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形散神聚

时间:2022-10-26 04:41:02

语文教学要形散神聚

语文素质应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语文知识,即汉语知识、逻辑知识、文学知识、语法知识等;二是语文技能,它不仅包括听说读写能力,还包括摄取知识及运用知识的能力:三是综合品质,即在丰厚坚实的知识基础上,熏陶渐染,逐步历练形成的兴趣爱好、思想情感、审美鉴赏、气质修养等品质.。

有一个教育学家早就说过:“作为一个教师,只把功课教好还远远不够,最主要的是关心学生健康成长。”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更要陶冶学生情感、净化学生思想、完善学生品格、使学生身心得到和谐健全的发展,使学生既具有诚信、宽容、坚韧等传统美德、又具有乐观、进取、开拓、创新等时代精神。这就是语文教学的“神”。对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着眼育人,因为学生的品质的优秀、人格的健全这比 他的学习突出更为重要,这是并不难懂的道理。

要突出“神”就必须有为之服务的“形”,一切科学、灵活、准确、有效的方法、方式、材料、途径都是“形”。下面从三个方面来说:

一、 课堂教学宜加大密度

语文学习不仅在课堂,更在课外,在整个社会生活中,体育,娱乐,交往、劳作、歌舞、音乐……无一处不蛰伏着语文,无一处不涉及到语文,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蛰身于课堂,蜷缩于教材,皓首穷经的做法早已过时。语文课堂必须发散眼光,向外拓宽。作为语文教学的主体,课堂阅读教学,必须加大课堂教学的信息度,不能孤立静止的谈论教材,分析教材,要知出知入。目前,因种种原因,学生的阅读面是相当狭窄的,这很不正常。语文教师应千方百计的把自己的知识通过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最大限度的灌输给学生,这是一种便捷可行的“代读”,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知识。这种做法还有一好处,是把课文放在知识网络中去教学,结合科学的、审美的、历史的、现实的知识去分析,使课文显得越发丰润和充实。

二、教师角色需转换更新

目前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充当布道士和解剖手的为数不少。有些教师充当着满腹经纶、一脸权威、看似循循善诱实则陈词滥调的布道士。课堂成讲堂,教师口吐莲花,唯恐讲得不够周详、不够深入、不够细致。学生成绩上不去,答题有误,教师则振振有词的说:“我都讲过了呀!”一句“我都讲过了呀”似乎足以证明教师职责已尽,全怪学生不争气了。

再就是充当解剖手,把精美的充满生命力的作品当花一样撕碎,或像解剖尸体一样,将一根骨头、一颗眼球,展示给学生,一脸严峻,满口术语,学生望而生畏,忘而生厌,望而却步。

教师上课离不开讲。“少讲精讲”,会说这话的人不少,却往往没有了下文。

有两种人的做法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导游和节目主持人。

教材所选,多为精品美文,佳作妙构。就高中教材而言,《我的空中楼阁》《绿》体现了意境美,《〈指南录〉后序》《左忠毅公逸事》体现了人格美,鲁迅的散文有着智慧的光辉和战斗的力量,孟子的散文体现着理性的深刻和论辩的锋芒。教师若不肢解课文,当好导游,像导游那样用精彩生动的内容、声情并茂的语言,散发学生的“游兴”,引导学生走入作品的优美的艺术境界,徜徉其中,撷英揽翠,流连忘返,那么,学生所面对的就不再是一壁冰冷的黑板,一本静默的教材,周边也不再是一堵厚厚的墙壁,而是一片丰富多彩的广袤景观,崇山峻岭、长江大河、鸟兽虫鱼、松涛流岚……学生随着“导游”去领略,去欣赏,去感悟,所获得的知识学养、审美情趣、性灵陶冶,岂不比空泛的讲析要轻松愉快和丰富得多!

再说节目主持人。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备受观众青睐,拥有不同知识层次、不同年龄层次的观众群。其实,这个“说话”节目,是很容易让人感到单调乏味、失去兴趣的,可在崔永元的主持下,一周一个新面孔,清新、朴素、自然、轻松、有趣。崔永元改变了一般主持人的滔滔不绝、一展唇锋的做法,他以一个倾听者的形象出现,话不多,却能诱导着别人就某一问题作客观的叙述,理性的思考,准确的评述,即使不爱说话的人,甚至口吃患者。到了实话实说,也都有了倾诉的欲望,欲罢不能了。

我们语文教师的作用绝不是把教材像面包一样细细嚼碎哺给学生,课堂也不应是一连串“审问式”提问的杂烩。然而现实中这样的要求做不到,教师常喜欢设计好问题让学生按照既定的答案去说一个是或非,评述马蒂尔德就必然是爱慕虚荣,评述焦母就必然是封建卫道士——如果有学生说出不同看法,教师也要千方百计的将其引导到所谓标准答案上来,千人一面,前任一腔,几十颗脑袋长在老师一人的肩膀上。试想,这样的教学对学生的成长到底有什么益处呢?不客气的说,是对学生主体人格的不尊重,是对学生灵性和创造性的戕害,是对学生思维品质的破坏。我们为什么不能像崔永元那样让人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呢?倘能,我坚信,对当代学生的思维品质尤其是创新求异思维的培养,对学生乐于动脑、乐于表述的良好习惯的养成都将是大有裨益的。

三、 教材外延要延展扩充

教材不能狭隘的理解为语文课本,而应是广义的。它包括三类—课本、教师、读物。课本中文质兼美的佳作名篇,教师奋力挖掘,尽取宝藏,授予学生,这是完全必要的。但“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仅靠课本中的几篇文章就能让学生具有丰富的文学修养、良好的语文素质无异于痴人说梦。

教师是一部教材,一部广博而生动地教材。一位品学双馨的教师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成为其一生师法的楷模,所以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高尚的道德、灵活地教法。教师要不断丰富提高,不断引入时代的活水,要以一种“人同此心”的心态去面对学生,以学生之所欲来决定自己的教学,把自己的品学灌输给学生。学生有他的求知需要和审美欲望,有他的生活感受和知识积累,有他的理解能力和学习潜能,满足他们求知的愿望,让他们读好读透老师这部教材。

读物是又一 教材。学生的阅读面狭窄的可怕,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主要是教育的大气候造成的。如何改变?我认为,在定位于语文教学散文化时,阅读读物就应是不可或缺的一课。

精彩的散文都有着突出的“神”、洒脱的“形”,让我们努力写好语文教学这篇散文。

上一篇:现代教育手段助推作文教学 下一篇:用“言”学“文” 谈“古”论“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