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企业技术创新:一个基于非线性演化的视角

时间:2022-10-26 12:35:17

论企业技术创新:一个基于非线性演化的视角

一、引言

对技术创新过程机制的研究表明,技术创新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过程,是企业内外各种与技术创新有关的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上先后提出了技术推动的技术创新过程模型、需求拉动的技术创新过程模型、交互作用技术创新模型、一体化创新过程模型、系统集成和网络模型等五代技术创新过程模式,反映了人们对技术创新过程的非线性特征的认识的不断深入的过程。其中20世纪80年代后期提出的第四代“一体化创新过程模型”开始把技术创新看作是同时涉及R&D、原型开发、制造、营销等因素的并行的过程,技术创新管理上强调R&D与制造、营销和领先用户之间的界面联结,标志着人们对技术创新过程的观念从线性过程向非线性过程的根本转变。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第五代“系统集成和网络模型”是“一体化创新过程模型”的理想化发展,它最显著的特征是它代表了技术创新的电子化和信息化过程。更多地使用专家系统来协助开发工作,利用虚拟技术部分代替实物原型,通过信息网络将供应商和用户之间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作为新产品开发过程的一部分,强调密切的电子化产品设计制造联系(实际是CAD等CAX技术向CIMS技术的发展),并且范围扩大到企业外部,更加重视企业与外部的合作创新等。

可见,从非线性演化的角度研究企业技术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企业技术创新的非线性思想

从技术创新理论的形成、发展和演化的历程中,各种理论都或多或少的蕴涵着技术创新系统的自组织的思想。政府政策的制订和实施只是为技术创新系统的有效运行提供环境要素输入,而非以政府的行政命令或强制安排操纵技术创新系统如何有效运行,技术创新系统有效运行的内在动力来自系统内各个子系统的活力与各个子系统相互之间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企业、科研院所和中介机构等彼此之间复杂的网络化相互作用,即企业之间、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企业与高校之间、企业、科研院所和中介机构之间等在利益或效用最大化的驱动下,通过竞争与合作的网络互动来促进技术创新系统良性运行。政府对各个子系统的越位或越俎代庖,往往是阻碍技术创新系统有效运行的根本原因。

从各种社会系统来看,人们己经无形中遵循自组织规律来运行系统。所谓自组织指的是系统不需要外部指令,而在一定条件下自行产生特定有序结构的过程。协同学创始人哈肯对自组织的定义是:“如果系统在获得空间的、时间的或功能结构过程中,没有外界的特定干预,我们便说系统是自组织的。这里‘特定’一词是指,那种结构和功能并非外界强加给系统的,而是外界以非特定的方式作用于系统的”。如美国“硅谷”的技术创新系统良性运行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其企业、科研院所和中介机构之间的联合与竞争,以及高科技人才和各种服务机构和设施的聚集,不是靠政府的计划或强行捏合,而是靠市场这只无形的手自组织形成的,政府只是为技术创新系统提供各种政策优惠,而不去干涉这个系统。相反,我国大部分企业集团的组建靠的是政府从中捏合,应用开发型研究机构硬性归并某个企业,这种政府介入方式,往往是导致技术创新系统运行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可能导致资源的更大浪费。

三、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非线性表现

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非线性相互作用表现在不同技术创新系统的竞争与协同上。技术创新系统演化发展的不平衡性是竞争存在的基础,技术创新系统内部诸要素或不同技术创新系统之间对外部环境和条件的适应与反应不同,技术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不同,获取的物质、能量以及信息的质量也存在差异,因而必然造成竞争。在国内外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的今天,消费者生活需求出现多样化和新潮化的格局。广大企业都非常重视产品的更新换代,以赶上消费变化的快节奏,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以新取胜,才能抢占市场竞争先机,注重强化独创性,注重提高时效,并以技术创新促进产品实现质优价廉。这种竞争一方面造就了技术创新系统远离平衡态的自组织演化的条件,另一方面推动了技术创新系统向有序结构的演化。技术创新系统的协同反映的是不同技术创新系统之间、或技术创新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保持合作性、集体性的状态和趋势。系统是要素的统一体,同时也就是说要素处于相互合作之中。

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非线性相互作用首先表现在创新决策者、创新管理者与创新实施者之间的协同作用。创新决策者即企业家,是企业技术创新主体的核心,企业家自身创新素质和决策胆识决定着企业创新能否兴起和创新的方向是否正确。创新管理者上传下达,对技术创新高效率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创新实施者包括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营销人员和技术工人。工程技术人员是企业技术创新上技术机会的主要发现者,同时其知识更新水平和思维创造能力对整个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有着决定性影响作用;营销人员则直接与市场打交道,是企业技术创新上市场经营机会的主要发现者;工人(特别是一线技术工人)的技术素质对于企业技术创新规模实施有直接影响,其创新意识与责任感则是企业寻求更多创新机会以及分解缓和创新活动中矛盾冲突的重要保证。三者之间必须密切配合,协同工作,才能使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处于最优化运行状态,从而获得最大的整体效益。

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非线性作用还表现在工程技术人员、一线技术工人与营销人员之间的相干效应,亦即研究开发、生产制造与市场销售诸要素之间的相干效应。技术创新是一项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系统工程,既面临技术设计与试验方面的难题,也涉及到具体的生产操作和市场销售,必须多方严格分工协作、配合默契。除了工程技术人员外,还应当让一线工人中的技术骨干与市场销售人员尽早更多地了解、参与创新活动,这能极大地提高创新活动后期阶段的实现效率。一线技术工人及时了解参与创新,有利于促进创新技术知识从技术人员到工人的传播扩散,加快创新常规化生产的形成;而销售人员的参与则能使创新活动时刻与市场保持紧密联系,及时获得最新信息反馈。三者共同作用,形成企业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从而获得创新的迅速成功实现。

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非线性作用还表现在资金、劳动力与技术之间的反馈作用。如前所述,维持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有序运转,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资金的充裕与否、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的成败有着直接的决定性作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在资金、人力投入强度不太大的情况下,技术创新往往无多大起色,技术的成熟程度不高,这时候如果匆匆把产品推向市场,不但不会赢利,还会亏本。只有继续增大投入,同时提高劳动者素质,这样,创新技术才会越来越成熟,产品的竞争能力越来越强,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丰厚的利润又会促使企业继续追加创新资金投入,同时增加对职工的培训,使职工的科技意识、科技水平不断提高,而且,利润的增长会增加职工的收入,使职工安心工作且工作热情更高,从而形成企业技术创新的良性循环。

正是上述诸种非线性相互作用使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内诸要素间产生自组织效应,形成正反馈环,从而促使系统从无序向有序、从低级有序向高级有序不断演化与发展,形成自组织系统。因此,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企业,就要根据社会经济、技术发展规律,尤其是技术创新的客观需要,对原来企业所实施的制度、体制、组织等管理方式进行重新整合,从而使创新系统的组分得到组织、协同、平衡与配置,实现创新系统在功能、结构上的优化,完成技术创新的自组织演化。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生院)

上一篇:品牌评估的方法及其应用 下一篇:提升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技术进步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