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林奇 完美大师的动物法则

时间:2022-10-26 01:53:12

彼得.林奇 完美大师的动物法则

什么样的投资大师才称得上“完美无缺”?

美国《时代》杂志将彼得•林奇评为“全球最佳基金经理”,美国基金评级公司也称他是“历史上最传奇的基金经理”。彼得•林奇的投资回报率曾一度神奇地高达2500%,他在46岁时选择了功成身退,出版的《战胜华尔街》等投资书籍被全球万千投资者奉为圭臬。这位完美大师到底有怎样的过人之处?他的成功是可以复制的吗?

彼得•林奇生于1944年1月19日,10岁时不幸丧父,全家从此陷入困境。林奇与股票的缘分始于高尔夫球场。长相英俊的林奇在马萨诸塞州读高中时,暑假便勤工俭学去高尔夫球场当球童。在那里,他第一次从商人们口中听说了股票市场。球童的经历不仅带给他去波士顿学院上大学的奖学金,还带给他一个去富达基金公司实习的机会――他是75个应聘者中唯一一个为富达总裁做过球童的人。之后,林奇去沃顿金融学院读研究生,学费来自他高中时用自己积攒的1250美元,购买美国飞虎航空公司股票所获得的收益。

在韩国服完两年兵役后,林奇到富达做分析师。1977年,他奉命接管富达旗下的一只小型基金――麦哲伦基金。在林奇管理的13年间,该基金由2000万美元成长至140亿美元,基金投资人超过100万人,成为富达的旗舰基金,并且是当时全球资产管理金额最大的基金。该基金的平均复利收益率达到29%,总投资收益率高达27倍,创下了有史以来最高基金业绩的神话。

在人们的眼中,彼得•林奇是一个选股天才,仿佛拥有点石成金的金手指。在他眼中,不同股票有不同的买法。有些股票是因为“没什么其他股票好买了,买点这个”;有些是“可能这股票有潜力”,也买了;还有些股票是“现在买入,过两天抛出”;有些股票则是“替丈母娘买点”的,还有些是“替丈母娘、叔叔、伯伯和外甥侄女们买的”;有的是应该“卖了房子买进”的股票,甚至“把房子游艇全卖了,就是要买这只股”;最厉害的是“房子游艇全卖了还不算,要叫丈母娘、叔叔、伯伯和外甥侄女们也跟着卖,然后拿了钱去买这只股票”。

面对这么多良莠不齐的股票,林奇是如何取舍的?我们发现,林奇的投资体现出4种动物的特质,假如你也能像蜜蜂一样勤劳、须鲸一样全面、兔子一样机敏、飞蛾一样执着,你就离完美大师不远了。

林奇的动物法则一:像蜜蜂般孜孜不倦

与众多的竞争对手相比,除了天赋,林奇最重要的优势在于勤奋。选股是一件非常艰苦的工作,“寻找值得投资的好股票,就像在石头下面找小虫子一样。翻开10块石头,可能只会找到一只,翻开20块石头可能找到两只。”而林奇每年要翻开几千块石头,以找到足够的虫子,满足麦哲伦基金庞大的胃口。

想知道林奇工作有多努力,只要看看他的日程表就一目了然。早晨6:15绝大多数人还在梦乡时,林奇已经在上班的车上开始争分夺秒地阅读。他每天都收到两三英尺厚的报告和荐股材料,几乎将时间的利用率达到最大化,在晚上下班的车上也是手不释卷。他喜欢阅读那些言简意赅的荐股材料,并不知疲倦地做笔记。每天午餐时间,林奇都会和一家公司洽谈。周六他也不休息,甚至周日早晨和家人去教堂之前,他也要见缝插针地阅读上几个小时。

不过林奇认为,看专家报告的效果远不如实地考察,因此他不遗余力地去各个上市公司调研。他曾估计自己每年的行程是100000英里,也就是说每个工作日400英里。这给人的印象是他每天都在路上奔波,而不是在办公室里待着。他去访问瑞典一家大型经纪公司时,吃惊地发现这家公司竟然从来没有一个人拜访过离哥德堡市只有200英里的沃尔沃。有一次到一个习惯10点钟上班的国家调研,林奇仍坚持早晨8点开始拜访上市公司,并抱怨早晨6点找不到人聊天。

结婚20年,林奇只度过两次假,虽然去了日本、中国香港和内地、泰国曼谷,但是内容却如出一辙地都是去拜访上市公司。林奇评价道:“那真是一段美好的时光。”但他的妻子卡罗琳恐怕很难有相同的感受。

林奇的动物法则二:像须鲸般绝不放过

须鲸体型庞大,却不是靠吃大鱼维持生存的,它们张开大口一次吞下大量海水,接着闭上嘴巴将水滤出,数以万计的微小浮游生物便会被鲸须挡住而留在口中。然后须鲸再对这些东西进行筛选,能吃的直接下肚,垃圾则直接吐出。

林奇在选股时基本是“大撒网”,他自述道:“我统计了一下,我管理麦哲伦基金期间买过的股票总数高达15000多只,而且其中很多股票还买卖过好多次。怪不得大家都说,从来没有见过一只林奇没有喜欢过的股票,结果搞得我以股票多情种而闻名天下。”

什么都买,那岂不是变成一只指数型基金,随大盘被动涨跌而无法战胜市场?事实上绝不会如此。林奇举例说,包含900只股票的投资组合,其中700只股票的资产总和还不到基金总资产的10%。

