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博物馆藏传世玉器撷英

时间:2022-10-25 10:40:42

湖南省博物馆藏传世玉器撷英

湖南省博物馆收藏有一批传世玉器,其中不乏时代特征显著的精品,本文择其数件,以供大家鉴赏Ⅲ究。

图1 战国谷纹玉璧

礼器或佩饰件。直径11.7厘米,厚0.4~0.5厘米。碧玉质有黄白色沁。扁平圆体,肉大孔小,内外部各饰阴刻弦纹一道两弦纹间饰谷纹。谷纹凸起不高内外边缘较宽,两面纹饰相同。侧边上刻有“口百八十三”字样,可知战国用璧数量之大。边残缺,有裂纹。该器谷纹是在底面上先打磨出条状网格纹,然后在其内琢磨出谷纹,因而在器外缘上留下打磨沟痕,外沟痕与内淘痕相对应。该器制作规整,为战国晚期的佳作。玉璧是传统的玉礼器之一。《周礼》有“以苍璧礼天”的记载。玉璧除作礼器外,还是佩玉称为”系壁。也作为礼仪或馈赠用品和随葬用品。璧是玉器中沿用时间最长的器类,从新石器时代至清代几乎都使用。战国至两汉为玉璧制作的鼎盛期,玉璧的造型、纹饰、琢工和使用量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工艺精湛,器轻体薄,阴刻、透雕、浮雕俱全。谷纹是战国晚期至西汉时期玉璧的典型纹饰,此时的谷纹以浅浮雕或阴刻技法制作,形似发芽的谷粒,象征生机勃勃的丰收景象和人们对春天的盼望,古人以饰谷纹的玉器为祥玉《国语・楚语》有“玉足以庇荫嘉谷,使无水旱之灾”的记载。

图3 战国玛瑙环

佩饰件,直径3.2厘米,厚0.8厘米,器呈淡红色,光亮透明,边沿稍残。内扎边缘斜削较薄,外周边缘两面向中间收尖,截面为六角形,孔壁稍厚且琢出凸棱,器身光素无纹形制规整,环面平滑,玻璃光较强,这种六角形玛瑙环多见于战国,时代风格独特。

图2 战国云纹玉环

佩饰件,直径5.3厘米,厚0.3厘米。青玉质,有黄白沁。扁平圆体,孔大肉小。两面纹饰相同,内外缘均以阔边作轮廓线,肉部饰阴刻云纹,边缘斜切薄于中部,战国玉雕特征显著。

玉环流行于新石器时代至明清时期,多作为佩戴的器物或是组玉佩中挈领全佩之器。战国玉环种类很多,有丝束环、云纹环、谷纹环及玛瑙环等,多呈扁圆体,中孔较大,器面如壁,满饰均匀的谷纹,云纹或龙凤纹等。有些环的外缘还以透雕加饰阴线的手法琢出对称的龙凤和蟠螭形象

图4 战国云纹龙形玉佩

佩饰件。长11.3厘米,宽4.6~7.5厘米,厚0.3厘米。碧玉质,上有黑色小点,徼有土沁。此佩为回首蜷伏的S龙形。龙首独角、圆目,躯体卷曲,尾部向前回卷,两足向前伸展作伏卧状。龙角、足、尾缘以平行的阴线作为装饰。此器多处镂空,龙头和背部各钻一孔,可供系佩。龙身除雕以阴线纹轮廓外,满饰云纹。龙身上饰云纹有其独特的含义,《易・乾卦》有“云从龙”之说。龙是水畜、云是水汽,故龙吟则景云出。龙形佩上常刻有云纹,原因即在于此。云纹如浮云舒卷,在战国极为盛行,虽有模拟自然现象的意旨、但更与当时道家、黄老之说崇尚神仙思想有关。神仙大多居于海上仙山云雾缥缈处,是令人向往的地方。云纹用于玉器上则屈曲多变,生动流畅,成为主流纹饰。

图5 战国谷纹玉剑首

剑上装饰物。直径4.4厘米,厚0.4厘米。青玉质,有灰白沁。器呈圆饼状,正面由大小两道阴刻弦纹分成内外两部分,正中部分的圆形略微凸出,上面阴刻四束卷云纹,云纹头部在中心相对,尾部几束云纹旋转着向周围扩散。外圈部位饰有小谷粒纹触之有光滑的凹凸感。背面有一圈凹槽,凹槽周围斜钻有3个小孔,用以剑柄嵌入。

