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环境下媒介的深度

时间:2022-10-26 09:31:02

自媒体环境下媒介的深度

随着微博、微信等自媒体迅速发展,草根记者满天飞,信息的传授形态发生巨大变化,媒体公信力呈下降趋势。笔者认为,媒体公信力下降也不一定是坏事,至少部分说明公众媒介素养提升了,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强了,宣告了“靶子论”的彻底破灭,迫使媒体人必须思考媒介的深度问题。学者刘建明提出监视环境、传播信息、宣传政见、提供服务、供给娱乐等五种功能是媒体的浅功能。只有媒体的深度功能才能不断积聚多方面的能量,最后把人们带入崭新的世界,促进社会的巨变。本文试图以央视新闻专题栏目《看见》为文本,从选题创意等方面,解析其蕴含的深度。

2010年12月6日,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推出专题栏目《看见》。三年来,《看见》实践着用影像记录事件中的人,观察变化中的时代生活,探视时代的深层神经,引发观众对事件以及事件中的人物进行思考,反思我们生存其中的社会,客观展示人性的复杂,不回避矛盾,宣扬人性的真善美,力图促进个人素养提升,创造和谐社会环境,创造美好社会生活。

栏目形式

《看见》利用电视特点,展示屏幕上的人际交流,重视画面特写造成的视觉冲击力,通过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凸显语言之外的一些信息。如《教练李永波》节目最后,李永波在话题中戛然而止,指着手表说“我一点三十的飞机”后,便匆匆离去,没有和柴静握手道别,隐含着李永波强烈的“自我”个性。

《看见》的结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事件为中心说故事,主持人起串联作用,对大量视频进行编辑组合,构造故事,事件中展示出来的社会问题为节目核心,人物本身是为事件服务的,如《望乡》中的老王、老谭,《生死时速》中的大卡车司机“冬天真冷”、张晓东,《百分之九十九对百分之一的拆迁》中的秦炯柱、李健民等。另一种是人物专访,遴选新闻性很强的人物,通过柴静的访谈,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由人物带出事件,但人物是节目的看点和核心,如柴静专访黄渤、贝克汉姆、李连杰、周星驰、冯小刚、李安、李永波、卡梅隆等。人物访谈更需要主持人把控访谈,挖掘深层信息的能力。

无论以事件还是以人物为中心,《看见》的文本结构大致是:首先导语引出主持人——交代播出由头或简单勾勒背景,或预先提出问题提请观众关注;接着丝丝入扣还原事件讲述故事或访谈人物——穿插大量背景资料,注重悬念、冲突,画面、同期声、配乐和解说共同运用,恰当剪辑,主持人全能视角观察事件或人物;最后主持人结尾——对事件进行总结,评点带有倾向性。文本的核心部分为主持人以旁观者的身份置入故事,带领观众进入事件或替观众向新闻人物发问,看似客观,实则倾向性鲜明。

选题特点

《看见》题材来自生活,来自生活中的热点或来自被人们忽视的一些点,这些点都切入社会的灵魂深处。《看见》设置的议程,迫使观众不仅仅是感性地唏嘘,更是理性地思考,反思我们身处其中的社会和个人。

作为新闻专题,《看见》选题遵循史家惯例“不隐恶,不扬善”,秉笔直书,时代感强。有些选题有一定的敏感性,有些题材相当沉重,如雅安地震后柴静再次采访(电话)国家地震台网预报中心主任刘杰而涉及的地震等灾难预警机制的《地下战争》、城市化问题中的拆迁《百分之九十九对百分之一的拆迁》、骗取民众善良的《跪行母亲》等。

一个民族的强大靠的是智慧,是思想。没有人生而知之,人需要接受教育。社会是个大熔炉,除却家庭、学校教育,其教育很大一部分靠媒体,媒体深度刺激的是人的灵魂,是对人思想的净化。个人的素养高了,社会的美好度也就高了。

在信息获取异常容易的自媒体环境下,媒体内容为王是永恒的真理。媒体经营与管理者提出活动为王,目的是让媒体能更好地传达到受众跟前,让受众汲取其内容。没有内容,媒体便失去存在的价值。在喧嚣浮躁的浅阅读时代,有责任感的媒体一定要秉承并发挥媒体的深度功能,让民众能深度思考。《看见》的选题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传播简凡中的社会正能量。感动与社会同在,人间的大爱总能温暖每一个脆弱的人。《爱的棋局》讲述的是一盘特殊的棋,四位象棋大师与一个身患尤文氏骨癌的12岁男孩刘洋的对弈,社会的爱心让刘洋父母没有了治疗费的负担,刘洋有了治愈的可能。雅安地震,再一次让一个坚强的姑娘——廖智出现在公众的视野里。《生命美得让人流泪》展示的是这个在汶川地震中失去女儿和双腿的姑娘参与雅安地震救助的身影。廖智,雅安地震最美志愿者,个子小,拆掉假肢,可以钻洞,有被救的经验,更有可能挽救一些生命。如她所言“被人信任的感觉很好”,这就是她参与救助的原因。《为你而战》讲述了两位毫无关系的母亲互相为对方的儿子换肝的感人故事,让人们思考人之所以为人的原因,给人们感动的正能量。

