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互文性解读

时间:2022-10-25 09:58:20

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互文性解读

摘 要: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为我们创造了一个亦真亦幻的独特世界,充满了多重意义和可能性。本文将从互文性的角度对该影片进行探讨。通过影片,可以清晰地看到其与“前文本”的互文关系,使影片与众多“前文本”构成一个大的文化网,从而可以深刻地传达影片的主题思想和精神实质。

关键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互文性;荒岛文学

一、引言

由好莱坞华人导演李安执导的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改编自加拿大当代小说家扬・马特尔的同名小说,该小说获得2002年的布克奖。故事中的主人公叫做派・帕帖尔,他的父亲开了一家动物园。在这样特殊的生活环境中,他对动物产生了深厚的兴趣并十分了解它们的习性。他对于信仰和宗教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在派17岁那年,他的父母决定搬迁至加拿大以期寻求更加美好的生活,他们带着动物们出发了。在一场暴风雨过后,货船沉没在太平洋中,派在海上开始了与老虎理查德・帕克共存的227天的历程,他度过重重艰难,最终获救。在海上漂泊的经历,让我们看到了另一个“鲁滨孙”以及派向我们展示的人性的善与恶。目前,国内对于该影片或小说的研究多集中在主题和意象方面,主要是分析影片所传达的信仰、人性及救赎,或者是对影片中的一些典型象征如孟加拉虎等的探究。在互文性这一领域研究甚少,因此笔者将从互文性这一角度对该影片进行探讨。

作为后现代思潮的产物,互文性理论是文艺批评中非常重要的理论。“互文性”,又被译为“文本间性”,是由法国后结构主义思想家朱莉娅・克里斯蒂娃 在20世纪60年代《符号学,语意分析研究》一书中提出来的。“互文性”通常用来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本之间发生的相互关系。互文性理论的价值在于它打破影响研究的许多局限,具有更大程度的阐释作用。

在影片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影片与“前文本”的互文关系。这些“前文本”主要包括荒岛文学,无论是从荷马史诗开始的《奥德赛》,17世纪丹尼尔・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还是到当代作家威廉・戈尔丁的《蝇王》。《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与这些荒岛文学作品在人物和主题上都形成了互文。除此之外,影片还与《圣经》中的诺亚方舟的神话传说形成了互文。通过这样的互文分析,使影片与众多“前文本”构成一个大的文化网。

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与诺亚方舟的信仰主题互文

圣经的《创世纪》中记录着诺亚方舟的传说。诺亚方舟是上帝指示诺亚建造的一艘船,目的是为了让诺亚及他的家人,以及世界上的各种生物躲避一场上帝制造的洪水灾难。在西方文学中,诺亚方舟受到了作者的青睐,我们处处可见方舟的影子,它已经成为一种象征着生命和希望的生命之舟。影片中两次出现了船这一意象。第一次是当派的父亲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形下,决定举家像哥伦布一样去航行搬迁到加拿大以寻求更好的发展,他们一家人带着动物园的动物踏上了这艘日本货船。在航行的第四天,暴风雨来临,派成为船上唯一逃生的人,接着同派一起逃到救生艇上的还有一只受伤的斑马、一只婆罗洲雌猩猩、一只鬣狗和一只孟加拉虎理查德・帕克。这只救生艇正如诺亚方舟一样载满了人类和动物,这也是影片中继货轮之后,第二次出现了船这个意象。派和这些动物在海上漂流的227天,除了展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和人与动物和谐相处之外,还向我们传达出了信仰的力量,这也正是影片所要展示的主题之一。

信仰这一主题在《圣经》中处处可见。《圣经》中,上帝提前告诉诺亚会有大洪水,要他造一艘方舟带领动物离开。在海上漂泊的150天,方舟上的人们抱着对上帝的信任,最终历经重重困难得以生存下来,看到了陆地。《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派又何尝不是如此,在逃到救生艇上不久,斑马和猩猩就被鬣狗咬死,而鬣狗又被老虎咬死,最后只剩下派与理查德・帕克“相依为命”。面对这样的挑战和生存的压力,派对人生和信仰的追求没有停止,反而更加坚韧和成熟。面对上帝的风暴,派发出了这样的呼喊:“你夺走了我的父母,连我也臣服于你,我已什么都没有了,你还要什么?你为什么要吓它?”此时,派的信仰不再局限于宗教,而是个人与心灵之间的对话。在这样的情形下,他更容易展开自我抗争、感悟生命的心路历程。无论是在诺亚方舟中,还是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这样漂流的两个不同阶段,一是物质求生,一是精神求生。信仰不是万能的,但人却不能没有信仰,我们需要信仰的引导,这是信仰的永恒魅力。这也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部影片向我们传达的最重要的主题之一。

