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探究点 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时间:2022-10-26 07:09:48

精选探究点 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摘 要】探究性学习的核心是学生要有问题意识。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适合探究,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语文学习的目标、学习内容的特点等选择恰切的探究点,如统摄全篇的文眼、不合情理的反常处、耐人寻味的称谓等,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才能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既真正走进文本深处,理解文本的内涵,又训练阅读思维,培养阅读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关键词】探究;文眼;反常处;称谓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4-0010-03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作为活动主体,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中心来展开教学过程。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中以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经过积极的探索和发现、亲身的体验与实践,以自己的方式将知识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并尝试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

探究性学习的核心是学生要有问题意识。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决问题的知识、思想和方法。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适合探究,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语文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的特点等选择恰切的探究点,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既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深处,理解文本的内涵,又训练阅读思维,培养阅读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那么,应该如何精心选择有价值的探究点呢?笔者结合一些课例做了如下探索:

一、统摄全篇的文眼

文眼,指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文眼往往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以及确定文章的中心。抓住文眼进行探究,具有“涉点少,及面广”与高屋建瓴、纲目清楚等优势。

如《老王》一文的最后一段:“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段话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其中“愧怍”一词,奇妙地把杨绛一家与老王交往的点滴事情,升华到情感的境界,有高度、有气度、耐人寻味。反复读这些文字,从香油、鸡蛋读到老王和作者对答的话,从眼前的实体物到耳侧的抽象话语,慢慢走进幸运的人的内心愧怍。“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这其中的“一再追忆”,令人深思。究竟是一段怎样的对话,要让作者“一再”去追忆,反复去琢磨,最后竟陷入无边的愧怍中?原来鸡蛋和香油只是愧怍心理的触发点,而老王与杨绛的对话却是愧怍情绪的最纠结处。对话要“一再追忆”,文本的教学就必须将这些对话作为探究点,重锤敲打以直抵“愧怍”的内核。溯而思之,从文末的“对话”到文章开始处的“闲话”再至杨绛的几处闲笔,《老王》一文的教学就有了准确的切入和清晰的教学思路。而且在这样的解读中,不但直抵作者的灵魂,也充分感受到作者杨绛的语言艺术风格:朴素本色却别致耐读,不着一字,却尽得风流。

再如《白杨礼赞》的首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这一句点明礼赞的原因,抒发赞美之情,统摄全文,是全文的文眼。抓住这一句挖掘探究:

第一,白杨树的“不平凡”表现在哪儿?阅读文章,发现文章第二、五、七段从“生长环境不平凡”“具体形象不平凡”“象征意义不平凡”三个方面表现白杨树的不平凡;细读这三段,抓住表现白杨树“不平凡”的关键性语句品味鉴赏,体会感受白杨树的“不平凡”,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

第二,作者是怎样体现“赞美”之情的呢?阅读文章找出文中直接运用“赞美”一词的地方和运用含有“赞美”意味的美词佳句,体会作者对白杨树的热情赞美。

抓住文眼探究,是一种居高临下、节时省力、程序清晰、效果显著的阅读法,可以克服传统阅读教学法琐碎、缓慢、低效的弊端。

二、不合情理的反常处

文学作品中有些看似矛盾、不合情理的地方,恰恰是解读文章的关键所在,选取这些看似反常处细读探究,就能走进文本深处。

如四川师范大学李华平教授执教《老王》的课堂节录:

(生齐读第一段: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师:好,同学们看,这一段告诉你们什么样的信息?或者你们从这一段获知了什么信息?

生1:我通过这一段发现“我”和老王应该是那种比较亲密的好友。

师:“我”和老王是亲密的好友,怎么看出来的?给大家分析一下。

生1:“我常坐老王的三轮”说明“我”是和他经常有交往,而且我们说的还是“闲话”,就是说这是朋友之间在聊天,所以感觉我们之间的关系是很好的。

师:所以说他们之间关系是很好的,是不是?大家把掌声送给他,他确实是非常善于发现信息,很好。

(生鼓掌)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2:这里第一句说“我常坐老王的三轮”,说明她是坐着的,然后“他蹬,我坐”我觉得这里就有一个说得重复了,本来就是她坐着老王的三轮,老王本来就该蹬,可这里偏要阐述一句“他蹬,我坐”。

师:掌声送给他。

(生鼓掌)

师:大家看看是不是多余?有没有可能是“我”蹬老王坐?

