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散文范文

时间:2023-11-20 00:43:20

精选散文

精选散文篇1

关于精选《美学散步》读后感范文   山川草木,泥墙黛瓦。究竟是什么在梦境里时隐时现?是自然的造化还是本心的感受让我看见落照里白帆点点的月夜的海,听闻那海潮如诉衷曲的絮语。

  行走在中国的文化檐廊里,天空的白云貌似永久飘逸,覆成桥畔的垂柳给人无限的遐思。月总是出现在诗人的心腑里,“坐久浑忘身世外,僧窗冻月夜深明”,静穆的月夜不禁让人寒意顿起。“今夜月明入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月又被描摹成念乡的使者。诗人对月的无尽感怀使月的姿态丰富多彩,美渗透在诗人的笔下。朝阳下无意瞥见一枝带露的花,感觉着它生命的新鲜,生意的无尽,自由而无所挂碍,便产生了无穷的不可言说之美。美还在同情里,美在同疏林透射的斜阳共舞中,美在同蓝天闪闪的星光合奏中,美在同黄昏初现的冷月齐颤中。无限的同情对于星天云月,鸟语泉鸣,死生离合,喜笑悲啼。同情是一种情感的交融与共振,亦是美之所蕴含。罗素曾说:“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止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而又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他从对人类的同情中获得幸福的动力,但是同情更是可以移至山川草木,亭台瓦楼乃至万事万物,就像是虽然走进原野,发现花能解语,鸟亦知情,亦觉得山水云树,月色星光是我们有知觉,有感情的姊妹同胞。这样,美就漫步在纯洁的同情之中。

  再转阁游行于文学艺术境界之中,恍惚如乘上一叶小舟游荡在山水诗画中观摩亭岸垂柳,飞鸟掠痕。方士庶在《天墉庵随笔》里说“山水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故古人笔墨具此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或率意挥洒,亦皆炼金成液,弃滓存精,曲尽蹈虚揖影之妙。”美,美在意境里。元代汤采真说:“山水之为物,禀造化之秀,阴阳晦冥,晴雨寒暑,朝昏昼夜,随形改步,有无穷之趣,自非胸中丘壑,汪汪洋洋,如万顷波,未易摹写。”山水成了书写情思的媒介,美虽在意境里但也要寄托在实物下,而也只有大自然的全幅生动的山川草木,云烟明晦,才足以表象我们胸襟里蓬勃无尽的灵感气韵。意境的抒挥使美得以具化而又闪透着一种朦胧的色彩,就好比赞赏那树的苍翠遒劲,美被加于树之上,但意境里却闪透着一种基于树却高于树的朦胧之美。意境里所渲染的生命化,传神化,妙悟的体验才是给人心灵美感撞击的三大源泉。草之灵悟,花之妩艳,木之坚韧无不见诸于诗人构筑的意境之下,使得描摹的物象愈发鲜明活泼。

  最后徜徉在艺术宝库的大殿里,美更是难以胜收。韩愈曾说:“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与心,必以草书发之。”不难看出,张旭的书法不但书法自己的感情,也表达出自然界各种变动的形象。这些形象在他的书法里不是事物的刻画,而是情景交融的“意境”,像中国画,又似音乐,似舞蹈,又似优雅的建筑。书法家的一撇一捺,一转折一弯钩,都能再现其书写时的心境,比如某个弯钩出现裂点,颜色偏深,那想必是书法家心绪不宁,或为外物所扰,或为心内波澜;而有时笔画顺畅,一气呵成,遒劲有力,又能窥见其行云流水,舒畅感怀的闲境。再转至音乐节律,无不辐射出幻境之美,音乐使听者心中幻现出自然景象,因而丰富了音乐感受的内涵。虽未至心却已至,身不行而能梦绕山川,这都是“一草一木栖神明”的启示。其至微至妙难以名状,不亦是无穷无尽,清谷空幽的美吗?再之于园林建筑,横亘了设计者的笔法,承载了建筑者的希冀。或空间的空灵幽远之美,或内部装饰飞动奇玄之美。窗匾檐栏,山石水木遍布空间的精心布置,组织空间,创造空间,无不蕴含着美的感受。

  美的散步绝不是要飞到奇景妙物处参看,许多时候就是自己的一片内心,一点空灵的创造也会展现出奇绝的美妙。

关于精选《美学散步》读后感范文   美学历来给人一种虚无缥缈的感觉。因为美正常依附于历史,文学,艺术等存在,并成为历史和文艺的灵魂。一直以来,美学家谈美学都是从历史或者文艺入手。

  譬如《美的历程》中,李泽厚先生按照历史的发展梳理美学。从远古到商周,从盛唐到明清。一个个看似无关的细碎事件被从历史中筛出来串联在一起,组成了几千年来绵延不绝,若隐若现的美学脉络。这种在千年历史中拿捏,为美学把脉的能力,无疑对审美的敏锐力有着极高的要求。

  其实另一位美学大家朱光潜,也按照历史的经络阐述过美学。在西方美学史中,我们看到的,其实不仅仅是美,更是西方历史文化的结合体。是雅典学园到康德、黑格尔、叔本华对美的不同理解,不同的鉴赏与思考。不同的是,朱光潜把人作为一个观赏者,看美的发展,美的升华与变化,把“我”作为一个置身事外的记录者,记录下了浩浩百万字的美学体系,森严而宏伟。李泽厚则对这种态度持否定态度。他认为美是随着人的出现而出现的。

  人是美的鉴赏者,更是创造者。美的感觉起源于人的思维,因而人不存在,美也就不存在了。不能说两位大师孰是孰非,只能说这是唯物主义美学和唯心主义美学的碰撞。但是在我个人看来,感受龙飞凤舞的远古图腾,抚摸锈迹斑斑的青铜器,吟哦气吞山河的盛唐诗歌,欣赏清雅超然的山水画作比严肃地审视厚重的历史,探究一部部哲学论著带来的美感更深入人心,更能引起一个普通人发自内心的共鸣。

  不妨再将眼光放到《美学散步》上来。同样是负有盛名的美学著作,宗白华先生并没有像前两位那样按照中西历史发展来梳理美的脉络。正如书名所说,这本书就如同散步一般,漫无目的的散步。走到哪里,拾起什么,便对它讲解一番。看上去,似乎这本书根本就不成体系,根本就是随笔,山水,素描,雕刻,书法,哲学,诗歌无所不谈。但就在这杂乱无章中,宗白华先生却又有条有理地带我们探究了一个个美学的大问题:虚与实,道,留白,舞,生命的意蕴。在虚与实,阴和阳,充塞与空白,最高理性和最高生命等等对立的碰撞与融合中,一切已达化境,因而产生了美。再将其与朱光潜,蔡仪等的唯物主义美学对比,发现在这方面,宗白华和李泽厚不谋而合。

