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教学中有效利用学生错误资源的策略

时间:2022-10-25 09:52:41

初中科学教学中有效利用学生错误资源的策略

摘 要:本文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深入分析了学生错误的产生原因,提出了利用错误资源的重大价值,并着重探讨了利用错误资源的六大策略,每一项策略均通过详细的案例,系统阐述了操作的具体方法及技巧,具有很强的实践示范性和指导性。

关键词:科学;错误资源;有效利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4-261-05

一、问题的提出

在我们的课堂上,每天都有学生在“出错”,然而面对学生的“错误”,有的教师会充耳不闻;有的教师会用自己正确的答案去“掩盖”学生错误的答案;有的教师在学生出现错误时采取“马上制止”或“立即纠正”的方法……这样的教师不对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不对错误因势利导,甚至予以回避或隐藏。追根究底,出现这样的教学现状是由教师中普遍存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理念造成的,他们认为课堂应是教学设计环环相扣、教学过程完整流畅、师生配合天衣无缝的课堂。在很多的课堂上,学生产生认知偏差,出现错误后,教师往往一语而过让其坐下再想想,有些稍纵即逝的错误资源常常在不经意中被忽略。久而久之,学生由于怕错的心理不敢随意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也无从获得课堂上真实的信息,以至于出现“课堂中看上去全会,练习中做起来不会”的局面。

从发展的角度来说,出现错误是学生的“权利”,学生就是在错误中成长起来的,而正确引导学生走出错误圈应该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教育专家成尚荣说过“我们的教室就是一个允许学生出错的地方。出错了,课程才能生成,也正是在‘出错’和‘改错’的探究过程中,课堂才是最活的,教学才是最美的,学生的生命才是最有价值的”。教学中教师如果将学生的错误进行细致地剖析、提炼,可以成为教师难得的教学资源和学生宝贵的学习资源。

“错误资源”即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发生偏差或错误,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双边互动,在集体“识错”、“思错”和“纠错”过程中生成的课程资源。本文着重探讨在初中科学教学中错误资源的利用方法和策略。

二、学生错误的成因

学生出现的错误,教师应认真分析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挖本溯源,耐心机智地处理才能成为教学资源。笔者在十余年的教学中,根据学生出错的原因进行归纳和反思,认为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种:

1、前概念造成错误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已形成了一定的认知,其中有的基本正确,对学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有的认知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对学习新知识具有一定的负面作用,造成学生学习的障碍。

例如:笔者曾在七上《熔化与凝固》一课的“课前预学”环节中设计了这样一道题:两杯完全相同的冰水混合物,甲杯放在太阳下曝晒,乙杯放在阴凉室内,15分钟后,发现两杯里面仍浮有冰块,请预测一下此时这两杯水的温度情况。笔者统计自己任教的两个班学生有86%的学生认为太阳曝晒下的水杯温度较高。这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所产生的前概念性认知错误。

又如在惯性的概念教学中,关于惯性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的问题,学生总认为惯性大小和速度大小有关,而且会一错再错。因为他们平常所看到公路上的汽车,高速前进时比低速前进更难以停下来,发生的事故也更严重,因此在同学们的头脑中就形成了“物体速度越大,惯性越大”的前概念。学生在做题时经常会受到这一前概念的误导。

2、概念不清产生错误

掌握和理解概念是学好科学的重要环节,在科学这门课中,概念非常多,概念理解不透彻势必形成各种错误。

例如:如图1所示,水平的传送带上放一物体,物体下表面及传送带上表面均粗糙,导电性能良好的弹簧右端与物体及滑动变阻器滑片相连,弹簧左端固定在墙壁上,不计滑片与滑动变阻器线圈间摩擦。当传送带如箭头方向运动且速度为v时,物体与传送带发生相对滑动,当传送带逐渐加速到2v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将,灯泡的亮度将(填入变化情况)。

在我校一次中考模拟考试中,该题的得分率相当低。题中的第一空,绝大多数的同学填“增大”,第二空大多数同学填“变亮”或者“变暗”。本题的正确答案应该为“不变”、“不变”。做对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滑动摩擦力概念的理解,首先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只跟接触面粗糙程度和压力有关,故不因速度的变化而改变。其次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木块相对于皮带是向左运动的,故滑动摩擦力水平向右,与弹簧的拉力成一对平衡力,故木块不会移动,灯的亮度当然不变。

