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教育中软件人才的培养

时间:2022-10-26 03:01:39

浅谈高职教育中软件人才的培养

摘要:文章剖析了当前我国高职教育软件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通过加强人才需求市场调研、明确高职软件人才定位、采取校企合作的办学体制等措施深化高职教学改革,提倡在软件人才培养过程中大力推广案例教学法。

关键词:高职教育;软件蓝领;案例教学法;软件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 (2009)10-0192-02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的应用几乎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既为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给高职软件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分析现在市场对软件人才的需求和高职教育软件人才培养现状可以发现:一边是软件产业存在巨大的人才缺口;另一边却是计算机专业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这一情况充分表明目前我国高职教育软件人才培养与市场严重脱节。

一、高职教育软件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一)缺乏对软件人才的准确定位

培养“软件蓝领”的主力军――高职院校的定位在理论上十分明确,但在实际高职软件人才培养过程中这一理念未能落实,并没形成定位准确、以技术应用为主导、面向市场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通常出现两种倾向:一是盲目向本科看齐,套用传统的教育模式,致使培养出的软件人才有理论、无实践,缺乏技术应用能力;另一种倾向是未考虑教育的层次性、滞后性,不清楚市场需求的真实性、饱和度,盲目扩大教育规模,导致结构性人才过程。

(二)教学内容陈旧,造成人才国际化程度低

近年来,IT产业迅猛发展,只有软件从业人员的计算机知识快速更新才能适应市场的发展。然而,高职计算机教育的现状是:课程内容滞后于专业技术的更新与发展,教学中通常没有新的软件技术、工具的应用等内容,尤其是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内容极少,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另外,在职业技能培养方面,职业性法律法规、国内外标准、文档规范、安全性措施、维护管理经验等重要内容基本上没有进入教学;在职业素质的教育方面,如培育开拓精神、市场观念、管理技巧、团队精神、应变能力等举措,尚未得到全面实施。同时,目前软件技术平均18个月更新换代一次,而高校教学使用的计算机专业教材,一般需要2~3年才能更新一次。因此,传统计算机专业教材与软件业发展技术更新难以同步。这些问题导致培养出的人才知识结构国际化程度低、与软件行业发展相脱节。

(三)高职教学模式与本科大同小异,难以体现高职特色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但其现状难以满足这一目标。现在高职教育当中,计算机人才的培养未直接针对企业工作岗位的需要,未体现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所用教材只是本科教材的“压缩饼干”,学生什么都了解一点,但什么都不精、不深。这样的教育模式,虽然让学生掌握了基础理论知识,但在踏上工作岗位,面对企业实际需求时,往往显得束手无策。

二、培养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人才的新思路

(一)分析人才需求特点,明确定位

随着软件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深,软件产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形势,对人才的需求量大增,尤其是对能够熟练编程的技术工人或基础程序员即“软件蓝领”的需求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从我国近年各地区经济发展的趋势和学生就业的情况来看,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空间非常大。据最新的市场调查显示:我国各地区对IT人才的需求都很强劲。上海人才热线日前的一份调查数据表明,上海IT行业人才需求十分强劲,普通计算机人才与高端软件开发精英的岗位需求均比2004年12月上涨15%,呈现出需求旺盛之势。在南京、无锡、苏州等地近段时间的人才招牌会上,IT类人才的职位需求均居首位。我国IT人才的缺乏,不仅反映在数量上,结构上也表现出明显的不合理。对中关村IT企业人力资源状况的普查结果显示,中关村从业人员中,硕士、博士以上学历占7.6%,本科、专科占52.2%,其他占40.2%。从文化结构上讲,中关村IT企业中普遍存在“两头小中间大”现象。急缺两大类人才:一类是既擅技术又懂管理的高端人才,他们具有良好的行业背景和项目组织能力;另一类就是所谓“软件蓝领”,即基层的程序操作人员。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高职软件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定位于“软件蓝领”,并在实际的软件人才培养中严格落实该思想,改革高职软件教育、教学模式。

(二)根据市场定课程,改革办学体制

软件业是一个技术更新非常迅速的行业,其更新速度在现有的所有行业中居于首位。因此,培养市场意识,加强对社会行业、企业的调研,对人才需求进行分析与预测,是保证专业适应社会经济建设需求的必要条件。高职课程的设定应遵循如下规则:(1)职业定向原则。就是说专业课程必须为学生进入未来职业世界提供某一工作岗位或岗位群所要求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以使学生能得到职业界的认可;(2)先进性、动态性原则。就是说专业课程体系要更新,课程内容及课程教材要及时更新;(3)目标性原则。高职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应始终围绕专业的培养目标,这是课程体系改革的总线,课程体系中的单个课程的教学目标应始终指向这个总目标。

在办学体制上,与企业合作开展校企办学。“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这点,从政府到高校已形成共识。企业与学校相互渗透,高职院校计算机学科应针对企业的发展需要设置专业,开设课程,确定研究方向,为企业提供订单式培养或利用学校资源为企业培训人员,为企业节约成本。同时,企业也主动向学校投资,建立利益共享关系,真正实现“学校―企业”、“教育―就业”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三)采取考证、培训与日常教学相结合等方式,多种渠道培养社会所需人才

高职院校所培养的软件人才过去能拿到社会权威认证的很少,致使学生在软件行业就业的较少,这主要是软件人才培养未能把计算机教学与培训考证相结合有关。因此高职院校软件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加大考证、培训的力度,把考证纳入日常教学中去,让一批学生能拿到权威认证,以便树立计算机专业品牌。高职院校可要求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参加国家水平考试、信息产业部的信息技术认证考试、劳动厅的职业资格证考试、各IT厂商的专项认证考试等。通过快速强化学习,使学生迅速达到某一工作领域所需的全部要求。学生不但在技术上可以铸造坚固的知识结构,而且在实际应用能力上可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学生在求职时才能充满自信,上岗后能很快进入角色。

在教学模式上,大力推广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方法,它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主要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际运用中总结提高。案例教学法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更能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在案例的选择上,我们在考虑到案例的实用性的同时,也尽可能地提高案例的趣味性、并加强与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现象的联系,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案例内容。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对学生进行分组,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并强调学生一定要形成良好的编程风格。通过这种案例教学的方式,学生不会迷失在浩如烟海的知识中,同时会具备更多的专业知识和项目开发经验。

另外,良好办学水平与办学实力的关键在于高素质的师资。高职教育必须有一种全新的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学校和公司之间有充分的交流与合作,教师的双重角色可相互切换,人才可自由流动。采取以学生评价为主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实行5%的末位淘汰机制。

总之,职业技术教育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应突出职业技术能力的培养。高职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应有利于职业技术能力的形成。软件专业的学生只有通过大量的、反复的实践,才能具备熟练、规范的编码和调试能力,具备真正实用的技能,才能成为一名企业真正需要的软件人才,在日益激烈的职业竞争中拔得头筹。

参考文献

[1]杨近.高职教育软件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6,(6).

[2]王欣.关于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及计算机专业发展前景的调研分析报告[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6,(4).

[3]周长贤.北大青鸟APTECH:领饱培训市场后院频频“起火” [J].IT经理人商业周刊,2002,(7).

[4]赵丙秀.论高职IT教育的专业课程改革[J].职教论坛,2004,(2).

[5]任佃兵.推进校企合作,创新育人模式[J].职业与教育,2008,(1).

[6]刘霞,等.C语言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0).

作者简介:周丹(1980-),女,湖南人,台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现代数据库技术。

上一篇:山区悬索桥主缆架设的施工控制 下一篇:浅谈公路隧道渗漏水与防排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