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习生活化小议

时间:2022-10-26 10:25:57

小学数学学习生活化小议

为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就在身边,数学问题更生活化,数学教师应结合生活经验设计有意义的教学活动,解决一些生活问题,从而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其自主创新的能力。如何让小学数学学习生活化,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数学生活化的意识

知识是前人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或揭示出的规律,教学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些规律及学习发现规律的方法。因此,教学中必须让学生了解知识发生的过程,但毕竟课堂只有40分钟,所以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使数学生活化。如一年级学生第一天到学校上学,可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有3个小女孩在给花浇水,有4个小朋友玩飞机,有5个小男孩在拍皮球等场景图的出示,通过看一看,数一数等活动,深切体会到身边就有数学。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教师也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你几岁?多高?多重?你和你的同桌谁高,高多少?……这些都是小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高年级还可以让学生来解决按比例分配水电费、计算银行存款利息、日常购物中的打折问题等,让学生充分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指导学生多观察生活

教师要指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生活中出现的数学问题,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可以积累数学知识。学生观察中,就会去思考为什么?如在组织学生秋游活动,引导学生讨论:你坐第几辆车,在车上你坐第几排第几个。引导学生猜一猜车大概行驶几个小时到达目的地,培养学生初步的估算能力。如果出发时遇到堵车,要想按时到达地点,车应该快一些还是慢一些?学生情绪高涨,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索中,体会生活中的数学,发现解决数学的策略。

三、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境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教学中应多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的课堂更接近生活实际,加强感知,突出学习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激发学生的思维。如我们可以这样引入圆的认识:出示一幅颜色鲜艳的用正方形做轮子的自行车,问:这辆自行车漂亮吗?喜欢吗?你会买吗?为什么?老师再把正方形车轮换成椭圆后问学生,那你会不会买这样的自行车;最后教师把椭圆形车轮换成圆形的来问。这样的教学导入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且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高昂。

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境,也可以在课堂上就地取材。如教两步加减的应用题时,可以让一个小组的同学邀请别的小组同学参加,这样小组人数就会发生变化。

第一小组:我这组原来4人,走了2人,来了3人,现在有5人。

问:你能把第一小组人员变化情况列成算式吗?4-2+3=5(人)

问:谁会把它编成一道求“现在有多少人”的应用题?

第二小组:我这组原来有5人,来了3人,又走了2人,现在有6人……

四、加强数学学习生活化的训练

训练应着眼于学以致用,而不是学以致考,训练的材料应尽可能来自生活。一年级的“圆柱、正长方体、球的认识”,通过看一看(看圆柱有什么感受?)、找一找(学具盒中哪个是圆柱)、摸一摸、比一比(它们是圆柱体吗,鸡蛋、灯泡等的形状是球吗?)、想一想(生活还有那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玩一玩(玩玩圆柱,你发现了什么?)等活动,既训练了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还训练了学生动脑思考,动口叙述,让学生的多种感官一起参加训练,使学生的能力全面得以提高。在高年级教授长方体前,可布置学生在生活中找一些长方体形状的物体,观察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再用硬纸板做一个长方体模型,第二天带着自己制作的模型到课堂,长方体的特征根本就不用教师讲解了,每个学生把自己已有的体会与同学交流即可,这样的训练多一点又有何妨?

五、创新数学生活化学习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要面对生活实际,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而又充满智慧的氛围,使学生自然地接受创新思维的训练。由于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内在的隐性活动,所以必须借助外在的显性活动作支撑。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再创造”来达到能力的创新。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出示:“学校准备在暑期把我们班的课桌凳更新,经过市场调查了解,一张课桌82元,一个凳子18元,请同学们算一算,我们全班40名同学的课桌凳全部更换需多少元钱?”学生列式如下:(82+18)×40;82×40+18×40。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虽然两种算法不同,但结果是相同的。这样从生活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的有关概念、法则,具体的经验经过梳理和提炼后上升为理论的简便运算,相信通过长期的训练,定能培养出学生对现实生活中规律的关注。

数学学习贴近学生生活,变枯燥为多彩,变无趣为有趣,生活中感悟到数学,才能更好地运用数学,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上一篇:点睛之笔“别样红” 下一篇:教会审题,让学困生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