  唯物主义的美学研究者深究着本体论,认识论等钻研,于是,对于美学的研究越发艰深,忽焉在前忽焉在后,体系巨大而难得要领。而宗白华和李泽厚则选择了另外一条路,跳脱出来,不再苦究美的哲学逻辑。他们认为,与其在浩如烟海的历史文艺中寻找美的逻辑,美的原理,不如探寻你的内心。因为美的感受正是发源于你的心。罗丹的雕刻,陶渊明谢灵运的山水诗,王羲之的书法好,好在哪里,无非是因为他们把自己和美的对象融合在了一起,借以一种艺术形式表达出来,向外发现自然,向内探寻自我,于是山水等外物空灵化了,也附上了情致,美自然也产生。这种境界有一点道教的天人合一之感。因此,看《美学散步》《美的历程》时,很容易感受到一种返璞归真,冥合天人的宗教境界。

  说罢关于美学的唯物和唯心。另一方面,不妨来看看这些美学著述的依托。

  比如《美学散步》,主要是依托着阴阳虚实等意境,依托着审美的心来阐述美。至于其中涉及的素描,雕刻等等,也着重于艺术家本身的境界思想来讲,而非立足于专业技法。因此,可以说这是一部随心的书,他的逻辑是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与万化冥合”的超然境界。读这本书,不能用脑子,只能用心。而浩浩百万字的《西方美学史》则扎根于西方历史,探寻历史的美学,每一处论述都注重着逻辑,严格的剖析着各种美学哲学流派的发展,继承。如果说美学散步是随意绽放的空谷幽兰,那西方美学史更像是一棵根系深厚,枝繁叶茂的橡树。

  与《西方美学史》类似,《美的历程》也是依托历史,只不过是依托华夏的历史。这本书对美的研究不像《西方美学史》那样逻辑严密,一枝一叶一根一脉的来源去向清清楚楚。《美的历程》对于中国历史中的美,采取了一种大刀阔斧的取舍,摸到了千年以来美的脉搏点,龙凤图腾,青铜饕餮,楚辞唐诗,魏晋风流等等等等。将一个个极美的点从历史的烟海中挑出来,连成一脉。如果说朱光潜是大禹治水一般将九州山河开辟分明,各行其道,那李泽厚就是传说寻龙点穴的高手,睥睨山河,找出一峰一岭,点出美学的龙脉。

  至于蒋勋的《美的沉思》和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又与前面的几本论著有所不一。《美的沉思》着眼于书法,《人间词话》着眼于诗词。看似一本是书法论著,一本是诗词鉴赏。却又无时不刻让你感受到美的宣泄。蒋勋与王国维一样,曾经致力于对西方美学的研究,蒋勋承袭泰纳,王国维承袭叔本华,尼采。而后,他们又出奇一致地感受到了华夏大地的美,将眼光放回到了中国这片土地上来。

  于是这两本书便有了依托,两种古老的中国艺术形式——书法与诗词。不难看出,这两本书尽管有西方美的影子,但根还是中国的。譬如王国维,很好的继承了中国的古雅美,在严羽和王士祯的神韵说和兴趣说基础上提出了耳熟能详的境界说。这才有了中国妇孺皆知的美的三重境界。

  其实,不管如何来看,这一本又一本著作都有着自己的特色,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每一个美学家都形成了自己的体系,但又没能展现出美的全部。而当这些著作放在一起,我们不难发现,其实这就是我们人类已经认知的美。逻辑的,内心的,严谨的,虚无的。

  而通过《美学散步》《美的历程》,其实给我们带来的,是展现了美的更多的方面。只要人类的历史还将继续,那么人类就会不断创造更多,更丰富的美。我们也许无法完全明晰从古至今的一切美。但至少,通过阅读这一册又一册书,我们可以掌握一点美学的脉络。因而,将自己也作为美学的主人公,美的建设者,去参与创造这宏伟精妙而又千姿百态的美学史诗。

关于精选《美学散步》读后感范文   美学散步,是一本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思想的精要篇章的集合。

  一开始就被这书名吸引,如此诗情画意的名字,但,美学与散步如何揉合?

  当我随便翻翻,发现这与别的美学著作很不同:一般的美学著作,总是晦涩艰深,但这本书却用诗一般的语言,写出了中国美学的精髓。就像书名一样,这本书用散步的感觉写美学,文字自由自在,风格无拘无束。

  书里的文章相当准确地把握住了那属于艺术本质的东西,特别是有关中国艺术的特征。因此,阅读这部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享受。

  这本书确实让我有所收获,作者用抒情化的语言,引领我进行艺术的欣赏,令这个美学门外汉的我,很形象生动了解关于美学的冰山一角。

  我便以书中的“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这章中关于意境境界的部分,来说说我的看法。

  正如这章的引言所说,世界是无穷尽的,生命是无穷尽的,艺术的境界也是无穷尽的。就中国艺术方面——这中国文化史上最中心最有世界贡献的一方面——意境。

  那首被誉为意境中经典诗篇,元人马致远的那首《天净沙》小令:“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前四句完全写景,着了末一句写情,全篇点化成一片哀愁寂寞,宇宙荒寒,枨触无边的诗境。

  在一个艺术表现里情和景交融互渗,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一层比一层更深的情,同时也透入了最深的景,一层比一层更晶莹的景。景中是情,情从景生。

  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品。意境,会因人因地因情因景的不同,而出现种种色相,如摩尼珠,幻出多样的美。

  在书中提及到,那么意境的境界有什么呢?作者给我们分析到,人与世界接触,因关系层次不同,可有五种境界:(1)为满足生理的物质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2)因人群共存互爱的关系,而有伦理境界;(3)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境界;(4)因穷研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学术境界;(5)因欲返本归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

  但介乎后二者的中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艺术境界主于美。

  所以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折射是无所谓美的。所以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

  所以中国艺术家不满足于纯客观的机械式的模写,而总是要在对对象的反映中折射出人格的高尚格调。

  正是中国意境艺术区别于其他民族,才显出中国艺术精神的最精采、最动人的篇章。

精选散文篇2

春华秋实,时序更替,我们说秋的辉煌是用老师的血凝成的,正是在这样一个金色的秋天,这样一个收获的季节,一个灿烂的日子乘风而来——教师节!请让我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将心中对老师诚挚的敬意转换成属于你们的语言。大家都说您培育着祖国的栋梁,我却要说您就是那栋梁。是您!支撑起我们一代人的脊梁,已经是第无数次把您的身影化成红烛,为后辈献出了所有的光和热,您的品格和精神浓缩成两个字——燃烧,不停地燃烧,燃烧…… 还是您,工作在今朝,描绘的却是祖国未来的蓝图;教学在课堂,成就的却是五湖四海的莘莘学子!如把您比作蚌,那学生就是蚌里的沙,您用爱去舐它,磨它,浸它……经年累月,砂粒变成一颗颗珍珠,光彩熠熠,点缀了教育界,装潢了祖国!可您,从不愿炫耀这番丰功伟绩,永远地从事这叶的事业,却散发出花的芬芳,默默地将培育出的***万紫千红开放在我们的心间,就象春蚕从未自诩,坚持着“命旦夕,丝方尽”,在中国的神圣之地上开创了闻名世界、震撼古今的丝绸之路。“不计辛勤一砚寒,桃熟流丹,李熟枝残,种花容易树人难。幽谷飞香不一般,诗满人间,画满锦绣,英才济济笑颜开!”千言万语也道不尽我们对您的感谢和赞扬,姑且让这首诗来诠释你们的生命价值,将你们的高尚品格在祖国传唱!