概念不清或概念理解不透是很多同学在解决问题时出错的常见原因。

3、思维定势产生错误

思维定势又称“习惯性思维”,是指人们按照积累的思维活动经验教训和已有的思维规律,在反复使用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定型化了的思维路线、方式、程序、模式。思维定势的表现就是在新的相似情境中会优先按照习惯、比较固定的思路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思维受到旧框架的限制而缺乏变通性和灵活性,极易产生错误。

例如:(2012杭州中考题)小张用足量的盐酸、石灰石反应,并尝试直接利用图2所示装置制取和收集一瓶CO2。你认为小张( )

A.不可能收集到一瓶CO2,因为CO2可溶于水

B.选择B、C两种装置,导管b接导管d可收集到一瓶CO2

C.选择B、C两种装置,导管c接导管d可收集到一瓶CO2

D.选择A、B两种装置,导管a接导管c可收集到一瓶CO2

本题很多同学选A,原因是在八下第二章讲到二氧化碳气体的收集方法时,老师通常会跟氧气的收集进行比较,并强调因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所以一般不用排水法。但就这道中考题来讲,题中有“足量的盐酸、石灰石”,故仅收集一瓶二氧化碳完全做得到。这道题命题者的出题意图正是考查学生能否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分析。结果很多人都陷入了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具有持久性,因此需要持续的强刺激。老师应多收集错例,加以整理、分析,再反馈给学生,并在学习中不断进行强化。

4、不能正确建模产生错误

学生学习科学是认知、建模、应用的过程,“科学模型”在学生认识、解决问题中起到了桥梁作用,如果学生学习过程中不能正确建模,只能“死记硬背学科学”,到最后“题目做了一大框,遇到新题两茫茫”。

例如(2011杭州中考题):如图3所示,一船在水域作业时,将装满金属工具的大铁箱用绳子悬放入水。第一次放,因水太深,铁箱没触碰到水底,此时船的吃水线在A处,换个地方第二次再放,铁箱才触到水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铁箱在船上时,船的吃水线在A处下方

B.铁箱接触到水底时,船的吃水线仍在A处

C.铁箱接触到水底时,船的吃水线在A处之下

D.铁箱接触到水底时,船的吃水线在A处之上

笔者在上完《水的浮力》一节之后习题课中呈现了该题,

但课堂中只有少数同学通过分析得出了正确答案,大部分同学仍感到迷茫,不知如何下手。于是笔者先和学生得出此题中船和铁箱的关系有三种情况,然后让学生建立简单的木块漂浮模型(如图4):

图甲表示铁箱在船上,图乙表示铁箱没碰到水底,图丙表示铁箱触到水底且绳子不承受力的情况。根据条件,学生很快能分析出图甲和图乙总浮力相等,总V排相等,但是铁箱在船上时船的V排比图乙大,所以铁箱吃水线在A上方。铁箱触到水底时浮力最小,V排也最小,所以吃水线在A之下。就这样,问题轻松地解决了。在这里,学生深刻体会到建模的重要性。

5、审题不细产生错误

审题要仔细,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学生出现的很多错误是审题不清造成的。

例如:下列物质分别久置于敞口容器中,其质量增加且变质的是( )

A、浓盐酸;B、浓硫酸;C、Na2CO3・10H2O;D、NaOH固体

很多同学因为读题马虎,只看到“质量增加”几个字,而错选了答案B。显然浓硫酸吸水质量增加,但不变质。氢氧化钠固体露置空气中不仅吸水,还吸收二氧化碳并与之反应,使质量增加,故本题应选D。

审题不细主要体现在,有的同学对某些关键词不敏感,或者读题太快考虑不全面,或习惯用经验或凭记忆去解决问题,易造成错误。如:在溶解度计算时不注意分析溶液是否过饱和,在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时不看清溶质和溶剂的变化就套用公式,在计算浮力时不看清物体的浮沉状态,随意选用计算公式等等。

三、有效利用错误资源的价值

富兰克林有一句名言: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下,课堂生成的一个情境、一个问题、乃至一个错误都是宝贵的教学资源。作为老师必须认识到教学中的“错误”是一种资源,错误是成功的先导,只要合理利用好学生的错误资源,一定会给课堂注入新的生命力。笔者认为有效利用错误资源有以下四个重要的价值:

1、暴露错误,认识错误本源

学生出现错误有多种原因,但学生分析的方式方法、学生思考的思路思维却是因人而异的。只有让学生充分暴露错误、暴露思维的过程,教师才能真正了解学生错误的本源,才能有效地改进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做到有效教学。

例如,在进行八年级上册神经调节这一节教学时,关于反射的概念巩固,笔者用多媒体展示了以下练习:判断下列活动是否属于反射?

