是个人的孤立活动,它需要运动员与队友、教练员、对手及观众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因此在体育实践中需要各司其职,又需要通力合作,通过各自的努力达到协调配合的目的。

2 转型时期社会发展特征对运动员道德影响

2.1 我国运动员在运动训练与比赛中表现出高尚的道德风貌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日益加强及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我国运动员道德建设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社会主义运动员道德新风尚正在迅速形成。运动员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表现出来的勇敢、顽强、诚实、敬业、吃苦耐劳、不懈追求和团结协作的道德精神,给人们以极大的震撼。姚明作为NBA状元秀走进NBA赛场以及他在赛场内外的上佳表现,在美国和西方世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他代表了日益开放和强大起来的中国,使海内外的华人无不为之振奋、骄傲与自豪。奥运会上刘翔110米栏的世界性飞跨打破了一个关于运动项目种族化的谬论,产生出强大的社会效力,增强人们的爱国意识,唤起人们的民族自豪感,整个民族也因此朝气蓬勃、生机盎然。

2.2我国转型时期社会发展特点对运动员道德冲击的必然性 改革开放后各种利益的冲突,各种价值观念的相互影响,造成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的复杂化、多元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化,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东西方体育文化发生激烈的碰撞,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伦理道德观念受到极大的挑战和冲击,导致运动员传统伦理道德规范产生嬗变。中国道德文化整体上发生巨大震动,运动员道德出现多样性、复杂化的趋势。

2.3社会转型时期中的运动员道德方面表现出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当前我国的体育运动事业面临着全新的发展,我们在充分肯定运动员体育道德所取得的成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目前的体育运动中所存在的诸多现实的道德问题:传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奉献精神正在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金钱、个人利益高于一切。为了“赢得”或“保持”比赛胜利,取得更多的自身利益,将竞赛中的公平竞争的道德原则置于脑后,隐瞒年龄,以大打小,弄虚作假,冒名顶替;贿赂裁判或对手;“、假球”现象时有发生;在赛场上辱骂对手或裁判,甚至大打出手;服用兴奋剂;因过分追求待遇、条件而罢练、罢赛等等。无论人们是否承认,运动员道德的滑坡已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对现存的运动员道德问题不予以重视,并加以克服,必将严重地影响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影响整个社会良好的道德风尚,影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面发展。

3 转型期我国运动员道德问题的社会学分析

3.1 转轨时期社会意识与人们价值观念取向多元化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追求卓越”作为核心的社会意识范畴,也使运动员道德发生了改变。在当前社会转型期,存在着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利益主体的情况下,运动员会有各种各样甚至全然相反的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如我国职业化开展较早的足球市场的形成与发展,随着经济活动与现代竞技体育相互渗透,竞技体育与经济的联姻,运动员也是市场经济的参与者。运动员过分追求商业利益,大力参与商业推广广告必然与我国竞技体育强调国家的、主体的责任发生冲突。

3.2 运动员道德评价缺失 当前,体育市场化、产业化、职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使传统运动员个人道德认识中与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价值观受到挑战。正是由于运动员价值观念的嬗变,使其道德评价标准产生变化。诚信是在追求利益时的道德核心问题,这一行为品质没有被人们重视,导致在社会体育竞技中不把自己的真实展示给他人,彼此间的不信任没有把人力资源的效用发挥到最佳状态,没有使人的活动获得最大利益,道德的批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保证,运动员道德规范不能充分发挥其调整和维系新型社会关系的作用。因为,道德就是良心接纳,由于希望侥幸能在不公平竞争中获利。于是有中国运动员的“假年龄”、“兴奋剂”、“贿赂裁判”等现象屡禁不止。

3.3 体育法制建设不完善 体育法制是借助国家的强制性、

威慑力和规定性来保证体育工作者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的实施。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体育法制建设没有更好地协调发展道德作为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体育法制的不健全促使运动员钻了法律的空子,有的以身试法而未受到追究;有的人情大于法律,行政干预严重。因此,在运动员道德建设中,更应加强完善体育法制建设,以法律法规为本,以公平、诚信为根,使运动员道德沿着法制化的轨道前进。

3.4 管理者观念上的急功近利――只重成绩忽视教育 培养一名成绩优秀的运动员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而我国的运动员培养、训练、参与竞赛的体系是在长期体制下形成的,考察管理者的能力又往往是只注意运动员们所取得的成绩。因此某些体育主管领导和教练员为了使运动员早出成绩、快出成绩,都把成绩突出、有发展潜力的运动员当成了香饽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资金,使其成为众人捧起的月亮,管理者只注意加强运动员运动成绩的提高而忽视了其思想道德教育,造成“成绩高于一切”,容易使运动员产生强烈的优越感,使其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恣意妄为、狂妄自大、感情用事等等。

3.5不恰当的奖惩措施引发运动员道德走向畸形 奖惩机制是社会(集体、国家)以种种现实利益对个人行为所进行的奖惩。它以现实为手段,以利害为中介,来促使行为主体选择社会(集体、国家)所期待或所能接受的行为。奖惩是调控运动员道德的一个有效机制,它能使运动员的道德的社会功能在大众行为中得以实现,能对不具有“自律”精神的运动员形成一种强有力的外部约束力,从而有助于运动员形成一定程度的道德良知,影响其运动员道德面貌与状况。体育竞技运动中这种机制使用的很多,竞技运动中的高额奖金、崇高荣誉的设置在多数情况下与运动员道德挂钩的少。国内体育竞赛中通常都设有道德风尚奖,往往是空的,多数没有搞好,影响力度很差,评比常常是流于形式,往往出现了“成绩好道德风尚就好”的倾向,加上奖励物质数量与质量都不相称,所以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促使运动员与运动队选择只看重所取得的成绩,引发了运动员道德走向极端。

