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校企合作办学模式问题

时间:2022-10-26 05:35:28

浅谈高校校企合作办学模式问题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摘要】本文强调加强高校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可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或训练紧密结合起来,可提高高校的教育质量和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为企业输出了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技能的高素质人才,最终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关键词】高校 校企合作 办学 模式 改进

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 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模式。

一、当前高校加强“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原因

对企业而言,通过合作和“订单”培养,在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培养储备人才,优先获得适用的毕业生;利用学校的设备、师资,进行员工培训,降低内部培训成本,优化自身人力资源结构;利用学校现有的实验室平台,进行新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工艺的改造;同时还可在学校进行品牌宣传,培养潜在客户。对学生而言,学生利用在校时间或寒暑假期间,可以到企业实习,有目的地开展专业实践。对于高校的学生而言,这点显得尤为重要。当前一般本科学历的差距只有通过过硬的实践技能来弥补,民办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前景才能更加光明。同时,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也可以有个很好的实践平台。虽然学校也有实验课程设计的安排,但是在企业可以真正地接触社会,不仅可以实习所学知识,同时还能学习待人接物的方式以及不同的企业文化,为将来真正步入社会打下基础。毕竟,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综合能力体现的高素质人才。对学校而言“订单”和合作企业等于是个校外实训基地,更加专业、安全和稳定。如果学校在很多专业都要建实训基地,不仅成本高,而且一次性投入较。和企业合作后,学校可以利用企业现有的资源、平台、生产线、研发实验室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不仅节约了自身的成本,同时还可为企业提供储备人才。不少“订单”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就留在了企业工作,一些优秀的毕业生也可更加顺利地进入企业,避免了激烈的就业竞争,同时也提高了学校的就业率。因此,通过校企合作,可全面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把学生在校所学理论知识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同时也可实现企业、学校、学生三方的利益最大化,真正实现了“三赢”。

二、当前校企合作中存在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当前高校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应用实践较多,其理论研究和相应的实践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是学校和企业之间缺乏协会媒介的引导,两者之间缺乏深入交流的机会,协会媒介的缺失是两者之间容易产生交流障碍,从而影响了校企合作效果。二是校企合作的机制不健全,其涉及到实践方面的探索较少,很多企业和学校合作没有理论体系指导,双方合作关系无法深层次开展,更谈不上形成跨区域、跨领域及跨专业的合作,校企合作的效果不佳。而且企业的参与性不强,企业在校企合作中承担着重要角色,其为学生提供实践场地,并由企业人员进行理论和实践操作的指导,企业在维系合作关系中的投入^大,但是很多毕业生毕业后都选择自主择业,很多企业的前期人才培养投入都得不到利益回报,从而影响了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同时校企合作规模性不大,其合作发展定位、合作模式及合作规模等都存在着较大分歧,企业参与人才投资的动力不足。

(一)缺乏有效的政策和制度保障

一是政府没有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和扶持“校企合作”中的企业,例如给予一些补助资金或税收资金的减免等,以此可作为一种激励性政策,提高企业和学校合作的积极。企业是以利润为目的而存在的实体,在很多方面都是以实际利益为出发点考虑,在校企合作中部分企业要为“订单式”培养的学生缴纳部分或全额的学费,学生在企业的所有管理和技能培训的成本,都要由企业独自承担,政府没有相关的政策支持,这对于企业而言是一笔很大的投入成本,如果长此以往很少企业愿意考虑长期合作。对于企业和学校而言,也没有完善的规则和制度规范双方的行为,虽然有部分“订单式”培养的学生和学校、企业会签订三方协议,但学生在校期间接受企业的资助和培训后,毕业后却不履行协议上的要求回到企业工作,企业为了这些还要陷入法律纠纷,这也严重挫伤了校企双方合作办学的积极性。