《教师节咏叹》

是蜡烛?难道不是吗?那耗尽自己而发出的光告诉我;是人梯?难道不是吗?那擎起学生的臂膀告诉我;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难道不是吗?那知识海洋中的高楼大厦告诉我。“太阳底下最光荣的职业”,不只是一句响亮的口号。那需要烛泪来滋养,需要梯木来构建,更需要铸造灵魂的气力来千锤百炼。所以,我们向您致敬。“传道,授业,解惑”,慷慨六字,迸发出教师为渴望知识的学生们奉献自己的精髓。当你看到他们伏案批改的时候,当你看到他们流汗讲解的时候,当你看到他们飞快地赶往办公室的时候… …你是否为之感动?为那一股真挚的奉献之情感动?为那善良之人无私的光彩感动?感动吧!踏着教师节的旋律,让我们献上一份诚挚的贺礼,用真诚的心说一句:“老师,您辛苦了!”

《老师,辛苦了》

是谁-- 把无知的我们领进宽敞的教室, 教给我们丰富的知识? 是您!老师! 您用辛勤的汗水, 哺育了春日刚破土的嫩苗。

是谁-- 把调皮的我们 教育成能体贴帮助别人的人? 是您!老师! 您的关怀就好似和煦的春风 温暖了我们的心灵。

是谁-- 把幼小的我们 培育成成熟懂事的少年?

是您!老师! 您的保护让我们健康成长。 在金秋时节结下硕果。

精选散文篇3

编选“学者散文”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学者散文”怎么界定?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在学界却众说纷纭,并未取得共识。

我从作者及作品形态的结合上,将入选学者的标准定为:学有专攻,在相应的学术专业中占有一定的位置,而在散文写作中又有一定的成就。以人文科学为主,也包括自然科学学者。至于“散文”的内涵,我也取较为宽泛意义上的理解,即包括通常的记叙散文、抒情散文及随笔、杂文、书评书话等散文体式。

学者散文家梁锡华在《学者的散文》一文中说:“散文作品即使不出自学者之手,但造诣相当而且特色大致相同的,也包括在内。另一方面,有些人虽身为学者,但文字技巧拙劣(文理不通或文采全无),他们的散文也不算是这里所称的‘学者的散文’。”我的选择标准与梁先生的主张相近。这样的选本也比较适合不同读者的阅读需求。

有论者在谈及“学者散文”时说:“20世纪90年代初期,余秋雨在《收获》上开辟‘文化苦旅’专栏,这似乎是一个标志。在这以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在学术研究之余,撰写一些关于学问人生、自然人文、世道人心的感悟和记叙的文字。这样的文字被冠以‘学者散文’的称谓。”

这是一种不确当的表述。这一判断也不符合20世纪中国散文发展的史实。实际上,当五四文化革命开始突破古文规范、白话语体创立、现代散文诞生之时,学者散文就已经出现。20世纪30年代,学者散文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949年以后,由于种种原因,大陆的学者散文沉沦异化,至“”时更是一派荒芜。而在香港、澳门,尤其是海峡彼岸的台湾,却兴起了散文热潮,学者散文名家辈出,风云际会。1977年,结束了十年浩劫的一场恶梦,学者散文在大陆得到复苏。老一代的学者经过几十年“炼狱”的磨炼,阅历学养积累丰厚,学术智慧化为笔底波澜。中、青年学者以锐气、学识和才情,给学者散文注入了新鲜的创造活力。大陆的学者散文与台、港、澳的得到沟通与整合,进而波起浪涌,蔚为大观。

这只是对学者散文发展的一个极为简单的勾勒。而“学者散文”这一概念最迟在上世纪60年代就已经出现,提出这一概念的是著名学者散文家余光中先生。

因此,这套书编选的时限上起1918年,下迄2003年书目最后确定之日。

作家柯灵说,散文寸牍片纸,却足以熔铸感性的浓度,知性的密度,思想的深度,哲学的亮度。一卷在手,随性浏览,如清风扑面,明月当头,良朋在座,灯火照人。学者散文,更有着令人心仪的风采。

编选者对记叙文史掌故、人生体验,尤其是融合情趣、智慧和学问的散文,自然要选,因为“它反映一个有深厚的文化背景的心灵”(余光中语)。而对追求个性自由、提倡民主科学、重视文化批判、充溢现性精神的佳作更为重视。人是会思想的芦苇。我以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学者散文应是思想者的散文。集中收入不少这样内容的篇章,这里有对世事沧桑的深刻感悟,有对历史的解剖与批判,有对未来的前瞻性思考,有对灵魂的鞭挞和拷问。正是不断的追问、质询、反思,才促进了一个民族思想的更新,精神的提升。

精选散文篇4

乌阳川:终于编完了关于你的这本评论选集,并交稿付梓。

据我所知,全国各地一些报刊包括《中国散文评论》《当代文坛》《当代论坛》《西部文学》《青海湖》《飞天》《文学》《青年作家》《草原》《草地》《骏马》《西部散文家》、《文学自由谈》、《东方文化》《中国文艺》《创作》《散文选刊》《中国广播影视》《黄河文学》《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文化报》《文艺报》《作家报》《南方日报》(周末版)《长江日报》《中国开发报》《市场报》《新闻出版报》《新民晚报》《新潮时报》等都曾发表过评论你的文章。这里所选即是其中一部分。

史小溪:谢谢!我这一生要感谢的人甚多……

我不能忘记许多对我诚心诚意帮助过的作家,他们中,有1937年就以《北方的原野》登上文坛的著名老作家碧野,他的散文名篇《天山景物记》、《情满青山》哺育了一代人。他在上世纪80年代初曾直接推荐我加入中国散文学会,我的第一封长书札体散文就是他荐到《长江文艺》发出的。我们彼此保留有20多万字的书札。著名老作家严文井、袁鹰,他俩是我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的介绍人,我们彼此都有许多往来书信,袁鹰老师多次在《散文世界》、《人民日报》发出过我的散文,在一些重要版本选过我的散文作品。著名老作家、丹麦安徒生童话翻译者叶君健,西部散文的开拓者李若冰,老作家、《美国当代欧・亨利小说奖获奖作品选》翻译者冯亦代老师,都曾在报刊上给我写过评论,冯亦代老师还给我的第一本散文集《澡雪》写了序。