①强光照射下,瞳孔缩小;②听到杨梅这两个字,会流口水;③脚被钉刺,皮破血流;④向日葵的花盘向着太阳转;⑤草履虫向着光线处爬行。

多数学生判断①②④⑤属于反射;③不属于反射。我再请其他同学来分析评价,学生指出,④⑤中植物和单细胞动物是没有神经系统的,它们表现出的应激性反应不属于反射。通过这一教学环节,充分暴露了部分学生对反射概念的片面认识,他们对此应当有更深刻的印象,比教师一味地强调概念效果明显。

2、借用错误,激发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发生在学生身上的“错误”,学生会比较“敏感”,产生强烈地急盼和渴知的心理状态,而正是这种心理状态,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例如: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学生初次接触电路知识,感到很新鲜,但一下子出现的那么多新事物,感到有些焦虑。特别是对短路时灯泡为什么不亮感到难于理解,做题常出现差错。所以我想尽可能用直观的现象解决他们开始存在的困惑。因为全电路短路的现象没有明显的可见性,而且短路现象是需要用到电阻知识来解释的,而这要在后面才能学到。我就在第二堂课中,给学生补做了用一根导线将串联电路的一个灯泡短路的实验(如图5),并说明这是部分电路短路现象。由此来引出全电路短路自然也不觉困难。学生这样直观地感受了导线接通灯泡的两端,电流不经过灯泡的短路故障,体验了这一事实,对短路的印象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电路的兴趣,下课后很多同学还围上来要再体验一下。

3、反思错误,优化思维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单独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得以纠正,必须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而“自我否定”又以自我反省,特别是内在的“观念冲突”作为必要的前提。利用学生错误资源,引发“观念冲突”,能促使学生对已完成的思维过程进行周密且有批判性的再思考。

例:某潜水艇从长江赴东海执行任务过程中,潜水艇在长江潜行时受到的浮力为F1,在东海潜行时受到的浮力为F2,则正确的是( )

A.F1>F2 B.F1=F2 C.F1

很多同学错选了B。在他们的认知里,轮船从海里行驶到江里时,轮船浮力等于重力,浮力不变。此题中潜水艇是悬浮于水中,浮力也等于重力,故浮力也不变。显然这是思维定势造成的干扰,教师应化时间让学生自己反思,自我发现错误的原因。这里轮船和潜艇都从密度小的淡水到密度大的海水,最终也实现浮力等于重力,但它们实现二力平衡的方式是不一样的:轮船是靠改变V排实现的,而潜艇是靠改变自身重力实现的。通过这样的反思和比较,能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思维过程,认清事物本质。

4、挖掘错误,培养严谨思维

错误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学生的思想意识和思维情况。作为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的错误,在学生表达观点,呈现思维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细心严谨、科学求实的品质

例:比如八上第三章生命活动的调节教学中,课后习题有这样一道题:将燕麦幼苗分别种在两盆受单侧光照射的暗箱盆中,甲幼苗尖端套上不透明的帽,结果直立生长;乙幼苗不套帽,结果弯向光源生长。此实验是为了证明( )

A植物的生长具有向光性;B尖端是感光部位;C向光性与尖端无关;D尖端是产生生长素的部位

在作业反馈中,我发现有一半同学错选了B或D。我请学生对其中的实验变量控制进行了仔细分析,发现甲乙两组的实验设置区别在于是否给尖端套上帽子,而造成实验结果的不同。说明该实验能证明植物向光生长的原因是尖端受到单侧光照射,即尖端为感光部位。而并不能说明尖端是否产生生长素,因为没有切去尖端的组进行对照。学生恍然大悟,体会到思考问题时,严谨细心非常重要。

教学过程中学生犯错的过程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充分利用错误,挖掘错误中蕴含的思维因素,适时、适度地给予点拨和鼓励,能帮助学生突破眼前的思维障碍,让学生体验思维的价值,享受思维的快乐。