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与荒岛文学在题材、人物和人性善恶主题上的互文

从16世纪末期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到17世纪丹尼尔・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再到当代作家威廉・戈尔丁的《蝇王》,英国文学史上产生了一系列以荒岛为题材的文学作品,我们称之为荒岛文学。荒岛文学只是一种载体,是表达主题的一种手段。它们或是表现人与自然的冲突,或寻求一种改造社会的手段,或者是宣传作者的社会、政治和哲学观点。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也体现出了荒岛文学的一些特征。主人公派也是经历了海难之后,最终得以生存下来。《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同其他荒岛文学作品一样展现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人们最终克服种种困难,得以存活下来。从题材上来讲,《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也与《鲁滨孙漂流记》等荒岛文学作品有很多相似之处。

主人公派也与丹尼尔・笛福笔下的鲁滨孙这个充满色彩的人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两位主人公都能够挑战现状,坚毅顽强,并且能够发挥聪明才智与命运抗争。派在海上漂泊并没有放弃生存的希望和信仰。在和理查德・帕克相处中,他能够采用各种方式驯服老虎。除了为老虎准备食物之外,自己也能在危急的环境中生存下来。这同鲁滨孙一样,在一个不毛之地,靠他的聪明才智来筑造巢穴、打猎、种粮食,等等。其次,两位主人公在逆境中都能感恩,寻找心灵的慰藉。也正是如此,他们积极抗争,才得以生存下来。

但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也有它的与众不同之处,那就是派对人性善与恶的展现与探讨。派的生存环境远比鲁滨孙更加恶劣,陪伴他的不是人类,而是一只孟加拉虎。从派所讲述的另一个更加残忍和真实的版本中我们可以看出人性的善与恶。在这部电影所讲述的第二个故事中,原本的鬣狗成了货轮上的法国厨师,斑马是船上身为佛教徒的水手,雌猩猩是派的妈妈,而老虎则是派自己。救生艇上食物短缺,水手腿断,然后厨师用水手的断腿做鱼饵钓鱼。接着水手死亡,厨师又将水手肢解后晾干作为鱼饵和食物。后来派的母亲与厨师发生争执,母亲被厨师杀死。再后来派将厨师杀死,靠吃厨师的肉存活,直至获救。电影中派获救之后,理查德・帕克转身离开,派回归到人类社会,也象征着派人性的复归。这个版本的故事虽然有些惊悚,但是所表达的主题却十分明确和现实,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人性中善与恶。

英国的荒岛文学也体现出人性的善与恶这样的二元对立。荒岛文学无法回避人性和自然这一对矛盾。笛福强调了人性对自然的改造。笛福笔下的鲁滨孙身上所具备的那种不断进取的精神就是人性善。而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人性的恶与善都得到了展示并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了一种和谐,由此引发了我们在当今社会背景下对人性这一深刻问题的思考,具有现实意义。

四、结语

从互文性的角度来审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部影片,让我们把这部影片置于广阔的文学海洋之中,开始了读者的“漂流”之旅。影片借鉴了《圣经》中的诺亚方舟神话传说,以此来展示鲜明的信仰主题。同时还与荒岛文学作品形成了一定的互文关系,比如与《鲁滨孙漂流记》在题材、人物方面的互文。由此,我们可以对影片所传达的主题思想和精神实质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并且为分析其他文学作品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鹿金,译.丹尼尔・笛福.鲁滨孙漂流记.[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2]秦海鹰.“互文性理论的缘起与流变”[J].外国文学评论,2004(3).

[3]龚志成,译.威廉・戈尔丁. 蝇王[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上一篇:新课改下搞好小学数学教学的几点认识 下一篇:新规则的变化对山东省自由式摔跤运动员技战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