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困境与对策

时间:2022-10-26 06:07:45

地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困境与对策

摘要:地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灿烂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地域特征,但其在保护和传承上往往因为受众的局限性、社会的关注度不足等原因面临绝种的困境。本文以南京本土戏曲白局为例,分析了其艺术特点和在传承和发展上的困境,总结了造成困境的原因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白局;传承;对策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5-000-0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笔者认为其中的“地方性”应借鉴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福德吉尔慈提出的“地方性知识”时对其的定义,即“‘地方性’不仅是在特定的地域上说的,它还涉及到在知识的生成和辩护中所形成的特定情境,包括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特定文化与亚文化群体的价值观”。

由于地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局限,其产生和发展离不开一方水土。遗憾的是,虽然它们中的一部分及时被被列为了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但仍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其在传承上所面临的困境。

一、南京白局发展概况

(一)南京白局简介。南京白局是南京地区唯一的地方戏曲,有着600余年的历史,最初是由南京丝织业工人根据当时社会新闻、民间传说,用明清俗曲曲牌及江南小调蝉联说唱的曲艺艺术。白局的发展和成熟于丝纺织工人传唱白局之时,其兴衰与丝纺织业及织锦业兴盛息息相关。明代后期,南京的丝织业发展迅速,大批当地农民开始成为纺织工人。织锦工人在劳作之余,聚集在一起演唱,白局也正是在此时随当地农民纺织工进入市区。每逢婚嫁喜庆之事,较为殷实的家庭便邀请工人进行演唱。

(二)白局的三起三落。1912年民国政府成立,满清王朝被。作为织锦主要消费者的王公贵族已经消失不见,南京织锦业衰落,织锦工人也随之失业。另外,当时政府对于此类通俗的地方曲艺多不重视,因此白局也逐渐衰落,许多优秀曲目失传不见。蒙古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恢复了与中国的贸易关系,南京丝织品得以远销外蒙古,丝织业又兴旺了一段时间,南京白局也随之兴盛。但抗日战争爆发后白局也再次衰落。解放后,在“双百”方针指导下,政府和民间共同抢救了一批白局经典曲目,但遭遇十年“”动乱,白局再次败落。如今,改革开放带来了对于传统文化观念的冲击,和许多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白局也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局面。目前,老一辈艺术家已经全部过世,建国后培养的一人也只有6位在世,其中演唱者4人,琴师2人,业余票友不足10人,通常的表演曲目也不过20余首,虽然白局被列为了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但其传承前景依然堪忧,令人惋惜。

二、白局衰落的原因

(一)织锦业的衰落。白局是南京地区的特有戏种,多为纺织工人在工作中演唱,,白局的兴衰和织锦业的发展情况有着莫大关系,如今作为南京云锦消费主体的王公贵族早已消失,而云锦本身由于工艺极其复杂,从事相关行业的人员极少,白局失去了其从产生开始就依附的土壤。

(二)南京地方方言变迁。白局本身是用南京方言演唱,然而南京又是一个外来人口众多的城市,在此过程中方言也不断发生着变化,由于建国后普通话的普及,很多80后90后的南京青年人已经不会说南京话,更不要说白局演唱所用的老城南话了。

(三)白局难登大雅之堂。南京白局取材家长里短、流于市井的特点,以及在情节上都与当代艺术作品格格不入,南京本地方言多入声即短音,不分前后鼻音和平翘舌音,听上去往往给人以“土气”之感。这些缺点都让南京白局背离当代的艺术欣赏要求,限制着南京白局的传播。

(四)缺乏政府的支持。虽然政府对于白局的保护已经有了一部分的投入,但白局的生存主要是依靠老一辈艺术家的热情,政府在这方面主持力度不够,没有较为系统的组织结构,剧团也不能定期演出,白局往往出现在一些政府或企业主办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舞台上,难以长久。

三、传承困境解决对策

(一)政府积极引领。主导南京白局传承与保护通过出台相关条例和文件,让南京白局的发展具有法律保障,并为南京白局传承和发展指明方向。同时,在经济上扶持南京白局的发展。通过将南京白局元素融合到城市宣传片,积极宣传本土唯一的戏种,以此来扩大南京白局的影响力。

(二)社会广泛参与。青少年是未来社会的主导,南京白局从业人员应积极整合教育资源,依托中小学特色教育,开展相关的第二课堂学习。使得南京白局的传承和普及工作从娃娃抓起,不断挖掘合适的传传承。

(三)创新白局表演形式。目前白局表演曲目仍然是以《机房苦》为代表的传统曲目,白局自身表演形式单一,活力不足,在很多老曲目消亡的前提之下对于这项曲艺艺术的传承是十分致命的。对此,应当加紧创新曲目、曲牌,将时事融入进去,创新表演内容和形式,摆脱过去“闭门造车”的发展方式,逐步提升白局的社会认可程度。

(四)创新传播途径。传统的白局传承方式依然是以师父的口传心授为主,在这个传播多元化的时代,老艺人们应当在积极整理和传授的同时,更应该通过新媒体如QQ、微博、微信等平台多渠道多层次宣传白局,让白局的传承融入到每个南京人的生活中,进入到每个南京人的意识当中。每一个南京市民也应该积极了解和学习南京白局的历史,让白局走进生活当中。

地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南京白局作为南京地区民间文化的重要代表,应当在地区的文化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所以,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三方面共同协作,承担起保护这项地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和义务,将白局这项古老的艺术传承下去,重现其昔日的辉煌。

注释:

[1]http:///link?url=uRa1n8I8axaHKOdZyV_yTKijlKFJbC9vyvsRb87atKwnBSd8XN0f-efGqRUalJJpbkampnl0MIlHhXoZ6wM1xa

参考文献:

[1]陈燕,喻学才.关于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经营刍议[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2):107-108.

[2]吴歌,万秀媚.论南京地方曲艺“南京白局”的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J].艺术百家,2006(7):186-188.

[3]潘迎.略论南京本土曲艺“白局”的历史及其文化价值[J].文化传承,2012(3):66-67.

上一篇:浅谈我国二手车市场发展策略 下一篇:我国航空公司竞争优势评价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