那为什么要少量持有这点头寸呢?一方面,有的公司本身盘子非常小,即使林奇持有达到投资上限(总股份的10%),其总量也极少;另一方面,他也不能确信这些公司是否真的值得投资,而买这点股票,只不过是为了解公司情况提供方便罢了。这是一种很新颖的思路:投资之后再进行调整。若调查后觉得好,就加码买进,不行就抛掉。

林奇比多数投资者的优势在于,他能掌握足够可靠的信息,以迅速、从容地采取行动。他就像一只穿着黑色套装的须鲸,每天要过滤成千上万条信息。有些信息是无意中得到的,就像须鲸吞下的磷虾;大多数信息是处心积虑四处搜集来的,约200位经纪人是林奇的第一消息源,平均每天都有几十个经纪人给林奇打电话。每10个电话中,他大约会回一个,但一般只交谈90秒钟,一针见血地问一些关键性问题。

林奇的第二项优势是,由于他已经持有了大量上市公司的股票,他只需要在这个股票清单中进行评估和筛选,就可以选出要买进或卖出的股票,因此他能看到的投资机会比一般投资者多得多。

林奇的动物法则三:像兔子般灵活进退

林奇就像参加帆船比赛的选手,不断改变航道以利用风向的微小变化,因此他的投资组合总是处于永不停息的变动中。许多股票仅仅持有一两个月时间,而且平均来说,整个持股清单至少每年周转一遍。林奇认为,如果他的工作做得更完美一些,那么基金组合的周转率会更高。

麦哲伦基金的投资组合大约持有1400只股票;持仓量最大的100只股票占基金总资本的一半,持仓量最大的200只股票占2/3。尽管每日的交易量可达5000万美元,他却只有三位交易员,一个负责买进,一个负责卖出,一个则随时准备接替他们的工作。

林奇的交易员对价格极其敏感,如果股价向着不利于他们的方向驱动,他们将停止挂单并等着行情回转,而不是像许多其他机构的交易员那样总是一股脑地买进卖出。在林奇所有的交易中,单笔交易超过10000股比例不到5%。因此他的策略是从许多投资者认为是很小的价格差异中获取利润。

除了科技股,林奇在投资中几乎没有,他喜爱的许多公司的名字都可能令守旧的人惊慌不安,比如国际殡葬服务行业。这家公司扩张了好几年,却一直被市场忽略,直到它拥有了全美5%的殡仪馆。当华尔街发现它时,它已经翻了20倍。

林奇还强调“小亏大赚”的道理:投资者要尽量避免大损失,多次小的亏损完全可以由一次大赚弥补回来。这一点体现在林奇选择重仓股上。20世纪80年代初,汽车工业不景气,但林奇却开始看好汽车业。他先调研了福特公司,但发现克莱斯勒更好,因为单单是公司有超过10亿美元现金这件事,就至少使它两年内不会破产。于是,1982年春夏之交,他大量吃进克莱斯勒股票,占整个麦哲伦基金5%的资产,这是证监会所允许的最大持股比例。克莱斯勒后来快速上涨,林奇又在福特和沃尔沃上建仓,最终从福特和克莱斯勒两只股票上分别赚到了超过1亿美元的利润,从沃尔沃也赚到7900万美元。

林奇的动物法则四:像飞蛾般痴迷其中

伟大的成功通常需要一种痴迷和执着。如果你对你所从事的事业尚未达到乐此不疲的程度,那你就难以取得像样的成就,不管它是否值得如此投入。

如果仅仅出于对金钱的渴求,那你绝不可能像林奇那样兴致勃勃地把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在股票市场。林奇对股票市场的迷恋几乎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他和卡罗琳第一次约会时,没说一句甜言蜜语,从头到尾都在谈论股票和股票市场。甚至他的梦境中也全是眼花缭乱的股票,而不是妻子卡罗琳。

哪怕是跟家人一起吃饭,陪女儿去逛街,林奇也不忘发掘投资机会,其中就有被许多人津津乐道的美体小铺的例子。“我到购物中心不是随便闲逛的,我认为购物中心是研究上市公司基本面的绝佳之地,把许多有潜力的上市公司一排排集合到一起,连在一起,股票投资人可以一家接一家地逛,一家接一家地进行调研。在购物中心逛一天,你对上市公司发展前景的了解,要比参加一个月的投资研讨会收获大得多”。

1990年,尽管林奇管理的基金投资规模已相当于厄瓜多尔整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他已功成名就,享誉全美,但是也付出了惨重的个人生活代价,甚至分不清自己的3个女儿。“我无法享受经常与家人相伴的幸福时光,无法享受看着孩子们一天天长大的天伦之乐。孩子们长大时变化可真快,简直一个星期一个样,几乎每个周末她们都得向我自我介绍,这样,我这个平日只顾忙于投资却根本不沾家的老爸,才能认出来谁是谁。”

尽管林奇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卸甲归田,他却没有告别投资领域,而是陆续出版了《彼得•林奇的黄金投资法则》、《学以致富》和《战胜华尔街》,为业余投资者献上他多年来的投资心得。他建议:“资金规模很小的投资人可以利用‘5股原则’,即把自己的投资组合限制在5只股票以内。只要你的投资组合中有一只股票上涨10倍,那么即使其他4只都没有涨,你的投资组合总体上也能上涨3倍。”

上一篇:任凭风浪起与稳坐钓鱼船 下一篇:小李飞刀与基金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