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差异对外语教学中德育工作的影响

时间:2022-10-26 01:48:31

中西文化差异对外语教学中德育工作的影响

摘 要:因为语言与文化紧密相连,因此教师在教授一门语言的过程中必须注重这门语言所涉及的文化背景。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作为一名外语教师,也有责任利用好本学科的特色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对学生品德的教育。但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正确引导学生客观地对待外来文化,能够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思想素质。

关键词:语言 文化 差异 德育

外语教学是以培养人文精神、人文素养为主的学科,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语言交际的能力,即重视知识的“工具”功能,而且要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品格与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即寓思想品德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这点也是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中作出的要求。

然而自古以来,中西方文化就有所不同。中国人重道义,重感情;西方人重功效,重理智。当然,中西方文化差异也体现在德育方面也有所不同。我国自古以来素称“礼仪之邦”,是一个非常重视德育的国度,一直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也将随之发生改变,在物质文明快速发展的今天同样呼唤精神文明的快速协调发展。

在西方,道德教育初始是由宗教教育承担的,随着西方文艺复兴运动和资产阶级工业革命的兴起,道德教育从宗教教育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内容。同时,涌现了一大批潜心研究和探讨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大教育家。道德观是德育理论中的核心问题,西方德育思想家们对此有着不同的看法,形成了体系各异的教育思想流派。例如,裴斯泰洛齐有明显的泛爱主义倾向。在道德教育方面,他也坚持了这一观点。他认为,人天性中就具有善良、友爱、仁慈的种子。他说,道德的“主要根源是存在于婴儿和母亲之间的关系。”另外,赫尔巴特认同明辨与选择,即道德是人类最高的教育目的,因此亦是教育的最高目的;社会环境对人的不良影响(来自仆人、亲戚、游伴、自然本能等)。教育必须抵御这些不良影响和儿童天生的烈性。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创立的道德认知发展学说在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中影响广泛而深远。在如何看待道德这个涉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基本问题上,科尔柏格主要采用了杜威的相互作用说。

今天,我们不但要弘扬我们国家的传统美德,弘扬儒家优秀的德育传统,同时还要研究、批判和吸收西方德育教育理论和观点,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对我们做好当今学校德育工作同样具有借鉴作用和重要意义。西方道德教育理论都是在西方式的民主、自由、尊重人格尊严的社会价值取向背景下提出来的。因此,他们都大力主张要给儿童极大选择自由的前提下诱导儿童形成某些道德价值观,关于这一点我们应该持批判态度。但反对在道德教育中的灌输和形式主义,强调道德教育的实践性和学生道德能力的形成,强调道德知识必须内化到儿童的知识结构和品德结构之中去,强调道德个体的自主发展,值得我们在德育实践中借鉴。

在具体的外语德育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学习西方的德育教育理论,联系实际,把具有我国特色的德育教育渗透在教学各环节中,让其发挥对学生最有效的影响作用。

首先,外语教师应当处理好师生关系,提高教学效率。在新型师长关系下,教师是学生成长的促进者。在进一步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今天,我们要解放思想,摒弃传统的方式,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爱”字当头,平等相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真心爱护青少年,促使其健康成长。

其次,外语教师应该提升自我修养。教师不仅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还应为人师表,身先垂范,以自己个人道德见解帮助学生领会道德价值观。师生之间应该是一对一的交朋友。教师要努力发现肯定并发展每个学生的特殊才能和优势。教师还应创造条件与机会使学生接触并解决社会道德问题,当发现学生有缺点和错误时,应与学生个别交谈促使学生得到矫正和提高。

再者,外语教师应该尊重中西方文化差异,客观评价和正确引导学生对待差异。中西方的价值观有差异,各有长短。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这些差异,教师应当客观陈述和评价,不能带着个人感彩对西方文化进行否定或者过分肯定。而应当从青少年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出发,根据国情,有选择地、科学地引导学生,展开德育教学工作。

最后,外语教师的德育教学策略应该避免灌输式和空洞。在学校我国学校德育工作中,一直存在着空洞、抽象、说教的现象。西方道德教育理论注重于实践性、具体性与可操作性,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德育工作中借鉴的。

总之,道德观念的建立到道德行为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只有重视发展受教育者的道德思维、培养其道德实践能力,才能保证受教育者真正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德育教育的实践化、生活化是西方国家德育教育值得借鉴之处。外语学科在教学方法、理论发展上都处在很多学科前沿。我们外语教师应该借鉴西方德育教育的方法,把教育对象置于一定的认识情境,帮助他们掌握认识问题的方法,提高其处理问题和矛盾的能力,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立场、观点,达到使他们独立自主地判断和解决问题的目的,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并在此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与交际.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孟节省,林雪原.西方文化漫谈.北京:红旗出版社,2002

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文化即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4

4.许桂清.美国道德教育理念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5.朱永康.中外学校道德教育比较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6.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7.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8.陈会昌.道德发展心理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

作者单位:四川郫县华西中学

上一篇:科学探究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下一篇:巧设疑 重探究 彰显数学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