还有魏巍、雷加、延泽民、华君武等著名老作家、画家也都给我赠书、写信勉励,如今,除几位老师尚健在外,他们大都已离开这个世界,这使我更有一种深深的怀念之情。

还有年长我的及同代的作家、诗人、编辑家路遥、实、史铁生、周涛、胡廷武、赵熙、刘成章、徐刚及年少的一批作家、教授李建军、凸凹、厚夫、黄国钦、苇岸、阿朝阳、吴学良、龙云等人。他们都曾在全国的报刊上撰写过有关我散文创作的评论或引荐编发过我的作品。

还有许多人都是不能忘记的,比如北师大著名教授、评论家刘锡庆写过对我《黄河万古奔流》散文的评述。散文理论家、苏州大学教授范培松说过:“《中国西部散文》(上下卷)刚出版,我就买了,并作为我的博士生的参考教材……目前,文坛很浮躁,有几人在踏踏实实工作?史小溪却是难得的一人!在西部散文介绍上应该给他挂一枚勋章。”还有上海出版界的赵泉、北京出版界的李健、甘肃出版界的刘铁巍、内蒙古出版界的丁永才、江苏初高中教材编辑家刘国良等,他们都曾对我的文学创作有过很多的帮助鼓励。

乌阳川:你有许多作家诗人朋友、编辑记者朋友,曾亲眼所见你到全国各地参加有关散文创作会议,都有很多文朋诗友在车站、机场迎接。你与政界交往多么?你是否不长于或不热衷与政界人物交往?

史小溪:境界上是不长于,但也并非不交往。我只是厌极八面玲珑、厚颜、不写东西的“社交文人”,我只是更看重人生交往中的亮色、清洁精神。男人是应该有点风格、风度和质量的,特别是一个文人。

我是一个在编辑之余写点东西的业余作者,“业余”决定了时间被占有,时间不知不觉消失。甚至有时人在路上,心潮早已云山雾海起伏,甚至不知觉中已泪水满盈……所以这个“行业”其实很凄苦,孤独,很残忍。而对一个作家,从根本上说,作品就是作家的发言。“农民种出粮食来,作家拿出作品来”――这应该是政界人士及所有行业有层次有眼界的人看待农民、看待作家的唯一标准。

其实我在政界及各行各业也有许多难忘的朋友,有市长、局长、法官、教育工作者、企业经理、民主人士等。

人的一生离不开友爱、真情、支持和帮助。就像生长在地里的庄稼,离不开土壤、肥料、耕耘、播种、锄草,还有阳光、雨露,这样才能抽出丰实的穗子。

我记得1982年我在外地想调回老家创作研究室时,偶然的一个机会,我的妻子向她所在的卫生学校党委书记安广禄谈及此事,安书记表现出很大热诚。他是一个从市委组织部门走出的老干部,人事较熟,他拿着我写的10多篇小作找有关部门领导协商(其实我当时也就在《延河》、《长江文艺》、《巴山文学》、《人民日报》、《四川日报》、《中国冶金报》十来家报刊发了习作),我和他没见过面,自然也没给抽一根烟,结果就联系好了。当时主管创研室的市文化局长袁福堂,在看到我的这些作品后,说创作研究室就要能写东西的人,立即就拍板同意了。我回来后到文化局报到才第一次见到袁局长,尔后还是他把我领到创研室的。袁局长同样是位老干部,我们从未接触过!……回想起来,那个年代虽然党风已遭到了“”动乱巨大破坏,但几十年沿袭下来的那种朴素作风,人最本质的品格、道德,今天已经成了一份最珍贵的回忆……可以说,我只是回到陕北,回到陕北人的生活中,艺术精神才开始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飞翔。我写出了一些受到文学界关注的作品,与他们给我提供这个平台是分不开的,所以我心里一直怀有一种非常朴素的感激之情。如果我长久地总是在外面漂游,很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作家。

在我归来故乡的28年寂寞的编辑、写作中,尽管我曾多次受到一些权力人物的压制,受到一些对他人辛勤创作劳动怀有卑劣妒忌心态、长于社会活动的“政治文人”的诋毁(如今这些没有作品的“文人”和下台的官人佝偻着腰背从小巷走过),但同样我不能忘记许多人对我的真诚帮助和鼓励――当我的散文作品与鲁迅、沈从文、朱自清、季羡林等前辈大家及当代的张承志、周涛、史铁生、余秋雨、张炜等一起被选入《华夏20世纪散文精编》、《现当代散文诵读精华》(1900~2000)、《百年美文》、《中国新文学大系》(1976~2000)诸多权威版本的时候(我仅仅说的是在一起被选过,我非常清醒,我和他们永远有遥不可及的距离,选过,人家是大家,我还是小家);当我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出席全国作家代表大会的时候,当我在“黄河入海流”处接受《中国作家》、《中华散文》、《诗刊》、《文学报》等高规格报刊联合颁奖的时候;当我被撰写进国家教育部“2・11”重点工程六卷本的《中国散文通史・当代卷》的时候;当我在塞北江南受邀参加全国散文笔会、创作研讨的时候;我都情不自禁地想到他们:高延龙、梁宏贤、阚延军、李炜……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即使险关重隘,我也一定要用剩下的全副气力去冲刺,写出一个厚重、大气而辉煌的东西,以报答所有的朋友。

乌阳川:我曾认真读过你写陕北的几乎所有的作品,尤其是散文、随笔、书札。你的散文情携延水黄河激流风涛,意纳川野山梁豆甜谷香,你唱着信天游从高原的深处一路走来。

在你看来,文学依然神圣!你“安贫若潜,味道守真”,在寂寞中抵御外界的物欲诱惑,品味苦难中零落的诗意。你张扬的西部文化艺术精神,让有幸的读者和评论家怦然心动,也给当下浮躁的散文文风带来精神慰藉。你的散文代表作《黄河万古奔流》、《陕北高原的流脉》、《月夜夜莺声声》、《陕北八月天》、《独树》等先后被人民文学、人民教育、上海文艺、作家、花城、漓江、学林、中青、百花等数十家出版社选入多种高规格版本及初、高中课外选读本,有的被作为高考模拟试题。外界评论指出你是“西部散文有代表性的一家”。你觉得与本地域散文相比,你的散文主要在哪方面有突破和超越?

