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者还是管理者

时间:2022-04-27 05:38:57

教育者还是管理者

摘 要: 班主任是学校最基层的教育者和管理者,不同的班主任对自身的角色定位存在差异,根据这种差异,班主任可分为管理型班主任与教育型班主任。前者将自己视为管理者,后者将自己视为教育者,二者在工作方式和方法上存在不同。管理型班主任在具体落实班级管理任务时,由于观念和意识的错位,容易出现因“管”害“教”的现象。要完成教育这一根本任务,班主任必须明确自己首先是教育者,其次才是管理者。

关键词: 班主任 角色定位 教育者 管理者

《论语》颜渊篇中有这样的记载:“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认为,国家要得到治理,那么国家中的每个人都必须清楚自己所扮演的角色,都要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学校的教育同样如此,只有学校中的老师和各类行政管理人员都清楚自己扮演的角色,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学校才能顺利发挥自身的教育功能。一个人在组织中扮演的角色不仅反映了他的工作目标,而且决定了他的工作方式与方法,因此明确自身扮演的角色是履行好自己职责的前提,只有明确自身扮演的角色才有可能知道做些什么、怎么去做。学校的工作主要有教育教学工作和行政工作两大类,因此相应的角色也分为教师和行政人员两大类。在学校里,同一个人可以同时兼任教育教学和行政两类工作,但是不同的工作对应不同的角色,不能够以行政人员的工作方式和方法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也不可以用教师的工作方式和方法从事行政工作。班主任却是学校里较为特殊的一个角色,他的工作既有行政管理的性质,又有教育的性质,在一个班级里,班主任既起着“管理者”的作用,又起着“教育者”的作用。所谓“管理者的作用”是指班主任有组织和管理班级的责任;所谓“教育者的作用”是指班主任有对学生进行全面的道德教育和日常生活指导的责任。[1]由于班主任的工作有“管理”和“教育”双重性质,因此要明确班主任在学校所扮演的角色,就必须理清班主任工作中“管理”与“教育”的关系。班主任只有明确自身是一个“教育者”还是一个“管理者”,才能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完成本职工作。

一、作为“管理者”的班主任与作为“教育者”的班主任

在班主任的实际工作中,“教育学生”与“管理班级”并不是绝对对立的两项工作,同一项工作既可以起到教育学生的作用,又可以起到管理班级的作用。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第九条写道,班主任要“认真做好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维护班级良好秩序,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营造民主和谐、团结互助、健康向上的集体氛围”。从这条规定我们可以看出,“管理工作”与“教育工作”是可以融合在一起的,维护班级良好秩序是班级的管理工作,但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起到教育的作用。同一项班主任工作可能既是“管理工作”又是“教育工作”,但是立足于管理来开展班主任工作与立足于教育来开展班主任工作,显然是两种不同的工作方式。从根本上讲,立足于管理的班主任是将班主任工作视为管理工作,而立足于教育的班主任是将班主任工作视为教育工作,我将前者称为管理型班主任,后者称为教育型班主任。在管理活动中,被管理者通常是管理者用以实现某个目标的工具;而在教育活动中,被教育者本身就是教育的目的,因此管理型班主任和教育型班主任在工作目标、工作方式、工作方法和与学生的关系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一)管理型班主任

