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贸局加强商贸流通管理汇报

时间:2022-10-25 11:35:08

【前言】经贸局加强商贸流通管理汇报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4.专业市场健康发展,集聚辐射能力日益增强。为加快专业市场的建设,近年来,我市加大投入并出台了相关优惠扶持政策,全市商品市场体系日趋完善,专业批发市场稳步发展,市场散、小、乱的局面得到了明显改善,各类专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档次不断提高,管理不断规范...

经贸局加强商贸流通管理汇报

一、现状与形势

(一)发展现状

1.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新型商贸业态发展迅速。近年来,我市商贸流通设施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各种较大规模的零售超市、连锁经营、配送中心、商品交易市场以及专卖店、便利店等多种现代商贸业态得到了较快发展。商贸流通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不断扩大,销售额5000万元以上的流通企业已达6家(见附表2)。电子计算机、商品条码POS、EDI等现代营销管理系统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商贸流通产业的技术含量有所提高。电子商务应用发展迅速,企业信息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率先在*地区成立了电子商务行业协会,并有495家工商企业参展“*省网交会”和“*市365网交会”,为企业拓展市场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逐步完善,以“左邻右舍”和“新红塔”为龙头的连锁经营企业发展迅猛,连锁门店达150家,其中农村连锁便利店达110家,连锁门店已辐射*、柯城、龙游及福建浦城。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市共有货运业主2000多户,营运货车4000多辆,专业从事货运经营企业已达38家,与全国250多个大中城市实现了货运直达。拍卖、典当、旧货经营等特许行业商贸业态稳步发展,会展行业出现新的活力,成功举办了中国(*)蜜蜂文化节和**木材交易洽谈会。

2.商贸流通业持续快速发展。我市实施“兴工强市、借力发展、特色推进”战略,全面推动了工业经济的高速增长,促进了商贸流通业的快速发展,商贸流通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日益突显。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5.79亿元,同比增长13.8%,高于全国水平二点四个百分点,其中批发和零售业22.14亿元,同比增长13.5%,住宿和餐饮业2.96亿元,同比增长17.3%,其它行业0.69亿元,同比增长9.8%(见附表1)。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9.4%。

3.城区商业网点布局逐步完善。全市10个社区共有各类商业网点4863个,总营业面积达464852平方米,从业人员达16875人,其中3000平方米以上的社区商业中心达5个,1000-3000平方米的超市6个,各种便利店达693个,餐饮店818个,美容美发店457个,家政服务70个,图书音像119个。较为完善的社区商业网点为城区居民的消费和服务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4.专业市场健康发展,集聚辐射能力日益增强。为加快专业市场的建设,近年来,我市加大投入并出台了相关优惠扶持政策,全市商品市场体系日趋完善,专业批发市场稳步发展,市场散、小、乱的局面得到了明显改善,各类专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档次不断提高,管理不断规范,辐射能力不断增强,并呈现出带动产业化发展的喜人局面,三省边界物资集散中心的作用和地位日益显现。20*年全市已有各类市场26个,年成交额达32亿元,年增长14%,其中超亿元市场4个(见附表3),超10亿元市场2个,贺村木业市场已成为华东最大、全国第三的木业交易市场。

5.国际化趋势有所提高。至20*年底,全市共有各类出口企业29家,与世界3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全市外贸出口额达到4153万美元,同比增长65.8%,外贸依存度逐年提高。

(二)存在不足

1.流通行业发展水平较低。我市商贸流通企业组织化程度不高,集团化发展缓慢,经营主体多,功能单一;经营档次不高,特色不鲜明,难以满足本地居民的中高档消费需求和有效吸引周边县市的购买力;商贸流通行业技术含量低,现代化水平不高,企业信息化发展较慢;电子商务、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等现代交易比重偏低,集中配送率不高,企业综合竞争力不强。摊位式、分散性、小规模的组织形式和传统的营销方式仍占较大比重,难以形成经营规模大、市场辐射力强、区域竞争能力强的商业“航母”。商贸流通业对全市的经济贡献率仍然偏低。