在剑柄与剑鞘上镶嵌的玉饰,我们称之为玉剑饰,饰玉的剑称作玉具剑。一柄完整的玉具剑由4个玉饰物组成,它们分别是剑首,剑格、剑^、剑秘。剑首是剑之柄端所嵌的玉饰、以玉饰剑在西周已出现玉柄铁剑出土于西周虢国墓。剑鞘饰玉,则从东周开始。春秋战国诸侯争霸,战争频繁,兵器生产量大,达官贵族为标榜财富实力,显示社会地位,在所佩之剑上饰玉,玉具剑于是被广泛使用,成套玉具剑以西汉为盛行期。

图6 汉代谷纹龙形玉璜

佩饰件,长16.8厘米,宽4.5厘米,厚0.4厘米。碧玉质,上有黑色小点,微有褐色沁。扁平弧形,两面纹饰相同。两端透雕龙首,圆眼,上唇上卷,龙角略上翘。龙身饰阴刻谷纹,谷纹凸起不高,边缘饰阴线弦纹。上部中央有一圆孔可供系佩。

璜是一种弧形片状玉器,是祭祀掌管北方之神的礼器。《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以玄璜礼北方。”而考古发掘显示,绝大多数玉璜不见礼器的用途而是作为装饰品或组玉佩中的挂件佩戴在墓主胸腹部故有佩璜之称。透雕双龙首的玉璜在汉代较为常见,造型、纹饰均极其优美。龙是象征君子、圣人乃至王者龙德的吉祥物、古人在艺术创作中,也深深倾注了他们崇龙的意向。

图7 元代玉鱼佩

佩饰件。长5.5厘米,宽2.6厘米。黄玉,带黄褐色玉皮。立体圆雕大鱼街小鱼。大鱼阔体扁身体态肥胖。头大,约占身体面积的三分之一。阴刻大圆眼微凸,厚唇,腮部有一条曲线装饰。背鳍凸起胸鳍紧贴腹下尾鳍较大,伸展,上阴刻多道直线。鱼身呈弓形,雕琢粗拙豪放,为元代玉鱼的显著特征。鱼头,鱼身和尾部用宽粗阴线分隔。小鱼用阴线雕琢轮廓,两鱼头连接处形成一孔可牵挂。

宋代以后,玉鱼佩大量增加,并出现了一些玉雕陈设用品。金元时期承袭此习俗,或与荷花配台组成,或以双鱼形式出现,为常见传统吉祥图案,象征连年有余。

图8 明代吉字纹工字形玉牌

嵌饰件。长4.7厘米,宽4.7厘米,厚0.6厘米。青白玉。器形呈正方形片状,中腰剔出对称凹口。工字牌是明代常见器形。正面全部下凹,槽内玻璃光泽强烈,边缘起脊线。中心海棠形开框,刻一“吉”字和花朵纹,寓意吉祥。花朵刻划简练,镂雕部分有拉锯痕,这是明代琢玉的典型风格。有些明代工字牌常在四周刻有回文,线条纹等边饰。此器光素,背面亦光素无纹,可作嵌饰。

图9 明代龙形玉环

佩饰件。直径9.3厘米,宽2.2厘米,青玉质,有褐色沁和玉绺,是明代玉质特征。器为扁圆体,大孔,环面为一龙衔尾状,龙身较长,龙上唇上卷,撇榄形眼出须,龙角较长。身上饰勾云纹和阴刻线,龙脊凸起阴刻“X”纹。龙尾分叉,龙身两侧饰飞翼,上刻细阴线,这些都为明代中晚期玉龙特点,制作较粗犷,为明代玉雕特征。

图10 明代玉瑞兽

陈设装饰件。宽7.8厘米,高6.5厘米。青白玉质,上有人工黑色沁,是明代玉质特征。立体圆雕。兽呈蹲立状,形体粗壮,器形饰满,棱角分明。双眼前视,张嘴露齿,圆眼,如意形鼻,勾云形粗眉,双角后伸,猫耳状耳,长胡须用细密阴线刻划。胸前微凸,四肢短而粗,腿部亦雕刻细密阴线纹。长尾分叉卷起,背脊椎骨呈节状凸起。身两侧饰羽翼纹,四肢关节处有卷云纹。雕琢粗放,在口、足等镂雕处可见加工痕迹,为明代玉兽特点。

