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除法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2-10-26 12:01:44

分数除法的教学设计

【摘要】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分数除法”例1至例4是教师培养学生“发现、猜想、验证”思维能力,严谨而科学的分析、推理能力的典型课例。

【关键词】分数除法;教学设计

The teaching designof score division

Yang Qingfei

【Abstract】Su teach a version grade six top volume 41 to example 4 is a teacher development student the thinking ability of“detection, guess, verification”, careful but science of analysis, reason logically the typical model lesson of ability an example.

【Key words】Score division;Teaching design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分数除法”例1至例4是教师培养学生“发现、猜想、验证”思维能力,严谨而科学的分析、推理能力的典型课例。

例1是一个学生熟知的生活问题分果汁,而生活的问题中充分显示其数学的魅力,将“45升的果汁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得多少升?”学生根据整数除法的意义很容易列出解决该问题的算式:45÷2,但随之问题出现了,学生现状是会列式而不会算,当然部分自学能力强,认真预习的学生并非如此。事实上此时正是教师教学的切入点。我的设计是让学生借助课前准备的学具动手操作直接找到答案“25升”,然后让学生观察算式45÷2=(升),结合刚才的操作过程,学生很快就发现了可这样计算:45÷2=4/25=25 ,即分数的分子除以整数的商作分子,分母不变。此方法是否能解决所有的类似分数除以整数的问题呢?为了让学生发现该方法的局限性,我将“试一试”的问题提前介入,“45升的果汁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得多少升?”学生列式一试,很自然发现刚才的方法只适合算分子是整数的倍数的计算,那要解决45÷3类似的计算必须另辟溪径,这又是一个切入点,我同样让学生借助准备好的另一份学具动手操作得到答案“415升”,即45÷3=415 (升),此时我再让学生回到刚才的操作中,问要求每人分得多少升,是以多少为单位“1”,平均分给3人,求每人分得的就是求……,话还没完,一只只手如雨后春笋般举起,就是求“45的13 的是多少,可以用法计算,即45×13 =415 (升)”。抓住时机问:45 ÷3与45×13 有什么关系?新的等式自然生成:45÷3=45×13。观察、分析、交流、发现此等式中隐含了一个什么概念?大家一致认为是“倒数”,此等式又体现了一种什么方法?转化法,除法不会算,转化为能算的乘法,乘是除数的倒数,被除数没变。此方法是否具有普遍性呢?回到例1的操作过程就会得到验证。

例2分析橙子,“4个橙子,每人分12个,可以分给几人?”同样的设计借助学具分橙子,一数得到4÷12=8(人),再观察发现分橙子的过程变成了求“4个2人是多少?”即4×2=8(人)。4÷12 与4×2构成一个新的等式4÷12=4×2观察等式发现计算4÷12的算理。为了进一步证实大家的发现,继续分橙子,每人分13个,每人分14 个,各可分给几人?此方法是否具有普遍性呢?因为12、13、14并不代表所有的分数,为了进一步验证,例3分彩带,“4米彩带,每23米剪一段,可以剪成多少段?”借助纸带动手操作,数一数,4÷23的结果是6段,大胆猜测4÷23也能用例2发现的转化法吗?你的猜测是否合理,验证:4÷23=4×23 =6,通过例2,例3,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除法转化为乘法,乘除数的倒数。

例4 分果汁,“将量杯里910升果汁,用容量是310升的茶杯分装,可装满几个茶杯?”为了找到910÷310的答案,我同样让学生借助学具动手操作,轻松知道可装满3个茶杯,即910÷310=3(个),此时我让学生回顾例1,例2和例3发现并得以验证的转化法,这两种类型中要么被除数是分数,要么除数是分数,而例4是被除数与除数都是分数,我就启发学生大胆猜测910÷310是否也可用转化法来计算,合理与否,大家动手验证不就知道了吗?

综合例1、例2与例3、例4建构了分数与除法,并探索得知分数除法的算理。

上一篇:浅谈农村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待定系数法在分解因式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