(二)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办学的积极性不高

随着高等教育越来越普遍,就业趋势也越来越严峻,大学生的就业市场一直是供大于求,所以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并没有大到一种需要自己培养和培训人才的地步。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大部分是高校在校企合作办学中的积极性较高,主动寻找企业作为合作伙伴。而企业对于培养适合自己的人才或储备人才的认识并不到位,眼光也比较短浅,认为就业市场和招聘会上可以有很大的空间来选择人才,没有必要自己投入较大成本作为培训和实验基地来培养人才。同时考虑到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经济因素,对于“订单式”培养的学生,企业还要支付其教育费用,而政府并没有相关政策来支持企业,这也是企业缺乏动力的原因之一。

三、高校加强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改进的方式

(一)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在管理上,解决好办学理念和观念问题,适当引进市场运作机制。现在学校办学不仅仅是一种公益活动,教育具有准公共产品的属性,尤其是职业教育,因此在办学中就要引入市场的竞争机制,增强自身实力,去市场上获得资源。对于校企合作来说,由于现阶段学校的弱势地位,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发挥自身优势去满足或弥补企业的不足,能给企业带来利益,才能获得企业的青睐。这就需要学校转变办学理念和观念,去市场中打拼,不要再把自己束缚在“象牙塔”内。同时,校企联合办学可以让企业与学校联合共同负担,吸纳企业资金办教育,是解决学校教学经费不足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建立深度合作动力机制

在校企合作中,当地的政府部门也应当承担起沟通协调的重任,为建立深度合作关系注入动力,首先政府部门要参与校企合作规则的制定,明确双方的职责,并明确校企合作的评价标准,对解决当地学校学生就业的企业进行适当的税收扶持,从而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同时要制定并落实企业参与合作的经费保障政策,对建立校企合作机制的双方进行相应的奖励,推动校企合作深层发展。政府要做好全方位的对接工作,保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真正能落实到实处,并惠及双方,得到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认可,从而实现人才真正服务于社会。

(三)发展行业协会的媒介作用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开展离不开行业协会的搭桥引导,行业协会是职业资格标准的制定者,其对行业人才的技能水平和理论水平的认知度较高,因此行业协会要发挥媒介作用,积极为企业和学校双方搭建合作平台,强化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训,不仅让学生拿到学历证书,并针对某一行业设定资格证书,增强学生能力和企业需求的吻合度,同时行业协会要深入了解企业需求和学校办学模式,引导双方逐步开展生层次化的合作。再者,行业协会要担负起市场信息沟通的作用,为学校和企业传递信息,让学校了解企业人才需求,同时让企业了解高校教学侧重点,积极主导企业和学校未来的发展规划,保持双方信息沟通畅通性,实现校企合作的发展目标。

(四)加强学院和企业的终身教育服务制度

企业为了提高职工的整体素质,开发最优的人力资源以提高企业产品的质量,会不断地培训企业职工。从另一个角度看,高校为企业输送的学生是学校自己的产品,也应该要有“终身保修”的态度和责任。所以,对录用学生人数较多的用人单位,高校就应该主动到企业不定期地进行再培训服务,这样既可以了解学生的工作情况,还可以了解企业的发展状况,对校内学生和教学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五)建立完善的鼓励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

为确保校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符合对方的利益诉求。政府部门应制定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校企合作不仅是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实践的合作,也是一种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合作行为,应有相应的政策法律法规来调节、规范和推动并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因此,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加强对高职校企合作宏观协调和指导,通过鼓励政策推动有条件的高职校企合作向高层次发展。一方面,政府部门应通过对教育高校的立法,为行(企)业和高校的双赢互动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同时,政府部门应鼓励和保护企业参高校与教育。另一方面,通过优惠政策促使缺乏条件的高校创造学习积极性,加强平时学习能力的培养,我们需要改变过去期末考试一锤定音的做法,把考试与教学过程相结合,不仅考察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及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还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考察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和动手能力,从而更加合理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宋匝啵宋继东. 旅游类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 中国成人教育,2011.

[2]庄泽,程无畏.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 辽宁高职学报,2005.

[3]黄亚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比较研究[J]. 职业技术教育,2004.

上一篇:浅析学生素质与高校学风建设的关系 下一篇:小议中国市场现状及经济发展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