管理的逻辑是“要求与服从”的逻辑,是管理者的要求与被管理者的服从。管理型班主任以“管理者”自居,将自己视为学校行政管理体系中的一环,因此,向上他服从于上级的要求,一切工作都是围绕上级布置的任务和设定的标准开展;向下他要求学生服从学校的要求,学生对于管理型班主任来说是管理的对象。管理型班主任的这种角色定位,决定了他“管理至上”的工作方式,这种工作方式的特点是:“重集体而轻个体”、“重权威而轻理解”、“重标准而轻个性”。“重集体而轻个体”是指管理型班主任重视班级总体目标的实现,轻视个体学生的成长需要。管理的目标总是以集体的形式出现,管理者的工作通常会立足于“集体”而不是组织中的个人,因此,管理型班主任在开展一项工作或实施某项班级制度时,首先考虑到的是能否对班集体达到管理的效果,而不是能否对个体学生起到实际的教育作用。在他看来,学生是工具而不是目的,班级目标的实现大于个体学生的成长。“重权威而轻理解”是指管理型班主任注重自身权威的树立,忽视对学生的理解。由于管理型班主任以实现班级管理为工作的根本目标,因此在学生面前他必须树立起自身的权威,目的在于“驯服学生”,让学生服从管理。树立权威的方式,就是将自己与学生的关系看成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让自己既当班里的立法者,又当班里的执法者。作为“立法者”,管理型班主任对学生提出各种要求和规定;作为“执法者”,当学生违规或者不服从管理时,他就对学生进行批评和处罚。“重标准而轻个性”是指管理型班主任对学生的要求和评价完全依附于学校设定的工作目标,忽视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殊潜力。在管理型班主任看来,班里的学生就像工厂里的产品,只有合格和不合格两种,符合学校要求的学生是合格的好学生,不符合的就是不合格的“差生”。这种评价方式就像公司领导对下属员工的评价方式,公司对员工的评价依附于员工的工作任务,能够很好地完成公司布置的任务的员工会受到嘉奖,相反则有可能被开除。

(二)教育型班主任

教育的逻辑是“教导与成长”的逻辑,是教师的教导与学生的成长。教育型班主任将自己视为“教育者”,因此学生的成长就是他一切工作的根本目的。虽然教育型班主任必须按照上级的要求开展工作,但是对于他来说学校的要求与学生的成长是一致的,一切都只是教育学生的工具和手段。教育型班主任关注的是“教育”,教育的对象是具体的学生,教育的目标是每个具体学生的成长,对于他来说,经营好一个班级的目的,是给学生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平台。班集体存在的意义在于它能够服务于教育学生,否则班集体将失去存在的价值。在与学生关系方面,教育型班主任追求的不是一种“权威与服从”的关系,而是“理解与承认”的关系。教师对学生的理解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条件,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如果教师能按照学生的本来面目接纳他,能理解他拥有的情感,那么有意义学习就有可能会发生……教师能温馨接纳学生,能给予其无条件积极关注,能对他们面临新情况时出现的恐惧感、期盼、挫折感予以共情,那么,他就是在为创造学习的条件尽心尽力。”[2]班主任只有真正关心和理解学生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才能促使学生转变与成长。教育型班主任以教育学生为工作目标,因此他不会把自己当成一个高高在上的审判者,而是一个能与学生平等交流的“知心人”。与学生的平等交流并不意味着放弃对班级的管理。管理工作对于维持班级秩序、营造良好班风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对于教育型班主任来说,“管理”只是为了达到教育目的而采用的手段,实施某项管理措施时,首先应该考虑的是能否达到教育的效果,而不是能否把学生“管住”。在评价学生方面,教育型班主任不会用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和衡量每一个学生,学校设定的各种标准和要求对他来说,只是教育的手段而不是目标。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都有自己特殊的发展潜能,教育型班主任的工作目标就是要利用学校的各项要求来激发学生的潜能,对于他来说,学生没有好坏之分,只要能发挥自身潜能就是成功的。

二、管理型班主任对“教育”的伤害

(一)“管理目标”掩盖了“教育的根本目的”