生:(齐)没有。

师:如果这是一个小学生写这样的作文,我们老师会怎么改?

生:(齐)重复,多余。

师:重复、多余,会把这个用词怎么样?

生:(齐)去掉。

师:好的,你们用什么样的删除符号呢?对,画一个框,然后再给它长根辫子。非常好。

(生在书上把“他蹬,我坐”删去)

师:都删了?大家还真听话。既然我们小学生写作文的时候都知道要简洁,不要重复,难道大作家杨绛先生她不懂得这个原则吗?

生:(齐)知道。

师:对,她知道,为什么她知道要简洁,却还要这样多余重复呢?

生3:有一种多余叫做强调。

师:它强调什么呢?

生3:强调他们之间的关系。强调老王是蹬车的人,“我”是坐车的人。

师:老王是蹬车的人,“我”是坐车的人,强调这样一种关系,他蹬车,“我”坐车,然后“我”下车的时候“我”就给钱,那我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3:雇佣与雇主的关系。

师:“我”是雇他来蹬车的,他就是蹬车的,“我”就是坐车的,是这么个关系。非常好,请同学们在旁边批注“多余其实是强调,强调我们之间的关系”。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请同学们自己填上去。这种关系有着比较专业的说法,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我”是雇他给“我”蹬车的,然后“我”给钱。

师:那么,有个问题需要大家思考一下了――作者为什么要在这里强调这么一个关系呢?大家注意,上课之初,同学们说从这第一段可以看出“我”跟老王关系很好,现在答案有没有变化呢?

生4:我觉得“我”和老王之间应该是雇佣与被雇佣关系。

师:可是他们途中也说些闲话呀,难道他们之间关系不是非常好、非常密切吗?

生4:不是,就像我们平时坐车的时候也会和司机聊几句。

师:现在我们才发现第一段写的不是“我”跟老王之间关系很好,而是我们之间有距离,请在旁边批注“有距离”。你看我们通过这么一读就发现问题了。我们是怎么发现问题的?是通过抓住文本中一个多余的话“他蹬,我坐”,请同学们看屏幕,这种多余的话我们称之为“反常”。

师:大作家对文字都具有非常娴熟的驾驭功夫,一定会遵循简洁的基本原则,但杨绛这里却用了多余的话,这就是反常的,而这种反常之处正是需要我们下力气去研究的,这就是语文的学习,就是要去看作者为什么这么反常呢?

李教授接着引导学生探究“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中的“闲话”,“据老王自己讲”这些看似反常的地方,在此过程中引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读懂文本,读懂作者杨绛的愧怍之心。

大作家对文字都有着非常娴熟的驾驭功夫,如果语言上有反常之处,那一定是刻意为之,一定是暗藏玄机。抓住这些反常,深读细究,作者的意图、作品的灵魂便逐渐显现,我们才能真正走进文本,读懂文本,也才能在这样的过程中训练培养学生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耐人寻味的称谓

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称谓往往是作者独具匠心之处,抓住它,就找到了通往作品深处的通道。

如课例《氓》教学节录:

生1:老师,我有个疑问,在这首不算很长的诗歌中,女主人公对负心汉的称谓就有很多个,比如第一段是‘氓’‘子’,第二段是‘尔’,第三段是‘士’,后三段有‘尔’也有‘士’。这是为什么?

师:哦,这个发现有道理啊!我先前也没有注意到。同学们,我们先一起来找出有这些人称代词的句子,读读、议议,看看有没有能说服人心或者让我们恍然大悟的结论。

(学生和教师找出相关的句子,反复诵读。)

生2:注解说,“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第一段是男女主人公相识继而相恋期间,在那个时期,女子眼里的男主人公当然是特别美好、值得尊敬的,所以用“子”。

生3:那我“恍然大悟”了!第二段为什么用“尔”不用“子”,一读感觉就出来了。第二段是男女主人公热恋期问,仍然用“子”就太不亲切了,有点高高在上。“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尔”就是“你”,读起来 ,这几句就有热恋期间两个人亲昵对话的感觉。

师:的确如此。第二段,他们由热恋而结婚,耳鬓厮磨,说话当然不用客套了,“尔”这个第二人称就很符合这里的语境。那么,第三段为什么要用“士”?

