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行为理论在交际中的语用功能探索

时间:2022-07-02 04:52:42

言语行为理论在交际中的语用功能探索

摘 要: 本文通过介绍和评价言语行为理论,探讨此理论在日常语言交际中的使用,进而对如何在日常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提出了一些教学建议。

关键词: 英语教学 言语行为理论 日常语言交际

一、引言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中研究语言使用的第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它旨在回答语言是怎样用之于“行”(do things with),而不是用之于“指”(designate things with)的问题,体现了“言”则“行”的语言观。这一理论在20世纪50年代末由哲学家约翰・奥斯汀首先提出,此后二三十年间在语言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语言是思想文化交流的工具,在生活交流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日常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把如何使学生掌握正确的符合英语语言习惯的言语行为作为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

二、施为句和表述句

奥斯汀理论的第一步认为句子分为两类:施为句和表述句。在《怎样用词做事》中,奥斯汀认为有些句子并不是用来描述事物的,没有真假。说出这些句子是(或者部分是)实施某种行为的,所以叫施为句。其中的动词叫施为性动词。

例如:I name this ship the Queen Elizabeth.(我把这只船命名为“伊丽莎白皇后号”)

这句话出现在新船下水仪式上,被指定的那个人有权给船命名,并且这个人必须说出符合命名程序的话。

相反,化学老师在演示实验时说的话,却不是施为句。

例如:I pour some liquid into the tube.(我把一些液体倒入试管)

词句中可以看出它只描述了说话人说话的同时在做什么。说话人不能通过说这句话把液体倒入试管,他必须边说边做倒液体的动作。否则,他则作了虚假陈述。这样的句子叫表述句。

虽然施为句无真假,但必须满足一些条件才是合适的。奥斯汀提出的合适条件可以简化如下:

A.必须有一个相应的规约程序,并且相关的参与者和环境是合适的。

B.该程序必须正确全面地得到执行。

C.通常,有关人员必须有相关的思想、感情和意图,而且能付诸实际行动(胡壮麟,2002:193―194)。

但是,奥斯汀认识到,这些条件只适用于部分情况,有些情况是不需规约程序来完成的,例如发誓,可以说I promise,这里没有严格的程序。另外,所谓的表述句也可能必须满足其中某些条件,例如,说“The present King of France is bald.”是不合适的,它假定了某种不存在的东西存在。

后来,奥斯汀尝试从语法和词汇上找到区分施为句和表述句的标准。他发现,典型的施为句一般是第一人称单数作主语,用一般现在时、直陈语气、主动语态,动词是施为性动词。可是也有反例,用被动语态就是很常见的。另外,state一般被用来表述事情,是典型的表述动词,但也可以被用来做事。当说“I state sth.”时,说话人就发表了声明。因此施为句和表述句区分很难维持,所有的句子都能用来做事。

三、言语行为理论的含义

随着不断地研究,奥斯汀进一步探索为什么所有的句子都能用来做事,用来实施行为呢?奥斯汀认为,当人们说话的时候,实际上是完成了三种行为。

第一种是通常意义上的行为,即移动发音器官,发出按照一定方式组织起来、并赋予一定意义的声音。例如,小王对儿子说“捡起垃圾”,这种行为奥斯汀称为“说话行为”这种行为不是奥斯汀的新发现,历来语言学家研究的就是这种行为。但奥斯汀强调的是:“……实施一个说话行为,一般也是,而且本身就是,实施一个(我所谓的)行事行为。”(J.L.Austin,1962:98―99)

第二种表明说话人意图的行为,表达说话人的意义,奥斯汀称之“施事行为”,指在特定语境中赋予有意义的话语一种“语力”,相当于说话者意义、语境意义或附加意义,即“言外之意”,奥斯汀认为语力是意义的一部分,此时意义是广义的。如前例,也可说“小王的意思是命令儿子捡起垃圾”。

第三种涉及说话人话语对听话人产生的效果,通过告诉听话人某事,说话人可以改变听话人对某事的看法观点,或者误导他,让他惊奇,诱导他做某事,等等。这种行为叫“取效行为”,和说话人的意图无关。例如前例,小王对儿子说“捡起垃圾”含有命令语气,产生的效果有可能是儿子很听话地捡起垃圾,也有可能是儿子很调皮做个鬼脸就跑开,无论怎样都产生一个效果。