学校存在就是为了教育,学校的一切工作从根本上讲都是为了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然而,学校的教育不是一个老师对一个学生的教育,当众多学生组成多个班级时,就会有如何在班级层面上实现对学生的教育的问题,包括创造怎样的班级环境、树立怎样的班风、制定怎样的行为规范等。当这些班级层面上的教育目标以行政要求的方式执行下去时,就成了班级的管理目标。例如,学校希望每个学生都有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因此就制定了有关本校学生仪容仪表的规范,规范一旦确立,让班里每个学生都遵循这个规范就成了班级管理的一个目标。学校确定班级管理目标的过程是一个由下而上的过程,即从教育学生的角度出发来确定各项班级管理目标,然而当班级管理目标执行下去时,却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管理型班主任以行政管理的思维来看待班主任工作,因此他只看到班级管理目标由学校行政体系的最高端传递到最低端的过程,却忽视了在其自上而下的传递之前,还有一个由下而上的过程。当班级管理目标被看成是完全的自上而下的过程时,它就变成了一个彻底的管理目标,这个管理目标掩盖了原本的教育目的。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让班级管理目标与教育发生冲突的不是管理目标本身,而是落实管理目标的管理型班主任。管理型班主任没有将学校布置的任务看成教育学生的手段,而是看成工作的目标,当任务变成客观准则和硬性要求时,这些任务便难以起到教育学生的作用。首先,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释放自身的潜能,依据自身的个性健康的成长,而硬性的要求和统一的标准只会让学生沦为工具,变成统一模式的“现代工业产品”;其次,教育目标的实现,特别是德育目标的实现,需要学生真实的体会和真心的接纳,正如夸美纽斯所说:“应用任何强力的结果,我们反而只能使人厌恶学问,不能使人爱好学问。”[3]管理型班主任将学生视为管理对象,忽视学生在班级建设中的主体性作用,当学校制定的规范和设置的任务对学生来说只是一种外在的要求和约束时,教育的目标难以实现;最后,冷冰冰的任务和规范不会自动起到教育学生的作用,教育离不开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只有师生之间有情感的共鸣,学生才会从内心接纳老师,接受老师的教育。管理型班主任把学生当成管理的对象,甚至是当成需要他去驯服的对象,因此难以与学生建立起相互理解与信任的关系。当管理型班主任走向极端,把空洞的班级目标凌驾于学生之上时,管理的目标会掩盖教育的目标。

(二)管理型班主任工作中的“因公害私”现象

管理的目标总是以集体的形式出现,当管理型班主任将班级管理视为工作的根本目标时,班集体就成了一个凌驾于个体学生之上的抽象存在物。当个体学生的利益与所谓“班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体学生的利益将会被理所当然地抛弃。这种以班集体名义损害学生个人利益的现象,我称之为班级管理中的“因公害私”现象。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这是我们普遍承认的道德准则,然而这里的集体利益之所以成立,是因为它代表了绝大多数人的更加根本的利益。管理型班主任将班级管理视为上级布置的一项任务来完成,因此他所追求的班集体利益并非建立在学生的利益之上,而只是依附于学校各项指标的空洞的集体利益,例如:优胜班级称号、班级平均分,班级全勤率、班级在各项指标中的得分等。学校设立一系列班级评价指标的初衷,是为了形成良好的班风,让学生受到更好的教育,管理型班主任却将其视为凌驾于学生之上的目标,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偏离了“班集体利益”的教育目标,使它变成了与学生相对立的“怪物”。

管理型班主任“因公害私”的首要表现,就是对“差等生”受教育权利的损害。管理型班主任将符合班级管理要求的学生视为“优等生”,而将不符合班级管理要求的学生视为“差等生”。在他看来,那些不遵守纪律、成绩差的学生是班里的害群之马,因为他们损害了“班集体的利益”。近些年来,媒体频繁爆出教师劝学生退学的事件,在这些事件中,被劝退的学生被看成是拉后腿的“差等生”,因此班主任以“班级利益”的名义对其进行劝退,这是典型的“因公害私”的做法。所谓“班级利益”脱离了教育学生的根本目的,其背后隐藏的其实是班主任的个人利益。学校给每个班级设定的评价标准,对班主任来说既是工作目标,又是其工作业绩的体现,能很好地达到各项指标,班主任的工作业绩就高,相反则低。因此,这种以学生成绩差为由而劝退学生的“因公害私”行为,其实质是班主任以一个能掩盖其个人私利的、空洞的集体利益的名义,损害个体学生正当的受教育的权利。

