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探讨

时间:2022-10-26 04:22:17

农村金融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探讨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10-000-02

近年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推动下,以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为标志的新一轮农村金融改革稳步推进,农村金融在取得了较快发展的同时,也有力地支持了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变,传统农业向新型农业转变和传统农村向现代新农村转变,促进了城乡协调发展和农民增产增收,大大提高了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在成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由于体制、机制、历史以及自身等多方面的原因,当前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仍面临着一些日益突显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农村金融风险大、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的缺乏成为影响农村金融资源聚集和农村金融发展的巨大障碍。为此,要突破风险这一障碍,需要从化解农村金融风险的根源出发,根据农村金融面临不同风险的性质和特点,制定出完善的金融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切实防范和化解农村金融风险,维护农村经济环境的稳定,以实现有效提高农业投入产出稳定性的目标,使农村金融领域成为金融机构眼中风险可控、商业上可持续的业务领域,使农村金融机构成为经营效益日益好转、支农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村金融企业。

当前,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发展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到社会稳定乃至国家安全的战略性问题。近几年我国农业自然灾害频发、农产品价格波动加剧的严峻形势不断警醒人们,农业基础薄弱、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不强,仍然是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瓶颈。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强调“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间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农村金融作为现代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的血脉,其是否畅通以及支持力度的强弱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三农”金融服务问题的有效解决。因此,建立有效和完善的农村金融分担和补偿机制已迫在眉睫,一是当前农村金融机构的整体资产质量、负债能力、财务的可持续性、经营创新能力等方面都表现其具有比其他商业银行更突出的脆弱性,整体抗风险能力弱。二是农业作为弱质产业,生产周期长、季节性强,且资金收益率低、农产品附加值低、市场扩张能力差,加上目前农村金融服务主要以信贷为主的状况,自然形成农村金融有别于其他金融机构的风险特征。农村金融机构面临市场风险的传染问题亟需风险分担机制。

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当前,农村金融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的设立面临不少的现实问题,农村金融担保制度滞后,缺少专门为“三农”服务的担保机构;农村金融机构存贷款保险制度缺位,经营风险在逐步累加;农业保险发展缓慢,保险品种较少,农业保险的立法滞后且缺乏再保险机制;政府财力支持不够;农村金融市场发展失衡,缺乏有效的金融避险手段。为此,亟需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建立和完善以政府职能为主导、市场功能有机结合的农村金融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

一是要加强金融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建立有效的正向激励机制。着力加强与地方政府和财政、税务部门的协调沟通,建立健全支农金融政策与财税政策的衔接机制,积极推动对农村金融机构财税补贴政策的贯彻落实,不断完善协调机制,推动农村金融业务各项税收优惠和减免政策的有效实施,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贷款、粮、棉、油等政策性贷款和小额农户贷款的风险补偿和保费补贴力度。建立金融支农奖励制度,建立相关金融支农奖励基金,对信贷总量、增量和占比等方面达到考核要求的金融机构,定期给予综合性或单项性奖励,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将农村地区吸收的新增存款“反哺”农村,正向激励各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信贷投放,有效支持农村和县域经济发展。

二是要建立由政府主导的政策性分担与补偿机制。农村金融机构面对农村经济的弱质性、高风险性,只有在政府的保护下才能得到持续发展,通过对农村金融机构风险的分担与补偿方式来体现。首先,要建立国家财政贴补的常规机制,对于农村金融支持“三农”过程中,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形成的农贷损失,实行财政贴息补偿;扩大农村金融机构的规模和实力,必须建立财政增拨资本金制度;对于开展农村金融业务减免营业税、所得税,地方各级政府应少征或免征地税,切实减轻农村金融机构的负担。其次,要充分发挥中央银行对农村金融风险分担与补偿的特殊作用,通过降低中央银行支农再贷款利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存款准备金利率,允许农村金融提高呆账准备金、坏账准备金比率,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适度安排免息专项借款等措施来对农村金融机构进行补偿。第三,建议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及金融机构共同出资建立农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解决涉及政策性方面、自然灾害而形成的贷款风险补偿问题。对政策性因素形成的金融风险,在合理幅度内确定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风险分担比例,通过政策性贷款担保基金分担化解涉农不良贷款。

三是要进一步健全农村信用担保制度,不断创新抵押担保方式。首先,要以依靠政府财政扶持,建立专业性的农业担保机构,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为农民、农业企业进行贷款担保,解决其因缺乏有效的担保而贷款难的问题。其次,要大力发展以信用为基础的农户联保贷款和中小企业联保贷款。建立和完善农户资信评价体系,积极发放免抵押担保物的农户联保贷款,不断扩大农户贷款和农村微型金融的覆盖面。鼓励通过联保、担保基金和风险保证金等信用增级方式,向农村中小企业信用联保体会员发放中小企业联保贷款。第三,要创新抵押方式,扩大抵押物的范围,积极发展以农村财产抵押、权益质押为基础的多元化抵质押类信贷产品。根据农村实际发展需要,修改《担保法》的相关内容,适当增加可抵押物的范围,解决农民贷款缺乏抵押物的难题。

四是要加大农村保险业务创新力度,建立“信贷+保险”的银保互动机制。以行政村或乡镇为投保单位,以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为被保险人的意外保险保障计划,为外出务工农民提供旅途安全、意外伤害等小额保险服务。鼓励各保险公司针对农村客户需求和缴费特点,为农民专门办理简易人身保险。鼓励各保险公司加强与涉农银行业机构、农村信贷担保机构及相关中介机构的合作,以订单和保单为标的资产,探索开发新型的“信贷+保险”金融服务产品,建立农村保险与农村信贷有效结合的银保互动合作机制,破解农村小额贷款困境。推广农业小额信贷保证保险试点范围,防范和分散涉农信贷风险。

五是要逐步建立农村存、贷款保险制度,强化农村金融机构的自我分担与补偿机制功能。保证存贷款业务安全运营,有效防范信贷风险是农村金融机构必须解决的问题。目前,应结合实际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存贷款保险制度,设立农村存贷款保险机构,保障农村金融的稳健运行,实行强制型存款保险,针对不同风险级别的银行或金融机构实行差别性存款保险费率,实行限额赔付,建立存款保险机构与监管部门信息共享机制。积极探索农村金融机构贷款保险业务,由借款人出资组建,成立担保公司或担保合作社,确定各自分担比例,以农村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为担保对象,补偿不良贷款的损失,有效分担补偿农村金融风险。全面推行农村金融贷款利率风险定价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分担和化解贷款风险中的作用。

六是要积极拓展内存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功能,着力提升农村金融机构的创新能力,促进农村金融机构资产证券化的深化力度。积极培育农村金融市场,探索开展农村资源要素资本化改革试点。逐步增强农村金融资产的流动性,根据农村信贷产品种类,开发多层次的证券化资产,使其资产便于交易与转换。推动农村金融机构的贸易融资和保理性业务,大力发展农村金融中介机构,丰富农村金融市场交易主体。建立农村金融市场服务互助平台,通过培育和完善各层次的农村金融产权交易市场,实现农村金融资产通过产权交易市场在一定的范围内合理流动,使农村金融风险能够在转移中得到分担与化解,以防范金融风险在农村金融机构中不断积累而影响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和整个农村金融市场的稳定,切实提高为农村社区提供贴身的金融服务水平。

上一篇:工程项目责任成本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浅议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