图11 明代花形玉片

装饰品。直径7.4厘米,厚0.6厘米。青白玉质地,微有浅褐沁,为明代常见玉材。器呈扁平花形状,正面外圈有8个圆圈相连,圆圈上饰凸起的旋涡纹。中间一圈 是8个向内凹的花瓣纹。器正中心为一个凸起的圆钮。背面正中央有一对钻的牛鼻穿孔可嵌于其他物上。背面纹饰似由8块叶片组成的花朵。花纹片一般不单独使用常见镶银嵌宝组成完整的片饰,作为服饰或帽饰。

图12 明代蝴蝶影玉片

装饰品。长3.4厘米,宽5.3厘米。青白玉质地,微有白斑,为明代常见玉材。器呈片状。蝶圆眼外凸,双翅展开,有多道阴刻线和卷云纹表示脉络,翼边波折,触须向两边伸展与翼连接。上身轮廓用阴线刻划尾部有皮囊线7道。背面无纹饰。此蝶刻划比较写实,蛹状的躯体,舒展的胸翅尾翼,加上伸展的触须,形象十分逼真。明清时,蝴蝶成为吉祥题材的重要内容,因为“蝶”与“耋”谐音,耋指年高寿长。蝴蝶形玉片为明代常见器形,作服饰、嵌饰之用。

图13 明代穿花龙纹玉带板

佩饰品。长5.2厘米,宽4.9厘米。青白玉,微有白色斑点。器呈长方形,镂雕穿花龙纹龙身细长,遍饰斜方格纹龙鳞。龙须上翘,眼呈_上―下状,古玩界俗称“上下眼”。发一撮前冲,风车爪,在神韵上有一种呆板苍老感,为典型的明龙风格。底部辅以缠枝花叶,为明代图案特征之一。

带板是玉带上的组件。玉带是一种由数块乃至十数块扁平玉板镶缀的腰带,在北周墓葬已有出土,唐代日趋定制。唐代以玉带八官服用以标志官阶的高低,因而带上的玉板(称为带板)均有一定之规。镶在带两端的圆角矩形带板叫“锭(獭)尾”,中间的方形或长方形带板叫“铐”,有的铐有孔或附环用以悬挂物件,清代废除玉带制度。明代玉带数量较多,块数为16块至25块不等,主要用白玉制成。玉铐多作方、圆、长方、长条及桃形等。用料较薄,边框较窄,除光素者外,铐面多用浮雕或双层透雕之技法,装饰有纤细繁密而富于变化的云龙、麒麟、飞禽、走兽、花草人物及当时盛行的吉祥图案等。另外在主题纹饰的边角外还喜欢采用一些双角古钱、珊瑚枝等杂宝纹来点缀画面。背面或平整光素,或镂空成万字、窗棂或花枝形地纹。明代出现了透雕、深雕相结合的手法,出现了双层和三层多层次的带板、花下有花,枝下有枝。

图14 明代蟠螭纹玉剑王蠡

剑上装饰品。长6.7厘米,宽2.3厘米。青白玉质地,上有黄褐色沁。器呈长方形、两端向下弧弯、靠短端处下有一长方形穿孔。器面阳纹雕刻卷曲的蟠螭、眼、鼻、耳用阴线刻划轮廓,头发上冲、身饰二字纹,四肢用细密阴线雕刻毛片纹,关节处饰卷云纹。很生硬,不活跃。尾巴呈花叶形,图案化风格明显有明代螭龙的特点。此剑褒虽然造型似汉剑琥,但器面两端弯曲度较大+图案纹饰零乱失去了章法。底部的长方孔扁平窄,孔洞内不见了早期的拉丝痕而是遗留下半圆形的砣痕有明代玉雕特征。

