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PP融资模式的R&D投资探讨

时间:2022-09-06 09:53:22

基于PPP融资模式的R&D投资探讨

摘要:随着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边界的日益模糊,PPP融资模式受到更广泛的关注,使其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融资模式,更被视为公共管理乃至经济管理的一般范式。本文在分析企业R&D投资缺乏原因的基础上,从PPP融资模式角度出发来分析企业R&D投资研发的行为取向,最后结合我国实际状况提出针对R&D投资的PPP操作模式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PPP;R&D;行为取向

文章编号:1003-4625(2008)10-0023-03中图分类号:F830.59文献标识码:A

一、企业R&D投资不足的因素分析

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即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指的是在科学技术领域为增加知识总量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的活动。

R&D活动是科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三类活动。在一个有活力,竞争有效的市场中,应该鼓励创新变革行为,但企业在进行创新变革时却长期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一方面他们希望能研究出新的高科技产品来与对手竞争,另一方面他们又有自身的顾虑,导致对R&D的投资非常谨慎,甚至不断减少。

二、PPP融资模式的诠释

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即公共部门与私人企业合作模式,是指政府、营利性企业和非营利性企业基于某个项目而形成的相互合作关系的形式。它所代表的是一个完整的项目融资的概念,通过这种合作形式,合作各方可以达到与预期单独行动相比更为有利的结果,它是以参与方“双赢”或“多赢”为理念的新型的融资模式。合作各方参与某个项目时,政府并不是把项目的责任全部移交给私人企业,而是由参与合作的各方通过协议的方式明确各方在项目每个流程环节的责任、风险,权利和义务,最大限度发挥各方优势,使项目建设一方面摆脱政府行政干预和限制,另一方面又充分发挥私人资本在资源整合与经营效率上的优势,达到比预期单独行动更有利的结果。

Albert N. Link与John T. Scott(2001)强调PPP融资模式在政策方面有三个问题需要注意,首先是政府如何设计方案找到最优的私人伙伴;其次是政府如何确定最优资金,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而又足以克服市场失灵带来的投资不足;最后是政府和私人如何有效避免双方的机会主义行为。

PPP融资模式的协调流程机制如图1所示:

三、PPP融资模式与R&D投资的内在联系

PPP模式在由政府部门负责的公共事业,如公共基础设施领域,用的最为广泛,它所强调的是一种合作的理念,在多种合作形式下达到双方的“共赢”。

由企业承担的R&D投资,但是由于前述的其预期利润率低于企业最小可以接受的利润率,导致企业在这些项目的R&D投资偏低。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如果该R&D投资的社会投资回报率很高的话,例如涉及健康卫生、生物医药工程等将对社会公民产生极大的正效应,对于这类社会回报率很高的R&D研究,虽然表面上是属于企业内部的研究投资,但此时政府应该扮演主导角色,积极引导投资回报的实现。政府如何寻找最优的合作伙伴,通过模仿市场引入竞争机制进行比较选择,用私人的高效率来弥补和带动企业的投资效率,这也是现代公共管理的发展趋势以及本文研究的出发点。

四、投资行为取向的图形描述

引起R&D投资不足的原因,除了上面分析的企业预测的回报率低外,从另一角度看,可以认为是政府所扮演的角色不够充分,政府应该鼓励企业的R&D研究开发。

(一)假设

企业是否进行R&D研发投资的标准是投资回报率,在达到或者超过心目中的回报率时,企业才会投资,且二者成正比关系。

(二)图形描述

(三)分析结论

有两个投资研发项目A和B,对于每一个项目,只有在回报率大于私人预期的最小的回报率时,才愿意投资。

对于A项目,由于私人回报率小于最低的回报率(iA

对于B项目,由于私人的回报率大于最低的私人回报率(iB>i0),此时尽管没有政府的资金融入,企业也会进行投资,此时是无须借助PPP模式的,即政府不必要支持,私人有激励进行投资。

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由于预期的回报率难以预计,而且出于保险起见,预期的回报率比较保守,导致私人回报率小于最低的回报率,这也从另一角度说明了为什么R&D投资不足。

五、各国R&D投资的指标横向比较

(一)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的横向比较

R&D经费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竞争力的核心指标。我们把各大国2003年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列于下表:

从上表易知,2003 年,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的 R&D 经费强度都在2%以上,芬兰甚至接近3.5,相关数据显示,美国、日本和韩国分别在1960、1978和1988年R&D/GDP的比值达到2。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还有较大差距。高水平的 R&D 投入强度是这些国家具有较高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

(二)R&D 经费支出按执行部门分类的横向比较①

从图3得知,在我国,企业的研究投资明显低于他国,专业研究机构的比重较大,而这些研究机构大多是国家下属的研究所,多数由国家直接全程拨款,各研究机构没有和企业紧密地结合起来,处于比较分散状态,这似乎有点“各自为政”的味道,对以“双赢”或“多赢”为理念的新型的PPP融资模式应用的不够充分,引起资源的浪费,没有实现资源共享,降低了研究效率,从而阻碍了科技的发展。

