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校本课程总结范文

时间:2024-04-12 15:04:18

精选校本课程总结

精选校本课程总结篇1

( 一) 基础教育质量提升面临的困境

我国基础教育质量提升面临着整体性困局,相当一部分学校的办学理念并未完全形成,一些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仍然是只适应应试教育的,对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不足。各校之间教学条件差距较大,师资队伍结构性缺编,城乡学校教育资源不均衡等,这些因素导致了基础教育质量短期内难以获得提高。

吉林省双辽市基础教育同样面临着质量提升的困境。双辽市地处辽、吉、蒙三省交界处,是吉林省西部较偏远的一个县级市,缺少地理优势,经济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双辽教育处于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型、由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过渡的阶段,教育发展水平与社会优质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不断上升,存在着师资力量紧缺、教育水平整体偏低,尤其是乡镇教育者教育观念落后、教学能力和管理水平较低等突出问题,严重制约着双辽教育质量的提升,阻碍了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基于双辽市基础教育质量提升面临的困境,双辽市教育局在十二五期间立项实施了区域主导课题实施精粹教育,促进基础教育质量整体提升相关问题的研究。双辽市教育局局长高文军为课题负责人,市教科所具体负责协调管理,建构起了以提升基础教育质量为核心目标的精粹教育研究体系。

( 二) 精粹教育思想的提出

1. 精粹教育概念的界定。

( 1) 精粹和精粹的含义。精在现代汉语中意为提炼出来的东西; 经过提纯或挑选的; 完美, 最好 也被解释为凡物的纯质; 工致细密。粹的原意为纯净没有杂质的米,后来引申为纯净不杂的意思; 也被解释为纯粹;精华; 专一。精粹在现代汉语中意指精炼纯粹 也被解释为精美纯粹,指最精最纯的东西。

( 2) 精粹和精粹教育的内涵。精粹的教育内涵分为三个逻辑层次: 一是指选出同类中最优的; 二是指在优秀的基础上更进一步; 三是指教育达到了纯粹、纯美的地步,精到达的最高境界即为粹,即教育回归了本真。精粹教育是指教育教学行为的实施者在教学和管理实践中经过衡量比较得出最优方法,并不断提高优化,最终达到最佳效果。以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为例: 从没有合适的教学方法到探索出合适的教学方法,即为第一层次的求精 对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良完善并应用得法,即为第二层次的精益求精 在课堂教学中熟练、灵活、恰当地使用各种教学方法,使教学效果达到优质且学生接受程度最佳,并逐渐形成了自身的教学风格,即为第三层次的回归本真。以学校特色的凝练发展过程为例: 从没有特色到创出特色,即为第一层次的求精 经过对学校特色的不断培植、完善,成为特色鲜明的学校,即为第二层次的精益求精 经过日益丰富和完整地塑造,最终成为特色突出的学校,即为第三层次的回归本真。因此,精粹教育是一个从追求求优求精到不断精益求精,再到纯粹纯美地向上、向前的良性发展过程。这符合人类的认知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精粹教育的本质是促进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最大程度地实现对教育目标的追求,以实现教育功能和教育效益的最大化。

2. 精粹教育思想的核心指向。精粹教育思想

强调对教育的精益求精和恰到好处,即教育到位。主张让教育回归本真,使质量成为责任,倡导在整个教育过程精心创意,精致设计,精细操作 所有教育者都要不断吸纳精华,追求精湛,彰显精彩,追求过程优化、目标优质的双优结果。也就是说,精粹教育主张摒弃教育过程中既缺乏活力、又缺乏质量意识的应试教育模式,及教育过程中平淡、单调、僵化的低效职业行为,对教育者提出了三方面的要求: 一是要求学校管理者要立足学校发展,精心策划、精细管理、精准评价; 二是要求教学一线教师要立足常规教学,精心设计、精当施教、精彩展示; 三是要求教育行政管理者做到精当包保。践行精粹教育思想所采取的办法是通过校本化主题研修活动,实现科研、教研、师培内容的有机融合,让教师认识到研修主题即探索性课题用科研的形式和流程,融合教研内容,达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校本化主题研修活动以课程实施中教师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研究和解决教学实践中的现实问题,并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一种新型学习组织。研究的过程是教学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也是基础教育质量整体提升的过程。

二、精粹教育的实践探索

( 一) 质量提升机制的建立

双辽市基础教育界在十二五期间积极进行了以区域主导课题引领和推动建立质量提升机制的实践。

1. 紧扣主题,建立四级课题群。

( 1) 层级推进课题研究。以双辽市区域课题实施精粹教育,促进基础教育质量整体提升相关问题的研究为龙头总课题,以学校精粹办学研究 教研精粹管理研究教师精粹教学研究和学生精粹学习研究为研究主题。各校的课题是一级子课题,教研组( 年级组、村小) 的分课题是二级子课题,教师的分课题是三级子课题。从一级到三级子课题都实行逐级分解设计,要求紧扣总课题的方向建立四级课题群。同时,教育行政部门的各职能处室开展精粹管理研究。

( 2) 确立基层课题主题。坚持重心下移、自下而上的研究理念,由学校组织教研组通过调研、讨论,帮助教师发现课堂教学中的真问题,在把课题选小、选实、选新的基础上提炼出三级课题,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二级课题,各校再在综合各教研组主题的基础上归纳提升出学校的一级课题。

( 3) 对课题进行系统管理。由教科所制定总体研究计划,由学校制定学期计划并带领教研组和教师开展主题研修活动,构成学期的立题计划组织实施评价反馈管理模式,形成了自上而下的教科所学校教研组教师四级科研管理体系。

2. 创新载体,构建研修模式。课题群的有效联动,需要有效载体的支撑保障。基于吉林省教育学院李元昌教授及其团队设计研发的主题教科研手册,总课题组编制了三本精粹教育主题研修手册: 教师主题研修手册、教研组主题研修活动手册和学校主题研修管理手册( 下文简称教师手册教研组手册和学校手册) ,作为主题研修的有效载体。教师手册分为主题探究 学科教学和常规管理三个版块。

( 1) 主题探究中包括主题阐述、自主探究和合作研修三个方面; 学科教学中包括课堂观摩、培训学习、培优辅困、特色教学等方面; 常规管理中包括了作业批改和教案检查、主题成果等内容。三个版块记载了教师每学期从事教科研、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对教师科研和教学工作进行全面管理。

( 2) 教研组手册包括教研组主题概况、研修计划、研修活动开展情况及检查总结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 3) 学校手册包括精粹教育总课题实施方案、学校子课题实施方案、学校主题研修管理制度、主题研修计划、活动成果统计及检查等几个方面的内容。三本手册以学期时间段为轴,活动内容前后相互印证。三本手册的运用保证了主题研修的实效性,使科研过程管理步入了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形成了双辽课题研究的精细化常规管理特色。

( 二) 对精粹办学的探索

1. 以督导发展性评价推动办学由粗到精。双辽市各学校的办学水平参差不齐,很多学校存在着硬伤,普遍缺乏对全面育人的系统思考,对办学方向、育人目标、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及办学策略等理念缺乏系统性的思考和整体性的建构; 办学目标笼统虚化,办学定位不切实际,办学模式和举措仍然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 校园文化建设缺失,特色办学无从谈起。推行督导发展性评价被视为打破办学困局的一项重要举措: 将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办学模式和办学举措作为督导检查的重要内容,推动学校进行研讨和反思,做出理性诊断,根据自身办学长项和资源优势,理清发展思路,初步形成系统的精粹办学思想。

2. 以联建的方式为提升办学水平注入动力。双辽市教育系统在每个学期初都开展以推动学校办学内涵发展为目标的联建活动,由局长带领教育局领导班子成员、教育行政部门各职能科室负责人、各学校校长到全市学校逐一巡查,通过接检学校介绍、现场查看、材料审阅,检视学校在校风、校训、教风、学风,教学管理,课程建设,人才培养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的进展。在联建活动中,各学校在较短时间内获得了大容量的办学信息,拓宽了视野,提振了信心,实现了取长补短。联建活动不同于督导评估检查,评价主体由单一变为多元,促进了学校办学的体系化、特色化发展。

