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美术课堂的三个原则

时间:2022-10-25 09:17:28

构建和谐美术课堂的三个原则

摘 要: 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和谐教育作为一种整体改革的教育模式,既是一种体现素质的教育先导观念,又是一种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措施。构建和谐课堂,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扎实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客观要求。它对于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特色建设、教师专业化成长、学生全面发展都具有着重大的现实和长远意义。因此,需要建立和谐的初中美术课堂教学。

关键词: 和谐 初中美术课堂教学 情趣性 双主协同 赏识教育

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获取知识、体验情感、师生交流的过程。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和谐教育作为一种整体改革的教育模式,既是一种体现素质的教育先导观念,又是一种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措施。教师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和谐教育,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促使他们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情绪饱满地投入学习,获取知识。而美术教学必须把所传授的知识以艺术的形式生动活泼地表达出来,使学生从中获得美的感受,得到美的熏陶,乐于接受,师生间时刻在交流,配合默契,使教学活动达到艺术美的境地,并做到学科间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使整个过程和谐统一,因此,需要建立和谐的美术课堂教学。

一、情趣性原则

《美术课程标准》在谈到课程性质与价值时说道:“……美术教学过程的情趣性、表现活动的自由性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提供了创造活动最适宜的环境……”所以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许多实践证明,决定学生学习态度的因素有两种:一是认识,二是兴趣。兴趣支配着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注意力集中而稳定。有学习兴趣才能使学习变得积极主动,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应努力设计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特别是教学的导入,让学生学得主动,学有兴趣,乐意去作。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一致认为:学生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下学习,观察力敏锐、记忆力增强、想象力丰富,会兴致勃勃、心情愉快地去学习,表现出个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由于很多老师讲课枯燥,学生听来索然无味,有“难熬”之感。改变这种状况的有效途径是激趣,即采用新鲜活泼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美术课的吸引力。

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所学的画、雕、剪、拼、撕、贴、刻、折等制作方式,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技能的培养,改变以单纯传知识和模仿为主的教学方法,采用教学中富有时代特色的新颖有趣、逻辑性很强的内容来调动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实践中观察、思考、想象,鼓励学生努力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逐渐形成相应的技能,学生也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爱好,培养兴趣,将课堂知识变成独力操作能力,进而树立创美意识。

以往教师上课一般重视讲解、学生练习,而不重视学生智力发展。这种教学方法不能吸引学生,不能集中学生的有意注意力,而机械地练习又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容易产生厌学心理。因此,教师应注意活跃课堂气氛,时时调配学生的有意注意力,来升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竞争心和自尊心都很强,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比如我上苏教版八上《有趣的“墙”》这堂课时就相对引入竞争机制,使学生们的作业处于竞争状态,我要求每个同学完成三个立方体,然后分八组进行累积造型,制作建筑模型,看哪个组的建筑模型重心最稳,造型最美。这种竞争不仅使学生主动、愉快地获得了知识,加强了技能训练,而且使学生培养了创造能力和集体主义观念。另外,营造课堂气氛,还可以借助于旁类艺术。如在讲授苏教版七上《线的魅力》一课时,我从生活中的线引入到音乐中的线,把音乐融入教学过程。让学生欣赏不同旋律的音乐,学生通过感受音乐中所体现出的不同的线,加深对线的理解,再回到绘画中的线。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促进智慧潜能的发挥,使他们在学习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激发学生美术兴趣的方法和手段多种多样,而且可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只有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浓厚了,教师才能真正引导和培养学生自主参与,才能真正培养他们用纯朴自然的真情去大胆地表现、大胆创造美的能力,促进课堂全面和谐发展。

二、双主协同原则

双主协同原则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辩证统一规律为依据,要求在教育过程中师生相互合作,形成协调的双边活动,提高教育质量。现代教育的一个最基本的理念就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起主体作用”,让教师与学生,即教与学的关系和谐并进。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对同一审美对象,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心境,不同的经历、学识和情感个性,就会有不同的审美意味和不同的理解。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一种双边活动。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是学生的引导者,是学生学习的领路人。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利用一切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激活学生内在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学生的自身潜能,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切入点,用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作为手段,让他们获得成功的愉悦。