史小溪:每一个有出息的作家都在力图突破和超越。就像我,要将根深深扎在这块土地上,从这里获取鲜活气息,感悟她独具的精神特质,她那不屈的血性和生命激情,以及陕北高原那种雄阔、凝沉、大气的意象,悲苦而顽强的生存意识――正是基于此,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人纷纷离开穷困的陕北时(当时天然气尚未开发,石油产量才两万多吨,财政收入少得难以启齿,远不是今天的石油产量突破一千万吨,天然气远供西安、银川、北京……她在外面的印象就是个“穷”),我在13年后从汉江蜀地的中央企业、行业报社回到故乡。我清醒地知道陕北是我的生命之根,也是艺术之根。

现在散文多元多极多样,不断演变进化。我多年形成的散文艺术观是:

散文是一种更多倾向于内心的表现艺术。拉美著名作家博尔赫斯这样定义散文:“散文是艺术的。它是诗歌最复杂、最高的表现形式。”这就从根本上肯定了散文这种高贵文体形式,它也是其他任何文学样式难以替代的。

回想30年前套在散文身上的“政治轻骑兵”、“工具论”的“官本位”观,到今天变迁沉浮的“闲适散文”、“快餐散文”、“小女人散文”的“商本位”观,都是远离散文艺术河床的东西(两个浅薄的极端)。即使“文以载道”,也是一种普世的人文情怀,是一种力图超越生命、升华境界的向往,是一种不受一个短暂时代的思想、法规和政策局限的清洁、高贵而永恒的“大道”。何况,批判的精神也是“载道”!

真正的散文是大师们那些精深的“醒世恒言”论说:

法国划时代的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在他的《艺术论》中指出:“艺术向人们揭示的是人类的生存境况,人生的意义,使他们明白自己的命运和应走的方向。”罗丹的不朽杰作《思想者》等作品,就是在真诚忧虑人类命运,向人们呼唤思想者在未来的精神守望作用。当年曾以《永别了,古利萨雷》、《花狗崖》等作品获得全苏国家奖的吉尔吉斯斯坦杰出作家钦・艾特玛托夫,之所以作品受人喜爱,在于他能给读者带来那种精神启迪:他在对自然与社会的关注中凸显“人”的价值,在对“理”的追求中展示崇高的精神价值,还有他紧系人类心灵的严峻而朴实的现实主义与理想色彩。

但要切忌浮泛,现在许多散文学问大于体验,理性大于情感,资料史迹多于真知灼见,从而导致知识的扩展与心灵的萎缩。德国文艺批评家维・奥尔德曾指出:“严格说来,艺术的任务根本不是要揭示事物的什么特征,而是要对人的心灵做某些有价值的贡献,否则它会同科学做徒劳的竞争。”

所以,艺术散文创作应格外强调它的形象感,鲜活的感受,独特的颖悟,诗质的特性,生命秘密延展的魅力,那是它的血液和灵魂。美国诗人艾略特说:“诗是用感觉来读的。”俄国散文家巴乌斯托夫斯基也说:“真正的散文是充满诗意的,就像苹果包含着果汁一样。”看来散文诗意的、传神的本质,以及它鲜活澄清的生活气息,自由的形式才是我们应分外重视的。(自然了,沉闷、混浊也是一种气息,那要看书写的背景而言,比如动乱落后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再比如今天的一些阴暗角落。)

我们只要常在大师们这些精深的教诲前温习、感悟,就会在云遮雾障时也异常清醒。

乌阳川:原来你对散文艺术的理解是如此精深和清醒!在你看来,散文是人文精神与感性、智性和诗意的完美融合,是对人心灵的滋润、生命的拯救和超越,凸现的是生活厚度和精神锥度。难怪你的散文会与那些“市场”流行的肤浅散文赝品那么不同。

在现在这个物欲化、个性化喧嚣的时代,随着经济的兴起,文学的失重,文学在许多作家心里已没有境界,没有底线,更不要说精神锥度和它的永恒价值。许多人从另一角度看到了权力和金钱的威力!你是从条件较为优越的汉江、巴蜀“小江南”“天府”中央企业归来的,当时陕北穷极。但为写陕北你矢志不移。在今天经济大潮中写作已逐渐退居社会边缘的境况,你能抵御诱惑,超越自己,长期不懈地为文学艺术奋斗,是不易的。可以说能静下来阅读写作本身就是一场精神的历险。

史小溪:人类的文化充满“负价值”……任何远征都同时并生着“本源”的沦陷。当今澎湃的物欲已渗透到社会的骨髓里,威逼着你向金钱跪拜。我常想起我的老家……

我祖先是延安县人,老家甘谷驿镇在延河中下游一片开阔川谷地带,曾是1500年前北魏时广武县治、东夏州治,也曾是最早的延州城(公元554年西魏置,后来才迁至今天的延安城址)。至今它背靠的大山上还凸现那道风剥雨蚀的蜿蜒土城墙。

老家那个古旧老龙门,已有150多个年头,是晚清社会动荡、战乱、风雨飘摇的年月,我的祖辈修的,在大门两侧雕刻的楹联是:门前车马不为贵,家有读书志气高。字体浑厚,圆润,那是一个家族的标识,是祖辈的人文精神和信念。1998年深秋我最后一次见到沧桑斑驳的老龙门,我还和五叔家同样喜好笔墨的小弟说,应将它留存下来。可是一年多后再问时,它已成了本家族烧火煮饭的柴火灰烬……

至于我的本家后辈,他们多在工资高得怕人的石油行业,谁还再留恋这种境界呢?他们都和这个时代大多的年轻人一样,羡慕物质财富和“车马”,不想刻苦读书。一次闲话说起一个以起家盖起楼房者,我略有不屑,我的一位油田后辈竟冲着我放肆:不管怎样,楼房就是结果,你有什么呢?

是的,这个社会,官人、商人都有小车和不止一处的楼房,谋略和骗术也可轻易得到这些东西。我们这些书生(哪怕你是最德高望重资深的作家、教授、编审、编译、研究员、工程师、冶金地质专家、空间力学专家)是无法与那价值连城的楼房相比的!我有一种痛楚和苦涩,甚至困惑,但我还是敬仰我崇尚文化的祖先,尊敬我不识字却爱文化、勒紧裤带借米借粮供我求学的父亲。(那时富赡的书香家庭已在我好逸恶劳抽大烟的爷爷手中破产,他的儿子沦为他人雇用种地的长工,没几个识字的,可是也由此因祸得福,1935年陕北闹红和建国初期土地复查运动皆定为被依靠的“贫农”,尽管在后来连续不断的“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下继续革命”的反复扫荡中又被补定“破产地主”。)当然我也有一种不平!唐朝无官职的大诗人李白才高八斗,诗意过人,晚境却那般穷困凄凉;荷兰画家凡・高,死后画值千金,生前画幅却无人问津,常面临着饥饿,每月总在可怜兮兮等着弟弟的伙食资助,农民、商人都曾耻笑过他……我们是讥笑呢,还是该思索一下时代和人类的悲剧局限?