2.农村流通发展相对缓慢。我市农村市场体系不够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发育不全,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商业网点零乱,农民消费水平较低,农副产品流通渠道不畅,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方便消费、放心消费仍然是广大农村、农民的迫切愿望。

3.商业布局缺乏科学规划。商业网点缺乏系统的科学规划。商业网点布局和业态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功能不全且局部定位不准确,存在盲目发展、无序发展的问题。

4.政策引导推动滞后。由于机构撤并,削弱了对商贸流通行业的管理,且长期以来重工轻商,商贸流通业没有被作为一个先导产业来发展,缺乏具体有效的促进商贸业发展的扶持措施和政策引导。

(三)面临形势

“十一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起点,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这既为我市商贸流通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也对我市商贸流通业的健康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机遇与挑战并存。

1.我市工业经济高速增长,为商贸流通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近年来,我市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带动相关贸易的发展,刺激了消费,促进了商贸流通业的迅速发展;科技的进步,特别是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推动了商贸流通业现代化进程;产业结构调整、资本流动和技术转移步伐的加快,也将促进更大范围内流通要素和资源的优化组合。

2.加入WTO,国内市场国际化的特征更加明显。外资进入的方式和领域呈现出新的特点,国内市场竞争更趋激烈,需要进一步统筹商贸流通业发展和对外开放。我国成为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和商品采购、销售市场,也为我市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缓解我市就业压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安全消费、健康消费,也要求我市商贸流通业承担更大、更艰巨的社会责任。

4.我市地处浙闽赣三省边界,毗邻遂昌、*、常山、玉山、广丰、浦城6个县、区,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相对领先,基础条件相对较好。但我市商贸流通业发展并没有形成独特模式,总体呈现出目标思路不明和发展潜力不足的态势。从周边县(市)区商贸流通业经济发展指标来看,我市发展速度相对缓慢。20*年,我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较上年增长12.7%和13.8%,除遂昌、玉山没有统计外,其增速在5个相邻县(市)区中,分别位列第四和第三。随着*、上饶等城市商贸流通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各种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将促使我市及周边地区有限的购买力向大中城市集中转移。因此,推动我市商贸流通业快速发展势在必然,任重道远。

二、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

加快改变我市商贸流通业总体发展滞后的现状,发挥比较优势,整合资源,实现商贸流通业的跨越式发展,缩小与全省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的差距,建设“浙、闽、赣三省边际最具活力的商贸物流集散中心”。

(一)指导思想

围绕建设“三省边际最具活力的商贸物流集散中心”的发展目标,以政策为引导、项目为载体,以调整商贸业布局和发展新型业态为主线,加快商贸流通产业技术进步,扩大商贸流通业的对外开放,通过培育新兴商贸业态和招商引资,加速推进传统商贸业向现代商贸业的跨越式发展,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二)总体目标

“十一五”时期,通过商贸流通业结构优化和增长方式转变,把我市建设成为“三省边际最具活力的商贸物流集散中心”。到2010年,我市商贸流通业要达到下列预期目标:

1.商贸流通业比重不断提高。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亿元,年均增长14%;商贸流通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17%,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10%以上。

2.核心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培育年销售额5亿元以上商贸流通经营企业2家,年销售额1亿元以上商贸流通经营企业7家,年销售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商贸流通经营企业60家;培育2—3家在周边地区乃至全省有较大影响、设施较为先进、功能完善的现代化商品交易市场,年交易额超15亿元市场2家,超亿元市场5家。专业市场交易额年均增长15%以上。重点商贸流通企业基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初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流通体系和较为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

3.现代流通方式更加发达。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商贸流通业态获得快速发展,POS机、EDI等先进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建立行业门户网站6个。力争全市限额以上商贸流通企业60%以上开展电子商务业务;连锁经营网络覆盖全市各乡镇,连锁龙头企业的连锁门店达400家以上。建立“一基地、二园区、三中心”为支撑的现代物流体系。