例如:在欣赏苏教版七下《另一种选择――外国风景画、静物画赏析》中梵高的《向日葵》时,我仅仅介绍了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情况,便让学生看画,自己感受一下作品的气氛,并要求学生看画的同时思考下面的问题:画的是什么?怎么画?色彩、用笔有什么特色?哪个地方给你感触最深?然后,鼓励每个同学都说出自己的看法:有的看到的是单纯而明快的色彩;有的感受到的是强烈的色彩和扭曲的笔触形成的视觉冲击力;有的领略到的是一种震撼人心的激情;有的从作品中体会到生命被压抑而发出的纳喊;有的则感到每朵花就像一团火焰,这是爱的最强光。学生的审美探究过程是一个学生自我钻研熟悉教材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教师精心设计所提出的问题,让学生的个性在探究中得以充分的发展,在同学的相互作用和教师的点拨指导下,思维由浅显入纵深,最终目的是解决问题,并有新的发现和启迪,提高其独立取得知识的本领。

新课标指出:强调艺术学习的个性化,就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生活背景,充分调动他们的主体意识,为他们创设参与体验、主动探索、积极实践的条件,鼓励他们进行个性化的艺术活动,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在教苏教版八下《从心底接触自然》、《用变迁中的家园》等课时,我就发动学生直接走出课堂,看一看,摸一摸,嗅一嗅,让学生感受到田野的美、自然美、色彩美……引导学生体会和理解他们的绘画方法和构思,感受他们所表达的自然、家园,提高艺术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最后通过饱满的画面,精彩的造型,亮丽的色彩,喜悦的表情,就可证明这节课的效果如何。可见,好的教学方式应给学生一些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解放他们的手脚和大脑,这样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赏识教育原则

教育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艺术。赏识,便是教育的一种艺术体现。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赏识教育正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被确认和推广,并且在很多个体范例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赏识教育的灵魂就是沟通,从审美的教育理念和渗透上,课堂教学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沟通渠道,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关键所在。赏识教育能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张扬自己的个性,表现自己的情感,轻松愉快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方式中,教师不只是在传授知识,而是把知识轻松地“流动”给学生,学生也不只是在被动地接受,而是在主动地吸收。

记得有一节课《线的魅力》,我让学生们试着临摹《水浒叶子》中的任一人物。然后在随意点评学生作业的时候,拿起作业本让学生们欣赏其中一位同学的作业,大家一起笑了,我一看,原来是这位同学把武松画得很胖,造成了形体比例失调,他也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我又仔细看了一下他的作业,然后说:“同学们你们看,他的作品中人物的用线,有没有优点?”有同学评价道:“他的作业人物用线,还是比较方折刚硬的。”我又说:“对啊,这样的用线符合梁山水浒人物的性格特点,因此他的作业是画得不错的,如果再注意点人物的比例那就是幅很好的作品了。”这位学生立刻就变得很开心。

一句激励的语言,能让一个幼小的心灵点燃起积极向上的火花。我感到了作为一个教育者的责任和任务。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一方面能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塑造好学生的生命质量,把外在的激励化为孩子自身的动力,诱发业已存在于学生身上的潜能。另一方面,学生把感受到的赏识进一步发展、升华到赏识自我,赏识他人。

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有益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有益于师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有益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益于学生智育的形成和提高,总之,构建和谐课堂,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扎实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客观要求。它对于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特色建设、教师专业化成长、学生全面发展都具有着重大的现实和长远意义。我们要力争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为构建和谐的课堂迈出重要一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美术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王道俊,王汉谰.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2.

[3]朱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

上一篇:言语行为理论在交际中的语用功能探索 下一篇:关于对高校图书馆采编业务外包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