“家有读书”,崇尚科学文化,毕竟是一个民族最基本的文化精神,是一种比生活目标更高的生命追求,也是伟大情怀。而我们的社会早已缺了钙质!有人就指出:我们当今的开放社会,一个晚上可以造就30个亿万富翁,却30年也难以造就一个文化巨人!

乌阳川:你的散文作品富有浓郁的陕北情调和地域色彩,质核饱含生命的思索及对人类命运的深重关切,这是你的哲学孤境。同时我注意到多年来你一直倡导“西部散文”的写作,捍卫西部散文的那种强悍、粗犷、浩然大气的民族生命精神、人文精神。你曾主编出版《中国西部散文》(上下卷),由国家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推出后在全国反响很大,最近又编著四卷本的《中国西部散文精选》(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而你撰写的散文论述文章,也都是围绕西部展开的,比如《中国西部散文,一片明朗高远的天宇》、《西部散文的突破和僭越》、《张扬西部散文的旗帜》等,读者从题目就已经知道你展现的领域和境界。在西部散文的路上,你走得执着,走得孤傲,走得风尘仆仆,也走得生气盎然。在当今散文流派纷争中,你是如何看待“西部散文”的?

史小溪:是的,我一直把她看做一种艺术孤境。

西部散文是地域散文,它是西部独特的大自然本质、本色,是西部各民族的真诚淳厚品格、清洁心灵和背负苦难抗争的血性精神。我曾在一些场合表述过:西部散文除了它的地域民族色彩外,还要有它的寓意价值、生命激情,西部散文家应该努力去寻求、创造自己独特的艺术世界,从地域文化深层去挖掘她内蕴着的丰富精神源流、独特的人文自然价值,写出全人类相通的那种精神向度和生命锥度。现代欧美诗评家都认为以色列诗人耶胡达・阿米哈依的诗“找到了一种能跨越文化界线说话的声音”,这对我们是颇有启示的。我们西部散文家要学会这种开放的心态和文化的认同,“能跨越文化界线说话的声音”。我们不能褊狭、僵化,仅仅只是从民俗民情民风民趣的角度渲染展览,一个民族未来的文学艺术精神,肯定取决于交流、融合中的吸纳创造和发展,所以,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思考上,而忽略其现代意识的穿透力与艺术潜质的探究。

西部当代已有许多散文高手,他们像高大粗壮的林木一般擎起自己的手臂,守望着这方精神家园。我用两年时间阅读一千多万字的西部作家之作,对西部散文的整体和宏观有了更全面、深入、透彻的了解,我认为,西部散文家将会有更多锦绣篇什奉献于我们这个时代。事实上西部许多高品位高层次的浑然大气之作早已成为散文的绝唱,也无愧为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瑰宝。甚至上世纪70年代后期、80后一批青年散文家,也开始展露出他们咄咄逼人的艺术锋芒……所以我很看好西部散文,我说她是“落木千山天远大”,是一片隆起地平线的明朗高远的天宇,绝非一时兴起的信口开河。

乌阳川:你读当前一些报角上的“快餐”散文么?许多报刊还开辟过专栏,专门刊载叫卖此类东西。

史小溪:作为一个职业编辑,我前几年看过。但我不喜欢。

那些“快餐散文”,像什么《我是一个花心的男人》、《随便找一个父亲》、《性感的大腿》、《女人的细腰美》之类,表面打着平民的幌子,实际是些庸俗的消遣品,格调不高的“下九流”品,甚至是裸地,金钱欲,它完全抛弃了人类自身那种生气勃勃的“上升”力量,大家都明白这类东西有些什么价值。可沿海许多报纸副刊热衷于为此类消费品提供园地。

还有一部分文化散文,吊书袋子,资料史迹堆积,陈腐气十足。“文化知识”是多了,但最宝贵的散文艺术精神和鲜活流淌的诗性诗境没了,苍白、贫弱,缺乏品位。

乌阳川:佛经《释氏辨空经》云:“详者为大品,略者为小品。”有人寻章摘句,把篇幅不大、短小精悍的东西视为小品的外在文本标码,而且认为散文的篇幅只能小。你是如何看待的?

史小溪:这是一种文化陋习、陈旧褊狭的观点。我们意识深层沉淀太久的散文即小品的观念是否应该改一改?

现代人的心灵世界日见丰富而复杂,面对今日世界与人生,需要一种自由开放天马行空的精神漫游,一种恣肆的文体扩张。所以散文无须恪守“短小”的因袭观,它应打破桎梏,张扬自己自由而不拘一格的优长。再说篇幅长短、书之薄厚,并非“大品”“小品”、艺术质量的标志,比如唐代诗人李白的七绝《望庐山瀑布》、王之涣的七绝《凉州词》,与那本厚厚几卷的《金光大道》一比即是。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在评价欧内斯特・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时说过:“时间将证明,他这本小书的质量胜过许多大书胜过我们任何人的东西,它是真正优秀的东西。”

这正像同样写“风花雪月”、“花鸟草虫”,未必就是“小音”,未必就不能写出大境界。有的“风花雪月”境界和风格都很纤细、柔弱,有的则不然。如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如杜甫“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如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如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无不雄浑壮阔,读来使人胸襟开阔!

乌阳川:一个地方应回头看看,十年,二十年、我们这里有哪些是真正经得起岁月考验的高质量的文学作品。

史小溪:应该这样。

真正的文学艺术大作,犹山之岱岳,水之江河,令人无不仰止而叹。而那些在某个时期、某个阶段、某个运动中鹊声一时然后逐渐黯然无光之作,是无缘进入这一层次品评的。一个国家,一个地方,过上十年,三十年,五十年,应当回头看看,我们这里到底产生过哪些经得起岁月考验的高质量高品位的作品,有多少留给我们这个民族有价值的东西。漠视大气度、大境界的力作,绝响的伟大作品,就漠视了文化和传统,也就意味着将失去一个民族的记忆。

精选散文篇5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语言;特点

【中图分类号】G634 【文献标识码】A

著名语言文字学家熙说:“朱自清的散文是很讲究语言的,哪怕是一个字两个字的问题也决不放松。”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一言以蔽之,便是“新而不失自然”,在口语的基础上刻意出新,既有平白如话、毫无雕饰之感的文字,更有精心“择炼”的遣词用字,真正保持了既不“过分的要求自然”也不“过分的忽略艺术”的平衡。

一、平白如话、毫无雕饰之感的文字

朱自清的许多散文作品中都有这类文字,《背影》、《给亡妇》更是以这类文字为主的优秀代表。《背影》中叙事的文字,如“我们过了江、进了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等短短几言,既交代清楚所叙之事,又使读者瞬间引起共鸣,于普通中见真情,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给亡妇》用第二人称,平白如话,如泣如诉地抒发了对亡妻的深切怀念,真实感人。

