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县柑橘黑蚱蝉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时间:2022-04-20 11:14:55

龙山县柑橘黑蚱蝉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摘要 阐述了龙山县柑橘黑蚱蝉的形态特征及发生规律,介绍了其防治技术,以期为柑橘优质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关键词 柑橘黑蚱蝉;形态特征;发生规律;防治技术;湖南龙山

中图分类号 S436.661.2+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5-0154-02

柑橘是龙山县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全县2012年柑橘总产量14.3万t,总产值超过9 000万元。全县有近4万农户通过柑橘产业实现了稳定脱贫致富,部分村组农户迈入小康行列。黑蚱蝉是龙山县柑橘的主要害虫,发生普通,为害严重。据2011—2012年观测调查,龙山县柑橘一至二年生夏秋梢被害梢率10.8%~34.6%,平均26.8%,最高41.2%;高龄若虫脱皮后的“蝉蜕”,一般8.6~41.8只/株,平均27.6只/株,最高117只/株;4月调查每100 m2橘园虫量为89.4~217.6只,平均172.7只,最高725只,严重影响柑橘产业发展。

黑蚱蝉(Cryptympana atrata(CFabrius)),又称知了、蝉、蚱蝉、黑蚱,属同翅目,头喙亚目,蝉总科,蝉科,杂食性。寄主植物有柑橘、桃、李、柿、梨、杏、枇杷、板栗、葡萄、核桃、樱桃、猕猴桃、石榴、银杏、杨、柳、榆、槐、桑、苦楝、梧桐、乌桕、松柏、桂花等许多果树、行道树及其他草木本植物。成虫刺吸柑橘夏、秋枝梢汁液并产卵在小枝条上,产卵时将产卵器刺破枝梢皮层,直达木质部,成锯齿状2排,削弱树势,使枝条开裂,失水干枯,卵多产在挂果的结果母枝上,使幼果干枯脱落,影响柑橘优质高产,阻碍柑橘产业发展。

1 形态特征

雄虫体长44~48 mm,雌虫体长38~44 mm,翅展22~125 mm,黑色或黑褐色,有光泽,被金色细毛。复眼发达突出淡黄褐色。单眼3个、琥珀色,呈三角形排列于复眼之间。头部中央及颊的上方各有1块黄褐色的斑纹。触角短、刚毛状。前胸背板短于中胸背板,微突起,中胸甚发达,背面宽大中央高,上有级明显的“x”形红褐色隆起,前角有1条暗色斑。前后翅均透明。基部1/3黑褐色,脉纹黄褐色。前足腿节发达,粗壮,基节隆线及腿节背面红褐色,腿节复面有锐利的刺,后足腿节有黄褐色的脉纹。腹部各节侧缘黄褐色,背面及腹面各有1对瓣片状。背瓣将发音器全部盖住,酱褐色,腹瓣大,舌状,长达腹部1/2,边缘红褐色。雄虫第1~2腹节两侧有发音器,膜状透明,能振动发出“蚱、蚱”或“苏儿、苏儿”的鸣叫声。雌虫无发音器,有听音器及发达的产卵器。

卵细长,椭圆形,稍弯曲,两端渐尖,长2.0~2.4 mm,宽0.5 mm,乳白色,有光泽。初孵若虫乳白色,体软,细小如蚁,体长2 mm,体色随虫龄增大,逐渐加深。末龄若虫黄褐色,有翅芽,体长35 mm,形似成虫。额显著膨大,触角和喙发达。无复眼,在复眼部位置上有1个突出的单眼。前胸背板很大,前足腿节,胫节发达。有齿适于开掘。老龄时体较硬,前胸背板缩小,中胸背板大,头顶至后胸背板中央有一蜕皮线,腹部缩小,翅芽发达,老熟时可达腹部中央。

2 发生规律

2.1 生活史

黑蚱蝉完成1代需数周年(5年以上),以卵在被害枝梢内和不同龄期若虫在树根附近土壤中越冬[1-2]。若虫在土中占整个生活史的绝大部分时间。2010年10月,将采集的200枝卵枝挂在龙山县里耶镇岩冲村罗洞坪椪柑园内1株十五年生椪柑树上,用网罩罩住树体,地面用农膜全覆盖,观察卵枝卵粒及孵化进度。2011年5月9日开始孵化,5月18—25日始盛期,6月2—20日盛卵期,6月27日至7月11日孵化高峰期。8月15日孵化结束。2011年5月15日,将初孵若虫(乳白色,体长平均2.0 mm)移入罩内缸栽椪柑苗的土中。2012年5月15日调查,若虫体长平均为11.9 mm,淡黄褐色。成虫每年5月下旬至9月出现,7—8月产卵和鸣叫最盛。成虫寿命60~70 d,卵期10个月左右。

