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关系再探析

时间:2022-10-26 12:09:32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关系再探析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两个基本因素,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关系。本文主要说明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并从哲学、心理学、后现代主义对他们之间的关系作探讨。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者;思想政治受教育者;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两个最主要的因素。自始至终,他们都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他们之间的关系问题也成了近年来学者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对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思想政治受教育者的界定

本文所说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并不等同与某些文章所采用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说法。后现代主义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处于同一平面的两个平等主体,他们是人与人的关系,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来称谓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者,只是从他们的职能和作用来进行区分的,而没有在地位上对他们进行区分。而一些学者用“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来称谓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者,就存在着只重视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忽视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倾向。

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指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施加教育影响的个体或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即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他们都是在广泛意义上而言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并不仅指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人员,也不专指学校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师,凡是承担着一定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个体或群体都是思想政治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也不仅指学校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生。凡是有形或无形地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个体或群体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正确认识,有助于我们全面、正确地揭示他们之间的关系。

二、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

前面已经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定义进行了说明,这对于我们接下来探讨他们之间的关系有重要意义,因为如果不弄清楚他们所指称的事物,就没办法深入下去探讨事物之间的关系。关于这个问题,学者发表的文章为数不少,但大都没有将“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这两对概念区别开来,所以在讲述二者之间的关系时自然也不能摆脱“教育者主体说”的干扰,分析得不够清楚。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的关系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三、从二者的地位来看,他们是平等的关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天、地、君、亲、师”的说法,这样的说法一方面表明人们对老师这个职业的尊敬和爱戴,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把老师的角色升高到了不适当的位置。多年以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让我们发现,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仅在对受教育者的教育上有绝对的控制权,甚至在人格上也高出受教育者一等。一方面,一些比较“听话”的受教育者的创造性思维在言听计从中被磨掉了;另一方面,一些有自己独立见解,也就是那些在教育者看来不是很“听话”的受教育者却因为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而受到老师的批评,从而积极性受到了极大地挫伤。

很多思想政治教育者错误地以为因为自己在知识的掌握上比受教育者丰富,在人生阅历上比受教育者丰富,就有资格命令他们按自己的意愿干事。在国家大力提倡以人为本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认识到,受教育者不是没有感情、没有思想的单纯接受教育者灌输的知识的“死物”,而是活生生的、有感情、有思想的人。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关系。

四、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看,他们是合作的关系

近二十年以来,随着心理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来,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西方逐渐流行。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者虽然承担着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掌握着一定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但他们不是单纯的“传声筒”。而思想政治受教育者也不是毫无保留地接收思想政治教育者所传授的知识。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在进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之前,脑袋里肯定已经有了关于社会的一些看法,这就是他们的图式,这些看法对于他们能否接受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者传授的思想品德、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的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

五、从辨证法的角度来看,他们是相互规定的关系

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区分是确定的,如果不确定也就无所谓教育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两极,一极是教育者,另一极是受教育者。如果没有思想政治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就没有了组织者和实施者,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就不会产生,何来受教育者呢?如果没有思想政治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连教育对象都没有,这样的教育根本就没有存在的根据和意义,还需要教育者吗?也就是说,孤立的教育者和孤立的受教育者是不存在的。他们都要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依据。所以他们是相互规定的关系。

六、从后现代主义理论来看,他们是对话与交往的关系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化思潮,20世纪90年代后期,后现代主义开始对教育领域发起冲击,德里达、福柯、利奥塔、伽达默尔、哈贝马斯等人运用后现代主义的一些基本理论,对后现代主义视域中的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话语权和话语方式、教育评价体系等进行了反思与批判,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引起了一大批教育学者的关注。

后现代主义推崇对话的观念,强调不同观察者和认识者之间的平等交往关系,主张消除人我之间的对立,将人看作是一种关系的存在,对话的目的在于建立一种学习和认知的过程。这种反个人中心的思想,实际上是以交往主体形式取代了中心主体形式。后现代主义的对话理论要求教师以“对话者、激发者”的角色出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把思想政治教育者作为主体的思想一直都有很大的市场,而后现代主义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通过对话和交往来完成受教育者实现认知的任务。教育者要以真实面目示人,本着平等的态度和受教育者进行坦诚的对话和交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拉近自己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距离。当然,对话和交往并不是要求教育者完全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要求不顾,这样的话就背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了。教育者要在对话和交往的过程中与学生产生思想上的碰撞,要让受教育者自己明白一些道理,产生思想品德情感进而树立思想品德信念。教育者这样做就使他们之间不再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单向制约关系,而是双向交流关系。

参考文献:

[1]邓凡.王希.民主、平等、对话与理解——从哲学解释学视角解读师生关系[J].当代教育论坛.2007.7.38-40

[2]吴松.教育者与受教育者[J].高等教育研究.2000.2.11-14

[3]申广庆.对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关系的思考[J].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2.71-72

[4]骆郁廷.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J].思想道德修养.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4.34-38,48

[5]章松松.郑洲.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整体互动关系的探讨[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3.55-56.59

[6]叶湘虹.李建华.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平等与对话[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1.53-56

[7]李社教.对话与交往:后现代主义视欲中的师生关系[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148-152

作者简介:

[1]王晶,(1982.3.7~),女,四川达州市人,助理研究员,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生,四川文理学院党委宣传部干事。

[2]李化树,(1964年~)男,四川西充人,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

上一篇:影响高一年级学生英语课堂学习焦虑的因素和对... 下一篇:谈小学低年级语文的高效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