二、叠词的大量运用

朱自清散文语言的另一特点是叠词的大量运用。《莱茵河》中描写两岩的古堡,用“高高下下的,错错落落的,斑斑驳驳的”三个叠词将古堡的形态、分布和古老刻画得淋漓尽致。写梅雨潭的“绿”用了“闪闪的”、“汪汪”“松松地”、“滑滑地”、“清清的”,赋予梅雨潭醉人的美。朱自清笔下“脉脉的流水”(《荷塘月色》)、“油油的绿意”(《绿》)、“酽酽的歌喉”(《威尼斯》)、“涓涓的东风”(《歌声》)、“薄薄的夜”(《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都是因叠词的运用而增添了几多诗意和神韵。

三、动词的精心选择

朱自清散文对于动词的精心选择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准确性。如“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拥着。”(《绿》)一个“拥”字,体现了三面围的状态。“仿佛蔚蓝的天空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绿》)一个“融”字准确生动地描绘出天与水融合为一体的画面。“(黑影)和(倩影)像是画在荷叶上的”(《荷塘月色》)一个“画”字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2.动态化。“这个亭踞在突出一角的岩石上”(《绿》)和“(月光)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荷塘月色》)两句中,“踞”和“泻”两个动词分别使“亭”和“月光”富于动感。3.人格化。“梅雨潭的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绿》)“招引”使梅雨潭更具人情味。《匆匆》里的“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跨过”、“飞去”、“遛走”、“闪过”把时光写成了似梦幻、转瞬即逝的精灵,表达了在飞逝的时光面前欲留不能、欲追不及的心情。

四、形容词的创造性使用

朱自清在散文中,除了将许多形容词重叠起来起修饰作用外,还善于将量词活用作形容词。如“一丝颤动”、“一带远山”、“一道波痕”、“一两点灯光”、“一团烟雾”、“一粒粒明珠”(《荷塘月色》)、“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一角的岩石”(《绿》)、“一片飞烟”(《白水漈》)等,都生动地起了丰富、润饰和强化形象的作用。关于形容词的精心择炼和创造性使用的例子有很多,如“恬静的红、冷落的紫和苦笑的白与绿”(《歌声》)、“别致的威尼斯”、“简截不啰嗦,痛快之至”的建筑(《威尼斯》)等,这些词语既不怪诞,又不是对象固定不变的修饰语,朱自清先生将其巧妙地挪一挪位置,或赋予其某种感彩,它便又有了新的含义,而这些新含义又为其修饰对象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五、人物语言的揣摩

朱自清的散文写景抒情的多,叙事的少。而在他的叙事散文中,人物的语言描写也很少。但是,作品中人物的语言都是经过精心选择提炼,最后才出现在作品中。一般来说,朱自清散文中人物的仅有的几句话,都深刻地表现了人物的个性和思想。可以说,朱自清对于人物语言的揣摩和取舍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如《给亡妇》中,朱自清只引用了亡妻的三句话:“我死了,这一群孩子可苦了。”“还不知能不能再见了?”“没有书怎么教书?况且他又爱这个玩意儿。”充分表现了她气质的淳朴、善良、无私以及对丈夫和孩子们深深的爱。另外《我所见的叶圣陶》一文中引用叶圣陶先生短短几句话,便将一个心胸宽广、反对虚伪的形式主义、具有高超的文学技艺以及独特个性的老先生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在《阿河》和《飘零》中他用了大量的人物对话,都或多或少地表现了不同人物的性格。朱自清散文对人物语言的揣摩艺术可见一斑。

六、丰富的文化底蕴

朱自清的《你我》一文深刻地剖析中国的称谓文化,博古通今,从口语到书面语,从中国到外国,不但列出了不同时代、不同阶层的称谓,更深刻地透视了这些称谓所体现的深厚文化背景。由于此文的丰富文化底蕴,只有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才能深刻理解此文的含义,那些不懂得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国朋友是很难理解的。相对而言,《欧游杂记》中的多篇散文,字里行间渗透着丰富的欧洲文化。所写的威尼斯、佛罗伦萨和罗马等都是欧洲的文化名城,在描绘和说明这此城市时,都或多或少带着某种文化的气息,而正是因为这一点,这些文章才跟所写的城市一样,充满独特的艺术魅力。《博物院》一文更是精妙。以博物院为中心,将各国文化进行一次大比拼。语言上,自是各有各的风味。另外《乞丐》、《圣诞节》等文也展示了朱自清对欧洲文化的独特理解,表现在语言上,显现了丰富的文化底蕴。

总之,朱自清散文语言的“新而不失自然”,典雅清丽、蕴藉深厚、雅而不俗、柔而不媚,与其刻意出新的口语化、叠词的大量运用、动词和形容词的精心选择、人物语言的揣摩以及建立在深厚的文化基础上是分不开的。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荷塘月色:阅读和写作(第一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二版),1995.71.

[2]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 荷塘月色:语文(第一册)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二版)2000.7.

[3]梁实秋.论散文[J]俞元桂.中国现代散文理论.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4.38-39.

精选散文篇6

英文名称: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河南省文联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河南省郑州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3-272X

国内刊号:41-1071/I

邮发代号:36-77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4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精选散文篇7

1、中国经典名著:《老子》《庄子》《论语》《孙子兵法》《史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人间词话》《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李白诗选》《杜甫诗选》《苏轼词选》《西厢记》《世说新语》《浮生六记》等等。

2、新课程标准推荐:《论语》《三国演义》《红楼梦》《呐喊》《女神》《子夜》《家》《雷雨》《围城》《谈美书简》《哈姆莱特》《堂·吉诃德》《歌德谈话录》《巴黎圣母院》《欧也妮·葛朗台》《匹克威克外传》《复活》《普希金诗选》《老人与海》《泰戈尔诗选》。

3、名家名作: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史铁生《我与地坛》;张中行《负暄琐话》;宗白华《美学散步》;朱自清《经典常谈》;朱光潜《谈美》《谈文学》;梁实秋《雅舍小品》;沈从文《边城》《湘行散记》;曹禺《雷雨》;张承志《黑骏马》《北方的河》;顾城《顾城的诗》;舒婷《舒婷的诗》;食指《食指的诗》;韩少功《马桥词典》;贾平凹《贾平凹散文选》;周作人《雨天的书》;林雨堂《生活的艺术》;柏杨《丑陋的中国人》;傅雷《傅雷家书》;余光中《余光中散文》;林清玄《林清玄散文》;曹文轩《草房子》《山羊不吃天堂草》;郁达夫《郁达夫散文》;汪曾祺《汪曾祺散文》;巴金《随想录》;张爱玲《张爱玲散文全编》;钱钟书《围城》《写在人生边上》;董桥《旧时月色》;张炜《古船》《九月寓言》;王蒙《王蒙散文选》;余华《活着》;苏童《苏童文集》;老舍《茶馆》;杨绛《我们仨》;阿来《尘埃落定》;陈忠实《白鹿原》;周涛《周涛散文选》等。

