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特殊学生良好习惯的行为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时间:2022-10-16 04:52:19

“培养特殊学生良好习惯的行为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江苏省丹阳市南门小学是在部局调整后辛巷、草埝、城南三校合一的新校,学生来源广而散,且处于城乡结合部。就读于本校的外地来丹阳打工人员的子女占学生总数的40%。由于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生理因素的原因,产生了一些特殊学生。为了他们的健康成长,我们确定了“培养特殊学生良好习惯的行为研究”的镇江市级教育科研课题。

一、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本课题探究特殊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产生的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的根源,寻求培养这些特殊学生良好行为规范的最佳途径,使整个校园成为和谐校园。

本课题的研究将引发教师及学生行为观念的转变,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完成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对于本课题的研究,我们成立了课题组,认为可以在规定的时期内取得预期的成果。①上级有关部门有关德育工作的一系列文件是我们进行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以及研究经费的有力保证。③家长对特殊学生转变的高度期望,以及有效配合。④社区、关工委等社会团体与学校的紧密结合。

三、理论假设与研究目标

1.理论假设

根据由于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而产生的特殊学生的具体情况,加强教育疏导,使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健康成长的“四有”新人。

2.研究目标

对于社会因素造成的特殊学生,应使他们随时感受到父母离婚或亲人丧失后仍然生活幸福感,真切体会到学校、班级、社会、家庭对他们的关爱,消除他们的自卑感,树立自尊心,促使他们健康、幸福成长。对于心理因素造成的特殊学生,主要着重于他们的养成教育,督促他们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他们从无习惯到有习惯,从坏习惯到好习惯,最终让好习惯伴随他们成长。对于生理因素造成的特殊学生基本上是“暂差生”。对他们主要从关爱入手,根据他们的实际智力水平尽可能地因材施教,并多方鼓励和帮助,激发他们求知欲望和上进心,相信自己“我能行”。

四、研究内容设计

这里所要研究的是如何培养特殊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些特殊学生在思想上、行为上以及心理上与其他同学不同之处就在于缺乏自尊心和上进心,他们处处显得与众不同,与班集体格格不入。尽管由于各人不良习惯产生的原因不同,各人的特殊现象也不同,但他们都有自卑、心情抑郁、易躁易怒的特性,与教师、家长、同学不容易相处融洽,不能和其他同学一样幸福而健康的成长,甚至放任自流,做出违法违纪的事。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是在教育这些特殊学生转变的过程中,寻找一条转变的最佳途径,帮助他们树立自尊心,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使他们赶上其他学生,成为不断进取、勤奋学习、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

五、课题研究的措施

1.明确目标,分步落实

围绕学校科研课题的总目标,课题组成员每学期开学前召开课题研讨会,制定好本学期行为习惯养成的总目标,并由课题组成员、学校德育处负责人,按月、按周分解总目标,制定好每月、每周的分目标。

2.制定条例,具体落实

在落实课题研究的操作实践中,我们根据三校合一后学生的现状,在综合三校原有良好行为习惯的条例的基础上,制定新的行为习惯条例,通过德育处具体落实。

3.心理疏导,对症下药

特殊学生的共同特征是心情郁闷、紧张、疲惫、厌烦、焦虑和恐惧。针对这些特征,我们充分利用心理健康课,组织同年级的特殊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让他们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从而感到虽然父母离异,但他们仍然生活在欢乐和幸福之中,从而从郁闷等心情中走出来。

本方案2006年顺利通过镇江市教科室的验收,同时对江苏省丹阳市南门小学学生的良好行为研究有着指导性的意义,成为本校一个典型的比较成功的研究方案。

(作者单位:江苏省丹阳市南门小学)

上一篇:中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 下一篇:浅议学生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