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校选择中的族裔误区

时间:2022-10-26 05:07:39

美国学校选择中的族裔误区

在和一些准备把孩子送到美国学习的中国家长谈话中,我发现很多人存在“族裔误区”。大多数家长希望把孩子送到以白人为主(白人所占比例最好在95%以上)的学校。而如果一个学校有相当数量的非裔、拉丁裔或亚裔,家长就会认为不利于孩子的学习和成长。

这样的观点其实有失偏颇,不值得提倡。首先,美国虽然讲究言论自由,但有些话题如种族区别就是大忌,说了就会犯“政治不正确”的错误。

美国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里,非裔(黑人)、美洲原住民(印第安人)和亚裔(黄种人)等都被称为“有色人种”,他们受到来自欧洲白人的歧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的弗吉尼亚等州还有禁止白人和黄种人通婚的法律。

但是现在的美国,来自不同地区的不同族裔的“大熔炉”成为主流趋势,不同族裔之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当然,美国大学的历史曾经“很白”,绝大部分学生都来自富有的白人家庭。1940年代出现了第一波族裔纠纷,勤奋好学的犹太人(一般也被视为白人的一种)在美国的一些顶尖大学中所占的比例过高,和这个族裔的人口比例极不相称,所以一些大学规定了限制犹太裔的配额。这样,学习成绩更好的犹太学生A被某大W拒之门外,学习成绩远不如他的学生B反而被录取了。这种明显的种族歧视引起了犹太社团的愤怒,他们决定建立一所“犹太人的哈佛”,这就是1948年成立的布兰戴斯大学。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美国的大学越来越重视族裔的多样性。州立大学常常要根据本州的族裔人口构成来决定学生群体的族裔划分,保证一些“弱势族裔”的学生不少于一定的比例。

美国很多顶级大学如斯坦福大学更具多样性,白人只占40%左右,而亚裔和拉丁裔的人数则超过白人。哈佛大学的本科生中,白人约占61%,亚裔约占19%,非裔和拉丁裔各占9%,其余是少量的印第安人等。

族裔构成最单一的,则是一些历史上为非裔专门开设的大学。佛罗里达的一所大学,黑人就占了95%左右。记得儿子的中学开家长会,老师问家长希望孩子上什么样的大学,一位非裔家长说,要把她的儿子送到“黑色”大学,因为在那里,他会觉得更舒服自在。

其实,美国学校族裔的多样性虽然是不得已而为之,但也有它的合理性。因为不同族裔带来不同文化,而文化的碰撞有助于孩子们意识到世界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多元性。如果家长非要追求“纯白”,那么边远地区的一些大学如新罕布什尔大学则是不错的选择。因为地域偏且当地是白人聚居地,这所大学的白人学生比例为90%以上。

虽然美国大部分大学都重视族裔多样性,但美国的中学并非如此。尤其是私立高中,有很多“贵族”学校都是以白人学生为主。公立中学因为依赖于所在地区的族裔构成,所以族裔构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我认识的一位华裔家长,她为了让女儿上一个非常“白”的学校,把家搬到了一个白人人口占99%且平均收入很高的地区。因为她觉得:这样的学校没有“坏孩子”,教育质量更高,女儿可以学到更多东西。但是很快,问题就来了,学校在推选少数尖子生参加地区或全国比赛及评奖时,她成绩非常突出的女儿却总是被“忘记”。

几次事件后,这位家长意识到,在全部孩子都为白人的学校,那些各方面都非常出类拔萃的其他族裔学生,会因为不具代表性而被遗忘。而且,这样一所看似优秀的学校,也仍然存在吸毒、霸凌等现象。最后,这位家长再次搬家,带着孩子去了一所族裔构成比较复杂的地区,因为在那里的学校,亚裔具有更好的代表性。

相反,如果一所美国学校的华人学生过多,的确可能影响孩子的英语学习,因为来自中国的孩子扎堆,大家整天都在说汉语,课余经常相约去中国饭馆。但是,如果一所学校只有一个中国孩子,这个孩子也会感到势单力孤。如果能有四五个孩子在一起,成立一个能展现中国文化的俱乐部,那么不久会有其他族裔学生积极参加,不同族裔学生在一起交流,对每个人的成长都会有积极推动作用。

所以,我的建议是,中国家长无论是选择大学还是中学,都应尽量避免族裔太单一的学校。我儿子曾就读的中学和现在就读的大学,白人、亚裔、非裔、拉丁裔都各占一定比例,而且每个族裔的学生都有优秀代表,他们互相影响和激励,创造了和谐文明又活泼的学校环境,无论哪个族裔,这些孩子后来都成了品学兼优的人才!

上一篇:浅谈“兔子舞”教学方法 下一篇:中国无人驾驶高精度地图领先全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