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资源共享与利用刍议

时间:2022-10-26 10:43:01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资源共享与利用刍议

摘 要:网络以其信息容量大、种类多、交互方便、传输快捷、覆盖较广等特点,影响和推动传统型图书馆向数字型、网络型、虚拟型拓展和延伸。本文从打造平台、整合资源、营造氛围三个方面,就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资源共享与利用面临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分析,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网络环境 图书馆 资源共享利用

随着社会进步和高新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运用,网络以其信息容量巨大、信息种类繁多、信息交互方便、传输速度快捷、覆盖范围极广等特点,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网络的发展,对图书馆建设产生了巨大影响,不断推动传统型图书馆向数字型、网络型、虚拟型图书馆延伸转变。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资源共享与利用,要在打造平台、整合资源、营造氛围上下功夫。

一、打造平台,创造共享利用的条件

网络为图书馆资源共享利用创造了便利,使查阅文献资料的方式由传统的到现地翻阅资料,变成通过网络互通,在网上实现信息查找、文献调阅等功能。但网络的虚拟性、不稳定性、对硬件环境要求较高等特点,客观上对文献资源共享利用造成了一定困难。笔者认为,解决这些问题,须从三个方面着手:

1.建机制,解决共享利用标准的问题

忽视图书馆共享利用标准,必将导致资源的浪费,影响资源共享利用。我国自2005年开始进行“标准文献共享网络建设”,形成了规模庞大标准文献题录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和专业数据库,但对图书馆共享利用标准没有具体明确的规定。实现图书馆文献之间的无障碍共享和利用,就是要有一个统一标准,从范围、条件、程序、方法等方面进行统一规范,解决好共享什么、利用什么,以及如何共享、如何利用的标准问题。要在建立国内统一标准的同时,加强与国际接轨,通过在每个省、市指定一些图书馆作为对外定点交流图书馆等方式,建立国内图书馆与国外图书馆共享利用的通道,搭建点对点交流的平台,消除国与国之间因各方面原因造成的共享障碍。

2.建规矩,解决法律层面上的问题

图书馆网络化带来了如何保护知识产权、维护著作权人合法利益,以及资源共享利用后的收益分配等法律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就是要在建规立矩上深化、细化、量化,在《物权法》、《著作权法》的总体框架和要求下,对文献资料的复制、拷贝、加工、引用、传递等问题进一步明确、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最大限度保障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特别要针对网络环境下信息传递速度快、难于分辨、难于监管等客观实际,对各类电子书籍、音像文电、数字文档信息等资源进行严格规范和管理,按规定合理支付版权费用,使文献资源共享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合理运行,防止共享利用变成私用、滥用。图书馆内部也要通过聘请法律顾问、健全内部制度等方式,使图书馆资源利用更加符合法律程序、尊重合法权益,内部工作人员也必须学法、知法、懂法,才能适应和解决图书馆因资源共享利用带来的日益增多的法律问题。

3.建设施,解决硬件设施上的问题

文献共享利用必须有强大的技术和硬件设施作支撑,就目前我国图书馆建设的现状,正处于图书馆数字化、网络化的起步阶段,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还不能完全满足信息共享利用的需要。因此,要下大力进行技术革新,充分利用目前发展的3G网络、手机等媒介,不断改进和发展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数据库分析处理技术、信息抽取和检索技术,实现图书馆文献资源数字化、管理手段自动化、信息服务网络化。要建立设施完备、功能齐全、涉猎广泛的多媒体阅览室、电子阅览室、网络教室,积极创建移动图书馆平台,不断推进图书馆资源共享利用向更高层次发展。

二、科学统筹,整合共享利用的资源

基于最广泛、最庞杂、最系统、最科学、最严谨的文献资源,是图书馆资源共享利用的基本前提。我国拥有广袤的人文、社会、自然、科学信息资源,但在统筹多门类、多学科、多地域的资源上还不够,呈现出资源整合不系、资源整理不深入、馆与馆之间通联协作不够等问题。因此,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1.收集闲散资源