2.2 生活习性

成虫在夜晚羽化,尤其以20:00—22:00时羽化最多,2:00后能作短距离飞翔,8:00飞到枝梢上吸食汁液,白天活动,迁飞性强,有趋光性。羽化后20 d左右产卵,在荫蔽的树冠内部枝条上产卵,时雌、雄虫头部方向相反,呈“一”形,雄虫能继续发育。成虫喜在高大茂密橘树上产卵,矮小稀疏橘树产卵枝少,幼小橘树产卵枝极少。

卵主要产在柑橘树冠一至二年生,直径3~5 mm的夏秋嫩枝梢内,直径大于8 mm或小于2 mm的枝梢少见产卵。产卵时头朝上,先用足紧抱枝条,再用产卵器刺破韧皮部,插入木质部内,造成爪状裂口,产卵于其中,1个枝梢有孔20~50个,多达100个以上。卵孔顺枝梢纵斜排列成2行直线型,少数弯曲或螺旋形,很少不规则形。1个卵孔有卵3~5粒,少数1粒或6~8粒,每个产卵枝平均有卵142粒,多达418粒。1头雌蝉腹内怀卵一般500~900粒,最多的达1 308粒,平均700余粒,产卵枝枯死后,卵仍存活完好。

若虫在白天孵化,初孵若虫落地入土,附在树根上吸食汁液,不大活动,并随龄期的增加,分别筑成大小、形状不同,外表粗糙、内壁光滑的土室,壁的一侧附着在根上,栖居其中吸食生活。秋凉后深入土下40 cm处越冬,春暖又向上移动。若虫蜕皮5次。成熟若虫在5月下旬进入梅雨季节,雨量显著增加,傍晚以后破室而出,从树干基部爬至枝条叶背,固定后从背部破皮羽化,少数在橘树干、杂草枝叶上羽化。5—7月雨水多,土壤湿润,成虫大量羽化,当年危害重;若遇干旱,则成虫羽化困难,当年发生量锐减。

3 防治技术

3.1 剪除产卵枝条

产卵枝在叶片枯萎未脱落时或结合冬春修剪,彻底剪除,集中烧毁,同时剪除附近树林上产卵枝。可大量减少虫源基数。橘园附近避免种植或砍除杨、柳、苦楝等树木。

3.2 捕杀成虫与若虫

端午节后15~20 d,成虫发生高峰期,在橘园夜间举火把,摇动树枝,引其扑火自焚,或乘势捕杀。5—6月若虫出土上树羽化前,傍晚以后21:00前在树干上捕杀上树若虫。在树干绑1条6 cm宽的塑料薄膜带或粘胶带,阻止若虫上树,再在树干基部用双层薄膜做成8 cm高的陷阱,捕捉掉落其中的若虫[3]。

3.3 松土除虫

4月前,橘园松土,翻出蛹室,消除若虫。该地农户喜食黑蚱蝉若虫(俗称阴虫),该方法效果好。

3.4 毒杀若虫与成虫

5月若虫上树羽化高峰期,用40%氧乐果乳油或40%毒死蜱乳油200倍液,淋灌于树干半径1 m以内的土壤中,每株灌8 kg药液,毒杀若虫效果好。7—8月,成虫盛发期,下午树冠喷布20%速杀丁乳油或敌杀死乳油2 000~3 000倍液,杀灭成虫,具有一定效果[4]。

4 参考文献

[1] 伍兴甲,陈新文.黑蚱蝉生活习性及对柑桔的危害与防治[J].现代园艺,2009(10):39-40.

[2] 康雅萍,谷卫忠,董瑾瑜,等.黑蚱蝉发生特点与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6):112.

[3] 谷卫忠,康雅萍,董瑾瑜,等.黑蚱蝉发生特点与防治对策[J].西北园艺:果树,2006(1):54.

[4] 钟德志,凌南昌.柑桔园黑蚱蝉发生规律及防治[J].江西园艺,2003(2):16.

上一篇:大通县春油菜病虫害防治技术 下一篇:双辽市玉米除草剂药害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