四、错误资源的运用策略

1、预知错误,预设应对方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有三条途径预知学生的错误:一是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预知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二是根据学生的作业、预习题、测试卷等的批改,了解学生的错误点;三是通过学生问题目或教师调查等互动方式,预知学生的错误。不论哪种方式,都需要教师深入思考学生错误的思维本源,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预设应对方案。

(1)变式训练,让学生的思维在类比中自我修正

给学生一道易错题,若不强调易错点,学生往往会出错;而如果给学生两道相类似的易错题,即使不强调易错点,学生也会仔细甄别,认真分析,往往两道题都不易做错。根据这一现象,我们可以将学生的错题,选编合适的类似题,进行变式训练,让学生在思辨过程中自我修正,自我反思。

该策略的模式是:找变式 对照练 自反思。

【案例一】:九上第一章习题课

[试题]:为了检验一瓶久置的NaOH溶液是否变质,小明取待检溶液于试管中,欲滴加一种试剂进行检验,则小明应选择下列哪种物质最合适( )

A.无色酚酞;B.紫色石蕊试液C.稀HCl;D.BaCl2溶液

[答题情况]:正确答案为D,但有相当多的同学选C。

[错因分析]:久置的NaOH溶液会变质生成Na2CO3,学生联想到碳酸盐遇到稀酸会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所以认为滴加稀盐酸,若冒气泡,就说明二氧化碳已变质了。但本题的情境是“小明取待测溶液于试管中,欲滴加一种试剂进行检验”,说明待检液多而滴加的试液少,即使有部分NaOH变质生成Na2CO3,但由于滴加稀盐酸量很少,稀盐酸先与NaOH反应掉了,不会产生气泡,只有加入足量的稀HCl才有可能产生气泡。

[应对策略]:为了让学生更清晰地辨析这一问题。笔者采用变式教学法,呈现试题之后,不作讲解,继续呈现类似题:

[变式]:为了检验一瓶久置的NaOH溶液是否变质,小明取样品分别放入下列试液中,能够验证该样品是否变质的是( )

A.无色酚酞;B.紫色石蕊试液;C.稀HCl;D.MgCl2溶液

然后组织学生仔细对比这两道题。学生经过讨论和交流,得出这两道题过量的物质不同,反应产生的现象也不同。学生体会到的是一种发现“秘密”的巨大成就感。

检验NaOH是否变质的方法(所加药品) 加酸法(足量稀HCl) 加碱法(如Ca(OH)2、Ba(OH)2) 加盐法(如BaCl2)

现象 产生气泡 产生白色沉淀 产生白色沉淀

[反思与归纳]为了激发学生更深刻的思维,笔者在教学中继续追问:除了可以用产生气泡的方法外,是否可以跟其它物质反应产生其它明显现象呢?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如下结论:检验NaOH是否变质,其实就是检验Na2CO3的存在,可以采用加酸、碱、盐等不同的方(如下表)。

检验NaOH是否变质的方法(所加药品) 加酸法

(足量稀HCl) 加碱法(如Ca(OH)2、Ba(OH)2) 加盐法

(如BaCl2 )

现象 产生气泡 产生白色沉淀 产生白色沉淀

这样一来,不仅让学生对知识进行了联系和总结,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品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真正地开动脑筋参与讨论,哪怕当堂课的学习任务没完成也没关系。因为长期坚持这样的训练,学生一定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思维能力也一定会得到发展。这比教师“满堂灌”、“赶进度”要有效得多。

(2)曝光错因,让学生在错误中反思提高

有些老师经常讲学生总是一错再错,错了还错,其关键是没有让学生真正理解错因导致的,所以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出现错误的思维背景,然后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晒出错因,让其错得哑口无言,再让学生重新思考,树立正确的分析思路。

该策略的模式是:搜错解 曝错因 重建构。

【案例二】:九上第三章第六节习题课

[试题]:将灯L接到电压为U的电路上时,灯的电功率为25瓦,若将灯L与一个电阻R串联后仍接在原电路上时,灯L消耗的电功率为16瓦,设灯丝电阻不变,则此电阻消耗的电功率是( )

A.2瓦;B. 4瓦;C. 8瓦;D. 9瓦

[答题情况]:题目一出现,马上有多位同学说选C。

[错因分析]:同学们认为总功率仍然为25瓦。

[应对策略]:

师:(在黑板上画出两种情况下的等效电路,如图6)同学们,这两个电路的电源和电灯L完全相同,请问这两电路的总功率相同吗?