3. 以校际联盟互助共建的方式粹取鲜明的办学特色。校际联盟是在学区建设的基础上,在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等五个层次建立起的优质校与薄弱校之间的互助共建联盟。校际联盟走出自谋发展、单独运行的常规模式,通过校际间课堂教学研讨、班主任工作交流、学科听评课、题库资源信息共享、学生共同参与文体活动等方式,使学校之间实现了资源共享、互学互研,构建起了校与校之间、教师之间的合作联盟关系。共建促进了自生,学校在联盟中滋养成长,逐步开始挖掘办学传统和资源优势,构建、完善本校的制度和文化,有序地开展建设,培育自身鲜明的办学特色,从而推动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精粹教育的实施成果总结及再检验

( 一) 成果总结

1. 理论成果。

( 1) 精粹教育思想。精粹教育思想是基于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和素质教育的目标,结合优质教育、建构主义学习、有效教学等理论,通过先进教育技术和教育艺术的有机整合与有效应用,创建能够引领和促进学生快速发展和快乐成长的管理精细、内容精练、方法精确、成果精纯的特定教育理念和文化。它以中小学各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转变教师角色为突破口,以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为重点,以校本化主题研修为推力,着力构建体现新课程理念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赋予课堂教学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

( 2) 精粹教育主题研修手册。精粹教育主题研修教师手册、教研组手册和学校管理手册是科研管理的有效载体,保证了主题研修的实效性。三本手册的创新运用使科研过程管理步入了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实现了校校有课题、人人做研究的目标,减少了教师科研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形成了双辽市科研常规管理的一大特色。

( 3) 精粹教育评估指标体系。《教育科研暨精粹教育主题研修检查评估指标体系》是结合教育科研工作实际和精粹教育三本手册的内容、结构而制定的,评估内容包括教师手册、教研组手册和学校手册的各项内容以及学校完成的科研任务、课题研究和科研成果,具有较为合理的赋分标准。评估指标体系成为衡量学校精粹教育课题开展水平的有效尺度。

( 4) 精粹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教学模式改革研究。参与实验学校立足校本研修,完善了教育科研评价机制,并通过扎扎实实的教学实践,形成了具有学校鲜明特色的教学模式。便如,双辽市第一小学建立了三种意识、一项尝试、五个环节的315课堂教学模式,第二小学进行了初疑自探再疑合探教师导练,学生拟题练习的两疑两探一练教学模式改革,第五小学进行了数学学科的引、探、练、创和语文学科的聚焦、分解、展开、提升教学模式改革,卧虎中心校进行了语文阅读教学模式课前自探初读感知深读细品感悟标注合作探究拓展提高的改进实验,第一中学进行了导学、展学、固学、拓学、评学的五学一体教学模式改革以体现多元发展的理念,第三中学开展了三案导学,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改革实践,第四中学创立了我自学、我做主、我提升、我自评的四我教学模式以践行成才理论,第五中学实施六分一合的教学模式改革,向阳中学确立了创设情境,明确目标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交流互动反思总结,应用提高的课堂教学基本流程,特教学校则形成了生活化的教学模式,蒙古族中学开展了导学问练评的教学模式改革,柳条中学推行了五环联动,成长反思的教学模式等。这些教学模式的形成,是学校校本研修实践中的可贵创新。

( 二) 精粹教育理念的再检验

双辽市王奔镇中学在学习中学样本校经验后,开展强化教学管理,办特色学校的策略研究,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指导教师在引导学生全面掌握所授知识的前提下,把教学重难点结合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总结、重新组合之中,打破课节的时空限制,打破课本的局限,重新编排授课程序,采用最适合学生需要的方法授课。课堂要求教师做到四不讲,即学生自己能看懂的老师不讲、小组内能解决的老师不讲、学生没有看清题干的老师不讲、练习题机械重复的老师不讲。授课之后进行检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同时建立起学习小组答疑制度。通过课题研究,教师们的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注重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提高了教学质量。王奔镇中学在农村中学的教学成绩排位中直线上升,学校连续三年获得教学先进单位教学重点工作优胜单位等荣誉称号。

柳条乡中心小学校学习样本校第三小学经验后,实施了课堂教学精细化管理的实践与研究课题,推行引感探练拓结的三自六步教学模式,鼓励教师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状况构建教学模式。学校还根据新课程标准,将师生互动有效地引进课堂,把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和良好习惯培养作为评估的侧重点,推进教学改革。通过课题的实施,教师们开始主动探索适合自身的、能促进学生发展的个性化教学模式,如郑喆瑜老师探索出了数学教学的预习展示、课内探究、课堂检测、课堂攻关、课后提升五部教学法,徐曼曼老师总结出了英语教学的复习旧知、激趣引入、巧设情境、游戏巩固、运用拓展五部教学法等。

精选校本课程总结篇2

一、通过调整工作目标,突出完善常规教研工作。

常规教研更加规范,学科教研有新亮点。召开学科主任教研组长会议,借助大数据总结上学期教研工作,布置新学期工作,将常规教研作为教研的重点项目来抓。常规教研坚持每日两检查,老师们能自觉遵守时间要求,包组领导认真负责反馈及时;各学科组准备充分,按照教研流程工具,推进教研计划,内容丰富,活动形式多样。在教研过程中,老学科主任充分发挥经验优势,年轻的学科主任富有激情,体现出较强的组织能力。从三次督导成绩来看,组与组之间的差距极小,展现了良好的教研之风。

二、创新学科组公开课形式,九大学科公开竞技,掀起听课学习热潮。

本学期改变了传统组内公开课的做法,举行校极公开课活动。九大学科各推出一节公开课,每次相应的文理科老师参与听课,老师们备课充分,质量较高;课后各学科结合正在编写的《同步导学》进行课与案的融合进行研讨,认真填写公开课反馈记录,为推进课堂改革提供具体的案例支撑,同时也促进各学科组的互鉴互学。听课总数网络统计3435节,数量较去年同期增多,总听课数超过30节的有7人,总听课数超过40节的有10人。

三、坚持课题研究严格管理,精准筛选,服务实际

英语学科组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互联网+”高中英语阅读个性化学习指导研究》如期开题,学术委员会专家团队对课题组进行了点评,专家们一致认为课题选题顺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并能够充分结合学校当前教育教学的大环境。

召开市校“两级”课题开题报告会。四位课题负责人姜慧、杨新萍、吕明明、钟文秀作为代表,按照教研室所提供模板,就所申报的课题做了开题汇报。学术委员会对课题进行了点评。校长郭宏成对课题进行整体点评指导。校长提出课题概念的界定要明确,核心素养的指向性要突出,基于数据的分析要精准,以工具探路,突显思维导学是课题的主方向。

四、创新校本教研新思路,开启教研论坛

为营造浓厚的教学研讨氛围,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让教师培训效益最大化,让更多的教师不出校门不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的情况下就能学到更多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先进经验,在校长提议下,开启教研论坛,本学期共进行两期。教研论坛上既有最前沿的理念,也有优秀案例,老师们反馈收获很大。

五、 工具探路,让学习可见——烟台三中第八届教科研年会

为推动我校教学深入改革,举办了主题为“工具探路,让学习可见”的第八届教科研年会。年会期间,教研室联合各部门各学科组,举办了教研论坛,微课体系大赛,市校两级课题开题报告会、学科组特色教研活动,教学设计反思叙事大赛,校级公开课,信息组读书分享展示会,青年教师演讲比赛,专家讲座等教学研究和赛事活动,以科研理论与课堂实践的对接的方式,切实提升我校教师的教育水平,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六、因势而动,谋求教学教研向纵深方向发展

集体学习“一核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研究新的《课程标准》。组建“2020年高考研究专家组”,汇集集体智慧,发挥骨干力量。启动“目标导学,工具探路,提高学生学科素养”工程,共同研读《思维第一——全面提升学习力》,邀请该书作者、清华大学附中校长助理房超平来校观课指导,取得良好效果。