4.现代商贸设施更加完善。进一步加大重点商贸建设项目投入,5年累计完成商贸设施投入15亿元。发展四星级以上宾馆1-2家、三星级宾馆2家、二星级宾馆10家。

三、发展重点

(一)推进商贸流通业现代化。

1.积极拓展连锁经营。以“万村千乡”和“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工程为载体,以农村乡镇为重点,加快发展连锁经营。按照“七个统一”即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管理、统一价格、统一标识、统一核算、统一服务的要求,采用直营、特许(加盟)等连锁形式,发展连锁经营。推动我市连锁经营从食品、日用品、药品向农资、餐饮、家电、建材、汽车、维修、教育培训、家政、休闲娱乐等行业的扩展,引导规模小、实力弱、单体发展困难的中小商店加盟大型连锁企业。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到周边地区开设连锁店、专卖店,加速我市连锁业跨地区、跨省际扩张。同时积极拓展连锁网络服务功能,逐步实现各种消费品流通的“一网多用”,提高配送率。“十一五”期间,积极扶持和培育“左邻右舍”和“新红塔”两家“千镇连锁超市”龙头企业。到2010年,实现在全市各个乡镇都开设有连锁超市,50%以上的行政村设有连锁便利店,龙头企业连锁门店达400家以上。全市各类连锁经营销售额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中的比重达到20%以上。

2.发展新型零售业态。积极发展多样化的现代零售经营模式,改造和调整传统零售业,推进传统中、小百货店向现代化大中型综合超市、购物中心、专业店和专卖店等业态转型,形成定位清晰、布局合理、错位经营、各具特色的零售市场格局。结合城乡实际,进一步完善我市城市商业网点布局规划,防止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按照标准化超市、便利店等方式逐步改造传统的小型零售店铺,解决“脏、乱、差”的问题。规范发展互联网网络销售、电视电话销售、邮购等无店铺经营形式。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发展家电、电子信息产品、建材家居用品、文化及办公用品、服装等大型专业超市,建立健全我市汽车流通和服务体系,发展厂家直销中心。加强银商合作,推广“刷卡结算”,提供便利消费。促进信贷消费、租赁消费等新型消费方式发展。

3.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加快网络信息技术应用,通过政府扶持引导,企业开拓创新,推进我市信息化建设,构建工业商务平台,培育一批集信息、价格指导、网上交易、资源配置等功能于一体的行业门户网站。鼓励电子商务与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相结合,提高流通领域的信息化及电子商务应用水平;支持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扶持服务于中小企业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推进骨干企业扩大网上采购与销售规模;鼓励和支持物流配送中心和商品交易市场开展电子商务。支持企业开展面向消费者的电子商务应用,发展基于互联网的现代新型流通业态,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对提高效率、降低交易成本的重要作用。力争到2010年全市限额以上商贸流通企业60%以上应用电子商务,建立行业门户网站6个。

4.提升住宿餐饮业现代化水平。加快推进餐饮业的标准化管理,开展餐饮服务业等级评定,严格执行市场准入标准、食品卫生与安全标准、服务规范标准,促进餐饮业规范化经营。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培育一批名厨、名菜、名店,打造具有*特色的饮食文化。扶持3—5家营业额超200万元的限额以上餐饮龙头企业,开展连锁经营,提升餐饮服务业竞争水平。引导发展经济实用型大众餐饮服务企业,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促进快餐业发展,实施“早餐工程”,推进健康餐饮,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饮食风尚。努力挖掘餐饮文化内涵,坚持对传统餐饮的继承和创新,推进我市餐饮业跨越式发展。规范住宿业发展,引导住宿业面向大众服务,推进连锁经营和标准化建设。规范住宿业市场秩序,开拓新型服务领域,完善服务功能。积极引导住宿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加快推进住宿业的星级管理,提高住宿业服务质量,到“十一五”期末,发展四星级宾馆2家、三星级宾馆2家。