揭示名人的多面性。揭开名人表面的光环,展示名人的多面性。《旁观者周星驰》由周星驰当选广东政协委员开会迟到、讨论缺席为由头,通过访谈揭示了他的成长历程、电影观以及人生观,给观众展示了一个怀揣梦想、经历辛酸的演员。周星驰在电影中塑造的嘻嘻哈哈吊儿郎当的小人物形象掩盖着他苦涩乃至酸楚的脆弱内心,这才是真正的人。《教练李永波》展示了一个强硬教练的形象。李永波曾因消极比赛备受指责,被认为是对观众的戏弄,是对体育精神的践踏,片中李永波也对竞技体育的成败进行了反思。因为雅安地震中壹基金发挥了巨大作用,于是有了《独立的滋味》,展示了李连杰由一个武打演员到热衷公益事业的历程,从中可以看见李连杰的真诚和理性。

原生态展示生活的复杂、艰辛、无奈与温暖,沉重中蕴含人文关怀。《望乡》提出了不再年轻的打工者的命运与归宿问题,如何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是一个沉重的话题,节目客观揭示出这一问题。《中国式合伙人》通过好朋友合作办公司,提出了公司发展壮大后的合作、竞争以及用人问题等。《兰考弃儿》直视社会的良知,探索孤儿救助体系问题。《沉默的呼吸》中张海超的开胸验肺推动了《职业病防治法》的尽快出台。

看似边缘的话题,却是社会必须重视的现实。《选择与尊严》谈到了“尊严死”,对于那些生病因经济困窘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的人,谈尊严死,正如罗点点所说“是一种冒犯”。但该节目深入到社会灵魂深处,挑战社会的伦理。那些病人临终靠机器和设备维持生命,病人自己也承受着巨大痛苦。据罗点点说ICU最长可以保持一个毫无生命质量的人生命二十年以上,但病人家属要同时承受着精神上与经济上的煎熬。这也是医疗资源的巨大浪费,仅仅是维持,一天的费用至少需五六千,这些人生命的维持占用的公共资源能挽救那些真正需要治疗的人。《我们仨》,一个空巢老人,两名打工女,零元招租,迫使我们思考空巢老人的心理纾解问题,年青打工者的前途与命运。

正视社会的矛盾,期待解决的途径。《为了鹏鹏的课堂》《温柔的坚持》提出特殊孩子的教育问题。《告别卢安克》让人们看到了贫困山区的教育现状。孩子们为走出贫困山区而努力,但谁给他们提供条件与机会呢。《柴静专访李阳家暴事件》提出尊重关爱女性。《颜艳红我不认识我自己》中的颜艳红是害人者,但也是受害者。颜艳红虐童是她心理变态的一个反映,是她小时候某种爱的缺失的表现。教育者本身的心理问题必须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少女抗暴杀人事件辨析》提出防卫问题:面对危险,我们该怎么办。随着扩招,就业市场化,大学生如何看待就业,《北大屠夫》提出职业平等、职业尊严问题以及如何看待职业的贵贱之分。

脱离事实的议论都是虚空的。《看见》的议论建构于现实,它类似纪录片的模式,宏观着眼,微观叙事,用人物或事件来构建故事,展示社会的原生态。《看见》精心选题,深度采访,多元剪辑制作,构建了一个个真实的存在。《看见》见证着这个社会的人情冷暖,简凡、促人思考。

(作者单位:安徽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

栏目责编:陈道生

参考文献:

1.刘建明:《被忽视的传媒深度功能》,浙江在线,中国传播学评论,2006-06-15。

2.冯 媛:《〈看见〉采编特色和叙事技巧》,《新闻爱好者》,2012(1)。

3.王 刚:《自媒体环境下纸媒的深度报道》,《青年记者》,2012(12)。

4.刘炳路:《“自媒体”时代深度报道的突围》,《中国记者》,2011(3)。

上一篇:“走基层”走出民生新闻的新发展 下一篇:县市区文化影视产业发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