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叛逆期的心理特征及家庭教育

时间:2022-10-26 10:04:07

青少年叛逆期的心理特征及家庭教育

许多父母都有这样的体会:原本乖巧可爱的孩子一到十五六岁,总爱和父母对着干,家长的话一句也听不进去,总好和父母或老师“作对”,你不让,我却非要干;你让我这么干,我却非要那么干……这种状况一持续就是两三年。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逆反”现象。

叛逆是几乎每个青少年都会有的一种心理特征。叛逆期的出现,反映了孩子已经逐渐长大,对人对事开始有了自己的主见,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年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成年人把自己当“孩子”,而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批判的态度。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忽视自己的存在,才产生了叛逆心理,从而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

青少年产生叛逆心理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父母不恰当的教育方法是导致学生叛逆心理的主要原因。

一是传统思想影响着一些家长。中国长期的家长专制思想在一些家长中仍然存在,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缺乏民主意识,总以为孩子还不成熟,要绝对服从自己,不能有自己的看法,否则就是“忤逆”“对着干”,因此,孩子不会或很少会把父母当成自己的倾诉对象,怕自己做错事后,受到家长责备。许多中学生认为自己做错事后,最反感家长指责,而对他们反感的原因是因为家长们盛气凌人,态度生硬。

二是家长认识上的错误,造成教育方式不当。一些家长缺乏普通的心理学常识,对子女教育急于求成,方法简单粗暴,经常无视子女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特别是孩子们有了过失时,不是与孩子们一起分析错误,商量补救方法,而是责骂甚至殴打孩子使孩子在犯错时孤立无援,产生叛逆心理。

三是父母与子女缺乏双向交流,产生思想矛盾。有些家长出于对子女的保护,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包办,这样子女的渴望独立与家长不恰当的好意关心,就会产生思想上的冲突、矛盾。或有些家长因工作繁忙,很少与子女谈心,与父母缺乏交流,就容易产生叛逆心理和叛逆行为。

学校老师的教育方式也是导致学生叛逆心理的原因之一。有些老师不了解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居高临下,指示学生必须怎样想,必须怎样做,根本不与学生交流思想,共同探究,这容易激起学生叛逆心理。

第一,不要因为工作忙、应酬多而忽视孩子的对话需求,家长要勤于与这一特定生理时期的孩子对话。指导他们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父母的罗嗦、老师的批评,这些教诲都是善意的,是为了帮助自己健康成长。当子女向你谈他感兴趣的话题时,要集中注意力听,不要心不在焉或不理睬,如果正在做十分紧急的事,不妨跟子女打个招呼,以便子女谅解。

第二,多陪孩子参加他们感兴趣的活动,如:看足球赛、欣赏演唱会等,鼓励其多参加课外活动,在活动中展现自我价值,用知心朋友的态度与他们交流感受,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正确的待人接物观念。

最后,家里的大事也可以征求孩子的意见,如果他的意见合理或和大人的意见一致,就以他的意见来决策,这样可以增加他的”参政(家政)感”和责任感。

对青少年来说,要认清自身叛逆期心理的特点,不要“盲目”地逆反,“愚蠢”地逆反,以免做出一些冲动、幼稚的事情来。青少年要积极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独立处事的能力,但同时一定要学会“多思”,要学会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和认识问题;不盲从、不迷信成年人的观点,这也是对的,但反对一定要有反对的理由,而且这种理由一定要符合道德的准则、符合社会公认的标准,而不应是自以为是的“自我标准”或“自我准则”。

逆反心理既然是青春期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肯定有其积极的一面,只要老师、家长引导得当,就会有益于培养少男少女的独立思考能力,有利于他们的自强自立,有利于他们自我意识的进一步成熟。但如果处理不好,一些人可以变得非常自负、骄傲自大、自以为是,或者变得极端自私、极端个人主义、处处都要突出自己,不能承受挫折和失败,最终无法很好地地适应社会。正因为如此,家长、学校、社会都应重视和正确对待少男少女们的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

上一篇:三维分析法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下一篇:怎样培养学生的写作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