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歌作品的抒情方法

时间:2022-10-25 05:01:43

浅谈诗歌作品的抒情方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诗歌作品抒情策略;修辞策略;语法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2)09-0082-01

编入中学语文教材的诗歌,以极其简炼、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诗中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笔者认为要提高学生的诗歌学习兴趣与鉴赏水平,从诗歌的抒情策略人手,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鉴于此,笔者现结合有关诗歌作品谈谈诗歌的抒情策略。

诗歌作品重在情感的抒发和传达,一般来说,抒情策略有两种:修辞策略和语法策略。

一、抒情的修辞策略

抒情的修辞策略是指运用各种修辞方式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从文学史和修辞学史的角度看,抒情的修辞策略有许多,其中较为重要的有四种:典故、隐喻、悖论、意象。

1.典故

典故:是在诗句中运用神话或历史事件、名篇美句等。

典故能够借助历史与现实在相似性基础上的相互映照表现一定的思想与情感,并能达到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它借助古代的神话、历史故事、名篇美句,寥寥数语即可达到非常效果。

2.隐喻

隐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

如,以山的意象来喻愁的:“春愁离恨重于山,不信马儿驮得动”(石孝友《玉楼春》)。

3.悖论

悖论:是指那种表面上自相矛盾而实际上千真万确的语句,即所谓“似非而是”的语句。

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

这里的“死”和“活”都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指生理学意义上的死亡和存活,—类指社会学意义上的死亡和永生。

有的人从生理学的角度看是活着的,但从社会学的角度着却已经死去(虽生犹死):有的人从生理学的角度看已经死去,但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却获得了永生(虽死犹生)。

这一诗句表面上自相矛盾,实质上千真万确,因而属于“似非而是”之句,这就是所谓的悖论。

4意象

意象:意象是抒情文学的第一构成因素,是抒情作品的根基。在抒情理论中,可以将其粗略地理解为心理画面。

如,海子的诗中充满了丰富曲折、复杂多变、含混朦胧的心理画面。海子的诗的意象有三大特点。第一,意象丰富,构筑了一个完整的象征体系。第二,“麦子”意象的发现,对中国诗歌的贡献。海子的短诗中,除了家园、土地、太阳和大海,麦子是海子诗歌最常用的意象。麦子是农耕民族共同的生命背景。那些排列在我们生命经历中关于麦子的痛苦,在它进入诗歌之后便成为折射我们所有生命情感的黄金之光,成为贫穷崇高的生存者生命之写实。第三,构思精巧,意象新颖。

二、抒情的语法策略

所谓抒情的语法策略,是指从语言的结构方式(包括词语的构成和变化、词组和句子的组织)这一角度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已经改变了词性,由形容词变成了动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个名词推出了六个鲜明的形象,而没有采用通常的名词十动词句式,这极大地削弱了其叙事功能,变相地强化了抒情功能,即使非有叙事功能不可,诗人也常常使用方位名词(东西南北、前后左右、内外上下)或副词来代替动词,意在强化其抒情效果。即使非用动词不可,诗人也常常以之造成拟人或通感的效果。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这两旬诗之所以能够点铁成金般地“境界全出”,是因为它们利用动词制造了拟人或通感的效果,“闹”或“弄”字因为与“春意”、“月”连在一起(“春意闹”、“月……弄影”),因而产生了一般陈述句无法产生的效果。

实践证明,在中学诗歌教学中适时地对学生讲解诗歌作品的抒情策略,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与写作能力,让他们真正体验了在乐中学、学中乐,是一种成功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上一篇:新视野下课堂教学中的放与收 下一篇:广读勤练:写好作文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