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整形请三思而后行

时间:2022-10-26 07:58:22

汉字整形请三思而后行

据前不久的《北京青年报》报道,《通用规范汉字表》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共征集到电子邮件、信函、传真等2912件。44个汉字要“煅火重生”引起社会广泛质疑,绝大多数意见认为字形微调会改变使用习惯,给大众用字造成麻烦,增加社会成本,反对轻易改动。

窃以为,主导汉字整形的相关部门应从善如流,重视社会各界的不同声音,对这耗费资源且吃力不讨好的汉字“改革创新”三思而后行。

44个汉字有无必要整形?笔者的观点是需要慎重考虑三个问题。首先,现有汉字系统是否完善?是否存在漏洞?汉字是否不够用?汉字表意是否不够准确?现代汉字是从公元前夏、商、周时期的甲骨文演变而来的,经过数千年改革与创新,目前汉字系统已经十分完备,汉字成为世界上词汇最多、表达最细腻、最清晰、最完整、最具体、最准确的语言,仅常用的《现代汉语词典》就收录字、词、词组、熟语、成语等就高达56000多条;《辞海》《辞源》更是不计其数,连目前最快速、高效的电脑也并未将所有汉字输入。浩如烟海的中国汉字完全能满足当今社会经济、文化艺术、教育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等对语言文字的需要,既然不存在汉字匮缺和表意不清,那么对汉字整形就是值得商榷的。

其次要充分顾及公众书写和使用习惯。汉字是一种承载信息的书写及表意符号,只要能清楚、明白地表达意思,便于书写,没有歧义,就是合格的,无须费时费力修改。笔者浅见,专家提出需要整形的44个汉字,流行度都很高,已经被公众耳濡目染,耳熟能详,广泛融入社会和家庭生活,基本不存在难认难写,表意模糊等问题,投入精力财力对其改头换面无异于画蛇添足。要知道,对汉字熟悉与认知,最终成为习惯的过程很漫长,可以说是从幼儿园识字开始启蒙的,突然间对汉字改型,重新培养对新字的习惯,无疑需要艰难磨合,期间要浪费公众多少精力与时间。

第三,汉字“变脸”所耗费的社会资源和经济代价不可低估。高度信息化、现代化的当今社会,改字代价远甚于过去农耕时代。44个汉字的改变可称牵一发而动全身,整个社会语言文化信息都要步其后尘紧跟调整,包括教课书、辞书、档案资料、电脑信息资料等,甚至公民姓名都得跟着变。所消耗时间、财力、精力、资源等成本代价可称不计其数,无以复加,仅老百姓去派出所改户口、改身份证,都是一个不小麻烦。

因此汉字“整形”须十分慎行、斟酌,不到非改不可,不能贸然行事,对现有汉字轻易“下刀”。语言专家们要懂得,哪怕对一个汉字稍加“修理”,就会给社会添一大堆麻烦。

上一篇:宜昌:绿水乡韵古城新 下一篇:“中性美”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