5.构建现代物流体系。制定我市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合理布局,完善物流设施设备,推广先进适用的物流信息技术,构建适应我市流通业发展需要的多层次、多类型、快捷准时的物流体系。加强连锁企业内部物流配送中心建设,特别是生鲜食品配送中心的建设,为连锁企业提供安全可靠、高效率的配送服务。整合资源,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依托我市现有货运企业和营运车辆以及虎山集团、红火集团、*虎集团、江化等建材化工大型企业,组建3—5家上规模、专业化程度高、能够提供运输、仓储、包装、装卸、加工、配送以及信息处理全过程物流管理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积极引导工商企业逐步将原材料采购、运输、仓储等物流服务业务分离出来,委托专业物流企业承担,完善我市社会化、专业化现代物流网络。落实各项物流政策,培育壮大重点物流企业。加快建设“一基地”(浙闽赣边际物流基地)、“二园区”(商贸仓储物流园、化工专用物流园)、“三中心”(*市左邻右舍物流配送中心、站前区物流中心、危化品仓储中心),加速红火集团铁路专用线建设,扩大货场面积,提升铁路货运能力,发挥*—贺村货物集散区位优势,确立我市在浙、闽、赣三省边际物流配送、物资集散的中心地位。

(二)加大商贸流通业设施投入。

1.加大重点商贸流通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培育多元化投资主体,吸收各类主体以资金、技术、设备、土地使用权等多种形式参与建设,加速传统商贸设施改造。在统筹规划、科学有序、理念先进的基础上,以特色街(区)、专业市场、物流基地为重点,建设一批符合商业网点布局、规模大、档次高的大型商业设施(见附表4)。构建具有商贸集聚效应、辐射范围广、影响面大的中心商业圈,吸引农村及周边地区的购买力,拉动消费,促进我市商贸业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到2010年,争取完成商贸设施投入15亿元,基本完善我市商贸流通业基础设施。

2.大力培育特色街(区)。结合我市城市发展规划,按照城市发展和商业街形成规律,做好特色街(区)的规划布局和特色定位,培育和建设特色街、专业街、步行街,鼓励中小百货商店向超市、专卖店和特色商店发展,引导经营范围相同的专业店相对聚集,扩大效应。制定特色街(区)发展管理办法,通过政府扶持监管、企业主导经营方式,培育一批具有*特色和核心品牌的商业街(区),推进我市特色街(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规划期内重点建设江滨路特色休闲餐饮一条街、新客站站前大道餐饮休闲购物一条街、市心街传统商业老字号一条街、鹿溪路大型超市商业街、解放路服装鞋帽精品购物街、城北风情美食特色购物步行街、大南门商业步行街、中山路金融科技信息街、南门路机电专业街、西山底特色休闲一条街以及西山健身公园、须江公园休闲园、双塔文化主题公园等特色主体商业街,形成“十街、三园”的特色街(区)经济分布区域。

3.抓好商贸流通业建设项目的储备。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发达地区的先进理念,广开思路,深入调研,做好商贸流通建设项目的储备,建立重点商贸流通建设项目库和我市商贸流通产业导向目录,加速项目的包装、对外招商和组织实施,充分发挥项目的支撑作用,全面推进我市商贸流通业的快速发展。紧紧围绕“特色推进”发展战略,加快创新,扩大开放,增加投入,积极发展休闲商贸、旅游商贸、文化商贸等区域特色商贸。

(三)发展社区便民利民服务。

1.推进社区商业建设。以“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消费进家庭”为主题,改造、提升、完善我市社区的商业服务网点,加快社区商业网点配套建设和老城区商业设施改造。重点发展社区中小型生鲜食品超市、便利店、早点快餐店、菜市场、再生资源回收网点等。实施“便民服务”工程,积极发展洗衣、修理等便民生活服务业,增强社区在家政、看护、保洁、文化娱乐、休闲健身等方面的服务功能,建立健全服务规范和标准,满足城区居民日益多样化的生活需要,保障社区能基本满足居民购物、餐饮、维修、美容美发、洗衣、家庭服务和再生资源回收等基本生活需求。逐步形成体系完备、功能健全、布局合理的现代服务体系,使我市社区商业成为构建和谐社会、扩大就业的重要途径。

