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彭欣老师治疗痤疮的心得体会

时间:2022-10-26 05:31:19

浅谈彭欣老师治疗痤疮的心得体会

摘 要 痤疮是一种青春期多发性疾病,治疗痤疮的方法多种多样,从中医角度来认识痤疮多是由内部疾病所引起,治疗方法也多采用清热解毒配以调节脏腑之剂。本文引用彭欣老师治疗痤疮的独特之处,针对不同证型的痤疮进行了简单的论述。

关键词 痤疮 绞股蓝 龙珠软膏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彭老师治疗痤疮的方法独具一格且疗效显著,尤其是绞股蓝和龙珠软膏的使用,更与其他医家迥异。因此笔者在对所抄有关痤疮方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将对彭新老师治疗痤疮的一点心得体会拿出来与大家共享,希望通过整理,能够对大家学习中医,开阔中医思维,研究中医组方原则有所帮助。

寻常痤疮又名青年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主要发生在颜面及胸背等多脂区。有自限性,皮损多形。如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常伴有皮脂溢出,青春期后,大多痊愈或减轻。以往痤疮被认为是皮脂腺疾病,实质上损害包括毛囊、皮脂腺及表皮。属于中医“肺风粉刺”范畴。

中医认为痤疮是血中有热存在,血中之毒是由于五脏蕴热,注入血脉所致。另外经络中有血气不和,外来湿邪,热邪损伤人体血液,导致痤疮。结合现代体质学对大学生体质的研究发现,现在的大学生缺乏体育锻炼、饮食不规律、就业压力大是导致痤疮发生的主要原因;另外毛孔堵塞、内分泌失调、辛辣油炸等刺激性食物也会引发青春痘的产生。中医在临床上将痤疮分为以下五类:

(1)肺经风热证:表现为颜面潮红,粉刺{热、瘙痒,或有脓疱,苔薄黄,舌红,脉细数等症状。

(2)脾胃湿热证:皮疹红肿瘙痒,常伴有大便不畅,消化不良,腹胀,苔黄腻,脉滑数等症状。

(3)肝气郁结证:多见于女子,皮疹反复发作,与月经周期有明显关联。

(4)肝肾阴虚证:多见于30岁以上的成年人,皮疹色红不鲜,常见面色晦暗,色素沉着,神疲乏力,苔薄白,脉濡滑等症状。痤疮好发于青少年,以散在性的小丘疹为主。

(5)热毒血热型:青春之体血气方刚,阳热上升,与风寒相搏,郁阻肌肤所致。

在治疗上中医讲究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因此针对不同证型的痤疮中医有不同的诊治方法。对于肺热引起的痤疮,宜用清泄肺热法,如泻白散合枇杷清肺饮;血热引起的痤疮,宜用凉血清热法,如凉血五物汤合桃花四物汤;胃热引起的痤疮,宜用清泻胃肠法,如清胃散;热毒引起的痤疮,宜用清热解毒法;湿毒血瘀引起的痤疮,宜用除湿化痰法,如五味消毒饮。彭欣老师治疗痤疮也是在这些治疗原则的基础上,加以灵活剪裁,再配以中成药膏,取得了非凡疗效。例如:

患者,男,21岁,学生,2013年11月17日初诊一诊:痤疮三月余,下颌部多发,色红,疹稍突起有白头,肿痛不显,曾外用膏药效果不显;胃脘不运,呃逆,口气重,大便干,舌红苔厚稍黄,脉沉滑稍数。诊断:脾胃湿热证。野葛根15g 野9g 甜藤18g 天花粉9g 丹参9g 绞股蓝15g 泽泻9g 黄芩9g 炒麦芽9g 六付,水煎服,外加龙珠软膏。二诊:症状减少,大便不干,日一次,口干唇燥,舌红苔薄黄,脉稍滑。方:上方加玄参9g 泽泻改为酒大黄9g

方解:野消肿止痛力胜,为治外科疔痈之良药;葛根可以挥发透疹外出的功效,使热邪有外达之机;鸡矢藤消肿止痛,此对治疗痈疮疔肿有独特的功效;天花粉用治疮疡初起。丹参性寒可用于热毒郁阻引起的疮痈肿毒,酒大黄内服能清热解毒并借其泻下通便作用,使热毒下泄。绞股蓝味甘苦寒,不仅能够清热解毒,兼能生津止渴,可用于热毒之诸证。

方中绞股蓝的使用,是彭欣老师的第一个独特之处。绞股蓝不仅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而且经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它还具有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的作用,还能够活化人体正常细胞,抑制肥胖,健脾胃,可以调节内分泌,消炎,抗胃肠溃疡和肿疡,对便秘效果尤为显著,能起到乌发美容的作用。尤其对女性内分泌失调引起的便秘、失眠、脸上色斑、痘点、脸色灰暗等具有明显的效果,绞股蓝在古时民间已被广泛使用,把它作为“神奇”的“不老长寿草药”,明代称之谓“神仙草”。第二个独特之处在于龙珠软膏的使用,龙珠软膏是一种中成药药膏,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功效,通过多年临床应用发现,它不仅可以治疗痔疮,还可用于美容,尤其治疗痤疮、皮疹等皮肤疾病具有显著疗效。一般的老师治疗痤疮的方法大致相同,但是龙珠软膏的使用充分体现了彭老师扎实的中医功底,广博的中医知识,以及对个别中药使用的独特见解。

在跟随彭欣老师学习的过程中,所学到的不仅仅是老师开方处药的方法,更是他那独特的中医思维和医者仁心的行医风格,而且不能只局限于自己所学领域,应该多留意生活多关注细节,多读经典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 吴爱萍.自拟金菊方治疗寻常型痤疮160例[J].光明中医,2011,02.

[2] 李艳萍,张友堂.痤疮病因病机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4,10(11):59-60.

[3] 王琦.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N].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4):1-8.

[4] 丁萌.中医体质学研究的几点思考[N].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1(3):193-194.

上一篇:基于CA―Markov模型的城市湿地景观格局模拟 下一篇:变频技术在集中供热系统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