七、一体两翼,助力教师专业成长

学校注重以教师发展为中心,以学科基地建设与教师培训为两翼,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本年度,政治学科组获烟台市“学科示范基地”和“课程基地”称号。语文组承办烟台市“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语文工作坊线下培训活动。物理组承办烟台市物理优质课评选活动。政治组承办烟台市2020年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思想政治复习研讨会。教师外出参加市级及以上培训或会议56次,共计120余人。刘慧娟获山东省优秀教师;曲曙光入选第四期齐鲁名师工程人选;郭宏成校长成立山东省名校长工作室并任主持人。

八、青年家园助推青年教师健康成长。

本学期青年家园共举行学习活动12次。9月份,家园进行了师徒结对仪式,共组织了7次集中学习,3次比赛、交流。1次元旦联欢。家园特聘指导教师分别为年轻教师做了理想与信念讲座、进行了心理指导与教法指导。进行了教学设计比赛、读书演讲比赛、“我的教学故事”交流。

元旦前夕,青年家园组织了家园传统节目——包饺子。部分中层领导和青年教师一起包饺子,庆新年。大家彼此分享,就像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让人感觉到一种浓浓的归属感,体味到分享的幸福。

九、管理工具助力教研向精细精准方向发展

精选校本课程总结篇3

关键词:中职学生电子应用技术专业核心素养校本课程

课题:本文系温州市教科规划立项课题“基于职校生核心职业素养培育的选择性课程开发研究”(立项批准号:WK2016093)的研究成果。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指出,要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培育中职学生核心素养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培养和发展中职学生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也是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职业教育影响力的迫切需要”。《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已推行选择性课程改革多年,但各校的选择性课程设置比较随意,未经调研或未根据区域资源特点和学校特色办学的现象比比皆是,存在选修课程课时严重不足、实施效果差等现象。调研显示,社会和企业对用人的标准有了全新的要求,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精湛的专业技能、创新的思维能力,除此之外还对应聘者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方面提出了要求。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要开展核心素养视阈下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培育中职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职场适应能力,实现三全育人的需要。

一、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一)了解企业与学生的需求

永嘉县第二职业学校(以下简称“本校”)成立课程建设小组针对样本课程开发进行调研。

一是调研企业。课程建设小组通过对当地企业及相关人员的调研,形成了电子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了基于中职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课程改革调研报告。调研显示,企业更关注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二是调研学生。通过对本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真实学习兴趣和个性需求,为选择开发教学项目奠定基础。校本课程开发主要以满足学生个人学习兴趣和需求为出发点,提供充足的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

(二)充分利用学校教学资源条件

本校的电子应用技术专业为省级示范专业,拥有省级电子应用技术实训基地及市级创客基地、市级中职“双创”示范实验室等资源。现有本专业实训室、工作室共34个,本校为实训设备投资两千多万元,能够充分为本专业教育教学提供服务。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可以以专业和实训基地为基础,充分挖掘并利用实训场所、设备、媒体、软件及专业教学资源,发挥现有资源优势。

(三)发挥师资队伍优势

良好的师资队伍是课程开发的必备条件。本校择优组建了一支素质优良又能积极参与课程开发的团队,包括校内外课程专家、企业专家及青年教师。其中,主讲教师是关键成员,他们能真正地内化核心素养课程内容,并能将这些核心素养进行适当的表达,为完成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任务创造条件。

(四)建立校本课程开发保障机制

对于一线教师而言,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一是校本课程开发是科研项目,本校教师对其接触较少,对课程开发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二是教师个人能力有限,缺少组织与引领,信心不足;三是本校缺少校本课程开发激励保障机制,动力不足。为此,建立健全校本课程开发激励保障机制,规划校本课程顶层设计,适时组织开展校本培训与评选,以校本课程建设促进学校、教师发展,就显得很重要。

二、核心素养视阈下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课程设置

(一)中职学生核心素养分解

根据《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培育中职學生核心素养的指导意见》,中职学生核心素养可分解为品德优良、人文扎实、技能精湛和身心健康四大方面,其中“技能精湛”主要包括匠心文化、专业技能、“双创”意识等。进一步分解显示,培植匠心文化的途径主要有学科教学渗透、能工巧匠进校园、工匠文化宣传、优秀作品展示等;强化专业技能的途径主要有打造核心课程、强化专业课程、参加技能大赛、推行选修课程、顶岗实习;渗透“双创”意识的途径主要有完善创新创业课程、渗透创客课程、举办创业创客大赛、组织社团活动等。

(二)课程设置

课程是核心素养培育的载体,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至关重要。围绕“精湛技能”核心素养下所推行的匠心文化、专业技能及“双创”意识培育,需要设置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门化课程及选修课程。以电子应用技术专业为例,培植匠心文化需要设置大师进校、作品展示、社团活动等公共活动课程,还要在电子应用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匠心文化;强化专业技能需要设置电子应用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双证制”课程、专业拓展类选修课及顶岗实习课,并开展技能竞赛;强化“双创”意识需渗透创新教育教程、创业教育教程、创客类课程,开展“双创”竞赛活动,开展创客成果展示活动等。其中,专门化课程和“双证制”课程的校本开发,一般由专业名师、骨干教师及企业行业的技术能手联合进行,结合本地产业与地区特色,以职业素养为核心,引入行业企业标准,注重职业资格鉴定,确保“1+X”证书制度实施。

(三)课时分配及比例调整

依据电子应用技术专业培养方案,调整三年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及课时比例。其中,公共基础课程为1020课时,专业核心课程为374课时,专门化课程和选修课程为918课时,顶岗实习为1160课时。可见,公共基础课程课时不到总课时的三分之一,专业课程、专门化课程及选修课程的课时占比较多。

三、核心素养视阈下的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路径

依据校本课程开发策略组建课程开发团队,分工协作,着手课程方案研究,确立课程目标;实施课堂教学,生成典型教学流程;研讨教材编写体例,形成特色样本;建设课程资源,丰富学习平台。基于中职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路径如图1所示。

(一)研究课程方案,确定课程目标

课程方案是课程开发的指南。课程建设小组应认真研究课程方案,领会本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与课程标准,结合核心素养培育目标,对照纲要进行补充、拓展,确定课程方案、类型及专业内容。同时,重视选修课程的育人功能,强调“德技并重”“课程思政”,结合新时代背景下各行各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精选案例、素材,融知识、技能、德育为一体。此外还要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突出中职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确定课程目标。

(二)实施课堂教学,形成典型教学流程

形成课程基本方案后,课程建设小组分工合作,搜集课程教学的相关资料,选派业务骨干教师担任主讲,按照项目化课程教学特点进行理论与实践教学。同时,教师反馈教学效果,调整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形成典型教学流程。实施理实虚一体的教学方式,以学生兴趣为起点,以任务为主线,虚实结合、学做合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三)研讨教材编写,生成特色样本

特色与创新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之一。在内容方面,课程要能体现创新性、趣味性,具有可操作性,此外还要编排合理、有序、科学,要充分考虑青少年学习特点、适合目前青少年学习规律;在形式方面,教材编写体例要体现以问题为中心。

(四)建设课程资源,丰富学习平台

开发“学生选课管理”和“资源库”平台。“学生选课管理”平台供学生自主选择选修课程,相关方要根据选修课程来搜集、积累、开发课程资源,丰富学习平台。课程资源包括教材、导学案、微视频、课件、学生作品等,教师把课程教学资源上传至“资源库”平台,供学生自主学习。

四、校本课程评价机制研究

(一)组建机构,制定制度

为了落实学校课程结构改革方案,全面实施选择性课程改革,本校由校办牵头,建立了由教务处、科研处、实训处联合组成的校本课程评价机构,出台了《校本课程开发制度》和《科研奖励制度》,增加了选修课时费,大大激励了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热情,保障了开发者的权益。

(二)丰富测评,反馈效果

测评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一环。对课程,主要从课程方案、教材编写质量和资源等方面进行评价;对执教教师,主要从课堂教学质量和选课人数两个方面进行评价;对学生,主要通过学生作品和问卷调查等进行评价。通过多种评价方式,验证开发课程的成效。

(三)研究评价,促进提升

为了衡量课程质量,应参照精品课程评比量化要求分解评价内容,要对教学内容、学生收获、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师资队伍、教材建设及教学管理等合理分配分值。明确说明指标内涵,让课程建设团队在建设过程中明确标准,促进质量提升。

