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发展绿色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10-26 12:55:54

我国发展绿色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就我国发展绿色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探讨,从各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在绿色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给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绿色经济;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1)09-038-01

一、我国绿色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一)观念意识问题

1、对末端治理的局限性认识不足。从目前来看,末端治理有很多局限性;末端治理是问题发生后的被动措施,不可能从根本上避免污染发生;末端治理随着污染物减少而成本越来越高,它在相当程度上抵消了经济增长带来的收益;由末端治理而形成的环保市场产生虚假的和恶性的经济效益;末端治理使得企业满足于遵守环境法规而不是去投资开发污染少的生产方式。

2、狭义地理解绿色经济。认为循环经济只是保护环境、改善生态,没有认识到这是在新世纪绿色文明背景下的一种新经济形态,是一种追求经济、环境、社会效益多赢的经济发展模式。

3、认为发展绿色经济为时尚早,这是将来的事,离现实还很遥远。这是对当今世界绿色文明迅猛发展了解甚少所致。纵观现实,绿色浪潮已席卷全球,特别是高新技术革命引发的社会加速变化,未来的趋势可能在明天就成为普遍的现实。

(二)经济发展与环保冲突

由于受到现实的技术和经济条件的制约和对环境标准工作认识深度的限制,以及标准工作的复杂性和紧迫性的影响,在环境标准工作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

1、是重环境标准的制定,在标准执行方面力度不足。

2、是对部分环境标准宽严度的掌握不够准确,环境标准与经济技术条件的结合不够紧密。

3、是环境标准的分类指导性不强。我国现行环境标准大多为全国统一性标准和综合性标准,没有考虑不同地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不同接纳地的环境容量和环境功能的区别,都按照同样的标准去要求。

(三)经济增长模式

我国经济发展一直走的是粗放型发展的道路,这与我国国情又密切关系,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这一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实际情况的需要,“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改变传统经济发展的的各种问题。

在传统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下,企业大量占有和利用自然资源,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最大化地促进经济增长是其基本特征,认为自然环境与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之间彼此不能兼容,环境问题是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社会展、经济繁荣必然要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最终导致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性。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改变观念,发展低碳经济

改变观念,发展低炭经济,首先要加强环境教育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建立相应研究机构,尽快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环境教育体系。全面、广泛地宣传国际环保公约和国际环境标准等法规,特别是由于日益增多的国际环保公约、协议、标准是各国行使绿色国际贸易壁垒的法律依据,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更应着重宣传。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对绿色国际贸易壁垒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提倡绿色生活方式,让绿色概念深入人心,把环保导入企业经营决策中,增强企业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其次要切实将绿色经济的理念融入综合决策。要利用我国正在开展的“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的有利时机,多部门密切合作,加快制定绿色发展的规划,并将绿色经济理念融入到各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推动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全面绿色化。积极倡导绿色消费。发展绿色经济,必须建立起绿色的生产体系和绿色的消费体系,两者不可偏重。近期,由中国环境标志产品平台为抓手,引导公众自觉地选择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低碳排放型的绿色消费模式。

(二)经济发展与环保并重

我国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应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重环保问题,做到经济发展与环保并重。发展绿色经济不是简单的与国际接轨的问题,发展绿色经济对中国来讲是有过程的。很多国家都在讲中国的排放第一,这给国内很多人制造了很多压力,大家在心里就认为中国应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应该承担减排义务。实际上,发展低碳经济是未来必然要走的路,但是如何发展,发展的可能和发展的方式应该引起深刻的思考。

(三)积极改变经济增长模式

绿色经济是一种融合了人类的现代文明,以高新技术为支撑,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能够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是市场化和生态化有机结合的经济,也是一种充分体现自然资源价值和生态价值的经济。

绿色经济模式是以可持续发展观为基础所形成的新型经济发展方式,它以自然生态规律为基础,通过政府主导和市场导向,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引导社会经济发展符合生态系统规律的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制度安排,引导、推动、保障社会产业活动各个环节的绿色化,减少或消除污染。

三、总结

纵上所述,我国应适应绿色经济发展的潮流,通过体制转变、制度创新、强化管理等措施来解决绿色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努力达到各种技术、安全、卫生、环境标准,突破绿色贸易壁垒,迅速扭转我国在经济发展中的被动局面。努力消除国外不利因素对我国经济的冲击,最终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有序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梦奎.新阶段的可持续发展[R].内部报告,2007.(1).

[2]盛浩.发展中国家的竞争政策――背景、现状与问题[J].中国流通经济,2007,(1).

[3]张然斌,刘武辉,欧阳强.论构建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和谐金融环境[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8).

[4]张卓元.用约束性指标制约盲目攀比GDP[N].人民日报,2007―07―06

上一篇:我国生态环境现状及生态补偿立法的必要性 下一篇:浅谈施工组织设计在投标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