图15 明代青乳钉纹匝形玉杯

生活用品。高3.6厘米,口径7.2厘米。青白玉,有玉绺和浅黄色沁。器形仿商周青铜酒器。杯呈扁形、深腹、有流。椭圆形足底内凹。杯身分为三层,以阳弦纹间隔。中层碾琢三排乳钉纹乳钉突出,地子欠平整。单耳龙形鹿形角猫耳状耳,宽额,刻一道粗阴线、鼻稍突起、口衔杯口、略高、尾两股卷起紧靠杯身。器物造型、纹饰作风当属明代。

图16 明代乳钉纹双龙耳玉杯

生活用品。高3.8厘米,口径6.7 厘米。青白玉质,有黄褐色沁有玉绺。杯似碗形,杯身琢三排乳钉纹,斜线错位,乳钉浑圆高凸,地子欠平整、有明代玉雕工艺特色。双耳龙形、鹿形角、眉骨圆凸,管钻圆眼、口衔杯口、略高、尾两股卷起紧靠杯身,整器玉质、造型、雕工俱类明代风格。

图17 清代龙首玉带扣

腰带上的饰品。长9厘米,宽3.5厘米,高2.4厘米。玉质白中泛灰,是清代晚期常见玉材。一钩一扣,可以搭扣。钩相扣后呈长方形。钩为龙首,圆眼,头顶饰菱形方格纹。桥形器身光素无纹,边棱挺直,棱角分明,弧度适中。底部有一长方形穿孔可系腰带

带扣作为方便可靠的束腰用品,初见于汉代。带扣的基本式样有四,其一是钩环形+由钩与环两部分组成环的一端有孔洞与钩相扣后呈长方形,扣身琢纹饰,钩与环底部各有一圆纽或长方穿孔;其二是钩纽形在一块玉片上面雕琢图案纹饰,底部碾琢一钩一纽,其三是双纽形,即在一块玉片上正面雕琢图案纹饰,底部碾琢成双圆纽;其四是插榫形,整雕琢两块可左右移动互相榫接的带扣,各有一端设环供穿带一端设方形饰片,饰片纹饰互相攀援,合为一体。清代带扣常由两块方形板套合而成,如今日皮带之钩头。一块端头为钩,一块端头为环,器物表面常浮雕有龙、凤、螭、双狮、花鸟鱼虫等图纹,也有光素无纹的。背面光素,中央略凹,并有一纽,可连接系腰的带子。

图18 清代玉如意吉子

如意上的饰件。长9.5厘米,宽7.1厘米。青白玉,微有白斑。此件如意吉子为如意头上的饰件,略呈椭圆形,浅浮雕。边缘为多曲花瓣形,器面浅浮雕桃树及果桃、枝叶纹,寓意“万年长寿”之意。背面光素无纹。此器雕刻精细,抛光讲究,清代玉雕特征显著。

如意起源于爪杖,因爪杖能挠到背部手所不及之痒处甚如人意,而得名“如意”。后来演化成吉祥物,喻万事如意。明代出现了天然竹木如意。玉如意以清代为多,明代也有但少见。如意的造型大致可分为天官式,灵芝式和三镶式3种。天官式为花头直柄传说为天官所执寓意“天官赐福”,灵芝式头作灵芝形柄短而虬曲似灵芝茎,三镶式即主体为木质或铜质,在头、尾和柄的中部各镶一块玉质瓦面,称为如意吉子。

图19 清代玉圭璧

礼器。长20厘米,璧径7.8厘米。青玉质地,有褐色斑块。造型仿自《周礼・考工记》中记载的圭璧,为玉圭和玉壁的复合体。《后汉书・明帝纪》有“亲执圭璧、恭祀天地”的记载。璧呈圆形,中间有小孔,较厚实,两面均饰乳钉纹,内外缘饰有弦纹。圭身窄长,上尖下方,中间起脊,脊线垂直,正面由上至下饰北斗七星纹、双龙戏火焰珠纹,江崖海水纹背,面亦雕江崖海水和穿行在云中的龙。此为仿古圭璧,有祭祀日月星辰山川之意。制作较粗糙。具有清代晚期玉雕特点。

本文的写作,得到了湖南省博物馆喻燕姣研究员的悉心指导,在此深表谢意。

责编 潇然

上一篇:陕西出土的西周合雕象生玉器 下一篇:顶尖拍品主导春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