五、研究成效

(一)学生方面

1.增强了专业学习兴趣(来自问卷调查)

为了解专门化课程,专业拓展类、特色类选修课程实施一年来的效果,笔者对本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76.35%的学生对专业学习有较大兴趣。

2.提高了专业成绩(来自学业水平测试与技能考试)

学生通过专业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增强,学习能力逐步形成并提高。学生在温州市专业课学业水平测试中通过率达94.3%,其中优秀率达28.5%;在温州市无线电装接工技能等级考试中,学生合格率达85.3%,特别是参加“双证制”课程的学生,通过率达95.5%。综合起来,比上一年级学生的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

3.渗透了双创意识(来自学生竞赛与创客作品)

学生参加了创客活动、科技创新、创新创业大赛等项目,并在各类大赛和评比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这不仅让参与者有了“双创”带来的实践体验、经验与收获,也让“双创”意识、“双创”理念影响了更多学生。

4.提升了实習就业能力(来自企业的声音)

学校对高二后学生实行分流:参与实习就业,或进行高三复习准备高考。对部分参与实习就业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的结果显示,一方面,有较强专业技能的学生找到了对口的专业实习单位,并受到肯定而直接就业;另一方面,专业能力较弱的学生只能进行短期实习,不能顺利就业。

(二)教师方面

1.增强了教师课程开发的能力和意识

对于大多一线青年教师而言,课程开发是一块空白。两年来,本校电子应用技术专业共有75%的教师参与了校本课程开发或实施。这些教师亲历校本课程开发,了解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流程、要求及方法,提高了课程开发能力和意识。

2.提高了发现学生的能力

一方面,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选择选修课程,表现出一定的学习热情和好奇心,展现了个性和特长;另一方面,实施小班化、多样化教学后,教师易于跟学生交流沟通,并发现学生的潜能。如通过无线电装接工实训课程发现技能操作强的学生,通过创客电子课程发现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学生。

(三)课程方面

1.生成了系列优质校本课程

教师开发选修课的同时,生成系列选修课程,确定课程标准,积累教学资源,以此来编写教材。其中《无线电装接工实训教程》《创客电子》《维修电工(初级)》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无线电装接工(初级)获浙江省中职精品选修课程一等奖,创客电子获温州市中职精品课程一等奖;家庭电子电工基础成为浙江省社区教育特色课程项目,青少年电子制作成为温州社区教育特色课程项目。

2.形成了校本开发基本流程与路径

精选校本课程总结篇4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 精品课程 英语 调查

【基金项目】唐山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1001012)。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116-02

《分子生物学》是现代生命科学各前沿学科的基础,具有内容前沿性和国际通用性强的特点[1],发展更新快,所以应该进行适当的英语教学改革,紧跟分子生物学国际前沿,帮助学生构建与国际接轨的知识体系,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开放型、开拓型、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优秀人才,但英语的使用给教师的授课和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了国内高校37门《分子生物学》精品课程中教材、课件、试卷与讲授等方面英语使用的比例和形式,并从课程特点、教师和学生英语水平等方面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为高等院校分子生物学教学,特别是双语教学研究提供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选取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2]公布的37门国家、省和校级《分子生物学》精品课程,其中国家重点本科院校课程17门,普通本科院校课程20门。

(二)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查阅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课程中心以及相关院校分子生物学精品课程建设网站的文献资料,主要包括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课件、教学录像等方面的内容。

二、结果与分析

(一)教学教材与参考教材

表1教材选用情况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材的先进性是教学内容先进、新颖、前沿的基础,所以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对于分子生物学课程来说,教材的重要性更是毋庸质疑的[3]。国内的分子生物学教材中一些教学内容和概念相对老化、陈旧、时效性较差,与国内教材相比,国外一些优秀的分子生物学类教材具有系统性、先进性和启发性的特点。由于分子生物学知识深奥,对英语基础好的学生,使用英语教材是可行的,但对英语基础差的学生可能造成英语和分子生物学课程知识均不能学好,所以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7.0%的课程选用了英文原版或影印版教材。鉴于学生之间的外语水平差距很大,59.5%的课程选择英文参考教材与中文教材相互补充,力求授课内容的系统、凝练,并与国际接轨。

(二)教学课件

表2教学课件选用情况

分子生物学知识学习难度比较大,目前高校均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能更好理解所学的重要概念、原理和分子生物学过程,因此制作高质量的课件是提高多媒体辅助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50%的课程采用传统中文课件,只有8.1%的课程选用英文课件。英文课件对学生思路的拓展在今后其他专业课的学习乃至个人科研过程中都会体现出来,但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内容多,范围广,有一定深度,学生很难透彻理解和掌握。为了解决学生对专业英文词汇的陌生所导致的抵触情绪,英文课件中复杂的陌生词汇和每一知识点的术语进行中文注释,更加利于学生的学习[4],所以35.1%的课程选择中文与英文相结合的方式。

(三)考试试卷

表3试卷语言选用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64.9%的课程试卷中不涉及英语。英文试卷可以体现出学生对一些专业进展和前沿知识的掌握程度,但全英文的试题会使英文较差的同学无法正常发挥真实水平,所以只有5.4%的课程选用英文试卷。为了防止英语基础差的学生对分子生物学教学产生抵触情绪,在试卷中设置了一定比例的英文解答题目,这更符合应用性本科高校的特点,使英文好和专业学科知识掌握好的学生,在试卷上都有展示空间,以便真正体现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调查结果显示29.7%选用中文和英文相结合试卷。应该注意的是需依据学生总体素质适当调整中英文试题比例及试题类型,总体上看,英语试题分值可占总分的30-50%[5]。

(四)课堂讲授

表4授课语言选用情况

分子生物学课时紧张,教学任务重,学生的学习压力也大。从语言大环境上来说,英语在中国不是社会主流语言,也不是第二语言[6]。英文教学不仅对学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同时对老师有极高的要求,资料显示现在很多学科教师不能全面驾御英语,所以67.6%的课程选择全中文授课,以保证教学顺利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没有课程采用全英文教学,只有2.7%的课程,也就是个别重点院校尝试以英文为主的讲授方法,个别难懂知识点和术语用中文解释,这也需要学生的英语水平要达到一定的层次,才能够更加轻松地理解和消化课堂上的知识。而英文基础较差的学生则采取保守措施,使用中文为主进行教学,一些重点专业词汇和知识点用英语重复强调,这样能够两者兼顾,不会出现学生放弃学习的情况,教学效果也会更好,此种教学方法达到29.7%。

三、结论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在高校分子生物学课程中渗透英语教学的比例较低,50%以上的精品课程在教学教材、课件、试卷和讲授中采用全中文形式。在分子生物学教学过程中,特别是精品课程建设中进行英语教学的渗透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首先是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要坚持双语培训,使教师自身素质不断巩固和提高,具备广博的系统知识结构、扎实的英语基本知识和听说读写的交际能力;其次通过多种渠道,比如专题讲座、小组讨论、英语角等使学生更多地接触英语,特别是本专业的术语、语句,听懂课堂用语,逐步进入英语语言环境。另外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合适的英语比例,采取中英文结合的教学方法更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院校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对英语所占比例进行调整,使英语在分子生物学教学中真正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徐启江,丁国华.双语教学模式在分子生物学课程中的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2008(5):57-59.

[2]张雨.地方本科院校双语教学建设刍议[J].教学研究,2012(1):140-141.

[3]刘权.使用英文课件进行生物化学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教师,2011(21):47-48.

[4]刘灵芝,肖亦农,孙军德.开展微生物学双语教学实践中的启示[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5):115-118.

[5]倪晨晨.浅谈“双语教学”[J].读与写杂志,2011(12):94-95.