3.6 科技在体育领域的广泛运用促使运动员道德的分化当前在竞技体育中人的技能与技术水平日益接近,科学技术在现代体育活动中的大量运用不仅大大提高了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和水平,也为鉴别和判定运动员成绩的好坏、真伪创造了条件,为公平竞争和公正裁决奠定了基础。但同时科学技术的两面性在体育领域中也暴露无疑:高科技的兴奋剂产品当前还无法检测,运用高科技技术欺骗裁判,高科技的新型材料的不公平运用等,有钱的和没钱资助的运动员水平差别日益明显,使一些运动员的道德产生分化:不公平心理与依赖高科技形成鲜明对比。

4 对运动员道德问题出现的几条防范对策

4.1 加强对运动员的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就是指通过广泛的、多样的道德教育形式,把道德要求、规范从外在灌输到体育行为主体的意识中,养成体育行为主体的道德良知、信念,使道德规范成为其内在的约束力和推动力,从而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使其既能实行自我监督,调整自己的行为,又能参与社会行为的调整过程,对他人提出道德要求和进行道德评价,从而使道德在体育活动中真正发挥作用。

由于运动员生活的特殊性,他们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接受系统的文化教育,因此,加强运动员的道德教育,还要从人文素质教育入手,只有打下了深厚的人文知识基础,他们才能从心灵深处将良好的运动员体育道德视为一种崇高的信仰,从而自觉地遵守运动员的各项道德规范。

4.2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体育道德评价体系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体育道德评价体系已成为保障体育顺利发展,促进形成良好运动员体育道德风尚的基础。一方面要在评价中坚持体育道德标准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对待同样事物上,不因对象不同而采用不同体育道德评价标准,不采用对己“有利或无利”原则来对待道德标准。另一方面,道德评价体系要体现出道德的作用。因此,必须加强对运动员道德作用的认识,强调运动员道德是市场经济的需要。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使运动员道德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4.3 合理运用运动员道德激励机制 运动员道德激励机制是指通过运用各种激励因素或激励手段激发、强化运动员接受、遵循个人体育道德规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促进运动员体育道德的良性发展。最常用的手段是正强化和负强化,即正面激励和负面激励。正强化是指用某些有吸引力的结果,如认可、赞赏及必要的物质奖励,以示对运动员符合体育道德规范的行为的奖励和肯定,从而使其能够重复出现这一行为,并最终形成运动员的自觉行为。负强化是预先告知运动员不遵循道德规范可能引起的不良后果,并对其不按道德规范行事的消极后果给予批评、教育和适当的惩罚,促使其产生预期的良好道德行为。

4.4 营造良好的竞赛体制 完善体育竞赛体系,对各级各类竞赛的管理、考核要全面、量化。大力整顿体育竞赛市场,要把握好商业化的参与的“度”;建立公正、公平的竞赛体制,打击和处理违法的裁判员和各个参赛单位,有利于约束运动员,促使其建立良好的运动员道德风尚。

4.5 加大监督力度、确保实施 运动员道德是一种“软”约束,运动员道德制度保障及其实施,离不开外在舆论的道德监督。道德监督主要是指借助社会舆论的赞许或谴责,通过道德评价对运动员行为做出善恶判断,并把这种价值判断反馈给行为者本人,调动运动员荣辱感和体育道德良心,使其为自己道德的行为感到自豪,并发扬光大这种行为,对自己不道德的行为知耻、愧疚,并及时改正,从而培养运动员知善知恶的能力和从善去恶的态度,树立正确高尚的运动员道德观。

4.6 加强对体育管理人员的监管力度促进其对运动员的影响 在体育竞赛过程中,体育管理者的观念、倾向、言论、形象及他们对不良倾向和违纪行为的处理态度,都会形成一种运动道德舆论导向,对于运动员的道德规范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各级体育官员、教练员的管理、考评要全面、实际、量化,杜绝那种只追求当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发展的现象。

4.7 加强、完善体育法制建设 随着竞技体育职业化、商业化和产业化的发展,对运动员而言,功利追求始终是他们行为的一个重要目标。在既缺乏自我约束又少有外部制度强制的情况下,竞技体育领域的运动员道德问题显得愈来愈严重。过去总是过分依赖于思想教育,认为只要做好思想工作,提高运动员的道德素养,就可以使其具有高尚的体育道德和良好的道德行为。实际上,思想道德教育固然重要,但是,若没有科学完备的体育竞技规则,没有对违规者严厉而公正的法律惩罚,部分运动员脆弱的道德心理防线远不足以抵挡商业化过程中巨大的利益诱惑。可以说,不加强和完善与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竞赛法律法规体系,良好的运动员体育道德根本就无法弘扬与存在。

5 结束语

在运动员体育道德建设中,既要运用科学的教育手段,又要加强社会舆论导向;既要注意运动员道德规范体系的构建,又要注意运动员道德的贯彻落实;既要引入体育行政的监督机制,又要建立和健全法律和制度的保障体系;既要注重竞技体育运动的特点,又要把运动员的道德要求与体育竞赛的技术性规则具体地结合起来。

投稿日期:2004―10一20

作者简介:丁英俊(1956-),男,教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注:“本文中所涉及的注解、表格、公式等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信息技术运用于体操理论课的研究 下一篇:我国中小体育用品生产企业产业集群集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