劝退是较为极端的做法,在实际工作中,管理型班主任的“因公害私”行为更多地表现为对教育学生的忽视。管理型班主任将工作视为管理的工作,因此他总会寻求以一种最快速、最有效的方式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教育的作用通常是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发挥的,不仅缓慢,而且往往不明显,所以管理型班主任在工作中更喜欢采用直接的管理手段,而不是耐心教育,对于班主任来说,主要问题是学生有没有“捣乱”,而不是有没有受到教育。学生既是班主任工作的对象,又是工作的目标,教育学生是班主任的根本任务,管理型班主任只想着如何把学生“管好”而不想着如何把学生“教好”,那显然是对学生受教育权利的损害。

三、教育者是班主任的根本角色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教育”,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应该服务于教育学生,这决定了班主任首先应该是教育者,其次才是管理者。“管理”和“教育”虽然同时存在于班主任的工作中,但二者却不是一个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管理”只是教育工作的手段或保障,教育才是班主任一切工作的根本目的。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本末倒置,过于强调班级管理工作,甚至将其视为唯一的工作,忽视对学生的教育工作。管理与教育原本是两个并不矛盾的工作,但如果这两项工作被错误地定位,管理工作被视为班主任的根本任务时,教育工作就会受到影响,例如上文提到的“因公害私”现象。班主任之所以容易把自己当成一个“管理者”而不是“教育者”,究其根本原因,与目前学校的管理体制有关。

首先,学校大多实行的是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当班主任面对上级时,他自己就是一个被管理者,因此当他面对学生时,就容易将自己设定为一个管理者;其次,学校大多以量化的方式来管理和评价每个班级,同时也是依据这个量化的标准来考核班主任的工作业绩,因此班主任容易将这些量化的指标看成自己的工作目标,而实现这些量化指标最直接和最有效的工作方式是管理的方式而不是教育的方式;最后,教育工作的对象是“人”,人的成长是多元的,因此教育学生不像在工厂生产某种产品,以一种固定的、统一的和标准化的生产方式就能生产出好的产品。教育是一项需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工作,当班主任把自己的工作看成是在执行上级的任务时,他就不再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而只是任务的执行者,他只会机械地按照上级布置的任务开展工作,不可能会以创造性的态度去开展教育学生的工作。

从学校层面上看,要恢复班主任的教育者本色,首先必须让班主任参与学校管理学生的各项制度和目标的设定,让其以主人翁的态度投入到学生的教育工作中来,而不是把自己当成任务的被动执行者。要让班主任明白,一切工作的初衷都是为了教育学生,一切量化的指标都只是教育学生的工具和手段,不能为了管理而管理,不能为了片面地实现所谓“管理目标”而阻碍对学生的教育。其次,学校对班主任工作业绩的考核方式应该是多元的、有弹性的,并且不宜过多地与班主任的物质利益挂钩。固定化的硬性指标会让班主任的工作方式变得死板,而过多地把班主任的工作业绩与物质利益挂钩,会让班主任失去教育学生的耐心和真心。从班主任自身的角度看,要恢复教育者本色首先必须改变自己的观念,只有把自己真正当成一名教育者,才会具备教育者的耐心和面对学生时的真心;其次在工作中要多用教育的方式而少用管理的方式,即使采用管理的手段,也要时刻以“是否能对学生起到教育作用这样一条准则来衡量自己的工作”,一切管理工作都只是为了教育学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2009.

[2][美]卡尔·R·罗杰斯.杨广学,尤娜,潘福勤译.个人形成论·我的心理治疗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64.

[3][捷]夸美纽斯.傅任敢译.大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199.

上一篇: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浅析 下一篇:细节的意义与细节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