作者简介:

精选校本课程总结篇5

关键词:《纺织材料学》;精品资源共享课;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5-0151-03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的改革处于新的发展时期,中国教育部门决定在“十二五”期间继续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资源共享课肩负着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任。这需要我们准确把握本科教育改革发展的脉络和动向,进一步加强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理论与实践探索,更好地为国家、地域和行业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各类人才。作为纺织类地方院校,武汉纺织大学在《纺织材料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升级与建设中,通过努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形成了自身特色。

一、课程建设内涵

1.课程。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课程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课程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课程是学校一切教学活动的中介;课程是对学校进行管理与评价提供标准。课程是教学的主要构成体,教学工作最基本的任务是课程实现的。教师主要通过授课,向学生传授知识并提高其各方面的能力与素质。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中,必须建设高质量精品课程,提高教育质量。

2.精品课程建设。精品课程的建设研究及其重要性[2]。精品课程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火车头。精品课程是高校课程中通过建设与提升的“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高校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的最重任务是课程建设,精品课程建设的战略意义体现在对高校教学水平的提升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精品课程建设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能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方法,教学成效突出,具备一定的示范和辐射推广作用[3]。相比较而言,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目的是以资源共享的方式建设优质课程,通过课程来体现先进教育思想与理念,表达教学规律,展示教师先进教学技能和手段,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其形式是一种通过网络传播的开放课程[4]。因此课程建设是一个载体和平台,通过它,可以促进学校教学团队的建设,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更新和优化教学内容,加强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采用,编写有效教材及课件,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的优势,最终达到全面提升教学水平和质量。高等学校本科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学校的课程建设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密不可分。精品资源共享课肩负着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任。例如,武汉纺织大学的办学理念是“现代纺织、大纺织、超纺织”。纺织学科史湖北省的优势学科,因此它既决定了《纺织材料学》课程建设的理念、内容和手段的先进程度,也决定了《纺织材料学》课程建设在师资队伍、科研水平、教材质量、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水准。另一个角度,《纺织材料学》课程建设也促进了学校师资队伍,促进了学校科研与教研发展,促进了专业教材建设,促进了教学内容更新,促进了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各环节各方面的改革与水平的提高。因此,武汉纺织大学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是学校办学理念具体表达和学科建设水平的综合反映。

3.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根据教育部文件的精神,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要求教师和学生为教学主体,包含社会学习者;课程性质为基础课和专业课,通过网络共享学习。精品资源共享课是原国家精品课程的转型升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受众面广,既服务于高校学生,也服务于社会学习者;课程资源完整、系统,以国家提供的网络平台为依托,适合网络传播学习;精品资源共享课需经过学校、省、国家逐级建设,通过教育管理部门口径管理和申报,逐步达到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目的在于推动学校优质特色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服务于学习者。其课程体现在:真正参与教学的课程负责人,真正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真正具备自主知识产权内容,真正完整的全程教学,真正先进开放的网络教学平台,真正的学习与互动。

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

1.国家开放课程的背景。2003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国家启动了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项目,通过若干年分批建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到2010年,国家共建设了3910个精品课程。此外,各省市和学校还建成了更多的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目前,国家精品课程存在如下问题:国家精品课程开发共享程度不够;各校课程网站结构繁杂;网上资源许多不能共享;教学各类资源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课程网站互动环节有待进一步加强;重评审轻维护。因此,提高精品课程质量势在必行[5]。教高[2011]6号文提出[1],开展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按照技术标准,对已经建设的国家精品课程进行升级改造,建设一批资源共享课。即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高校人才优势和知识文化传承创新作用,组织高校建设一批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广泛传播国内外文化科技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展示我国高校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独特的教学方法、丰硕的教学成果。

2.国家精品开放课程构成。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包含两类课程,一是项目名称为“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的网络传播名称“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二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即原国家精品课程的升级。这两类课程侧重点不一样,存在一定的差异。服务对象:精品视频公开课以大学生为服务主体,面向社会大众;精品资源共享课则是供教师、学生、社会学习者学习使用。课程目的:精品视频公开课以提升社会大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为目标;精品资源共享课则是提供课程资源共享,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达到给教师、学生、社会学习者学习目的。课程性质:精品视频公开课限制为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视频课程与学术讲座,其特色在于科学性、通俗性、趣味性、文化性及思想性。课程基础:一是现有的国家精品课程升级,二是新特色课程建设。即以名师名课为基础,通过校、省向国家推荐,遴选依据在于课程的完整性。通过课程团队的教学水平与课程实践,着力体现课程的思想性、科学性、生动性和新颖性。课程资源:精品视频公开课类似百家讲坛,选题源于课程又异于课程,内容为学科前沿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讲授要求深入浅出,课程一般只有数讲;精品资源共享课以课程资源系统、完整为基本要求,以基本覆盖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为目标,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以量大面广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为重点。建设规划: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进展情况是,2011年开始,已有75门课程在“爱课程”网上线。2012年申报534项,第一批218项,第二批(限期整改)150项,不符合要求166项,预计“十二五”期间建1000门。对于精品资源共享课,“十二五”期间,教育部将在原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成果基础上,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优化结构,通过“本科教学工程”支持建设5000门部级课程。

3.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旨在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着力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经过校、省、国家三级建设,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的优质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其步骤是:2012年和2013年重点开展原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建设,采取遴选准入方式选拔课程;从2013年起,结合发展趋势和教学改革成果,采取招标建设和遴选准入两种方式建设一批新的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要求如下:教学队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主持建设,包括专业教师和教育技术骨干;教学内容,涵盖课程相应领域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典型案例、综合应用、前沿专题、热点问题等内容,具有基础性、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适应性和针对性等特征,严格遵守国家安全、保密和法律规定,适合网上公开使用;教学资源,服务教与学,系统、完整、资源丰富、充分,注重课程资源的适用性和易用性;技术要求,达到《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技术要求》。

4.精品资源共享课课程特点。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是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它要求关注课程的历史积淀、课程基础性质、带头人、团队结构、现代教育思想、特色的展现、教学效果水准、课程地位与示范性等。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更强调资源丰富、课程的完整,要便于网上学习。

三、《纺织材料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

1.背景。基于学校的历史和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定位,武汉纺织大学始终把纺织学科作为学校优势和特色学科。作为纺织专业基础课程的《纺织材料学》,是一门基础性、纲领性课程,成为了纺织类的教学重点,它既需要完成人才培养的任务,也需要带动纺织专业的其他平台课程,共同完成专业的建设,同时对其他专业课程建设具有指导性作用。《纺织材料学》课程是纺织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平台课程。2012年,《纺织材料学》课程开展了原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

2.人才培养背景。结合学校人才的培养要求,提出了适应产业转型的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纺织学科课程体系结构为:课程体系是以数理学科为基础,以纺织学科为核心,以材料学科为前沿,以人文艺术为引领,以实践能力为导向的,基于纺织学科大类知识结构的“平台+方向模块”课程体系。这个课程体系的实施中,要求以纺织材料学为纺织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打造成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以纺纱学、针织学、织造学、织物组织学等工程技术类课程为纺织专业平台课程,打造成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纺织类其他主要专业课程建设为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3.《纺织材料学》课程建设节点。《纺织材料学》是纺织工程专业基础课。改革开放后,纺织工程专业就成为学院首批本科专业,作为原国家纺织工业部的部属院校,纺织工程专业也是学校的优势特色专业。《纺织材料学》同时进入了教学环节,开始了课程建设。随着纺织工程专业改造的不断进行,纺织材料学课程也在不断地进行着变革与发展。

1987年,纺织材料学课程被学校确立为6门重要建设课程之一。

1993年,纺织材料学课程被学校确立12门重要课程之一(首批);

1996年,纺织材料学课程评为校优质课程;

2000年,纺织材料学课程评为湖北省优质课程;

2004年,纺织材料学课程评为校精品课程;

2005年,纺织材料学课程评为湖北省精品课程;

2009年,纺织材料学课程获得部级精品课程;

2012年,纺织材料学课程获得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建设,参加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评选;

四、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组织措施

1.总则。教育部制订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计划,并按照普通本科教育的特点和要求,制订课程建设计划和遴选、评价标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和使用,并按照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要求择优向教育部推荐课程[6]。

2.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主体。高等学校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主体。按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各方面要求,学校必须根据自身的办学理念,从特色优势学科中精选课程,组建团队建设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实行学校和主讲教师负责制,确保课程质量,通过单一渠道并向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择优申报课程。