(来源:文章屋网 )

精选散文篇8

关键词:散打训练;警察院校;品格塑造

0 前言

作为一项系统性的、综合性的、需要长期坚持的训练运动,散打对于人格塑造及提高心理抗压能力等作用突出。通过散打的战术训练、心理锻炼及实战训练等方式,能够提高警察院校的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帮助他们在与敌人搏斗时能够快速控制对方,既具备优良的品格,又能有坚实的体能及散打技能。因此,笔者认为十分有必要对散打训练对警察院校学员品格塑造方面的作用进行思考与分析,以提高警察院校学员品格素质水平。

1 警察院校散打训练的目的和要求

1.1 警察学校实施散打训练的目的

从宏观层面来讲,散打训练是为了培养专业的保卫国家的人才,而且是顺应我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要求,着重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的全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深刻改革。而从院校层面来讲,散打训练是为了提高学员的实战技能,更是警察专业特点的体现。警察是一项较为危险的职业,往往需要与凶狠的歹徒近距离搏斗,而歹徒往往还会携带匕首、枪支等。因此,为了能够快速制服歹徒,学员需要空手与歹徒进行斡旋和对抗,而在搏斗时需要使用到柔术、摔跤等武术方面的技能,还应当能够适时选择远踢或近打,并配合使用、综合应用。简单的说,警察院校散打训练的目的就是提高学员的搏斗技能,提高学员的实战素质。同时,散打中所蕴含的内涵也是非常丰富的,学员要通过散打的学习来提升自我的思想素质,从思想上做到对其深化认识,获得思想品格的提升。

1.2 散打训练教学的具体要求

区别于普通院校的体育运动,警官院校的散打训练不是为了防身,而是为了满足警察在与歹徒等进行真实搏斗的体能及三大技巧的要求,因此对警官专业的学生身体及品格要求都十分严格。在教学时,不仅要通过科学的训练塑造学生顽强、拼搏的意志力,还应当具备较强的实战能力,如通过散打手法的变化或者灵活的步伐,以快速、准确地与犯罪分子展开搏击,快速制服对方。因此,警察院校的教官应当对学员积极开展步伐训练,加强学员的腿法技能,训练时多给学员提供模拟实战演练,以确保学员在真实搏斗时可以给敌人以重击。而对于学生的搏斗手法方面,应当以拳法的连贯、协调为核心,提高搏斗的击打能力和拳速,让学员既拥有扎实的腿部技术,又能有灵活的拳法,精、准、快地打好每一拳,踢好每一腿。警察院校学员还要深入认识散打精神中的每一个细节,领略其中话语的每一句深意,注重自我能力的提升,注重从精神层面上与其合二为一、达到一种融合。散打训练是一种精神与体力的结合,学员只有从两方面对其进行深入学习,才能够学习到真正的散打“功夫”。

2 散打训练对警察院校学员品格的塑造

2.1 战术训练对警察院校学员品格的塑造

常见的散打战术主要有直击战术、迂回战术、反击战术、突击战术和边角战术等等。而警察院校的学员在进行散打训练时应当主动学习多种战术,并根据自身身体条件特点,选出最具优势的战术,以提高在实战中的获胜率。在与敌人搏斗时,绝大多数情况都是一对一,因此警官院校的学员应当扎实自身的基本功,灵活运用战术,在实战中运用假动作迷惑敌人,即迂回战术,能够有效提升学员的自主性。突袭战术是学员快速思维和反应能力的体现,与其反应速度相关联,十分有利于学员品格的塑造,十分有利于学员精神的塑造。

2.2 耐力素质训练对警察院校学员品格的塑造

散打训练时,双方所处环境基本相同。因此,往往谁的耐力大,谁就更容易战胜对手,此时耐力因素是至关重要的。耐力素质训练对于学员的韧性及坚忍的品格素质十分有利。耐力素质训练往往是对学员体能、意志力等方面的极限挑战,而且也是对学员执行能力的规范。但是由于人与人之间的耐力是不一样的,因此在实际的耐力训练过程中,教官也不能盲目地拔苗助长,而应当根据学员自身的特点确定训练时长、训练侧重点及训练强度,让每一位学员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并不断主动坚持,以提升自己的耐力。学员只有从自身角度出发,结合自身的情况进行训练,才能够让耐力更为持久,才能够练就坚持的精神。

2.3 实战训练对警察院校学员品格的塑造

学习就是为了学以致用,而训练就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特别是由于警察院校专业的实践性极强的特点,必须加强对学员的实战训练,训练要求学员具备勇敢果断的性格,而且思维要缜密,谨慎地作出攻击或者防卫选择,实战训练环境比较苛刻,学员务必要勇敢,甚至需要一定的冒险性格。而且实战训练不同于其他训练,极易受到环境的变化的影响。所以,实战训练能大大提高学员的应变能力,发挥自己的特长与优势,积累实际经验。实战训练不仅仅是一项训练,更是一项实战的准备。

2.4 心理训练对警察院校学员品格的塑造

一名合格的警察还应当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因此,心理训练也是警察院校学员训练的重点,更是难点。在实践教学中,教官应当有选择地对学员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以此来提高学员的心理承受力,避免在实战过程紧张激烈的搏斗环境中产生过重的心理压力值。心理训练能够有效塑造学员的心理品质。教官应当适当地在训练中给学员“设疑置难”,提高学员的个性心理素质。例如,让学员学会积极的心理暗示,临危不惧,在混乱的环境中也能第一时间锁定目标,避免因为其他原因分散其注意力,提高学员心理品质中的严谨度和细致与耐心,有时教官的一个眼神要比语言更能帮助学员调整心态。心理训练是学员进行实战时非常重要的一种心理素质要求,非常有助于其实战工作的完成。

3 结语

尽管警察学院学员品格的铸就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但是散打对于学员品格的塑造有着更加不可磨灭的影响。教练员和教师应当注重做好学员的散打训练,对于散打中的人文精神要注重做好传承,同时注重对学员做好相应的责任感教育,强化学院的认识教育、情感教育,以及管理约束,更要注重培养学员的责任感,通过散打的有效训练让学生从身体和精神两方面提升学习的效率和质量,让学生了解散打的重要内涵,让学员从散打的训练中获得高素质和高品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毕力格.对警院武术散打教学中“打练结合”模式的认识[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2(05):191-192.

[2] 陈浩.筛选实用技术提高监狱警察学员的格斗技能[J].搏击(武术科学),2013(03):47-49.

[3] 唐劲松,陈永辉.公安院校擒拿格斗技能教学训练现状与对策――以湖南警察学院为例[J].文史博览(理论), 2013(03):41-45.

上一篇:地下森林断想范文 下一篇:信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