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寄宿生心理问题形成原因及其调适对策

时间:2022-10-26 01:29:44

农村小学寄宿生心理问题形成原因及其调适对策

据国家农业部统计,目前我国约有4.89亿农村劳动力,除去从事农副业者及乡镇企业工作者以外,仍有1.5亿剩余劳动力。他们中大部分为了改善生活状况涌入城市成为了农民工,目前农民工的数量还在以每年500万的速度递增。他们由于生活不稳定,生活条件有限,不能将孩子带在身边入学,而不得不将孩子托付给自己的父母或亲属,其中一部分孩子则被托付给了学校。农村小学寄宿生就这样产生了。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孩子很多时候只能从电话或汇款中感觉父亲的存在,回味母爱的温暖。长期的亲情和家庭教育缺失,使这些孩子出现了性格缺陷情感缺失行为偏差等心理问题,这是家庭学校社会不可忽视的教育问题。那么这些问题又是如何形成的?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又应采取哪些调适对策呢?笔者试作以下探讨。

一农村小学寄宿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

案例:本班学生小H长得白白净净,平时不太与同学打闹说笑,给人文质彬彬的感觉。有一天他在寝室里和同学发生口角,竟然一改往日的斯文样对前来劝解的生活老师拳脚相加。我为小H判若两人的表现大吃一惊,气愤之余提出要请他爸妈来学校。这时,一直倔强的小H泪水竟像决堤的洪水奔涌而出,抽动着两肩啜泣起来。经过交流,才知道他父母远在海南打工,他妈妈因晕车竟然出去四年未回过家。因为赚钱不多,往返车费较高,他爸也只回来几次,平时电话也很少打,把他完完全全地丢给年迈的爷爷奶奶了。小H的行为在寄宿生中是普遍存在的,他们性格孤僻自私任性心理逆反焦虑自闭缺乏自信社交恐惧。仔细分析,这些性格缺陷及心理障碍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原因:

(1)由于外出务工的家长多是从事体力活或是做小生意,劳动强度高,空闲时间少,因而回家频度极低。相关数据表明,六成半在外工作的家长平均一年在家不到10天,大多数的孩子和父母之间几乎没有交流时间,幼小的心灵得不到呵护。他们有心里话无处说,有委屈无处倾诉,与生俱来的骨肉亲情无法表达(如撒娇,亲爸爸妈妈),大多数孩子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他们之间的沟通比较困难,在家里感到孤独寂寞。孩子由于长期缺少父母的疼爱和鼓励,很容易变得脆弱,往往情绪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导致沉默寡言,情绪低落,以自我为中心,喜欢独处,不愿与人交往,存在抑郁自卑,乃至愤世嫉俗的心理。

(2)有的公婆比较“惧媳”,生怕没有把孙子孙女带好,无法交代,于是衔在嘴里怕化了,抱在手里怕飞了。抚养中,有的管教不严,一味纵容,把孙子当成不可得罪的小祖宗;有的不辨是非,偏袒孩子的不良行为。过分的溺爱加上缺少教育方法,使得孩子认为:我就是家庭的“主宰”,我说了算,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从而养成了嚣张跋扈的性格,“娇”和“骄”二气严重。

(3)常年在外打工的家长,饱尝了人间的艰辛与无奈,因此他们特别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人头地,能成为改变自己、家人甚至家族命运的承担者,希望孩子处处比别人强,比别人好。但现实情况恰恰相反,过于沉重的压力使孩子自卑、忧虑、沮丧、内向、敏感、易动摇。这种矛盾致使孩子的情感、认知心理出现障碍。加上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导致孩子产生恐惧心理、逆反心理,认为父母不爱自己,个别的甚至出现了癔病性症状。

(4)家长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 于是想在物质上加以补偿,给孩子很多的零花钱,加之自由使用度大,孩子逐渐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攀比的坏习惯,一部分孩子还产生了厌学情绪,认为“这书读不读也没啥区别”,自己的父母没读什么书,照样天南地北地挣钱。有的监护人员也认为“只要吃好喝好就行”“儿孙自有儿孙福”,认为只要能赚钱,读书也没什么用,大学生不是还找不到工作吗?部分孩子开始把人生发展方向定位为打工挣钱,热衷于吃喝玩乐,得过且过,不求上进,学习成绩也随之一落千丈。

(5)不少家长没有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及知识,普遍认为孩子没病就是健康。不少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时对老师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老师,孩子就交给您了,劳您多费心。”看似平淡的一句话,却入木三分地刻画出“从此我就没事了”的消极心态,透露出家长对家庭教育的下意识的放弃。