3.武汉纺织大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组织措施。2012年10月18日,由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和湖北省教育厅主办、武汉纺织大学承办的教育部2012年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培训会议在武汉举行,与会者通过培训深化了认识,认清了形势,明确了目标,启迪了思维。武汉纺织大学为加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采取了如下措施:一是建立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和发展的长效机制、合理的课程建设规划。如基于学校办学特点现实,首批确定《纺织材料学》等四门课程转型升级。二是实行课程建设责任制,建立了校、院两级精品课程建设领导小组。武汉纺织大学的课程建设领导小组主要由教务处、学校督导组、重点院系领导、学生工作口领导、主要职能部门及资深教育专家组成,我校教务处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和建设。如《纺织材料学》课程建设院级领导小组由纺织学院院长负责,由课程负责人具体组织实施。校院两级领导小组,协调相关部门,制定出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目标与任务、建设阶段成果与节点、建设保障措施、评判与推广机、激励措施等。三是明确课程负责人制度。如《纺织材料学》课程负责人由长江学者徐卫林担任,“纺织材料与加工”教学团队为部级教学团队。

武汉纺织大学作为教学服务型高校,必须选取若干个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学科作为重点学科并给予政策和资金的倾斜,切实做到“重点学科重点建”,“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把有限的财力集中使用到重点学科建设上去。一般来说,重点投资的对象,一应是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的学科;二应是已有深厚的基础、较强的实力,并具有明显的特色与优势的学科;三应是能代表和反映学科主流方向,符合现代科技、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学科;四应是有部级、省级重点实验室的学科。因此,纺织材料学课程的建设资金是有保障的。武汉纺织大学2012年申报的“纺织材料学”课程已经通过省教育厅组织的评审,获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建设。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Z].教高[2011]6号.

[2]姚恩全.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6,(6):88-90.

[3]教育部.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Z].本科,2009.

[4]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Z].教高[2011]8号.

[5]于洪涛,等.国家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7):406-408.

[6]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Z].教高厅[2012]2号.

基金项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资助项目(中纺协函[2011]74号)

精选校本课程总结篇6

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的重要性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校学术水平、教学水平和教学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在认真做好特色专业工作的基础上,以学生受益面大的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为精品课程建设的重点,兼顾学科与专业分布和发展需要,坚持重在建设的原则,构建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吸引一大批一流的教师授课,探索出创一流教学水平和培养高水平教师的新途径、新机制,把教学思想、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几个方面的改革整合为一体,推进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和教育技术的改进,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明确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的目标,切实制定好相关制度

1.方案明确,制度规范。按照学校教学基础建设工程要求,认真制订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明确建设目标、工作思路和保证措施。参照教育部、省教育厅精品课程评选办法及标准,制定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精品课程评选办法、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等相关文件,为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奠定基础。

2.逐课推进,整合建设。学校下达工程实施方案及相关文件,提出工作要求。各教学单位根据任务要求,在仔细分析本单位课程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精品课程建设计划。学校统筹审定各教学单位建设计划后,与各教学单位签订精品课程建设协议,明确目标任务和进度要求,各教学单位根据要求组织实施。各教学单位要从学校发展的高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整合优化专业课程资源。认真研究自身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课程建设整体规划,把精品课程建设纳入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抓课程建设,根据各自实际情况提前遴选出准备重点建设一批课程,做好近期和长期精品课程建设规划。有计划、有目标、分阶段、分层次地开展精品课程建设。从课程建设规划和目标来说,就是分步骤实施精品课程建设,成熟一个确定一个。从课程建设的层次来说,就是逐步从单门课程建设发展扩大到系列课程,以至于更高层面的整合性、综合性课程建设。

3.制定精品课程建设立项、管理、验收办法。对于精品课程的遴选,采用课程建设项目申报立项制度,以项目的形式,课程申报自评,教学单位初评推荐,在通过学校组织的公开答辩和专家论证后才能确立为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在建设期内,学校将根据建设任务和要求,实施动态监控,保证精品课程建设质量。根据课程建设验收标准,要求每门课程将精品课程立项时的情况与精品课程建设验收时的情况进行对照,并按照《精品课程验收办法》申请验收。立项的精品课程经过一阶段建设后,不一定成为精品课程,只有验收达到精品课程建设的标准的课程,才能正式命名为校级精品课程,择优推荐参加次年度的省级精品课程评选。对于未能按期或按质完成课程建设任务的,学校将视情节对课程负责人作出相应处理。如果出现建设迟缓、出现重大教学事故、建设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将根据情况中止建设项目,停止建设经费资助,另行滚动填补其他课程。

4.适时总结,推进提高。精品课程建设每个周期结束后,学校主管部门都要认真总结前一阶段工作得失,针对存在的不足,制订整改措施,改进下一阶段工作,提高精品课程建设水平。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全部结束后,学校将全面总结工程实施所取得的成果,表彰成绩突出的教学单位和个人。

处理好精品课程与其他基础建设工程的关系

1.以品牌特色专业建设工程为基础,抓好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围绕品牌特色专业来进行精品课程建设,加强精品课程建设与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结合力度,有利于高校建设各自具有影响力的品牌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建设是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的突破口和切入点,也是建设品牌特色专业的具体解决途径。无论什么专业,也不管采用什么样的培养方案,最终都要体现在具体的教学计划上,而教学计划的核心内容就是课程体系,即专业的培养方案都要通过具体的课程教学来实现。有了完善的课程体系,才能有完备的专业培养方案。因此品牌特色专业需要有精品课程来支撑,品牌特色专业最终要落实到精品课程建设上来。各高校要打造自己的品牌特色专业就必须在精品课程的建设上有长远的规划,以突出主干专业为基本原则,使之不要过于分散,以便着力建设具有品牌特色专业。精品课程的含义不仅是要上好这一门课,而且是一项包含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管理、教材和实践教学设备与实训基地在内的系统工程,如果一个专业的核心课程都是精品,将这些精品课程有机结合起来,这个专业理所当然地就是一个品牌特色专业。

2.要做好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必须推进现代教育技术提升工程。整合各教学资源管理平台,构建教育资源网络,加强彼此间的合作与交流,实现资源共享,确保精品课程建设与素材资源建设协调一致,提升精品课程的整体水平。每门精品课程的开发都离不开相关教育资源的支撑,事实上精品课程开发大量的工作是素材资源的收集和制作,而这些缺乏有效管理的教育资源又难以收集和共享。如果我们能将分散、无序的资源整合起来,使教师能方便、高效地将其利用于精品课程建设之中,将极大地缩短精品课程的开发周期、降低开发成本。因而,学校在鼓励教育资源建设的同时,应该着手解决好资源的管理和共享问题,切实推进现代教育技术提升工程。

3.要做好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必须做好教学名师培养工程。实行精品课程建设岗位负责人遴选制度。要求精品课程建设岗位负责人是学术水平高,教学效果好,深受学生爱戴的教学名师,应具备教授职称,并担任课程主讲,由其负责精品课程的教学组织、改革与建设,履行相应的基本职责。同时,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和精品课程科研工作,丰富精品课程的内涵,保证精品课程能够持续发展。精品课程建设需要后继有人,青年教师的培养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它直接关系到精品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结合精品课程建设的需要,落实青年教师培养计划,使青年教师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制定培养计划时,要针对每个青年教师的实际,充分发挥其业务专长,使各种类型的优秀人才尽快脱颖而出。其次,通过组织青年教师观摩、参加各种教育教学研究实践甚至出国留学,以拓展学术视野。在这个过程中,课程负责人要带领他们参加相关的教改项目和教学研究课题,引导他们撰写教学研究论文和参加教材建设,指导和帮助青年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

提供保障措施,切实做好精品课程建设工作

在组织管理上,学校实行宏观管理,教学单位监督指导,课程建设岗位负责人具体组织实施的体制。学校工作的重点是经费支持、政策保证和组织验收,课程建设的过程和重点在教学单位。

1. 认真建设精品课程,加强管理和指导。实行评估――建设――再评估――完善的全过程,将立项评估、中期评估、验收评估、验收后跟踪衔接起来。在评估中,精品课程建设岗位负责人对精品课程建设全面负责。对立项的精品课程,学校实行跟踪评估,采取滚动竞争的方法,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确立后,每门课程每年必须向学校提交精品课程建设成果年度报告,接受学校组织的精品课程建设中期评估。在评估中实行同行专家评估与学生评估相结合。对不按学校要求进行精品课程建设的课程取消立项,对不符合精品课程条件的课程不予以认定。

2.积极建立精品课程支持、激励机制。经二级学院推荐确定的符合专业建设需要的重点课程,经学校评审符合立项条件,予以立项,对每门立项的课程,学校提供一定的课程建设经费,分年度视课程建设情况下拨;经评审鉴定优秀者给予经费资助的同时,确立为校级精品课程的评选的重点对象,并以扶植培育为省级精品课程。对课程负责人,由学校颁发聘书,按年度颁发岗位津贴;对主讲教师,在教学工作量方面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通过激励机制的建立,吸引了一大批名教授参与本科教学和精品课程建设,给本科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经过几年的精品课程建设,我校摸索出一套精品课程建设的初步经验,在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Z].2003.