2.规范发展其他生产生活服务业。加强对会展设施建设的规划和引导,引入先进的办展模式,加快培育会展经营主体,继续抓好中国(*)蜜蜂文化节、**木材交易会,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培育新的展览会,积极承揽各种大型会议。鼓励发展融资租赁业,着重发展厂商租赁,扩大租赁业务范围,促进新型租赁产品创新,重点扶持大型租赁企业。加强拍卖行业规划管理,进一步拓展拍卖领域。加强对典当业的宏观调控及市场准入管理,优化布局,进一步促进旧货业健康发展。整顿和规范再生资源回收渠道,加快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建立较为完善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推动再生资源回收行业逐步向集约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

(四)培育重点商贸流通企业。

引领流通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走集团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道路。鼓励流通体制创新,支持具有竞争优势的流通企业实行强强联合,并通过参股、控股、承包、兼并、收购和特许经营等方式,进行跨行业、跨区域发展,快速实现规模扩张,提高规模效益。支持商贸流通企业整合资源,深化企业内部人事、劳动、分配制度改革,优化配置,健全管理制度,做强做大一批商贸流通企业,使其真正成为流通领域的支柱和参与市场竞争的中坚力量。建立重点商贸流通企业认定体系,在认真摸底、核查的基础上,确定商贸流通领域中各行业的重点培育企业,实行动态管理,并制定相应政策措施,扶持一批重点商贸流通企业,提升我市商贸流通企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力争到2010年培育年销售额5亿元以上的商贸流通经营企业2家,年销售额1亿元以上商贸流通经营企业7家,年销售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商贸流通经营企业60家(重点骨干企业名单详见附表5)。

(五)加快完善市场体系建设。

1.提升改造传统交易市场。按照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的要求,整合我市现有商品市场,完善功能,合理布局,优化结构,对传统商品市场进行整合、淘汰、转型,实现重组,盘活资产;推进各类市场的标准化改造,促进商品交易市场升级,加大市场内物流配送、市场信息、检测检验、交易区、仓储区及加工区的基础设施投入,扩大市场服务功能。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扶持专业市场上规模、上档次,重点培育2—3家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在周边地区及全省有较大影响、设施先进、功能完善的现代化商品批发贸易市场,到“十一五”期末,实现年交易额超15亿元的市场2家,亿元以上5家,专业市场交易额年均增长15%以上,全面推进以市兴贸、以贸促工联动发展。建立健全市场运作体系和市场管理体系,提高市场运行效率。培育市场中介,强化市场自律。引导创建文明规范市场,提高市场整体素质。鼓励商品交易市场进行组织、经营和管理创新,提高组织化程度,促进市场管理主体从经营物业向经营市场转变。

2.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加快建立农副产品信息网络,及时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搞活农产品流通,培育和规范发展农村消费品市场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通过贸工农一体化方式,引导农民根据需求组织生产,走产业化经营道路,支持农民兴办各类流通组织,重视农村购销队伍的建设,鼓励和支持农民以自产自销、代购代销、联购联销等多种形式进入流通领域,对季节性强的白菇、蔬菜、猕猴桃、柑桔等大宗鲜活农产品及无公害高山蔬菜实行“绿色通道”,创造条件实施农副产品名牌战略,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综合效益。积极引导、鼓励农产品批发市场和流通企业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长期产销联盟,发展“订单农业”,发挥流通对农业生产的引导作用。

(六)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1.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外资。注重引进、消化和吸收国际先进的商品流通模式、经营服务方式、经营理念和流通技术。鼓励和推动外资投向我市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投向物流配送中心、采购中心、农产品采购基地建设。鼓励我市企业利用外资进行改组改造,改善经营机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统筹对外开放,保护我市商贸企业的自主品牌,加快推进企业内外贸一体化经营。加快内外贸流通企业重组和合作,把内贸企业的国内市场经营设施、网络渠道、客户资源、经营管理人才等优势与外贸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优势有机结合,逐步形成连通国内外市场的流通网络,促进我市优势商品出口。

