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活动中如何做好师幼互动

时间:2022-10-25 12:07:27

【前言】区域活动中如何做好师幼互动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常规养成是幼儿开展各项活动的保障,不仅保障了自己,而且也保障了别人,这对开展好个人工作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常规没有养成易出现以下现状。 案例一:某班区域活动时间,教室里有的幼儿跑来跑去,有的相互间大声的说话,取来的用具随意的堆放在上面,一会儿“...

区域活动中如何做好师幼互动

【摘要】区域活动是以满足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精神,发展幼儿能力的一种教学形式。有效的师幼互动是保证幼儿得到较好发展的关键,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许多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关键词】区域活动;师幼互动

区域活动就是教师将精心设计的、各不相同的“活动材料”投放在不同的区域内,让幼儿通过自主选择、自由操作,在教师的指导下得以自主学习和发展的开放式学习活动。是实施个别化指导,尊重幼儿学习进度、学习风格和学习节奏的有效教学方式。

教师指导幼儿区域活动时的有效指导和角色定位与新《纲要》特别吻合,不仅有利地促进了新《纲要》有关素质教育的贯彻与落实,对幼儿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指导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不仅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还给教师本身造成一些困扰。那么,区域活动时应如何做好师幼互动

一、师幼互动时应注重常规的培养

常规养成是幼儿开展各项活动的保障,不仅保障了自己,而且也保障了别人,这对开展好个人工作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常规没有养成易出现以下现状。

案例一:某班区域活动时间,教室里有的幼儿跑来跑去,有的相互间大声的说话,取来的用具随意的堆放在上面,一会儿“哗啦”一声不知谁把用具打翻了,一会儿又不知谁把椅子“碰”的一声撞到在地,老师管管这个又管管那个,刚想指导一下身边的小朋友,告状声又在耳边响起,按下葫芦起了瓢,教师忙得团团转,根本无暇顾及个别指导,更无从谈起结合幼儿经验的深入指导。

以上案例说明,该班没有建立起良好的区域活动常规,活动时教师无法专心和深入进行个别指导,而是将大量时间和精力花在纠正常规上。因此,常规的培养是保障幼儿深入开展区域活动的必要条件,教师必须重视常规的教育。

二、师幼互动时应注重观察

案例二:区域活动开始了,益智区的孩子们都在忙着操作手中的教具,教师指导完明明,转身起来指导红红,然后又转身指导离自己最近的斌斌;远处的昊昊小朋友操作到一半不会了,坐在那儿发呆,而旁边的林林已经操做完毕,由于没有教师来做更深层次的指导,开始玩鞋上的粘扣“刺啦”粘住“刺啦”拉开一下又一下。

区域活动是以幼儿为主体的探究性、操作性的教育,教师在指导时需要对儿童细致的观察和了解,正如蒙特梭利所说:“教师需要发现儿童的‘秘密’,以便采用不同的方法正确引导他们的发展。” “生命本身在于运动,为了研究它,探索它的秘密,指导它的活动,就必须观察它,不带先入只见地去了解它。”[2]案例二中的教师,由于缺少观察,不能找出最需要的幼儿进行指导,而去无目的随意指导,因此指导价值和意义作用不大。教师应在教室中找一个能看到全体幼儿的观察点,认真观察幼儿的活动,准确地了解幼儿在工作中的需要和表现,然后根据观察所得,定出指导顺序,同时考虑如何介入指导?指导时采取什么措施?哪些方面给予帮助等,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进行适宜指导。切忌在幼儿操作过程中,无目的随意干涉,这样做会打断幼儿活动的思路,剥夺幼儿解决问题的机会,同时还会漏掉一些急需指导的儿童。

三、师幼互动时缺乏策略

(一)教师包办指导现象严重

案例三:区域活动开始了,教师发现明明离开座位时,没有收小椅子,不符合教室常规。快步走上前说:“明明,不坐的椅子要收回去。”说完便将明明坐过的椅子送到桌子下面。扭过头又发现丁丁的数字卡片,乱七八糟的堆在桌子上,便说:“丁丁,卡片太乱了,操作起来多不方便,应该把它弄整齐。”说完,教师麻利的将卡片整成一打,规规矩矩的放在桌子的右下角,随后还补充一句:“下回可不能这样,太乱了。”

案例三中的老师非常注重孩子常规的要求,但是不会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指导,出现了较多的包办代替现象。正确的做法应是指导幼儿自己做,这样幼儿才会有体验,行为和习惯只有反复操练,通过肌肉练习,转化为肉体化记忆后才能出现自制意识,才能自我产生自我控制行为。因此,教师一定要避免包办代替行为。案例中的小朋友,由于教师的包办,他们又少了一次练习和肌肉记忆的机会,下一次还会忘记。教师应正确示范后,让孩子亲自动手体验的做一次,只有这样他才能真正记住。蒙特梭利曾说:“成人必须给孩子必要的、做孩子需要的、去帮助孩子自己行动……如果大人做的太多,可能就阻碍了孩子的发展,使孩子的创造力无法发挥。”[2]

