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偏执”,留心到了秩序敏感期

时间:2022-10-25 12:48:32

孩子“偏执”,留心到了秩序敏感期

爸爸到幼儿园接静静回家,车到岔路口时,静静突然一边拍着爸爸一边大声抗议:“停车,不对不对!”原来,她发现爸爸走的不是平时惯常的路线,对爸爸“抄近路”十分不满。因为不能逆行影响交通规则,爸爸一直开到家楼下才停下车来,气得静静小脸通红,眼里满是泪水,哭着喊着要求爸爸开回去重走一遍。

原本10分钟可到家的事,让静静这一折腾,来来回回花了将近半小时。静静爸爸对她最近的反常行为既有些哭笑不得,又有点疑惑不解:搭电梯,静静不许别人按楼层键,非要自己按;早起穿衣,静静非要先穿上衣再穿裤子,次序一打乱她就哭闹不已,要脱下来重新穿……小家伙都快变成“小偏执”了。

心理分析:

2、3岁的孩子在一段时间内会突然变得十分固执己见,任何事情都得依照他认为的“规矩”来按部就班,稍打乱顺序就又哭又闹,这时候父母的批评教育常常无济于事,令人头疼不已。其实,这种现象属于幼儿“秩序敏感期”的合理行为。

儿童心理研究发现,幼儿认知周围世界,需要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来帮助他认识事物、熟悉环境。一旦他所熟悉的环境消失,会造成感觉上的安全感丧失,使其紧张、焦虑而无所适从。所以,幼儿实质上是在透过对秩序的敏感,逐渐辨别各个物件之间的关系,从而建立起内在秩序,逐步构建对世界的认知。

教育支招:

那么,家长们应该如何面对处在“秩序敏感期”的孩子呢?

首先,父母应保护孩子的这种秩序感,比如,对家里的摆设在此期间内尽量保持在相同的位置,不要随意变动,让孩子认为一切都处在一种“正常”状态,缓解其内心的不安,避免产生负面情绪。因为秩序是诚信的基础,孩子在有秩序的环境中长大,会形成程序意识,规则意识、独立意识和契约意识等等,这样孩子成人后,不仅会遵守秩序,还能创造秩序,做个有诚信品质的人。

其次,父母要多引导孩子学着将自己用过的物品、玩具等放在固定的地方,并自行保管。这能帮助孩子从小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让孩子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有利于保护孩子秩序感的发展,从而让幼儿达到秩序成习惯、习惯成自然、自然成人格的目的,这也正是童年能造就一个人的基本品格和素质的关键所在。

第三,合理利用“秩序敏感期”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很多妈妈在给幼儿喂药时挺头疼,而且服药是件很规律的事,因此,父母不妨在自己或孩子生病时,在服药时间上采取闹铃定时,同时告诉他闹铃一响就必须服药。形成了这种“秩序”之后,一旦闹铃响起孩子就会把这当成一种秩序指令,自发地提醒自己按时服药,配合家长。只要父母善于利用秩序敏感期,幼儿会慢慢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物体当成一个彼此相关的整体,并在这种安全感保护下,开始有秩序地对环境中的物体变化进行探索,并逐渐形成对物体的深入感知,积累越来越多的经验。

总之,在幼儿秩序敏感期这个特殊时期,父母在保护孩子心理安全感的同时要科学引导,这样,既能满足孩子这个阶段的心理需要,又能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做到教育上的“双赢”。

上一篇:请让孩子远离“精神软暴力” 下一篇:《肚子里有个火车站》,让孩子和不良饮食习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