生4:这一段是女主人公痛苦的人生体会、总结,“士”是对男子的通称。

生5:如果说第二段是热恋期,我觉得第三段像是“冷遇期”。岁月流逝,女主人公年老色衰,再加上其他原因,总之两人的感情渐渐冷淡了,关系也疏远了。女主人公反思自己的婚姻生活,感慨:“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用“士”字表现了她的冷静、客观。

师:嗯,说服大家了吗?

(学生纷纷点头。)

师:细微的人称变化,原来蕴含着女主人公内心的不同情感。我们再看后三段,除了刚才同学们找到的“尔”“士”这两个人称代词以外,我发现还有一个。

生6:哦,还有“其”。“女也不爽,士贰其行”的“其”就指男主人公。

生7:“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的“其”也是。

师:为什么这里的人称代词变成了“其”?从表示对男子的尊称的“子”,到亲昵的“尔”――你 ,再是客观的对男子的通称――“士”,再是“其”,读一读这几句 ,说说“其”包含怎样的情感。

生8:“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说的是婚后女子勤劳持家,毫无过错,男子却有二心,行为有偏差。这里的“士”和“其”字都是女子对丈夫、对婚姻、对生活失望后的冷静的评说,就事论事,不再饱含感情。

师:有道理。就文字而言,读起来,代词“其”,比“尔”在距离上远,指代“那个”。

生9:我觉得不仅是没有了亲昵,产生了距离,还应该是多了愤怒、怨恨的情绪。尤其是这句“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男子婚后“二三其德”,就是三心二意,移情别恋,对女子由厌弃而虐待,“言既遂矣,至于暴矣”。这样一个渣男,让女主人公既怨恨(“老使我怨”),又鄙视。所以,在人称上用“其”,指代“他”――那个人,那个负心汉!

生10:仔细读,从距离上说,“其”字比其他几个人称代词远得多;从感情上说,“其”字比其他几个也“无情”得多,女主人公不再留恋,不再拖泥带水,所以才用“其”!

师:真好 !从一个“其”字读出了冷静与反思,愤怒与怨恨,还有决绝之情 !从热恋、新婚,到冷遇,再到最后决裂,不同时期、不同情感,使用的人称代词也不同。这看似极其细微的人称变化中竟然深藏着情感的洪波大浪。我们的先人,在几千年前,就能如此遣词炼字,真是了不得!

阅读教学中如能抓住耐人寻味的称谓进行探究,不但能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处,走进人物的内心,而且也提高了学生品读语言的感悟能力。

再如《我的叔叔于勒》中对于勒的称呼,先后有“坏蛋”“流氓”“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的于勒”“贼”“流氓”。探究这些称呼背后蕴藏的内涵,就能发现于勒的人生轨迹、菲利普夫妇的本质、世态的炎凉,就能体会到作者构思的匠心。

阅读教学中,值得展开探究的点还有很多,如千锤百炼的遣词、意味深长的标点等。但这些探究点不是随便就能发现的,它往往隐藏在文本之中,需要教师对文本进行立体深入的解读才能发现。文本解读的质量决定着语文课堂教学的高度和厚度,只有深入解读文本,才能汇聚高质量的材料;材料丰厚,才能取舍、整合并外化为高质量的探究点。文本解读没有深度,探究就没有深度,教学当然就不可能有高度。因此,教师先要在解读文本上下足功夫,阅读教学中才能有有价值的探究点出现,才能真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肖培东.“闲话”老王解“愧怍”[J].语文教学通讯,2016,(2) .

(编辑:张 婕 实习生:张 夏)

上一篇:怎样用尝试教学法上复习课 下一篇:高强度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