2.积极稳妥推进工商企业“走出去”。积极推动生产企业通过新建、收购、兼并、股权置换、境外上市、重组、联合等多种方式,在境外建立营销网络和采购网络。稳妥推进流通企业到境外开店设场,拓展发展空间。采取“以市场换市场”、“对等开放”等各种措施,为我市企业走出去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商贸流通业领导。

建立我市商贸流通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充实力量,增加编制,强化组织、积极引导,研究解决商贸流通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同时,建立商贸流通工作目标考核制度,制定目标,明确职责,落实责任,齐抓共管,推进我市商贸流通业的全面发展。进一步理顺流通管理职能,构建与国际接轨的生产与流通、内贸与外贸有机结合的流通管理体制,按照内外贸一体化的要求,立足大流通、大市场、大贸易,消除制度。

(二)制定商贸流通扶持政策。

设立专项发展资金,加大扶持力度,落实各项政策,调动各类经济主体加快商贸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新型流通业态、重点商贸设施建设和重点市场发展项目给予财政资金扶持,实行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和用地、用水、用电优惠政策,逐步实现有条件的工商用电、用水同价,营造重商、亲商、扶商的良好氛围。加大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完善我市交通网络,加快我市商贸流通服务业的现代化进程。

(三)完善重要商品监管体系。

加强市场运行监测和调控,对生活必需品、重要生产资料及其它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建立准确监测、深刻分析、科学预测、快速反应、及时调控的市场监测体系。提供有价值的公共信息产品,为领导决策、指导经营、引导消费服务。特别是要加强对粮、棉、油、肉、糖、菜、酒、烟、盐、药等重要生活消费品的管理和监测,及时掌握价格变化和供求情况,建立预警机制,保障市场供给。同时建立我市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对成品油、煤炭及肉、药、盐等重要商品建立公共储备和商业储备制度,保持一定的储备量,增强宏观调控和应对突发性事件的能力,保障我市商品市场的稳健运行。建立和完善商贸流通领域食品检测体系,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在重点批发市场、商场、超市建立快速检测站点,对不合格的蔬菜和病害肉实行无害化处理。

(四)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强化市场监督,加大执法力度,维护市场秩序。清理、废除和修改不利于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的条条框框,打破地区和行业封锁,形成公开、公平、公正的良好市场环境。逐步建立商贸流通企业社会信用框架和运行机制,推进“诚信兴商”活动,提高我市商贸流通领域的信用度。完善市场监管体系,严厉打击流通领域的商业欺诈,实施“知识产权保护网工程”,保护知识产权。

(五)实施“人才强商”工程。

要切实转变职能,加强政策研究、规划引导、调控监管和公共服务,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工作效率。投入相应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大对商务干部的培训力度,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合格、业务精通、结构合理、廉洁高效的国内贸易管理队伍。建立国内贸易人才培训机制,引导、鼓励和资助企业、行业协会、社会公益基金参与开展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形成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与职业教育体系。建立健全国内贸易领域职业技能资格认证制度。建立国内贸易领域人才激励和约束机制、人才吸引与交流机制,鼓励和支持国内贸易企业吸引国内外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大力培育和引进商贸流通领域的各类人才,积极通过商贸流通职业教育、聘请专家辅导授课、组织参观学习等形式,提高员工素质,提升商贸流通业的整体素质。

(六)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支持各类商贸流通业行业协会的发展,加强协会的组织建设,增强服务意识、自律意识和市场意识,使之逐步成为推动企业规范发展和行业自律的中介组织,提高为行业和企业服务的能力,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扩大行业协会的覆盖面,加强对会员的协调、服务、指导,强化行业自律,更好地发挥其在商贸流通业发展中的作用。

上一篇:旅游局景区改造规划意见 下一篇:城区绿化规划方案