(6)学生在校寄宿,为了强化学生的集体意识,学校借鉴了部队的半军事化管理模式,大部分时间都以集体为活动单位,要求学生一切行动听指挥。说具体一些,就是从晨起、早锻炼、就餐、洗浴、晚自习、就寝等各环节,都对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样,学生的自律意识、自立能力得到了普遍的提高。但孩子长期住校,缺少了与社会的接触,没有个人的独立空间,而学习时间的增加、与老师和同学的朝夕相处、住宿生活的周而复始,使他们对学校、老师表现出一定的审美疲劳。

(7)外出务工人员多的地区,经济多数不发达,基础教育投入不足,硬件设施滞后,师资力量缺乏。教师扮演多重角色,教学任务本来就很繁重,关注学生心理状况就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极少数教师对孩子缺乏耐心,施以责骂、挖苦、体罚等不当手段,致使孩子形成不信任学校,担心受歧视等心理障碍,缺乏学习自觉性、上进心和自制力。

二农村小学寄宿生心理问题调适对策

学校该如何对农村小学寄宿生心理问题进行调适呢?笔者结合实际谈谈调适对策:

1.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开设知心姐姐信箱和心理咨询室,让孩子倾诉自己的心理烦恼,使心理压力和障碍得到有效缓解和疏导;聘请专业心理学教师和专家为孩子进行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生存、学会理解、学会自我调解等方面的心理辅导讲座;开通心理健康咨询热线,让那些心理学知识丰富的教师及专家担任孩子的心理辅导志愿者,向他们提供联系地址和联系电话,用心灵去感受他们的心声,用智慧去化解他们的难题。

2.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学生寄宿在校,每天生活在固定的环境中,难免因审美疲劳而厌烦,导致浮躁不安。这时,教师应定期带学生走出校门走进大自然走进社区开展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会团结协作,互帮互助,学会与人相处,与人交往,在交流和沟通中寻找温暖和友谊。

3.让孩子了解父母工作和生活状况

或呈现图片和文字资料,或组织孩子们去建筑工地了解农民工实况,让孩子们知道父母外出打工,干着最苦最累的活,随便吃一点,勉强凑合着住,过着艰苦的生活,是为了让家里生活好一点,让孩子上一个好点的学校。再了解正是爸爸妈妈在各行各业中辛勤的劳动,让城市变美了,城市建设离不开农民工。有了这些认识,孩子们才不会抱怨,反而对爸爸妈妈多一份牵挂,多一份体贴,多一份敬意。他们虽然享受不到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但空间距离不再遥远,亲情不被离别冲淡。

4.教给孩子自我发泄自我安慰自我调节的方法

遇到烦恼,感到胸闷乏力,恐惧害怕,产生幻觉时,可以让学生通过一些不影响别人的活动进行情绪的发泄,如去游乐场玩一玩,田径场跑上几圈,如果条件不具备,就到无人的地方大喊大叫。另外,还应告诉他们遇到不顺心的事时要多往好处想,要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烦恼,始终保持积极向上、乐观的情绪。告诉学生要学会倾诉,把不愉快的事情说出来,让同伴和大人帮忙想办法解决。

5.发挥榜样的力量

让学生中那些爱学习守纪律行为习惯良好的典型引路,号召大家向他们学习,形成学比赶的良好氛围。

6.开通“亲情电话”

孩子能经常听到爸爸妈妈的声音,他们会觉得父母虽远犹近。父母亲切的话语、殷殷的叮咛都会像股暖流扫除孩子们心中的不安,使他们心灵得到最好的慰藉。

7.加强家校沟通

建立联系册,老师要经常向家长汇报孩子在学校的情况,与家长共同商议孩子的教育问题。老师和家长既要做孩子的长辈,又要成为他们的朋友,及时消除隔阂,消除误解,让孩子感到温暖,远离孤独。

8.老师要倾注无私的爱

孩子远离家人,寄宿在校,绝大部分时间与老师相处,老师不单纯是传道授业解惑了。孩子出现了情绪波动,有了过分淘气行为时,老师的爱就是抚慰他们最好的良药。西方哲人说过: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随着小学生寄宿现象越来越普遍,为人师者,应学会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倾听,用诚心去走进学生心灵世界,用无私的爱照亮每一个孩子心灵的角落。

国家教育部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学校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最适宜的场所,学校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技巧,并通过特殊问题的干预和心理咨询,转变学生的行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工作中,应不断探索农村小学寄宿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法,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和谐发展,为适应未来的社会需要在能力上和心理上作好准备,使他们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作者单位:湖南省宁乡县金海实验小学)

上一篇:浅议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下一篇:建设高效班委团队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