[2] 余胜泉,朱凌云,曹晓明.教育资源管理的新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2003(9) .

[3] 张敷荣,张武升.建国以来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回顾与展望[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0(4).

[4] 北京市组织的精品课程网上资源运行情况专题调研及主要结论[J].中国大学教学,2006(5).

精选校本课程总结篇7

关键词: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斯基尔贝克程序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2-0072-02

2006年开始,徐州市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我校”)尝试将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教育引入课堂,到2009年校本课程教材《经典诵读》初步编订试用,再到2011年真正开设专门的经典诵读课程,并编制了完整的大纲、教学计划和考核方案到通过多种手段检测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已经走过了近六年的历程。回首整个过程,在欣喜之余,更多的是对过去不足的反思和对未来充满信心的期待。

一、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情境分析

当前,中职学生的整体素质不高,缺少良好的行为习惯,而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企业的需求与家长的期望,都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就中职语文教学而言,“应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等语文基本功的训练,提高学生掌握语文工具的能力,并藉此来提高他们文化素养。同时,通过语文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自立自强、勤劳质朴、诚实守信、艰苦奋斗、敬业爱岗、勇于进取、不断革新、自主创业等高素质劳动者的优秀品格”。我国的传统经典、诗文佳作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选择。中等职业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为家庭、学校、社会三方服务,采用访谈、座谈和调查问卷等形式,在教师、学生、家长、用人单位中展开专题调查,分析如下:①经典诵读不仅可以让学生加强语言积累,提高自身文学修养;②从教师的角度看,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的开发可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职业学校文化课开辟出一方新天地;③从家长的角度看,经典诵读中对于“孝”、“悌”、“仁”、“爱”的颂扬可以有效改善亲子关系,有助于建立和谐稳定的家庭关系。

二、目标确立

1.核心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具体目标。①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由理解到热爱,进而激发对于故乡、祖国的孺慕之情;②帮助学生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浸润灵魂、学会做人做事,成为高素质的职业技能人才。

三、课程实施方案

根据内容、篇幅、难易程度等因素,将校本教材《经典诵读》中的12篇作品分为四个部分,分别在四个学期实施。

学生入校后,第一学期核心为“规范行为、培养习惯”,精选《弟子规》、《朱子家训》;第二学期核心为“加强文史知识、提升基本素养”,精选《三字经》、《千字文》;第三学期核心为“品读传世经典,拔高思想境界”,精选《论语》、《孟子》和《励志诗歌》;第四学期核心为“树立远大理想,学习处世金典”,精选《大学》、《中庸》、《菜根谭》、《颜氏家训》、《围炉夜话》。按照由浅入深的原则来编排,梯度性明确。第一二学期的篇目多为全篇,以诵读记忆促进内化,三四学期的篇目多为节选,以品味感悟引领反思。课程教学由优秀语文教师承担,教学计划为每周两课时,总计160课时。

四、课程教学的实施

1.结合中职学生的具体特点,将课程实施分解为三大部分:①晨间诵读、声声入耳。“一日之计在于晨”,在学生清晨进校伊始,即组织其大声诵读经典,让他们在琅琅书声中接受每日灵魂的早餐,神清气爽地开始一天崭新的生活;②常规教学,关注细节。专门聘请学识渊博的语文教师为每班开授每周两节的经典诵读课。在课堂上,教师结合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地辅导、引领,帮助学生读准每个字音、理解每句经典;③多样激励,保持热情。不定期地举办各种类型的活动,在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全方位检验的同时不断激发诵读经典的兴趣和热情。例如,在学校宣传栏内开辟“经典天地”展示学生在诵读经典中的生成性产品,如摄影作品、手抄报、趣味知识等;开展“趣味诵读大赛”,鼓励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个性诵读和多种形式的诵读展示;评选“诵读高手”,鼓励学生在领会经典深刻内涵的基础上张扬个性、彰显自我……此外,还组织学生到企业和家庭中去展示经典诵读的学习成果,利用社会和家庭的力量为经典诵读注入新的活力。

2.师资培养。①走出去——每学期选派部分开展经典诵读教学的语文教师外出参加各级各类的专题培训,帮助他们提高自身对于经典的理解层次,掌握更为科学的经典诵读教学方法;②请进来——不定期地聘请外校名师、心理专家、行业尖兵、技术骨干、创业典型到校内为师生开展讲座,帮助他们明确经典诵读的意义和价值;③同济互助——经典诵读教师每月至少组内团队教研一次,分享和交流自己的教学经验和体会,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进度,制定检测活动的方案,总结课程开发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同济互助、共同成长。

五、课程重建与反思

虽然《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已经走过了近六年的历程,但至今仍然在结合教学实际和效果反馈对本课程进行调整和完善。2012年10月起,我们再次组织教师对于《经典诵读》校本教材进行重新编订。过去的六年中,学生通过日积月累的经典诵读发生了潜移默化的转变。正如孔子所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精选校本课程总结篇8

2020年我校承担了“国培计划”—中小学“一对一”精准帮扶培训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得到了高教社的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导,也得到了各基层中学的通力协作,项目进展顺利。现就我校项目实施工作总结如下:

一、项目实施的基本情况

2020年我们承担的中小学“一对一”精准帮扶培训项目参培学员60人,参培率100%;在全体管理人员的精心管理下下,辅导老师兢兢业业,学员们学习积极性高,培训过程严谨、轻松、愉快,活动形式多种多样,达到了培训的真正目的,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培训期间,我们聘请了一批知名教授、优秀教研员和教学一线骨干教师组成的“三结合”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为学员带来了一场场学术盛宴;开展了学员交流研讨、示范课、说课评课、教学观摩、教学研讨等教学活动;培训活动安排合理、内容丰富、效果良好。经过历时一个月的集中培训与校本研修混合式学习,全体学员为国培交上了圆满的答卷,明晰了专业发展路径和方法,涌现出了一批研修成果和优秀课例,切实提升了课堂教学能力,并初步形成了以问题为导向聚焦主题开展以同课异构、异课同构、一人多轮等多形式的校本研修常态化机制。

二、项目实施的主要做法

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提高站位

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充分发挥领导力。为确保我县“国培计划”项目顺利完成,成立了以县教育局分管领导为组长的“国培计划”项目实施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进修学校,具体负责项目的日常管理工作,为顺利推进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进修学校、接培学校、基地学校的校长全程参与了集中送教活动,特别是中学的三位主管校长,全程参与导师团每次送教前的交流研讨会、送教后的总结分析会,给了大家极大的信心和鼓舞。可以说领导的重视程度体现了项目的重要程度,也是本次国培项目成效显著的重要原因。

为加强管理,使项目取得实效,分别出台了项目的《实施方案》,对培训原则、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和组织领导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并明确要求:葫芦、冯家寨、大平台三个学校必须把“国培计划”纳入常规工作,列入教育局对学校的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参培教师返校研修过程中必须在所在乡镇进行推广使用,真正起到骨干示范作用;凡培训未合格的教师,一律不得参与各类评先评优。从而在制度和组织上为培训工作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领导的重视程度体现了项目的重要程度,也是本次国培项目成效显著的重要原因。

