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县辣椒疮痂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

时间:2022-10-25 11:19:19

龙山县辣椒疮痂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

摘 要:辣椒疮痂病,又称细菌性斑点病,俗称“落叶瘟”,是龙山县辣椒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近年来,随着辣椒栽培面积不断扩大,疮痂病的发生日趋严重,严重影响辣椒产量和品质。2013年,龙山县发病面积达800hm2左右,病株率为26%~94.7%,病叶率为6.33%~64.65%,病情严重田块病株率为100%。

关键词:辣椒;疮痂病;发生规律防治

中图分类号:S641 文献标识码:A

龙山县位于湘西北边陲,地处武陵山脉腹地,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间有平地;属亚热带山地季风湿润气候区,光照充足,雨量丰富;土壤质地以沙壤土、黄壤土为主;海拔高度在218.2~1736.5m,平均海拔高度为600m。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适宜辣椒的种植。

1 症状表现

辣椒疮痂病,在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生。幼苗发病,其子叶先出现银白色小斑点,后逐渐变为淡黑色凹陷病斑;成株期叶片受害,初呈水渍状黄绿色斑点,后病斑扩大后变成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暗褐色、稍隆起,中部颜色淡、凹陷,表面粗糙像疮痂。受害重的叶片,边缘、叶尖变黄,干枯脱落。病斑发生在叶脉上,常使叶片畸形。在茎及叶柄上,初呈水渍状不规则条斑,后木栓化隆起,纵裂呈疮痂状。果实受害,初生黑色或暗褐色隆起的小斑点,或有水渍状边缘的斑疹,逐渐扩大为1~3mm的稍隆起圆形或长圆形的黑色疮痂状病斑,病斑边缘有裂口,并有水渍环状物,潮湿时疮痂中间有菌脓液溢出。

2 病原菌及传播途径

辣椒疮痂病,是由黄单胞杆菌属细菌侵染而引起的一种病害,是种传性病害,种子带菌率很高。病原菌附着在种子表面越冬,成为来年发病的初侵染源。同时,可借带菌种子作远距离传播。病菌也可随病残株留在土壤里越冬,靠雨水、昆虫、农事作业等传到茎、叶、果实上,从气孔或伤口处侵入。植株发病后,病部溢出菌脓液,重复传播感染。

3 发生特点

此病在龙山县发病期早,流行期长。病害流行高峰多出现在持续高温和暴风雨天气后,常造成辣椒早期大量落叶、落花、落果,后期普遍发病。据2012~2013年调查结果表明,辣椒疮痂病在龙山县4月初就开始发病,5月~8月下旬大量流行。

4 发病条件

4.1 品种

种子带菌是造成此病发生的首要原因。现引种的大多数品种如大金条、二金条、8819辣椒表现为感病,以湘研红辣414、湘辣6号、10号辣椒较抗该病,其他品种感病较为严重。目前,我国除了常规育种外,国外正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特别是抗性基因工程进行品种选育,以期得到抗病、高产、优质的辣椒品种。

4.2 温湿度

高温高湿是诱发辣椒疮痂病的主要条件。病菌发育的最低温度为5℃,当温度为27~30℃,相对湿度在90%以上时,病害最易发生和蔓延。

4.3 栽培技术

由于栽培管理不善,如种植过密、杂草丛生、植株生长过旺,未及时整枝、受损等,都是导致病害发生的重要原因。

5 防治方法

由于辣椒疮痂病早期症状与辣椒炭疽病相似,在防治上易造成混淆,故应特别注意识别和防治。

5.1 选用抗病品种

选择抗病品种,是防治辣椒疮痂病最有效的方法。2012~2013年在调查中发现,不同的辣椒品种发病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湘研红辣414、湘辣6号、10号辣椒等品种抗病性较强。

5.2 采用无病种子

从无病株或无病果上选留种子,播前用55℃温水浸种10min后立即用冷水冷却,再催芽播种;或用1:10的农用链霉素浸种30min后用水洗净,再催芽。实践表明,用“种衣剂”处理,也可达到防病增产的效果。

5.3 加强栽培管理

采用无病土的营养钵育苗,可减少伤根率,降低发病率。与非茄科作物实行2~3a轮作,结合深耕,即前茬收获后及时清理田园,深耕土地,将病菌残体深埋土中,可加快病菌死亡速度。根据栽培土壤各元素含量,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施足基肥。定植后,注意松土、追肥,促根系早发。但开花前不能施肥过多、过浓,以免植株疯长,容易感病。及时清除杂草,防止病菌滋生。注意排水,以降低田间湿度。实施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提高防治效果、效率和效益。

5.4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每667m2可选用2%的加收米液剂140~170ml兑水60~80kg,农用链霉素200mg/kg或可杀得叁仟15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以上药剂,5~7d防治1次,连续防治2~3次即可。在发病初期,用加收米喷第1次药,以后每隔7d喷药1次,连续喷2~3次,在病害流行期,用农用链霉素200mg/kg连续防治2次,防治效果可达95%以上。建议防治时采用几种药剂交替使用,以防产生抗药性。

作者简介:田红霞(1978-),女,土家族,湖南龙山县人,植保农艺师,研究方向:植保。

上一篇:北方树木盆景材料开发与利用 下一篇:闽西北地区果树生产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