(三)、教师指导缺乏因材施教

案例四:刚三岁的明明选择了生活区,剥蒜皮的工作,明明先从蒜头上剥下一瓣蒜,可是拿着蒜瓣怎么也剥不下蒜皮了。开始用目光向老师求救,某教师看见后,走过来询问:“明明,你是不是需要我的帮助?”明明点点头, 教师把剥蒜瓣的工作重新演示一遍后,说:“请你照着我的样子试一试吧。”明明重新开始剥蒜皮,可还是剥不下来,急得直跺脚。

案例五:不到三岁的宝宝选择了看数字穿珠子的用具,由于宝宝年龄小不太认数字,无法进行量与数的正确对应,而是当成串珠的工作随意穿。教师看见后过来指导宝宝,随手起挂着数字5的绳子,问:“宝宝这是几?”宝宝摇摇头,“这是5,5就要穿五颗珠子。”边讲边穿上五个珠子,“6、7也是这样穿的,你来试一试吧。”讲完后教师离开,宝宝还是一脸茫然的坐在那里,一会儿又开始像穿项链一样随意的穿起珠子。

案例四、五中的教师指导模式化,没有根据幼儿的现有能力进行适宜指导,也就是缺少因材施教。案例四中的孩子由于年龄小,小肌肉的精细动作还不能做好,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结合幼儿的实际能力制定目标,降低要求,要求幼儿将蒜一瓣一瓣剥下即可。案例五的宝宝不认数字,自选的教具不适合孩子,教师应该引导幼儿更换用具,如果幼儿不想换的话,教师应在尊重幼儿的基础上,降低目标。如,去掉数字变成练习串珠,引导幼儿从单色珠穿开始,过度到有序列要求的穿珠子,逐渐增加难度。不考虑孩子原有经验,硬按照教具的目标来要求孩子,易挫伤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有明确的目标意识,结合幼儿的原有经验,及时调整指导策略,因材施教,才能真正促进幼儿发展。

四、师幼互动时轻能力重认知

案例六:琳琳将区卡插到“美味餐厅”的卡槽内,带上围裙套袖准备做凉拌黄瓜,洗手-洗黄瓜-拿案板,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刚准备削黄瓜皮时,老师走过来说:“琳琳,不是让你今天做益智区吗?你怎么跑到这儿了!不学习长大怎么办,快收了。”琳琳噘着小嘴很不情愿的把用具收了回去。

案例六中的教师就没有真正了解生活练习的教育目的、指导技巧,而是把它当成是玩,想让孩子少做甚至是不做,典型的重认知轻能力,致使生活教育本该有的教育价值丧失殆尽。美味餐厅的设置,是为了锻炼幼儿生活能力,发展小肌肉的精细动作,逐渐获得独立性。幼儿动手操作过程中,不仅能够获得一些生活技能,形成一些意愿,同时还促进各种思维的发展。像切黄瓜这样的活动,虽然直接目标是削、切、分,但潜在的间接目标是培养独立性、秩序感、专注力、手眼协调能力、交往能力(邀请别人品尝)和树立自信心。

五、师幼互动时应把握时机适时介入指导

案例七:优优小朋友正在数学区做“珠子宝宝找朋友”,金色珠子摆了满满一桌,优优正忙着把写有数字的卡片和串珠对应,10、20、30、40……数一下拿一张纸卡片,特别专注,好像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这时,老师走过了说:“优优,你做得真好,来让老师看看对不对。”然后,兴趣盎然的边查数边对应卡片,查完后高兴的说:“真棒,全都对了!接着做完啊。”说完就走了,坐在桌旁的优优手里拿着数字卡,却想不起来应该摆在那里,呆了一会儿后只好重头查起。

幼儿操作时,教师应尽量避免干预幼儿的行为,鼓励他们自己解决问题。、没人干扰时,幼儿的专注和投入最大化。案例七中的老师,显然是在孩子不需要时走了进来,指导不仅无效而且还干扰了孩子的思绪,使其前功尽弃。

教师如果能抓主恰当时机介入指导,对幼儿来说,无疑是最大的帮助和推动。那么什么时间教师介入最好呢:一是幼儿遇到困难无法操作,或向教师求救时。二是当孩子选择了不适宜的教具时。三、当孩子发生创造,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四是当孩子出现矛盾和行为问题,干扰了别人活动时。

参考文献

[1] 梅根悟 《世界幼儿教育史》上册[M].张举、粱忠义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6.6

[2] 蒙特梭利 《蒙台梭利科学教育方法》,任代文译校。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1

[3] 蒙特梭利 《发现孩子》,胡纯玉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

上一篇:农村初中数学作业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设计数学... 下一篇:音乐教育在育人方面的作用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