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信任的缺失与重建

时间:2022-10-26 11:39:48

摘要:信任作为社会公平竞争的重要准则和人们相互合作的基础,其重要作用早已为人们所共知。本文针对人际信任缺失的现象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就治理信任缺失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人际信任;信任缺失;社会

信任是保持人与人之间正常交往和维持社会正常运行的一个基本机制。最早对信任进行心理学研究的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莫顿・多伊奇(Morton Deutsch)。他认为,信任是一种主观的、以行为体为中心的信念,即行为体是否信任他者取决于行为体对世界的主观态度。此后,社会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等不同领域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信任进行了研究。近几年来,信任关系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而导致一种不平衡状态,即信任危机(缺失),并造成不良后果。因此,从社会心理学层面探讨信任缺失的含义、表现形式及解决信任缺失的途径,对于提高全民族素质,维护社会稳定和推动社会进步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信任缺失含义

信任缺失是指社会成员在相互交往过程中由于信息的缺失或者地位权利的非对称性而导致的关系的不确定性状况。信任的缺失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问题,蔓延在各个角落。已故德国社会学大师卢曼(Niklas Luhmann)说得好:“当一个人对世界完全失去信心时,早上甚至会没办法从床上爬起来”。

二、信任缺失的具体表现

我国经济和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和矛盾多发期,剧烈变动产生诸多新的问题与困难,对社会各阶层、各领域随意扫描,大量的事例表明,信任缺失已成为一种较为普通的社会现象。

1.经济领域的信任缺失。翻阅媒体,这类行为随处可见:三鹿奶粉引发的三聚氰胺事件,让全国的奶粉品牌都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赖债不还,三角债在全国大约有15,000亿元人民币,使得许多企业必须用现金交易,大大增加了交易成本,降低了效率。银行信贷风险增加,在个人信贷消费中,手机恶意欠费,个人信用消费贷款的拖欠率上升,助学贷款中坏账率高达10%,另外银行由于逃废债一年的损失就高达1,800亿元人民币。

2.流通领域的信任缺失。流通领域中的信任缺失问题由来已久且愈演愈烈。2011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蓝皮书透露,商业行业属“基本不信任”范围,这不是空穴来风,未必无因。尤其是三聚氰胺、地沟油、瘦肉精、染色馒头、注水肉、狂犬疫苗造假等事件的出现,严重打击了普通民众对此行业的信任。

3.社会公共信任缺失随处可见。从有法不依、有令不行,各种产品甚至食品造假,虚假广告宣传流行,到火车、飞机误点频发等。亲子鉴定热折射家庭信任危机;司法鉴定活动遭遇信任危机;中国足球遭遇信任危机;汽车价格背后含信任危机;去医院看病,患者不相信医生……直至人与人之间难以互信,生活领域中的欺骗与“杀熟”现象日益增多,并有扩大蔓延的趋势。

4.政治领域内的信任缺失。主要表现在:一是、形式主义侵蚀人们对政府制度系统的信任。比如,有些政府部门乱收费、乱罚款,搞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劳民伤财,这直接导致政府官员没有公仆意识与服务意识,使公众对政府行为产生疑问,对政府的信任感大打折扣。二是腐败现象,权钱交易、,严重损害人们对政府官员的人格信任。

5.网络信任缺失。网络病毒的肆虐、骇客及骇客行为的频频发生、网络犯罪的侵袭,对网络安全构成了威胁,严重危及网络环境的安宁,加上网络安全技术发展的滞后和网络服务商安全意识的淡薄,使人们对网络技术安全缺乏必要的信任,甚至有人把网络技术视为不安全技术的代表。

三、信任危机后果

信任危机加大了社会交往成本。信任是人与人交往合作的基础,信任危机造成人们之间互不信任且相互提防,相互间的交流和沟通变得更加困难,对他人的同情、关心和帮助也变得更加难以实现。更为严重的是,若失信行为得不到有效制止,会使得许多诚实守信的人的利益受到损害,认为“老实人吃亏”的思想占了主导,整个社会的道德风险加大,道德水平下降。这不但减慢了国家经济的发展速度,也侵蚀了社会公共道德的“肌肤”,由此而产生的社会损害难以估量。

诚信缺失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假冒伪劣商品、坑蒙拐骗行为,造成无数个人身心俱疲,家破人亡,企业举步维艰。失信使经济秩序遭到严重破坏,广大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得不到保障,消费者对社会和政府失去信心和信任。

四、信任的恢复与重建

信任度不是一下子就能提升的,信任体系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个过程既费时又折腾人,还耗费巨大。因此,重建社会信任不是一撮而就的,更多的是从政府到个人的共同努力的一项庞大工程。

(一)个人层面

在人际关系中,信任除了要满足物质上的需要外,更重要的是满足心理上的需要。心理学家认为,人最重要的需要是与他人形成一种彼此联系、彼此认可、坦诚沟通、可以信赖的关系。没有信任关系,我们就无从获得安全感、幸福感和成就感。

因此,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一方面,个人应约束自身,减少失信行为,在日常生活中讲求信用。另一方面,人们在日常信任中应更多地将人格信任的范围扩大一些,对更多的他人多持一份信任态度。

(二)政府层面

首先,要制订合理有效的法律制度、法律框架。严格约束和惩罚部分官员的破坏政府信誉的腐败行为,解决自身的失信现象。

其次,要加强监督机制,加重处罚措施,使人们因信任风险减小、不信任成本提高而信任。经济学家厉以宁说:“信任和制衡是联系在一起的。有效的制衡防止了最坏情况的出现,避免了最大的效率损失,从而保证了整个经济社会正常的运转。”

再次,应该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信用记录体系和惩罚体系。这能直接惩罚失信行为,鼓励守信行为,促使整个社会的信任氛围向好的方向发展。这一体系即包括个人银行信用记录系统,如借贷偿还信用记录;也包括由政府部门记录在案的社会义务履行记录,如赡养老人的记录、遗弃妻儿的记录;还包括商业行为的记录,如欺诈他人的记录,犯罪的记录等。

信任对于社会生活,就像空气对于生命一样重要。要保证社会正常运行,就要求人们对生活中的一切有一个基本的信任。正如信任专家Cynthia Olmstead提醒的那样:“我们必须把信任看作一颗贵重的宝石,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和珍视。它需要被看作是一枚脆弱的鸡蛋,当我们粗暴地对待它时,它就会破碎。信任对任何关系,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都是一件至关重要的必需品。”

参考文献:

[1]闫健.当代西方信任研究若干热点问题综述[N].中国教育报,2007-2-12.

[2]谭琼琼.思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信任缺失及其重建[EB/OL].,2007-08-06.

作者简介:宋艳峰(1972-),女,河北张家口人,张家口教育学院音乐与学前教育系教师,河北大学教育与发展在职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

上一篇:九年级英语复习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下一篇:高中英语语法教学要善于把握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