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据操作风险电子化管理创新与实践

时间:2022-10-26 01:31:45

票据操作风险电子化管理创新与实践

摘要:本文在研究学者有关票据风险领域的基础上,提出基于操作风险知识库的商业汇票电子化管理模型,旨在弥补跨区域、内外勾结票据案件中的管理缺位。文章阐述了操作风险知识库的构建模式,以某省辖内7家股份制银行5个季度的票据数据为基础,应用原型系统进行实践,识别票据业务若干操作风险隐患。分析表明,这种方法能提高工作效率,较为准确界定操作风险环节和类别,是商业银行防控票据操作风险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票据风险;操作风险;电子化管理;知识库

文章编号:1003-4625(2008)10-0026-03中图分类号:F830.46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bill risks are studied and electronic management model of commercial draft is established based on operation risk knowledge database, so to make up of management absence in bill cases. Based on 5 quarterly data of 7 listed financial banks, operation risks of bill business are identified applying the practical original system.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this approach can improve the work efficiency, define operation risk steps and their categories exactly, so it is an efficient method to avoid and control the bill operation risk of commercial banks.

Key Words: Bill Risks;Operation Risk; Electronic Management; Knowledge Base

在我国相关金融政策推动下,我国的商业票据市场近几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从1994年到2005年,我国年度票据累计签发量由0.51万亿元增加到4.45万亿元,年均增幅约70%;金融机构年度票据累计贴现额由0.28万亿元增加到6.75万亿元,十几年间增长二十几倍,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有益的推动作用。但与此同时,由于银行票据业务操作还不规范,在业务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甚至由票据业务引发了大案要案,给我国商业银行改革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从风险角度来看,票据业务风险主要涉及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随着监管部门案件专项治理工作的开展,大量案件主要是以操作风险为主的跨区域、长链条、多手法和内外勾结票据案件,危害我国金融体系的安全运行。

一、票据流转环节中的操作风险分析

票据业务流转环节主要有票据保管领用、出票、承兑、付款、贴现、转贴现等,在这一过程中,操作风险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票据保管领用环节风险

在银行系统,银行承兑汇票是重要空白凭证,向来视同现金管理。《有价单证及重要空白凭证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第二十三条规定:“会计(出纳)主管人员每月应至少检查一次有价单证及重要空白凭证库存、保管情况和领用手续,核对账实,并在登记簿作出记录,签章备查。主管行长(主任)对保管的有价单证及重要空白凭证应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办法》第十八条规定:“银行对单位交回的以及停止使用的重要空白凭证应作明显作废标记,造具清单,妥善保管,经主管领导批准后集中销毁。”按此规定,凡作废的票据都应该装订回收,不能流失,但在现实中,这方面的管理往往被忽略,从而成为风险点。

(二)票据承兑环节风险

银行办理承兑业务环节有申请、担保、审查、审批、承兑、承兑后管理等。在这一过程中,以下两个环节是操作风险多发点。

1.客户资格审查

《支付结算办法》第七十六条规定,银行应严格审查承兑汇票出票人的资格,全面调查、了解申请人的信用状况,商誉、履约记录及领导者素质,企业经营状况,企业财务状况,行业状况及前景以及供货方的信用情况等。通过分析,从而来决定是否开立银行承兑汇票并确定承兑的金额以及提交保证金的比率。

2.银行承兑汇票交易的真实贸易背景的核查

《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与再贴现管理暂行办法》第三条规定,承兑、贴现、转贴现、再贴现的商业汇票,应以真实、合法的商品交易为基础。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银行往往难以核实真实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出现了大量纯融资性票据,资金没有固定用途,加大了银行对风险的控制难度。对此,银行在具体操作中不能只看企业提供的交易合同和增值税专用发票复印件,应结合企业经营范围、规模和经营特点,特别关注关联方交易、交易金额与企业规模是否相称等。

(三)票据(转)贴现环节风险

在办理贴现业务时,银行一方面要审查票据的款式是否符合人民银行统一规定的式样,票据的法定记载事项是否齐全,各项签章是否符合规定,背书是否有效并连续,期限是否符合规定,同时采用特种K类电报核实票据真伪,或实地核对;另一方面还要审查手续的合法性,包括持票人的商品交易合同、商品收运单据及增值税发票的真实合法性。但从所发生的票据案件中,我们发现往往是某一环节甚至多个环节未能按规定执行。

(四)票据付款环节风险

付款是票据流转的最后阶段,在这个过程中,虚假票据是导致案件发生的高风险因素。目前,我国票据印刷质量不稳定,票据印刷厂家过多,各个厂家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给银行工作人员审验票据带来极大困难,也给不法分子利用先进电子技术,伪造票据进行诈骗提供了便利。

二、票据操作风险电子化管理模型

(一)模型建立

本文提出的票据操作风险的电子化管理模型,是在总结票据案件案情规律的基础上,构建以操作风险识别知识库为核心的电子化管理系统原型,并以某省辖内7家股份制银行商业汇票数据为基础进行实践。我们将商业汇票操作风险电子化管理模型分为三个阶段:数据收集、基于风险知识库非现场检查和现场检查(如图1)。