生(思考后):不同,因为这两个电路的总电压一样而总电阻不一样,根据P=U2/R,他们的总功率不同。

师:既然不一样,就不是25瓦了,那选C对吗?

生:不对……

师:看来需要重新思考!

(学生思考、列式运算,教师巡视,请一位过程最简洁的同学板演)

生(板演):第一次灯L两端电压为U,第二次灯L两端电压为UL

则U/UL=5/4 因此有:UL/UR=4/1

在串联电路中,PL/PR=UL/UR=4/1,则PR=4W。

通过合理推理,证明了学生的错误,让学生明白错误本源,才会建立正确的思维。

3、实验见证,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知识

教学过程是学生认识和发展的过程,是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具体感性的生活经验和抽象理性的科学知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所以学生头脑中难免会出现错误信息,这正暴露了学生的真实思维,反映出学生建构知识时的障碍。

该策略的模式是:找难点 做实验 亲体验

【案例三】:八上第一章《密度的测量》期末复习课

[试题]:小明用天平、量筒和水等器材测干燥软木塞(具有吸水性)的密度时,进行了下列操作:

①用调好的天平测出软木塞的质量m1;

②将适量的水倒入量筒,读出水面对应的示数V1;

③用细铁丝将软木塞浸没在装有水的量筒中,过段时间后,读出水面对应的示数V2;

④将软木塞从量筒中取出,直接用调好的天平测出其质量m2。

(1)指出小明操作中的不规范之处: 。

(2)下表是小明实验中没有填写完整的数据记录表格。请根据图7中天平和量筒的读数将表格中的数据填写完整。

[答题情况]:第一问,正确答案是“将潮湿的物体直接放在天平上称量”,而有很多同学回答“未擦去表面的水使测量结果偏大”,显然这是没有从操作规范上去思考问题。

第二问中“干燥软木塞的密度”,全班同学只有2位同学做对。大多数同学的结果是0.2或0.3,正确答案应为0.15。

[错因分析]:学生没有考虑软木塞吸收了水之后,量筒中的水体积减少了。

[应对策略]:用简易实验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

取一个15mL 的空眼药水瓶,去掉盖子。向100mL量筒内倒入适量水,将空眼药水瓶放入量筒中,用细铁丝将其按入水中,用滴管加水到90mL处(如图8-A),告诉学生这就代表干燥的软木塞(在放入水的瞬间的情形),然后挤压眼药水瓶,使水进入瓶内,告诉学生这就代表软木塞吸收了水(即过一段时间后情形)。然后叫同学们观察量筒内水面的变化,显然水面已经下降了(如图8-B)。

推理:软木塞吸收了(16-6)克水,即10mL的水。量筒内就减少了10mL水,如果这10mL水没有被吸入,则量筒的液面应在(400+10)mL处。故软木塞的真实体积应为(410-370)mL,问题迎刃而解了。

可见,教师就是要善于将学生难以理解的错误通过直观形象的实验,让学生明白造成错误的原因,深刻理解相关知识点,从而破解难题。

2、有效利用生成性错误的策略

(1)正视错误,在别人的错误中纠正自己

课堂中面对几十位学生,具有几十种不同的思维,出现的错误也不尽相同,教师面对各种各样的错误,要敢于把学生的错误呈现出来,只有在展示、评价过程中,引起出错学生的思维冲突,也同样引起其他学生的思考,这样的过程就是识错、析错、思错的过程,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本策略的模式是:晒错误 评错误 戒错误

【案例五】:七下第一章《平面镜成像》

[试题]:请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作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如图9-甲)。

[案情]:我先让学生先在自己的本子上作图。然后请一位能力相对较弱学生板演。这位学生出现如下情况(如右图9-乙)。他一画好,下面就议论纷纷,有的学生甚至就嘲笑他,“哈哈,这个都不会画,”,“太笨了”等。