闲散资源比较容易被忽视,主要指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一定历史意义和存档价值,影响社会人文环境等的进步和发展变化,而没有专人去收集整理、形成体系的事件、文化、语言等内容。比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需要继承人代代相传,而且要用文字、图文、音像等媒体传承下去,这就要求图书馆要担负起这方面的职责,特别是对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具有很高艺术性、历史性的东西要进行保护性收集,从而避免资源的流失。收集闲散资源,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要充分调动民众的自觉性、积极性,使广大群众充分认清收集闲散资源的重要性,主动为图书馆提供线索、资料,增强全民保护文化、传承文化的意识。

2.挖掘特色资源

特色资源是指因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历史不同而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具有典型特点、有收集价值的资源。深入挖掘特色资源,对于系统深入了解和掌握我国的人文、社会、地理情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将全国各地特色资源统在一起共享利用,不仅能建成集民族、宗教、社会等知识于一体的宝库,而且能增进民族之间、地域之间的沟通交流,相互间了解掌握各自的历史渊源和基本情况,有力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挖掘特色资源就是要充分发挥好代表不同民族、地域和文化的图书馆的作用,建立起各具特色的专题性图书馆,把这些专题图书馆建出特色、建出水平,充分展现中华文化的巨大魅力。

3.统筹多方资源

统筹多方资源,就是要加强各地各类图书馆的联系交往和沟通协作,打破馆与馆之间的界限,实现地区之间、行业之间、馆馆之间的经常性、定期性、互的交流合作,打通资源共享利用渠道。要建立庞大的电子图书信息库,通过广泛收集资源,加大投资力度,将现有文献资料逐步转化为电子文档、数字格式,不断充实和完善数字化馆藏资源,方便网络传输和交流,形成网络条件下的信息采集、重组导航、联机编目和馆际互借能力。

三、全民参与,营造共享利用的氛围

目前,我国文献资源共享利用率还比较低,主要体现在:网络文化带来的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的冲击比较明显,一定程度制约了利用网络进行资源共享利用。此外,利用资源共享解决问题的群体仅限于高素质人才队伍,未向普通人群普及。要充分发挥好文献共享利用在促进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须在“三个三”上下足功夫:

1.要发挥好三个作用

即:占领思想高地的作用、宣传先进文化的作用、传播科学知识的作用。在收集整理各项资源中,要把反映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内容积极向上的资源充分收集出来、展示出来,多宣传先进文化,删除消极文化、庸俗文化。在资源共享利用过程中,要对所共享、利用的资源进行严格筛选把关,牢牢卡住思想文化底线,加强文化监管力度,严防将不入流、不入目、不入耳,甚至意识形态错位的信息资源分享利用,坚决防止腐朽思想文化侵蚀和传播。要重视加强科学知识的传播,使先进科学文化真正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为社会服务,为生产力服务。

2.要实现三个目的

即:资源共享、问题共解、成果共用的目的。图书馆资源共享与利用的最大目的,就是通过信息交互实现资源的流通交流。为此,要充分发挥网络作用,将图书馆打造成各行业精英人才的聚集地,利用好虚拟网络的平台,实现跨地域的适时交流,共同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共同利用可以利用的资源,享受资源共享带来的快乐和成果,发挥出资源利用的最大作用、带来最大实惠、取得最大成绩。

3.要达到三个效果

即:人人都来用、人人都会用、人人都想用的效果。针对目前人们对数字化图书馆的概念不清楚,对网络条件下如何查找利用资源不懂不会,致使图书馆作用未能最大程度发挥等问题,要加强图书馆高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出懂网络、懂管理、懂信息的图书馆员工队伍。要加强各类公共图书馆同大、中、小学图书馆的对口连接,在学生中培养出能学、会用图书馆资源的人才队伍。在此基础上,加强对全民网络化、信息化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力度,努力增强人们利用图书馆共享资源提升素质、回报社会、推动发展的能力,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参考文献

[1] 邹江文. 信息技术条件下学校图书馆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信息技术教育.2006(11)

[2] 肖继艳. 高职院校数字化图书馆建设途径探索[J]. 理论前沿.2007(20)

上一篇: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下一篇:教学微创新以QQ公示形式正面引导与榜样示范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