六、具体模式探讨和政策建议

(一)借鉴国外经验,政府资助企业进行R&D活动,可以采用直接支持和间接支持两种模式

1.直接支持方式可以是补贴和政府采购,由政府资助企业完成R&D活动。政府采用的资助形式有拨款、无偿性预付款、利率补贴、贷款、贷款担保和参股。无论采用哪种资助形式,政府对接受资助的企业都要经过挑选。同时政府也会选择一些特定的科技项目,这些项目往往是那些能够有较高的社会回报或者对政府自身目标有利的项目(如公众健康、国防领域的项目)。

2.间接支持方式一般有税收激励,科技溢出或其他政策扶持。大多数OECD国家都采用了税收激励政策:如税收减让(从税基中扣除的数额),税收折扣(从总收入中扣除的数额)和税收减免(从应纳税额中扣除的数额)。

3.其他的政策支持,包括帮助企业与大学建立长期紧密型的研究伙伴关系(Long-term co-located research partnerships),这种模式最成功的战略技术联盟莫过于美国的半导体制造技术战略联盟――Sematech(Semi conductor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了,美国政府每年预算补贴10亿美元的资助。在这种企业与科研机构、企业与高等院校,或者企业相互之间建立的R&D合作当中,政府的政策支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在这方面的合作刚刚起步,如上海市首创“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新模式:从需求中求共赢,从聚焦上寻突破,整合企业优势,适应社会需求。通过政府多部门主导、官产学研联合,实现对高校和企事业单位的“引”和“逼”,以人才流带动信息流、技术流和资金流,合力推进科技、教育和经济互动。

(二)政策建议

1.就PPP融资模式本身与企业的R&D研究开发结合,有三个方面需要进一步强化:

首先是作为政府部门,如何寻找最优的合作伙伴。一般来说,私人公司在投资项目上比政府获得的信息更多,至少对收入与风险有良好的估计和预测,政府与私人企业的合作的选择是双向的,你选择我,同时我也在选择你,应该寻找这样一种机制:使政府和企业都能够寻找最优的合作伙伴。

其次是政府如何决定投资多少和企业进行R&D研究,不能太多,而又足以克服市场失灵带来的投资不足,在此机制下应给予被选中私人企业最优的投资水平。

再次是如何避免潜在的机会主义行为,一方都想克服另一方的机会主义行为,我们所寻求的是社会利益最大化,尽量避免寻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机会主义行为。

最后,从法律角度说,我国还没有一部比较系统和完整的PPP投融资的法律,现行投资管理制度不仅严重滞后,而且多数为权限划分和程序性的规定,缺少实质性的内容。

在发展初期,政府可以直接投资引导风险资本,但要适时退出,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提高风险投资机构专业化水平。同时要充分认识风险投资的性质和适用范围,处理好风险资本、证券市场和银行业的关系。通过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积极鼓励风险资本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2.积极推进重大的国际科技合作计划。

R&D投入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某些领域研究的规模、深度和广度。通过广泛深入的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利用国外先进的研究手段,弥补国内研究经费、设备和信息的不足,实现跨越式发展,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3.充分发挥大型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主导作用,鼓励设立跨国R&D研究机构。

R&D存在规模效应,大型企业能承受更多的研发费用,抗风险的能力高于中小企业。跨国公司R&D研究全球化的实践表明,企业到国外建立R&D研究机构对增强企业竞争力和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可以为本国R&D研究人员提供良好的交流学习的平台,同时可以有效利用当地公司、大学和研究机构的技术创新的成果,降低研究成本,保持本企业不断上升的学习曲线。

参考文献:

[1] Albert N. Link, John T. Scott.Public / private partnerships:stimulating competition in a dynamic market [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2001, 19:P763-794.

[2]Charles H.Wurtzebach,Mike E.Miles,Susanne.Ethridge.Cannon [M]. Modern Real Estate.John Wiley&Sons,Inc ,2001:P529-533.

[3]Darrin Grimsey,Mervyn K.Lewis.Evaluating the risks of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s for infrastructure projects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 ,2002,20:P107-108.

[4] David B.Audretsch, Albert N.Link, John T. Scott.Public/private technology partnerships: evaluating SBIR-supported research [J].Research Policy, 2002,31:P145-158.

[5]Mike Goodliffe.The new UK model for air traffic services―a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 under economic regulation [J].Journal of Air Transport Management,2002,8:13-18.

[6]易承志,江友群.论公共管理方法及其发展趋势[J].湖北社会科学,2004,(45):45-46.

[7]张同江,刘尔烈.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开发的一种新融资模式一PPP[J].港工技术,2003,(4):32-34.

上一篇: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研究 下一篇:票据操作风险电子化管理创新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