在这三者中奥斯汀研究的重点是行事行为,他的言语行为理论也就是行事行为理论。

后来,奥斯汀的学生约翰・塞尔经过分析研究,进一步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塞尔整理了奥斯汀关于言语行为的分类,并总结出五类言语行为:阐述类、指令类、承诺类、表达类、宣告类。他发现人们用语言传情达意,句子其实都是间接的言语行为句,都具有“以言行事”的功能。于是,出现了间接言语行为(indirect speech act)的概念,丰富和发展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

四、言语行为理论对日常语言交际的指导

根据言语行为理论,日常语言交际应该是指交际双方对话语的理解和表达。由于言语行为可以分成说话、行事和取效三种,因此双方都需要把握言语行为的三个环节,否则理解和表达都会有受到障碍的可能,而且交际效果也会受到影响。

言语行为理论里的说话行为是话语表达和话语本身,是话语的字面意思。可以联想到的是语用学里的关联理论(Sperber & Wilson,1986),说话行为相当于说话者的信息意图,行事行为或者称说话行为的言外之意,也很类似关联理论里的说话人的交际意图。这些概念,不仅对描写和解释话语有用,对帮助人们进行日常交际和提高交际质量也很有意义。

举一个自己身边的例子,两个同学在对话。

A:让我再喝口水吧!杯里还有吧!(是保温杯,外表看不出里面还有多少水。)

B:我就不喝了?!

进行这个简短对话的前提,A忘带水杯,之前A口渴,已喝过B杯子里的水,这会又想喝,故有了上面的对话。根据言语行为理论,推断A和B的话语里实际上都可能实施了多种言外行为,例如:

A:我又口渴了,让我再喝口你水杯里的水啊!(请求)

B:估计杯里不多了,我一会还想喝,你都喝完了我怎么喝,不想让你喝!(拒绝)

结合语境,A可以推导出B的话语所隐含的“拒绝”的意味。

再看一则例子,一次课前,老师走进教室,发现教室今天特别干净,就问:

T:Who cleans the classroom?How neat!

S1:It’s certainly not S2.

可以看出,S1并没有直接回答老师的问题,老师要理解S1的话语的用意,必须作出一系列的推断,这种推理是以常识和一定的背景知识为基础的。老师提出问题后,期待得到的是打扫卫生的某个学生的名字,但S1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用了另外一种表达方式,有可能就是S1自己打扫的教室,有可能是别的同学打扫的,总之不会是S2打扫的,也可以推断出S1和S2有矛盾或者是S2平常就不爱劳动。

教师还可以举出很多身边的例子来揭示话语意义之外的意义,很多话似乎是由没有关联的话语组成的,但在行事行为层面上却关系紧密。例如:

妈妈:有人敲门。

儿子:我正做作业。

妈妈:那好吧。

这是听到有人敲门之后母亲和儿子的对话,母亲可能手头正忙,她的行事行为要求儿子去开门,而儿子正做作业,他的行事行为一方面是拒绝母亲的要求,另一方面暗含有让母亲去开门的意思,接着母亲对儿子的拒绝表示了认可并可能会亲自去开门。

另外教师要教会学生善于运用间接言语行为,在交际中善于选择礼貌的合适的表达方式。

例如,Man:Do you love me?

Woman:I like you very much.

显而易见,Woman的言外之意是还没有达到“爱”Man的程度。假如Woman直截了当地回答:“No,I don’t.”就会使Man感到很没面子,在这种局面下双方就都会显得很尴尬了。

五、结语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中研究语言使用问题的最基本的核心理论。以奥斯汀和塞尔为代表的言语行为理论学家把语言研究从以句子本身的结构为重点转向句子表达的意义、意图和社会功能方面,突出了用语言做事的社会功能。在日常语言交际中,准确把握词语句子的弦外之音,是保证语言交际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也应巧妙准确地把文化知识、思想情感用语言表达出来,言传身教感染学生,力求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8:192-195.

[2]Austin,J.L.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2:98-99.

[3]戴炜栋,何兆熊.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90-91.

[4]Sperber,D,Wilson,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asil Blackwell,1986.

上一篇:高职高专院校“90后”新生班级的班主任工作探... 下一篇:构建和谐美术课堂的三个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