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县玉米新品种引种试验研究

时间:2022-08-04 07:12:07

龙山县玉米新品种引种试验研究

摘要 在龙山县进行玉米新品种引进生产试验,结果表明:科玉6号、科航6号2个品种生育期短,产量高,适合在海拔600 m以上高海拔地区推广;金湘369、正大999、临奥1号、恒冠168、福丹二号、潞玉13这6个品种的产量较高,丰产性好,适合在海拔600 m以下的地区推广。

关键词 玉米;新品种;引种试验;湖南龙山

中图分类号 S513.0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8-0037-02

龙山县位于湘西北边陲,地处武陵山脉腹地,地理坐标为东经109°10′~110°53′、北纬28°45′~29°30′,最高海拔1 736.5 m,最低海拔218.2 m,平均海拔600 m,属高海拔山区。玉米是龙山县主要的旱粮作物,常年播种面积1.07万hm2,总产5.09万t,大面积平均单产4 770 kg/hm2,农民种地面临收入低、效益差的问题,农业部门为了贯彻落实湘农业发〔2012〕36号文件精神,按照上级部门的部署安排,在认真总结近年玉米生产经验的基础上,用提高单产,增加总产,实施强农富民战略,围绕发展粮食生产,促进规模经营,发展种粮大户,有针对性地抓好重点区域、重点乡镇、重点路段的玉米生产,在稳定玉米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努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1-2]。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龙山县茨岩镇凉水村某农户责任田内,地理位置东经109°46′,北纬29°15′,面积0.21 hm2,境内地势平坦,阳光充足,土壤肥力中上,排灌方便,海拔805 m,pH值7.0,年平均气温15.8 ℃,无霜期270 d,年日照时数1 137 h,年降雨量1 400 mm。

1.2 试验材料

参试品种为湘康玉1号、科玉6号、科航6号、潞玉13、湘农玉14号、金湘369、恒冠168、湘农白糯2号、福丹二号、正大999、临奥1号。

1.3 试验方法

试验共设11个处理,即每个品种作为1个处理,以临奥1号作为对照(CK)。每个处理3次重复,8行区,小区面积66.7 m2 [3-4]。

1.4 试验过程

4月12日播种,播种前将土整细,然后按136 cm划线开沟施肥,施人畜粪15 t/hm2、鄂中复合肥(15-15-15)750 kg/hm2、尿素150 kg/hm2,施肥后覆土做垄,垄宽50 cm,垄高20 cm,每垄种双行,宽行距96 cm,窄行距40 cm,株距30 cm,每小区种320株,栽种4.8万株/hm2。4月25日出苗,5月7日间苗、匀苗,5月16日追施提苗肥,施尿素112.5 kg/hm2,并结合施肥进行第1次人工中耕除草。6月11日用杀虫双3 L/hm2加灭扫利150 mL/hm2加井冈霉素45包/hm2对水750 kg/hm2喷雾防治玉米螟和纹枯病。6月19日追施穗肥,施尿素225 kg/hm2、氯化钾75 kg/hm2。同时,进行第2次中耕除草,并壅蔸培土防倒伏。8月中旬至下旬成熟,8月26日收获[5-8]。

2 结果与分析

田间调查表明,玉米新品种出苗期一致,倒伏率为零。由表1可知,湘农白糯2号、湘农玉14号、湘康玉1号、恒冠168、科玉6号、科航6号生育期较短。各品种株高都在2 m以上,其中正大999株高最高,达2.68 m。

对各玉米新品种病害情况进行统计,由表2可知,所有试验品种病害少,抗病性强。仅纹枯病和心叶期玉米螟发生危害,且程度较轻。

8月底开始对成熟的玉米收割,并对玉米新品种的穗长、穗粒重、百粒重的等多种性状进行统计分析。由表3可知,金湘369、正大999、临奥1号、恒冠168、福丹二号、科航6号、科航6号、潞玉13产量较高。玉米穗长都在20 cm左右,轴色主要有白色、淡红色、红色3种,粒色粒型多为黄色半马齿型,湘农白糯2号白色硬粒型。

3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所有参试品种在龙山县均表现出前期生长快、中期生长稳键、后期不早衰的特点,株高都在2 m以上,病害少且倒伏率很低,适应性强,丰产性好,单产较高。其中,科玉6号、科航6号2个品种生育期短,产量高适合在海拔600 m以上的高海拔地区推广种植;金湘369、正大999、临奥1号、恒冠168、福丹二号、潞玉13这6个品种的产量较高,丰产性好,适合在海拔600 m以下的低海拔地区进行推广种植。

4 参考文献

[1] 哈达朝鲁.几种玉米品种比较试验[J].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学报,2010(2):27-28.

[2] 高海银,徐雄培.地膜玉米高密度种植比较试验[J].榆林科技,2005(1):34-36.

[3] 王瑛,李求文,王黎明.鄂西南山区玉米杂交品种组合试验初报[J].现代农业科技,2007(14):106-107

[4] 覃金鼓,蒙懿,莫琼飞,等.7个杂交玉米品种的比较[J].农技服务,2011(11):1544.

[5] 梅向阳,鲁艳君,夏一军.2008年杂交玉米新品种对比试验[J].杭州农业与科技,2009(1):47-48.

[6] 金传旭,刘阳,吴贤琴.平塘县玉米新品种比较试验初报[J].耕作与栽培,2012(4):45-46.

[7] 朱培贤.对玉米品种展示有关问题的探讨[J].种子世界,2009(12):3-6.

[8] 马利,徐景梅,谢志强.玉米新品种铁单15号适宜种植密度研究[J].辽宁农业科学,2003(3):47.

上一篇:樟子松幼苗培育技术与经营措施的探讨 下一篇:林下经济发展规划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