(二)优化团队,保证质量

这次国培送教下乡培训,我们组建了项目指导及实施团队,形成了指导团队、专家团队、和后勤保障团队三支力量。

管理指导团队包括局乡校(校长)三级行政管理团队和班主任、协作组三级班级管理团队,这支力量主要起到了行政推动和组织管理作用。

专家团队由外聘专家、一线名师、优秀教研员和我校专职培训教师三方面构成:我们按照“围绕需求定课程,围绕课程选专家”的原则来选聘专家名师,选聘的6位高校专家教授都是由主办单位推荐,我们选聘3名中小学名师和优秀教研员是通过当地的名师资源库,结合其现任教情况选聘。

后勤保障团队也是由县乡校(后勤校长或主任)三级构成,这支力量主要是为学员提供安全舒适的学习生活保障。

培训团队各自任务具体,职责明确,相互协作,优势互补,保证了项目实施各环节行动路径清晰,组织分工具体,方法措施得当,目标落实到位。

(三)加强防控严格排查

一是高度重视疫情防控。明确专人负责,把学校联防联控的工作要求细化到每一个培训环节、落实到每一位学员,坚决防止疫情向校园输入扩散。培训期间一律佩戴口罩。二是每天对校内区域进行消毒处理,对报告厅、办公室、厕所等公共场所逐一清洁打扫,并实施消毒防疫。三是对进入校园的所有人员,一律进行实名登记,接受体温检测和出示健康码。

(四)健全制度,规范运作

为把本次国培项目做优做实,使我县承担的送教下乡培训能够按照培训指南要求,不走形不变样,我们按照项目实施方案,明确了工作人员岗位职责,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主要包括有:《学员手册》、《学员守则》、《班委会工作条例》、《优秀学员评选条件》、《学员请销假制度》、《学员学习考核办法》。为了细化管理,学校还制定了《培训方案》、《培训管理细则》。班主任组织学员不定期召开座谈会,了解学员的意见和要求,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及内容及后勤服务保障。做到精心管理,规范实施,过程落实,不走过场。活动过程中,要求每位学员认真学习,按时活动,积极完成交办任务,班主任定时或不定时地对学员进行考核,确保了学员出勤质量。学校严格执行管理制度,责任落实到人。在培训过程中,在管理上没有出现问题,与管理制度健全和管理人员执行到位有很大的关系。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全方位保证了项目能够有规可依,按规实施。

(五)精心谋划,务求实效;

1、科学遴选项目接培学校和参训教师

接培学校的选择:依据“如何上好一堂课”研修主题,我们几次开会研究接培学校,以求项目效果最大化。我们广宗有8个乡镇12个中心小学,南北狭长,乡镇中学有大有小。基于便于学员管理、便于学员集中、学校基础设施好、地理位置好、发展水平好便于协作研修这几方面,结合学校实训条件、教师教学能力等情况统筹考虑。

参训学员遴选:在送教乡镇辖区内,主是是基于三方面考虑:青年教师积极性高、培训需求相近、助力提升空间大。故而选择了葫芦、冯家寨、大平台三个中学的数理化学科教师参训。

2. 训中抓重点,学以致用。

在培训期间,还指派专人担任培训班班主任,对学员到勤、学习参与、作业完成情况进行量化管理。我们安排管理员和坊主就坊员在线上学习情况进行指导、对坊员所做的作业进行批阅,定期对坊员在线学习情况进行通报,及时通知“后进”坊员及时在线学习,使每位坊员的成绩都达到90分以上。线上学习,是坊员研修的一项重要内容。研修网平台为坊员提供了优质的课程,如何让坊员按时完成课程学习任务,取得线上学习效果,县进修学校管理层面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除了在“微信QQ群”及时发成绩通报外,还汇总坊员所在学校的集体成绩,全县通报。

在整个培训期间,专家团队从教学整体设计、课堂教学设计以及信息化教学三个方面为学员进行培训。培训课程包括职业教育政策文件解读、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现有课程结构分析、教学设计与评价、说课的程序与技巧、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信息化教学设计、微课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PPT的制作与美化等内容。在培训过程中,根据接培学校的需求,在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同时,还对学员进行指导,从课程结构设计、幻灯片、说课稿、录制说课视频等多方面对参训教师的公开课进行了完善指导。专家团队还采用讲授、示范与实战演练相结合的方式,拓展学员们的思路,通过举办小型说课会,为教师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实实在在帮助受训老师们解决如何“上好一堂课”和“建好一门课”的问题。

3. 及时督导,扩大效果。教师培训是一种高度专业化的活动,它不仅需要先进的培训理念、高水平专业化的培训团队、科学完善的培训方案,同时还需要严密的管理监督保障。在本次培训中,为达到培训效果的最优化,我们在培训的管理监督方面也采取了比较得力的措施。具体表现在:一是主管校长负责制和学科管理员制,每个学科为一个小组,都推选一名管理员。全面负责本小组学员的学习、生活及沟通联系工作。二是严格考勤,精细化管理,保证了培训的质量。此次培训严格考勤制度,原则上不允许替换、请假等事宜,各基地学校根据学员跟岗阶段的考勤及其表现给予评价反馈,这种约束机制保障了良好的出勤率,没有出现无故缺席的现象,将培训工作扎扎实实落到实处,避免流于形式。三是积极引领各位学员成为培训的主体,开展交流研讨、经验介绍、成果展示等多种方式,充分发挥参训学员的聪明才智、集思广益,同生共长。培训在管理员的组织带领下,以学科小组为单位,通过研讨、小组活动、微信群主题讨论等多种形式,组织学员就本次培训过程中的收获与感想、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教师成长体系等多方面的热点问题充分讨论、互动交流、发言研讨。

项目特色:

突出创新,彰显特色

特色一:实行“切块打包”责任制。

“切块打包”是参训学员指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管理,而讨论时按学科进行分组,由各学校主管教师培训的副校长负全责。从参训学员的通知、召集、报到签到、领取资料到乘车、听课、上报材料,主管校长全程管理。有效地保证了签到率、听课率和按时上报资料,保证了工作效率和培训效果。每一次活动,都要求活动基地有方案,有督查,所有细节均有主管校长负责落实。

特色二:局领导全程参与,调动积极性

主持人在活动中有序而灵动地组织、串联、协调活动的各个环节,胸有成竹地驾驭活动的进程,与其他授课专家教师配合,机动灵活地处置授课中的各种情况,可以有效地保证学员参训期间学习的高效、保证与授课专家的沟通畅通。我们特意选派县教育局师教股股长祝海兴同志全程担任集中培训主持人工作,负责组织课堂纪律、简介专家、穿插引导和组织答疑。

三个学科,各有一名学科带头人出任管理员,主持分组讨论活动,帮助学员养成在课堂中的有效提问、互动交流、注重实效的培训学习习惯并跟踪培训全程,课间组织一些热身活动,处理协调临时事件。以学科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交流,各小组分别提交作品进行评价。制定可执行的方案,组员之间及时交流沟通,解决问题。集中分学科教研。在对教学设计深入研讨的基础上,由各学校教师代表登台献课,大家观课议课,再进行反思,对已有教学方案,从教法、学法、课堂评价等方面做了修改,在课堂实施方面做了优化调整,最终在大家集思广益基础上,形成更加完善的教学设计。多次的展示、汇报、小组讨论等,让老师们在培训过程中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增强了的团队意识,有助于老师们去培养自己的学生。这保证了培训中的每个环节实施到位,从而催生出了培训的实效。实践证明,这样做学员积极发言,课堂效果好。

三、关于今后培训的设想、意见、建议

(1) 科学规划,精心设计

在今后的培训中,我们将认真总结经验,反思本次培训的不足之处,尤其要重视学员的反馈意见,查缺补漏。在培训方案设计上充分考虑培训设计方案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做到理论和实践结合,确保培训质量。

(2)及时部署,通畅运行

本次培训项目管理团队及基地学校通力合作,以一种高度的热情和奉献精神圆满的完成此次培训任务,肯定态度的同时也要注意任务的调配。今后的培训提早进行任务的安排部署,减小对基地学校工作强度分散,保证培训的顺畅进行。

(3)保持特色,不断创新

上一篇:矿业公司财务管理制度范文 下一篇:无偿献血条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