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简析

时间:2022-10-26 12:15:11

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简析

1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并重

从人的全面发展来说,任何教育方式的实施与教育成果的体现,都必须通过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才能表现出来。师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学生只有得到人格的尊重,才有可能主动进人角色。参与知识形成、发展、应用的过程,才能激发求知欲望、发挥主体作用。为了给学生营造民主的学习环境,教师不能用权威来压服学生,应认真分析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向知识挑战,敢于提出不同见解,鼓励学生自由思考、自主发现。教师要尊重学生提出的问题,激励学生继续进行实验和探索,培养学生质疑和批评争论的习惯,培养学生具有独立分析、独立判断的能力和品格,提高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在历史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在进行历史教学中,应多让学生自主体验,探索结论;学生需要引导和帮助才能理解的内容,老师应提供材料,注重引导和启发。设计讨论、谈话、交流等活动,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的空间,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情感体验,提出不同见解,进行主动思维,发散思维。集思广益,相互启发,从多方向、多角度、多思路寻找并改进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生营造一个创新性思维活动的情境,让学生学会理清和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学会相互接纳,在开放式的教学中不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质疑探索是创新教育的途径

历史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要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作为历史教师应具有创新意识,不断探索改进教法,只有通过有效的、科学的方法,才能使学生达到创新学习的境界。在历史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培养创新能力,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基本方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创新能力来源于不断质疑,发现新问题。学生质疑、探究、解疑的能力不是自然而然发展的,而是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有目地的引导。因此,在历史教学中,首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自卑心理、紧张心理常常导致学生不敢提问,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要认真对待,无论提出的问题是多么的肤浅、离题或异想天开都应耐心解答,让学生鼓起勇气,敢想、敢说、敢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进一步探究的动力。其次,要设法引导学生善于质疑探究。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采用课前布疑、讲中设疑、课后质疑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思考、不断探究,使问题在质疑探究中逐步解决,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发现新问题,产生新见解、新结论,再形成质疑探究的个性品质。这对历史教师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不是自我权威的维护者和教材的代言人,而应把学生作为独立的社会个体,帮助学生最充分地发挥其内在潜力,尊重学生的独特想法,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广泛和强烈的好奇心,使课堂充满生疑求解的活力,培养学生质疑探究的创新能力,使其能逐步成为学生个性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之能够在将来从事的社会工作中延续发展,成为创新性人才。

3学生是创新的主体

传统教育中,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宰,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成为知识的容器,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被压抑。创新教育要求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存在价值、思想情感、行为方式、人格尊严都应得到全方位的尊重。离开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教育就失去了生命力。在历史教学中应强调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教师作为引导者,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帮助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堂活动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在探索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能更自觉、更主动地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我们应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环境,变灌输式为启发式、探讨式、隋境式,使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与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融为一体。我们还应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创新教育创设一个和谐的发展空间,让历史课在弘扬人的主体性中提高和完善学生的整体素质。

作者:田光武

上一篇:地铁车站施工风险管理 下一篇:国有企业风险管理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