第一阶段:数据收集阶段。此阶段主要完成票据的数据录入、格式和逻辑校验,并将整理过的数据统一存储。数据录入主要完成票据承兑、票据贴现和作废票据等要素的收集。格式校验主要根据预先设定的规则,验证数据格式的规范性,减少原始数据录入错误。逻辑校验主要依据逻辑校验规则,结合定期财务报表,验证数据的完备性和真实性,如票号漏报的票据、月度票据余额是否与财务报表一致等。

第二阶段:基于风险知识库的非现场管理阶段。此阶段主要完成票据业务的统计分析来深度认知票据市场微观结构和基于数据库进行挖掘的票据操作风险进行识别,最终形成票据风险分类报告。统计分析主要完成票据业务统计,研究票据业务的基础规律,为确定现场检点提供依据。票据操作风险识别模块,是在由专家在总结相关案例的基础上,形成操作风险知识库,然后结合票据基础数据库,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对可能存在的操作风险进行识别,并形成各类风险排查清单。操作风险知识库是实现票据业务电子化管理的核心,是在监管专家总结近期票据案件操作风险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多年工作实践经验积累形成的,知识库“容量”和准确性将直接决定风险识别的结果,本文仅对下表1中的四类票据“操作风险表象”进行识别。

第三阶段:现场检查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现场检查人员,根据统计分析结论和风险排查清单,进行实地检查,通过查阅信贷档案、核对清单等,明确出现差错的深层次原因,最终形成风险提示意见书和现场检查报告,督促被检查行有针对性地进行整改。

(二)结论分析

从实证分析的结果来看,规模较大的银行签发承兑的量相对也较大;从客户结构上看,规模较大银行办理小额承兑业务较多,规模较小银行在票据业务中存在“垒大户”的现象,从贸易背景的角度来讲,金额小额笔数多的承兑票据的贸易背景更加真实,偶发足额承兑票据不真实的可能性较大;规模较小的银行由于谈判能力较弱,承兑业务的保证金比率也相对较低,风险敞口较大,而规模较大的银行办理足额保证金承兑业务的比例较大;在贴现方式上,规模较大的银行更倾向办理直贴业务,而规模较小的银行在转贴业务上处主导地位;从持有期限上讲,规模大的银行往往持有票据到期,而受资金规模的约束,规模小的银行往往是找好转贴现行后,更倾向于“量出而入”,票据持有期限较短;从票据性质来看,规模较小银行签发的融资性票据较多,这些票据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采取支行承兑,通过在信用社进行直贴后,再由分行营业部进行转贴,而承兑、直贴和转贴行为均在一天内完成,这种情况是银行出于规避其内部制度规定,禁止自开自贴的限制,及监管部门对贸易背景真实性现场检查,为企业滚动办理融资性商业汇票业务。

三、政策建议

应用电子化手段,对票据业务操作风险进行管理实践,能准确确定票据操作风险环节和类别,提高了管理效率,是银行业非现场管理的有效手段。然而,囿于现有资源的限制,我们设计的系统仅仅是一个初步探索,因此在今后的管理实践中,还应在如下方面加以改善:

(一)建立统一的票据操作风险管理系统

现有的风险识别系统,仅仅处于手工报送数据,手工编程处理的试验原型阶段,诸多环节仍需要改进。因此建议银行监管部门统一进行规划,建立基于B/S模式的票据管理系统,要求各家银行登记票据的承兑、贴现和作废等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增加票据贸易背景信息,如承兑所附合同、贴现所附增值税发票的信息,为基层行营销人员提供实时的风险提示。

(二)扩大数据报送范围

本文所涉及的票据业务,仅仅涵盖某省股份制银行一年多的数据,由于票据在股份制银行内部流转的情况较少,约有80%以上的票据仅有单方数据,难以通过试验原型系统进行核对。因此,要完成全面的票据业务操作风险核查,需要拓展核查规模,在全省、甚至全国的范围内,按照文中所述方法进行。

(三)补充完善操作风险知识库

知识库的建立,主要靠监管专家的专业知识积累,文中仅对常见的操作风险进行定义,因此需要大量总结票据操作风险特点,大量总结规则,进一步补充操作风险知识库。另外,由于知识库仅能对结构化数据进行识别,对于半结构化或者非结构化票据信息,如贸易合同和企业信息的真实性,仍需要依据现场检查人员的经验进行识别。

参考文献:

[1]戴小平.关于发展我国票据市场若干问题的思考[J].财贸经济,2000,(11).

[2]李东荣,边维刚.中国票据市场发展阶段评价及其矛盾分析[J].金融研究,2000,(8).

[3]秦池江.论票据融资的经济功能与市场地位[J].金融研究,2002,(1).

[4]易树菁.对票据业务监管应重点关注的几个新问题[J].理论观察,2005,(5).

[5]周海英.商业银行票据贴现业务的风险及对策[J].黑龙江金融,2005,(6).

[6]朱晓洁.论银行承兑汇票的风险及审计方法[J].商业会计,2005,(4).

上一篇:基于PPP融资模式的R&D投资探讨 下一篇: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