[应对策略]:我立即向同学们说道:“课堂上,我们在学习知识,哪有从不做错题目的学生?你们想想,你自己题目做错过吗?老师允许你们在课堂上出错。出了错,大家一起分析,一起解决,共同提高,这不很好吗?我欢迎大家把自己的错误都说出来,不仅可以使你自己订正错误,还可以给大家提个醒,别犯类似的错误。”我想让学生明白,嘲笑别人是不对的,做错题目是正常的,从而消除他们怕批评的思想负担。接着我让大家指出这位同学画错的地方,并让这位同学重新订正好。我又说:“其实,把这个图画错的同学还有,有跟刚才一样的错误,也有不同的错误。现在请大家勇敢一些,说出自己在作图时出现的错误,让大家不再犯你的错误。”通过同学们的自我反思和同学检查,把各种画错的图用实物投影展示出来。其中有一位同学画法如图9-丙,显然是受小孔成像的影响而造成了错误。这样一来,那位在黑板上画错图的同学不觉得自己笨了,因为不少同学都画错了啊。

这个例子中,培养了学生正视自己错误的勇气,面对错误隐匿不是办法,而是要勇敢地改正错误;同学之间也应当互相帮助,取长补短。课堂是教学生做人基本场所,做一个有心的教师,培养高素质的学生。

(2)借题发挥,把类似错误进行总结

错误的出现正体现了学生问题的存在,教师必须及时抓住这一“资源”,借题发挥,达到纠错纠偏、教育全班的效果。有时候在备课过程中,觉得学生不会有什么问题,但在实际教学中会出现你意想不到的情景,这种情况下,必须冷静面对,正确处理,会达到“错误”变“亮点”的效果。

本策略的模式是:借错误 挖错误 作总结

【案例六】:在一次听同校老师上“利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课中,突然听到学生的报告声“试管破了”!显然学生在操作时发生了错误,这位老师没有严肃的批评学生,而是给学生们出了一道题目:“若在实验结束时发现试管已经破裂,你觉得有哪些原因?”

刚才使试管破裂的同学先举手发言了:“我把加热完的试管放到自来水下冲洗,试管就破了”“试管外面有水珠”“加热时没有对试管进行预热”“试管口没有向下倾斜”“加热试管时没有预热”……同学们积极发言。讨论完毕后,教师还进行了安全教育和操作规范教育。一个因学生操作错误而引起的突发事件就在这欢笑中结束了。

(3)将错就错,把模糊概念进行辨析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大可不必忌讳学生出“错”,教师不妨试一试“将错就错”,让学生在辨别错误,分析错因中明白道理。学生在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求知过程中获得的知识,才是真正被他们所内化的知识。

本策略的模式是:找典题 理错因 辨真伪

【案例七】:九上第三章第二节《能量转化的量度》

[试题]:足球场上,同学们正在进行一场足球比赛,小虎接队友妙传,用1000牛的力,将距地面0.5米高、重为4牛的来球凌空打入20米外的球门,球越过球门线时离地面1.5米,则小虎做功的情况是( )

A.他做功1000焦;B.他做功20000焦;C.他做了80焦;D.无法确定他做了多少功

[答题情况]:有多位同学选B。

[应对策略]:

师:同学们,我们暂且不管正确答案是什么,请你们猜测一下A、B、C三项的答案是怎么算出来的。

生A:A的答案是1000牛×(1.5米0.5米)得到的。

生B:B的答案是1000牛×20米得到的。

生C:C的答案是4牛×20米得到的。

师:好,现在你们根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对这三个答案进行评判一下。

经过一番讨论,然后让学生逐一进行分析A、B、C是否正确,最后大家一致同意:小虎做了功,但做了多少功,无法确定,选D。

课堂中某同学出现错误,往往不止一位同学犯同样的错,更不止只有这一种错误,所以可以将错就错,引导学生通过学过的知识,一层一层剥去错误的外衣,露出真理的面孔。

五、结束语

笔者在4年“课堂中错误资源的利用”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所带学生比以往的学生更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也更善于在课堂中发表自己的见解。我的教学也从原来自己讲错题到学生讲错题,再到大家一起研究错题,学生在课堂中也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知识的建构者和生成者。和同学们一起研究错题更是一个促使大家思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又经常会有一些新的认识和理解,这也是一笔宝贵的资源。

总之,学生产生和存在错误是必然的,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积极地面对错误,理性地分析错误,有效地利用错误,让“错误”成为我们有效教学的“资源”,让“错误”成为我们课堂的“亮点”,让“错误教学”成为课堂教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1] 《科学课程标准》(7-9年级)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郑青岳《科学课程100个教学案例》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

[3] 覃孔彪《充分利用“错误”这一教学资源》化学教学,2007(12)

上一篇:现代英语教学理念反思 下一篇:语文教学中多元解读的几点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